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基本原则

2024-05-13

1.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基本原则

法律分析:遵循发展和管理的双重属性原则,坚持人类基本共识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原则,诚信原则,组织生存与创新兼顾原则。
法律依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 第四条 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得从事或者资助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社会组织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基本原则

2. 社会团体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管理办法。
法律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第三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 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3. 《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下面是我收集的关于《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内容,敬请大家参考阅读。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结社自由,维护文化类全国性社会团体(以下简称社团)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促进社团健康发展,发挥其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文化类社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文化部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全国性学会、研究会、协会、联合会、联谊会、促进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
   
      第三条 成立社团应符合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结构要求,避免在同一专业领域或专业门类中重复设置。
   
      第四条 社团名称必须规范,应与其宗旨、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
   
      第五条 社团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文化部鼓励社团在登记的业务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利于繁荣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动。
   
      第六条 文化部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业务主管范围内并经其资格审查的全国性文化艺术类社团的归口管理。
   
      文化部人事司负责归口管理社团的资格审核,并对社团工作进行协调监督。文化部有关司局负责相关业务的指导和管理。文化部直属全民所有制事业法人单位负责社团的挂靠和日常管理。对具有行业管理性质又不宜挂靠事业单位的少数社团,经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可直接挂靠在文化部,由部委托有关司局进行日常管理。
   
      第二章 成立、变更和终止第七条 申请成立社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由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团体法人或在文艺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人自愿发起,有50人(个)以上的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会员应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二)属于文化部主管的业务范围,由文化部直属全民所有制事业法人单位作为挂靠机构,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规范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固定的办公场所。社团内部如设分支机构,需有明确的名称、工作条例、负责人和办公地址等;
   
      (三)以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宗旨,符合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和社团布局结构要求;
   
      (四)有符合法律法规并代表本社团成员意志的章程。其内容应包括社团宗旨、性质、任务、组织机构、活动特点、负责人产生办法及任期和职责范围、经费来源及财务管理、会员大会、章程修改程序、社团终止程序等;
   
      (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法人社团应有100,000元以上人民币注册资金,基金会应有2,100,000元以上人民币注册基金数额;
   
      (六)业务主管部门或登记管理机关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申请成立社团程序:
   
      (一)成立社团,应当组成筹备组织,筹备组织应有相对固定的人员和联络方式;
   
      (二)筹备组织在征得挂靠单位同意的基础上,经部业务指导司局审核同意后,向人事司提出设立申请并上报有关材料(见附件);
   
      (三)人事司根据有关规定对申请成立的社团进行认真审查。因特殊情况确定业务指导司局困难的社团,由人事司征求有关司局意见,并商定业务指导司局;
   
      (四)筹备组织应在人事司指定日期将所规定注册资金汇入指定帐户,进行验资;
   
      (五)通过审查的,人事司将审查材料及有关意见报部研究决定;
   
      (六)经文化部核准,社团筹备组织可到登记机关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七)已办结注册登记手续、刻制公章、设立帐号的社团,应当在注册登记后30日内到人事司、业务指导司局和挂靠单位备案;
   
      (八)对获准注册登记的,办结备案手续后将注册资金的本金转入社团开立的帐户;未获准注册登记或自行放弃申请登记的,经社团筹备组织申请及时返还注册资金的本金。验资期间的注册资金利息留作社团管理经费,专款专用。
   
      第九条 未经登记和虽获准登记但未经备案的社团,不得以社团名义进行活动。
   
      第十条 社团有下列事项发生变化的,应逐级向挂靠单位、业务指导司局、人事司上报,经核准可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一)社团的名称;
   
      (二)社团的业务范围;
   
      (三)社团业务主管部门及挂靠单位;
   
      (四)社团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
   
      (五)社团办公地址;
   
      (六)社团分支机构、派出机构的设立、撤销;
   
