王连生的介绍

2024-05-13

1. 王连生的介绍

王连生   男,1947年3月出生,籍贯辽宁省昌图县。1963年通辽一中毕业。现任内蒙哲盟查金台牧场科研站站长,畜牧师;中国草原学会会员、哲盟发明协会畜牧学会会员。王连生一直坚持自学草原、作物育种、中药及中药栽培等教材,承担盟科委多项课题。培育出优质牧草——草芦,营养丰富,粗蛋白质26.96%,填补国内空白,推广应用面积60多公顷,栽培技术获国家专利。野大豆杂交育种获各种材料400余份,育成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8个品系,最高株产籽200余克,平均75克,3个品系参加地区区试。无公害药材甘草高密度丰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面积1300多公顷。中药材应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取得效果。发表论文4篇,获盟级科技管理奖多次,科技进步奖1项。1992年被命名为哲盟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王连生的介绍

2. 王连生的介绍

王连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62年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协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评委,江苏省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化学》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等。

3. 王连生的成果

1967年——1970年参加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1975年——1979年从事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研究工作,其成果为日后导弹发动机的科技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1996年——2003年从事固体洲际导弹和潜艇的研制工作

王连生的成果

4. 王连是谁?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

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义、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

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

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5. 王连是谁?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翻译如下:
王连,字文仪,南阳郡人。在刘璋时期进入蜀地,担任梓潼县令,刘备在葭萌起兵,进军南方,王连紧闭城门拒绝投降,刘备认为他很有大义,没有强迫他。等到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邡县县令,后又转任广都县,他所任官的地方都很有政绩。
王连升任司盐校尉,负责盐铁事业的经营,为国家谋取很多利益,有利于国家政务。于是挑选了一些优秀能人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人,这些人后来都做了大官,都是从被王连提拔开始的。后来王连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仍像过去一样负责盐府事务。
建兴元年,王连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兼任丞相长史,被封为平阳亭侯。当时南方各郡不肯臣服,诸葛亮打算亲自率军征讨,王连上谏认为“这些是荒蛮之地,瘟疫盛行之乡,不值得以诸葛亮这样一国指望的人亲自冒险前往”。诸葛亮考虑到将领们才能比不上自己,一定要前去,而王莲言辞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不久王连去世,他的儿子王山承袭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作品出处及简介文章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介绍了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王连的相关事宜。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作品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这虽使《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

王连是谁?

6. 谁知道王连是谁?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

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义、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

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

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7. 王连生的业绩

1、1999年“固体发动机先期技术研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No.1999GFJ1018-4)2、2001年“固体发动机演示验证试验”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号:J-242-2-07-R09)3、多篇专业论著获得国家航天系统奖励

