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2024-05-14

1. 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1)《市场化:我们走了多远》,载《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1日;  (2)《失灵是如何造成的——在“中国法治论坛”上的讲话》,载《今日中国》,2001年第7期;  (3)《公司为谁的利益服务》,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 (4)《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两条途径》,载《证券市场周刊》,2002年51期;  (5)《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4日第六版;(6)《从珠证消亡看证券公司治理的漏洞》,载《证券市场周刊》,2003年第41期;(7)《高管薪酬排行榜凸现激励机制缺陷》,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19期;(8)《集团整体上市的风险》,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9)《国资委是人大的,还是政府的》,载《经济》2005年第2期;(10)《提升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22期;  (11)《中国全面“入市”了吗?》,载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0期;  (12)《无序竞争还是利益之争》,载《新京报》,2005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3)《中航油事件启示: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载《新京报》,2005年6月14日经济评论版;  (14)《制度成了橡皮图章——从顾雏军案谈起》,载《财经时报》,2005年8月8日-8月14日;  (15)《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还欠缺什么》,载《新京报》,2005年9月16月经济评论版;  (16)《海外战略投资者带给中航油的得与失》,载《新京报》,2005年11月23日经济评论版;  (17)《规范国企职位消费行为需要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载《新京报》,2006年1月19日经济评论版;  (18)《职工权益保护是国企改制成功的保障》,载《新京报》,2006年1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9)《重组后的中航油:让董事们切实负起责任来》,载《新京报》,2006年3月29日经济评论版;  (20)《收购信息披露触发点提高至10%更有效用》,载《新京报》,2006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21)《规定职工优先补偿权的意义》,载《新京报》,2006年8月25日经济评论版;  (22)《从徐工并购案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缺失》,载《新京报》,2006年10月19日经济评论版;  (23)《遵守规则从“硬化”制度始》,载《新京报》,2006年11月4日,时事评论版;  (2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面子”》,载《新京报》,2006年11月26日,时事评论版;  (25)《国企红利要让全民受益》,载《新京报》,2006年12月7日,经济评论版;  (26)《对待大学资金入市要一分为二》,载《新京报》,2006年12月16日,时事评论版;  (27)《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是正确选择》,载《新京报》,2006年12月28日,经济评论版;(28)《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须体现公共性》,载《国企》,2006年第12期;(29)《国资调整应以公众为先》,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期;(30)《石油企业的诡辩应该休矣》,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2期;  (31)《政府公司的补偿机制》,载《国企》,2007年2-3期;(32)《国企高管高薪低效在于体制没有理顺》,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3期;(3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需要明确五个问题》,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4期;(34)《关于四层次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设想》,载《国企》2007年第4期;(35)《谁来“当家作主”——民营企业的股权与控制权》(“北大圆桌”),载《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期;  (36)《红利上缴国库,国企本性回归》,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6日;  (37)《增加公众福利才是真正“与国际接轨》,载《新京报》2007年1月20日时事专栏;  (38)《中国油价仍然偏高》,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24日;  (39)《国企高管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2月14日;  (40)《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享受免费更合理》,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3月28日;  (41)《政府应对小区物业做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13日;  (42)《怎样促使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5日  (43)《应设立国有独资的国企改制重组基金》,载《新京报》2007年4月26日经济评论版;  (44)《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缺少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5月23日;  (45)《合作创新机制最是稀缺》,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1日;  (46)《谨防国有股转让新规强化垄断》,载《新京报》2007年7月11日经济评论版;  (47)《董事会监事会何以都失效了——赵新先获刑留下的诸多问号》,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18日;  (48)《三项新规对公众福利意味着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6日;  (49)《勿忽视公司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载《新京报》2007年8月17日经济评论版;  (50)《债权人也是公司治理重要参与者》,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8月29日;  (51)《交强险闪现部门利益长长背影》,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9月26日;(52)《国企法人治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载《国企》2007年第5期;(53)《如何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5期;(54)《自然垄断企业如何治理》,载《国企》2007年第6期;(55)《国企老总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首都国资》2007年第7期;(56)《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载《国企》2007年第7期;(57)《“新59岁现象”反思》,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8期;(58)《从交强险看规制的缺陷》,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0期;(5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思考》,载《国企》2007年第10期;(60)《社会和谐因子就在传统习俗中——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0月22日;  (61)《国有企业大呼隆上市之忧》,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1月16日;  (62)《最难把握股权稀释度——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一》,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7日;  (63)《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缺位——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二》,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14日;  (64)《做强做大、确保控股两者能兼得吗——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三》,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1日;(65)《国有企业上市应慎行》,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2期;  (66)《改善外部环境三项制度为先——话说成长性企业之四》,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4日;  (67)《高管辞职套现:诱惑太大规制太软》,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2月28日;  (68)《相对控股:完善公司治理新趋势》,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7日;  (69)《独立董事竟如此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18日;  (70)《“杭萧钢构案”警示意义有限》,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5月7日;  (71)《赈灾捐款凸显中国公司治理的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20日;  (72)《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8月15日;  (73)《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潮流在加速》,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9日;  (74)《北京多项解决行车难政策之优劣比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24日。(75)《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及成就》,载《国企》,2008年第10月刊;(76)《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赢利性》,载《国企》,2008年第11月刊;(77)《国有资产盘活与流失》,载《国企》,2008年12月刊;(78)《国资监管体制迈出重要一步——评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成立》,载《国企》,2009年2、3月合刊;(79)《拒绝分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剥夺》,载《董事会》,2009年第6期;(80)《公共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回归》,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7月3日;  (81)《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8月7日。(82)《国企并购改制应以职工利益为先》,载《凤凰周刊》,2009年9月第25期;  (83)《上市垄断国企高管激励过度》,载《董事会》,2010年第1期。  (84)《让选聘权回归董事会》,载《董事会》,2010年第2期。  (85)《破除董事长总经理的等级观念》,载《董事会》,2010年第3期。  (86)《高管薪酬制度将全球化》,载《董事会》,2010年第4期。  (87)《集体诉讼制度当立则行》,载《董事会》,2010年第5期。  (88)《让境外投资者更“安定”》,载《董事会》,2010年第6期。  (89)《证券分析师缘何轻视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7期。  (90)《民企造系:“协同”还是“掏空”》,载《董事会》,2010年第8期。  (91)《机构为何不愿掺和A股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9期。  (92)《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不合格》,载《董事会》,2010年第10期。  (93)《双输的结局》,载《董事会》,2010年第11期。  (94)《坏年报患上披露拖延症》,载《董事会》,2010年第12期。  (95)《信披违规须用重典》,载《董事会》,2011年第1期。  (96)《国新公司性质何属》,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7)《公司治理:病态的官僚化》,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8)《信息披露制度演化新趋势》,载《董事会》,2011年第3期。  (99)《银行业监管的进步与不足》,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10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模糊艺术”》,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1)《陈晓兵败治理规则》,载《董事会》,2011年第5期。  (102)《股权激励请减速缓行》,载《董事会》,2011年第6期。  (103)《中石油三年垄断租金近4500亿》,载《董事会》,2011年第7期。  (104)《央企为何啃老哭穷》,载《董事会》,2011年第8期。  (105)《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仅一成合格》,载《董事会》,2011年第9期。  (106)《国企红利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1年第10期。  (107)《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正加大》,载《董事会》,2011年第11期。  (108)《ST金顶的财务治理垫底之谜》,载《董事会》,2011年第12期。  (109)《股票期权激励怪相频出》,载《改革内参》,2012年第2期;  (110)《财务治理:新兴跑赢传统》,载《董事会》,2012年第2期;  (111)《中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有效吗》,《经济视野》,2012年第4期;  (112)《央企盈利后如何分钱》,载《人民论坛》,2012年5月(下);  (113)《轮值CEO制度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6期;  (114)《“四大”本土化实属舍本逐末》,载《董事会》,2012年第7期;  (115)《制度偏差让独董形似神不似》,载《董事会》,2012年第8期;  (116)《国企改革应放弃利润至上思维》,载《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4期;  (117)《员工持股卡壳治理难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10期;  (118)《经理人市场欠缺下的无奈选择》,载《董事会》,2012年第11期;  (119)《绩效不是社会责任评价的唯一标准》,载《董事会》,2013年第1期;  (120)《集体诉讼:退市制度之痛》,载《董事会》,2013年第2期;  (121)《防控上市公司违规需综合治理》,载《董事会》,2013年第3期;(122)《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趋势》,《经济参考报》,2013年10月18日;(123)《四大缺陷致董事会治理不合格》,载《企业观察报》,2013年11月11日;(124)《大不同类型国企的未来改革趋向分析》,载《人民论坛》,2013年11月25日;(125)《新一轮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载《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2月4日;(126)《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切忌一刀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0日;(127)《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关键问题》,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2月24日;(128)《混合所有制只能在竞争性领域推行》,载《中国企业报》,2014年3月8日;(129)《七大领域放开应采取不同方式》,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3月24日;(130)《对稀缺资源垄断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载《国企》,2014年5月刊; (131)《国改革的方向与阻力》,载《中国科学报》,2014年5月30日;(132)《独立董事之“怪相”》,载《中国报道》,2014年第7期;

