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待遇是什么

2024-04-29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待遇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资待遇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8号文件《关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的决定,由财政部出资1500万元、科技部出资5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资400万元、教育部出资300万元、中国科学院出资300万元共3000万元建立两院资深院士基金。
设立本基金的宗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发放资深院士津贴,以体现国家和社会对资深院士的尊重和关心。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以下简称资深院士)津贴所需经费,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基金”的本金支付,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负责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负责发放。每半年通过有关银行将资深院士津贴发放给资深院士本人。 
资深院士津贴标准每人每年为10000元人民币。每半年发放一次,每次5000元。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资深院士的年龄按公历计算,年满80周岁的院士获得资深院士称号后,从其生日所在半年开始发放资深院士津贴。资深院士去世后,以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为界停发下一次津贴。 
同时享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的,其资深院士津贴由先当选的一院发放,不重复享受资深院士津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待遇是什么

2. 中国工程院院士什么待遇?

院士一年工资大约是100000元左右,院士的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国务院特殊津贴、院士津贴、岗位津贴这几部分组成。

 
 院士一年工资多少

? 
一般来说,院士的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国务院特殊津贴、院士津贴、岗位津贴这几部分组成。1、月基本工资:4890;2、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100;3、岗位津贴:1000;4、院士津贴:5000;(由于大学有寒暑假,假期没有岗位津贴)5、扣除:所得税约800,住房公积金1200,工会费等其他费用约2000。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教授为例。月基本工资4890;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100;岗位津贴1000;院士津贴5000;(由于大学有寒暑假,假期没有岗位津贴)扣除所得税约800,住房公积金1200,工会费等其他费用约2000;累计月收入约9100元左右。年收入约100000元。

  由以上工资清单可以看出周院士累计月收入大约是9100元,而年收入大约是100000元。当然这个清单可能有点久远,不过尽管根据国家规定,院士每月国家津贴自2009年起,调高至1000元,但是院士的年薪基本只有20万元。

  院士的待遇有哪些

  国家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省部级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等。国家院士的院士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专项拨款。国家院士一般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行政级别是副部级。资深院士: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继续享有咨询、评议和促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权利和义务;但不再担任院及学部的领导职务,不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外籍院士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和本院工作有建议权。

3. 中国工程院院士待遇

国家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省部级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等。国家院士的院士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专项拨款。国家院士一般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五十九条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待遇

4.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什么级别待遇?

     国家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省部级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等。国家院士的院士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专项拨款。国家院士一般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均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增选名额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不受理本人申请。有效候选人由学部主席团审定。

5. 院士是什么待遇

199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根据国家现行规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相当于副部级。每月国家津贴为200元。 

然而这些待遇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面前就显得不那么特殊了。例如河南省明文规定,从2004年起,河南省省属单位院士年薪不低于20万元,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配备工作用车,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医疗费用实报实销并发给每位院士每月500元护理费用。广州人事局规定,给予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每月津贴10000元。又如,山西省中北大学规定的引进院士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

院士是什么待遇

6. 中国院士的工资是多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部级。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般来说,院士的薪酬,主要由基本薪酬,国务院特别补贴、院士补贴、岗位补贴这几部分组成。院士月基本薪酬大概在5000元左右,国务院特别奉献补贴为100元,岗位补贴1000元,院士补贴则是5000元,扣除相关税收之后,院士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在9000元左右,一年下来便是10万左右了。而资深院士,补贴还是挺多的。如果贡献大,那么这个资深院士工资更高,即使年薪几百万也不奇怪。所以,中国院士年薪待遇是不统一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方层面的院士薪资:
  武汉理工大学承诺,凡引进来的院士,都能获得100万元科研经费、200平方米院士楼住房、50万元安家费。
  湖南一所大学对引进院士许诺:配偶随调,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山西省中北大学规定的引进院士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
  江苏南通市曾在2010年推出名为"江海英才"的揽才计划,其中包括:到南通市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条件相当的境外高端人才,提供不低于500万元的工作经费,15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提供不少于180平方米的暂住房,并在3年内按实际在通时间给予每月5000元的生活津贴。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对两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最高600万元的待遇。无独有偶,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出200万元年薪“挖”院士;临沂大学开出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等优厚待遇招聘院士。

7. 院士的待遇是什么样的?