王连生的业绩

8. 王连生的人物经历

1986年5月中旬的一天,一辆灵车缓缓从桓仁县人民医院驶出,刚刚还晴朗的天突然浓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目送着灵车缓缓远去的老县长李鸿芳喃喃自语,老天都为老书记哭泣悲伤。李鸿芳口中的老书记是王连生。王连生1986年5月19日去世,遗体在这天被送返故乡一面沟。车冒雨前行,快到故乡时,只见从沙尖子镇到一面沟数公里长的山沟里,挤满了前来迎接他的百姓。一位半身瘫痪的老人让儿子用车推着他来接王连生,天上的雨水连着泪水打湿了他的衣襟。此时已瞑目的王连生已看不到百姓对他的这份爱戴了。但他带给家乡的惠政依然留在家乡人的心中。王连生就生长在沙尖子镇镇政府不远处的下甸子村一面街。一面街前是四季流淌不息的漏河,对面是临河的石壁。后面是一座来势汹涌的山峰,一条蜿蜒的公路盘山而过。此时的漏河在呜咽,此时的乡亲们也在呜咽。1949年,王连生在此组织起8户翻身农民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他在此组织起15户农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他又一步一步走过了高级社、公社的演变历程,职务也由初级社的主任一路升迁到沙尖子公社负责人。他带领广大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做起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梦。他先是精耕细作,增施粪肥,创造了亩产560公斤的奇迹。1955年,他又创造性地采用紫穗槐穿带的办法,在200亩25度以上的山坡地上横垄试种,取得成功。既保持水土,又得到根瘤菌增肥,还可割条编笼子。当年每亩增产粮食50—100公斤,割条3500公斤,编笼子4500个,副业收入3500元。创造了桓仁县水土保持的有效方法,在他当上县委书记后推广到全县。1956年,他带领社员苦干一个冬春,修成小水库1座,开发水田800亩。1953年到1964年,他带领社员封山育林1500亩,在12座山直植树40万株,栽种紫穗槐串带1494亩,修出坡式梯田500余亩。摸索出一套农业增产增收的办法。一位在水库边生活的老人还记得,那是1956年水库刚修好的那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睡至半夜的王连生心挂水库安危,深更半夜起来查看。家离水库数公里,夜又漆黑,雨湿路滑。走到偏坡处,前边有两盏灯,近了才知是堵在路上的两只狼,王连生在搏斗中高声呼救,附近一熟人听到呼喊提着灯笼出门相助,饿狼才不得不退走。上到水库一看,水库蓄水已满,正有汩汩流水从坝顶溢出。呼喊中,水库下边村庄的百姓及时赶到,一场冲毁村庄和田地的危险化险为夷。回去睡梦中,王连生仍在高喊“狼来了”。王连生的大女儿王德贞还记得,那时,一个10来口人的大家庭,上学的就有7个,挣工分挣钱的就只有父亲一人。一年的春节,一大家人等着父亲拿回一年的分红钱回家过年。此时,父亲拿着一千多元的分红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访贫问苦,20多里路走下来,一千多元钱都送给了贫困户,为自己10来口人的大家庭只剩下50元钱。等着买年货的母亲禁不住失声痛哭,最后还是大女儿王德贞把自己冬天捡牛粪卖得的150元钱拿出来才算过了这个年。1974年6月25日,王连生被任命为中共桓仁县委书记。当了县委书记的王连生给桓仁百姓留下三大记忆。第一件是有关个人的大事,那就是后来影响全省的“三不”原则:一不进城,二不变户,三不挣工资。即是说,职务变了,但农村户口不变,挣农业工分的方式不变,吃农村户口粮的身份不变。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有一个城市户口,领一份工资吃饭是梦寐以求的事。王连生放着许多人梦寐已求的事不办,引来了省市领导的劝说,但他依然不为所动。致使他成了名噪一时的挣工分的县委书记。第二件是有关全县人民的大事,粮食亩产“跨黄河”、“过长江”。当时,黄河以南地区亩产粮食250多公斤,长江以南地区亩产粮食400多公斤。而桓仁的亩产只有150多公斤。桓仁的现状正如一首民谣的描述:手拿一把斧,砍树不治土,年年学大寨,老吃“325”。“325”是325斤粮,是农民一年吃国家返销粮的标准。滥砍滥伐,山坡难以涵养水土,农民一年种地,还须吃国家返销粮度日。解决农民的温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王连生使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三板斧”。一是提出了治理水土的“三字经”:山戴帽,腰扎带,脚穿鞋。即在山头上植树,山腰上栽紫穗槐,山下修梯田。二是选调能人负责县化肥厂的生产,使化肥产量由年产5000多吨递增到1.5万吨。三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组成4个工作队,深入全县各公社,带领全县人民为达成“跨黄河”、“过长江”的目标而奋斗。身为县委一把书记的王连生带着工作队来到僻远的沙尖子、二棚甸子和五里甸三个公社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王连生带领下,全县人民众志成城,第一年粮食亩产就打了个翻身仗,亩产由150多公斤增长到250多公斤,跨过了“黄河”。第二年,也即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789万公斤,创造了桓仁历史最高水平,亩产400多公斤,一举跨过“长江”。王连生为解决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