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近代经济危机的....

2024-05-13

1. 关于美国近代经济危机的....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再到2007年这次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但属于1929-1933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每次经济危机必定伴随着高失业率。美国经济危机1929年,失业率为2.5%,之后失业率迅速上升,到1933年达到创记录的25%,这意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关于美国近代经济危机的....

2. 美国经济危机的介绍

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

3. 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

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猛涨,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加剧美国外贸逆差,加深滞胀趋势。美国经济三年内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企业倒闭数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拓展资料: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在理解美国经济危机时,需要注意其与金融危机的区别。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

4. 请推荐几部书 可以系统回顾 美国金融危机 以及 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美国前财长亨利 保尔森的自传,回顾了自己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所作所为。以财长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机,很值得一读。当时手不释卷,从那一本书之后就喜欢上了保尔森。
《我们相信美联储》——大卫 维塞尔。坐着是著名的媒体编辑,对美国政治有着深厚的理解。这本书现在还在读,没读完。不过,读到得这几章,已经勾画出来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大而不倒》,这本书关注的焦点在包括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大投行在金融危机期间到底处于什么状态以及整个投资银行系统所呈现的恐慌、挣扎。书有点厚,不过是认识金融危机的二手资料中的好书。
《大空头》,最后让我们看看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是怎样认识金融危机的。贪婪、敏锐、冷静...这些投机者所具有的特质构成了金融危机期间多彩绚烂的画面。
以上四本书读完,大概可以从金融危机的各个参与者视觉看待金融危机了。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5. 美国在20世纪共经历了多少次经济危机?具体原因是什么?

1、1929——1933经济危机
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2、1987年经济危机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原因: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
3、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原因: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这个本来很自然的问题,却由于美国在过去的6、7年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美国在20世纪共经历了多少次经济危机?具体原因是什么?

6.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为什么变成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
美国在当时的世界一是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7. 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例,说明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由于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是蒸蒸日上,但是这种生产是不顾需求的盲目生产,生产大大高出了消费。这就早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商店里产品丰富,但是那些都是资本家的和有钱人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没有的到任何缓和,劳动人民还是贫困如初。这些无法销售的东西,最后被资本家扔掉或是倒掉,就形成了很荒唐的局面,一面是劳动人民吃不饱肚子,另一面是大量的牛奶等物品被倒掉。这种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同劳动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最后这种矛盾在股市的崩溃的推动下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因为影响特别广,所以也称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克服了经济危机,保留了民主传统;

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例,说明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8. 美国危机的美国危机图书

它们被印在各种可能找到的纸上,灰色的、棕色的、黄色的,像报纸一样分发到四面八方。美军把它们同军事命令捆扎到一起,作为军事计划下发给下级。它们被成箱成箱地散发到整个北美大陆,作为战斗口号鼓舞每一个美国人。它们随着美国的外交使节走遍欧洲宫延,经常成为官方通信中国的主要话题——“您读过最近一篇《危机》吗?”“今天常识先生是怎么想的?”在战士和农夫当中,在英美两国的指挥当中,甚至在欧洲各国的宫廷要人们当中,这样的对话不断重复回响。在某种意义上,潘恩已经成了美国革命可信的代言人,他的13篇《危机》败成了代表独立战争的正义的声音。来自社会底层的潘恩以一种平民式的白话风格,在《危机》中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荒谬可笑讽刺得入小三分。潘恩的轻蔑与讽刺毫无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奴性怨恨,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世界进步和平等的乐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