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的《窃读记》阅读答案

2024-05-15

1. 林海英的《窃读记》阅读答案

答案是:但是      那么
⒈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A、B两处横线上。
⑴我多么高兴,有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是A(而且  但是 那么)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的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⑵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而且  但是 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都够分量!
你好,
翁锦文为你解答,
如对你有所帮助,
请采纳或给予好评,
如有其他疑问,
可以向我求助,
O(∩_∩)O谢谢

林海英的《窃读记》阅读答案

2. 林海音的作品《窃读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
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扩展资料:
林海音(1918—2001年),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五岁开始迁居北京,在北京读书长大。她的童年生活,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中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八十年代改编成电影,影响很大,使她成为祖国大陆读者最热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近年来,林海音的散文陆续介绍到祖国大陆,文笔细腻而温婉,受到读者很大的欢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3. 《窃读记》的作者是中国的林海音,行文线索是窃读

窃读记
作者: 林海音 
林海音,女,(1919~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编辑本段原文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放学从学校急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书店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心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花绿绿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切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里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这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功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像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决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读下去,我很快乐,也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的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然进来看看闲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儿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还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但我也不是个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够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明明知道回家还有一段路程好走,可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是我舍不得放弃任何可捉住的窃读机会. 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一个好办法,临来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板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生皮便像雪花样的飞落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心灵确实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照的小诗时,跟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我曾抄录下来,贴在床前,伤心地一遍遍读着,小诗说: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 开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穷人有好多苦痛, 富的永远没有尝过. 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 他脸上老是有菜色, 那天他至少是没有吃过东西—— 他对着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着这个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这么饿着,想着,这样一个便士也没有, 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都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懒,多去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那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的黑字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了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窃读记》的作者是中国的林海音,行文线索是窃读

4. 《窃读记》的作者是,文章选自______

作者:林海音,文章选自《城南旧事》。
选自:
1.《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上海市语文书-六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 2008年版6月第四版(11.25元)
3.鄂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选入(第一单元第一课)

扩展资料: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如果仅仅写这样两个过程,文章有趣、动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显得十分动人,相当有趣。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
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 
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窃读记

5. 《窃读记》中林海音之所以窃读是因为什么?

因为林海音从小热爱读书、思考探索、爱动手体验。但是家庭几经辗转,家境不是很稳定、富庶,不足以让林海音喜欢的每一本书都买回家。太喜欢读书的林海音就想尽办法去读更多更好的书,于是,就有了在书店“窃读”的经历。

扩展资料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海音

《窃读记》中林海音之所以窃读是因为什么?

6. 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著名女作家( ),括号填什么?

林海音,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世界日报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城南旧事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
林海音生平

7. 林海音的《窃读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窃读记》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该文是通过“窃读”这条线索,把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一直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

借助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这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窃读”时“我”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林海音的《窃读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8. 窃读记的作者是不是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就是《窃读记》,课本下面已经注明了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下面这个网页上有更加全面详细的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74988.htm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