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2. 高明华的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批准号:14ZDA025,首席专家;  (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研究----基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视角”,批准号:12AZD059,首席专家;  (3) 英国SPF项目:“The Reform of China SOEs in View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ulation”,首席专家;  (4)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咨询项目:空港新城管控模式和治理结构  (5) 国家985项目:“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研究”,主持人;  (6) 国家985项目:“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研究”,主持人;  (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系列研究”,主持人;  (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案例推理的公司治理决策系统”,主持人;  (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终极产权、利益侵占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批准号:09BJL023,主持人;  (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次贷危机与公司治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启示”,批准号:09YJA630010,主持人;  (11)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治理效率影响因素比较及政策含义”,主持人;  (1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垄断产业的公司治理研究”,主持人。  (13)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项目:“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主持人;  (14) 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重点项目:“国有企业在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人;  (1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权利配置与企业效率”,独立承担;  (16)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演变及中国的选择”,独立承担;  (17)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资助项目:“中国公司治理的转型”,独立承担;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转轨中经营者行为制衡机制研究”,合作主持;  (19)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托项目:“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监管与发展目标”,与樊纲教授合作;  (20)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主持人;  (21) 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北京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研究”,主持人;  (22) 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研究”,主持人;  (23)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主持人;  (24) 北京华鼎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治理结构、治理绩效及参与改造国有企业研究”,主持人;  (2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研究”,核心成员并主持“企业市场化进程”子课题;  (26)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委托课题:“重点产业竞争力研究”,核心成员;  (27) 国家商务部委托课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4)”,核心成员并主持“企业市场化进程”子课题;  (28)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治理效率影响因素比较及政策含义”,主持人。  (29)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及2010年预测”,合作主持;  (30) 原国家经贸委(现国务院国资委)委托课题:“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合作承担;  (31) 国家商务部委托课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核心成员并负责“企业市场化进程”子课题;  (32)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谷书堂经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主持人;  (3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主要成员;  (34) 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北京对外经济研究报告”,主要成员;  (35)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委托课题:“成都市中长期科技规划”,核心成员;  (36)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大型课题:“中国企业集团的行为特征和发展模式”,主要成员;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转型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研究,负责其中子课题“公司治理的变革”;  (3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创新机制研究”,主要成员;  (39) 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研究”,主要成员;、  (40)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重点项目:“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主要成员;  (41)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市场经济新体制研究”,主要成员;  (42) 天津市科委软科学项目:“引进外资与天津外资政策转换”,主要成员。

3. 高明的简介是怎样的?

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卒于明初,中国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人。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有名。元顺帝至正四年中学举,至正五年中进士。做过处州录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元末,方国珍据浙东,曾邀留之于幕下,遭拒绝;明太祖即位后曾招致为官,亦辞不就。旅寓明州(今宁波市)栎社沈氏楼,以词曲自娱。

高明的简介是怎样的?

4. 高明华的介绍

高明华先生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州,为已故社会热心慈善家高仲侯先生的儿子。高明华先生幼承庭训,知书识礼,为人秉性谦和,平易近人。他从小随父习商佐理业务,好学不倦,短短几年已具丰富的商场经验和熟悉从商秘诀。1972年其父逝世后,他继承父亲遗志,与长兄光华、弟弟启华紧密合作,大展才华,业务发展更胜于前。其家族创立的高仲侯有限公司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主要经营各国日常货品,批发到马来西亚各地,尤以经营中国货更具心得,可谓有口皆碑,远近闻名。高明华先生自1972年起受邀参加中国每年举行两次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从不间断,其中有数次是以副团长及总务身份率团参加。多年来,他积极组织和参与中马两地的经济交流活动。

5. 高明华的介绍

高明华,女,辽宁沈阳人,汉族,1982年出生。3岁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钢琴演奏家

高明华的介绍

6. 高明华的介绍

1966年8月生于山东省禹城市。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9-1997.6),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1998.1-2000.3)。 先后就职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银行总行。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座教授,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司治理、企业理论、转型经济、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企业发展战略等。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30项,独立、合作出版著作23部,合作出版英文著作3部,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合作)曾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天津市第五届和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