最近国内报章及网上对所谓“院士制度”的弊端展开了热烈讨论。的确,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基于无知,目前社会上有些单位或个人对院士的能力进行了大量炒作。而有的院士也对自身错误定位,得到了许多不应有的学术权威与经济利益。这种种表现形成了所谓的“院士特权”,而实际上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我国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和在院士队伍中的必然反映。   平心思考,从国家层次来说,“院士制度”实际上是较为务实的。如中科院院士章程说明,院士是国家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它仅仅代表国家对院士以往已取得学术成就的肯定。对院士的义务与权利也有规定,所谓权利,仅指对国家科技重大问题决策的建议,以及中科院学部内部的推荐、选举和被选举权。  此外,每位院士享受每月200元政府津贴,以及国家规定院士可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航空公司给持经济舱机票的院士在候机时享受重要客人待遇,实际上并不尽然。 但从部门、地方、单位等层次来说,的确不同地为院士制定了一些有关经济上及住房上待遇的规定,这些待遇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差别甚大。  至于炒作院士学术权威等事项,严格地说并不是“院士制度”的问题,而是我国科研体制中目前的一些做法问题。事实上,正如有位院士说过,不能把目前学术腐败问题完全归咎于“院士制度”,而是要对包括“院士制度”在内的科研体制进行改革。 由于我国过去是供给制计划经济,多年来人事制度有所谓套改的提法。  从一些待遇上来说,“教授、研究员与正处级相当”是一个提法,部门研究所所长或大学学院院长则和司局级相当,这或许是为什么国家会让院士享受部级医疗待遇的原因。这样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研究员是正处级而院士是“副部级”,中间差了两个级别,的确太突出了院士的地位。  并且院士有了与“副部级”这种套改的关系,无形之中就在“官系统”中有了一个高的“行政”位置,随之而来的就是各个层次制定出来的一些“土规定”,如此就形成了没有国家明文规定但实质存在于一些人心目中的“院士制度”,并且愈炒愈烈。 多年来国内上下一向关心科研体制的改革问题,并有不少真知灼见,国家也在逐步对科研体制进行改革。  这次有关“院士制度”的讨论促使大家对科研体制改革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仅就科研人员人事制度改革提一点看法。 从国际上看,美国大学设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各类讲座教授等级别。助理教授从博士或博士后中招聘,一般从助理教授升副教授是3~6年,而副教授升教授的年限较长且不等,有的很多年还不能升为教授。  此外还有一个所谓取得“继续任职权(tenure)”的门槛,得不到tenure必须离职。升级与tenure皆需有校外同行专家参与评估。有突出贡献的教授可受聘由校外捐款设置的讲座教授。工资待遇的递增一般考虑两种成分,一是按级别的年增长(每年不同),另一是按绩效。  工资并不与项目经费挂钩,只是不任教月份的工资可以从项目中开销。他们的工资没有所谓“能下”的问题,除非是因经济问题而全校减薪。一位教授取得了大奖或者入选了院士,肯定会反映在工资的绩效增长上,但从总工资水平上说,绝不会鹤立鸡群,有时说不定还低于某些工资高的教授。   香港大学的工资制度更为复杂,如在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级中设11阶,副教授级分成两类,B类有5阶,A类有7阶,教授级设有6阶。此外,教授还可以得到高于其第6阶的工资,但总人数小于全体教员数的5%。一般各级内的升阶由校内评估决定,而升级则需校外的同行专家参与评估。  助理教授从第7阶起可以申请升级副教授,升级的同时还要评估是否授予“继续任职权”。B类副教授从第3阶起可以申请升入A类,而A类副教授从第5阶起可以申请升入教授级。此外,他们的工资没有“能下”的问题,获奖或入选院士也仅反映在升阶或升级的快慢上。 我国科研人员的工资改革已进行多年。  目前工资组成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工资加上地方规定补贴,这一部分随级别(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年资晋升;第二部分是岗位工资,属于我们所谓“能上能下”的部分;第三部分是绩效工资,与项目经费、论文发表等等直接挂钩,是幅度变化相当大的部分。  这些改革措施对打破当初的大锅饭状况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病,如随着“破格提拔”的泛滥,在有些单位一些取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年轻人很快就晋升到教授级别,往后的期待就只有入选院士了。又如绩效工资的不封顶使得一些科研人员收入高涨,刺激人们对收入期待值的无限增长,助长了学术腐败的风气。   最近有的部门已开始对绩效工资部分采取了一些限制的办法。结合最近对所谓“院士制度”的讨论,建议国家应对科研人员人事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要逐步达到:(1)从各种待遇上与行政干部的级别脱钩,并建立一系列科研级别和阶别(可参照香港的大学系统);(2)科研人员的晋升要稳步进行,“破格提拔”只能是少数,不能以完成指标的行政方式来推动;(3)科研人员的工资不与项目经费直接挂钩,但科研单位可对项目收取一定比率的管理经费;(4)除国家规定和私人捐助外,取消一切对国家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津贴和补助,包括对院士的。  私人捐助的津贴和补助额度宜由有关部门制订的办法控制。

院士的待遇是什么样的?

8. 院士是什么级别待遇

1、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院士相当于副部级。院士是一些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头衔,一般是终身荣誉。院士不仅是重点大学的标配,更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每次增选都要先推荐院士候选人,再由学术部门进行评审选举。      2、 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院士属于——的专业技术级别,也就是一级教授,岗位工资甚至超过了正部级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院士可以考虑享受副部级待遇。      3、 在实践中,院士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地位,可以参与各种课题的策划、立项和验收。所以各类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是以拥有的院士数量来显示自己的实力。      4、 东南沿海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吸引了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士转投其中,都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学术圈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