      (七)社团分支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活动地域和办公地址。
   
      第十一条 社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逐级向挂靠单位、业务指导司局、人事司上报申请,经核准可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一)完成或改变社团宗旨的;
   
      (二)分立、合并或自行解散的;
   
      (三)由于其他变更造成与原社团登记机关管辖范围不一致的;
   
      (四)不再具备本办法第七条所规定条件的。
   
      第十二条 社团终止的,应成立善后组织,妥善处理善后工作。
   
      第十三条 社团一经终止或有重大变更事项与原社团名称、宗旨、性质、业务范围等不相一致的,不得再以原组织机构、名称进行活动。
   
      第十四条 社团变更、终止经登记管理机关审批,办理手续十日内,向挂靠单位、业务指导司局和人事司备案。
   
      第三章 社团组织及其活动第十五条 社团在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范围内,有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和义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社团应健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依法建立社团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内部分工职责。社团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自律管理;
   
      (二)引导会员尽各种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三)接受主管部门委托的各项工作;
   
      (四)依法开展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五)依法对政府部门提出咨询意见与建议;
   
      (六)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合法收入,合法接受资助、捐赠,经批准后,按有关规定接受境外捐助;
   
      (七)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管理内部事务;
   
      (八)接受挂靠单位的管理和业务司局的指导、业务管理,每年向挂靠单位、业务指导司局和人事司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工作计划;
   
      (九)按规定参加年检。
   
      第十六条 社团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大会活动依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社团章程进行。
   
      第十七条 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社团重大事项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中的理事人数应为单数,实行民主表决制度。
   
      第十八条 理事会设理事长(会长)1名,设副理事长(副会长)一般不超过6名。
   
      社团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人数总和一般不超过5名。
   
      社团法定代表人为理事长(会长),法定代表人应是文化系统内的工作人员(现职公务员除外),且只能担任一个社团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九条 秘书长以上负责人(不含名誉职务)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确因工作需要,超过规定年龄的,需报经部审批。根据工作需要,可设名誉会长若干人。
   
      秘书长以上负责人选应预先经其行政隶属单位或属地管理机构出具有效身份证明,按社团章程规定的程序选举,并报送挂靠单位、业务指导司局和人事司逐级审核备案。其中社团法定代表人要报部审定。
   
      第二十条 国家现职公务员一般不兼任社团领导职务,也不得兼任社团工作人员。确因现职工作需要担任领导职务和工作人员的,部级干部需报国务院批准,司局级干部需报部批准,处级以下需报人事司批准。
   
      第二十一条 社团经挂靠单位、人事司审批同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可设立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必须按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接受社团领导。
   
      第二十二条 社团必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度。
   
      第二十三条 社团应先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定社团编制,再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十四条 专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在聘任期间可由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代理,也可以由挂靠单位代管。但不能计入文化部及所属机构职工队伍。社团终止的,其专职工作人员自行负责安置。
   
      第二十五条 社团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实行亲属回避制度。
   
      第二十六条 社团机构名称、规格,不比照国家行政、事业、企业机构名称、规格设置。
   
      第二十七条 社团经费原则上自筹。业务主管部门、挂靠单位用于社团管理的必要支出应由社团负责。社团应当有偿使用业务主管部门、挂靠单位的国有资产。
   
      社团应当加强财务管理,防止社团资产流失,每年按期向常务理事会或理事会报告有关财务收支情况。社团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文化事业。
   
      第二十八条 社团开展重大活动,应事先申报,说明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范围、组织机构、活动负责人及经费情况等事项。经挂靠单位审查同意,报业务指导司局,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活动。
   
      第二十九条 社团与国外或港澳台的机构、个人进行文化活动,须经挂靠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经外联局或港澳台文化事务司审批;与境外机构、个人举办会议还须报经办公厅批准。
   
      第三十条 法人社团可以开办经济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经济实体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所获盈利用于弥补社团事业发展。
   
      基金会不得开办经济实体,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十一条 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团,应建立党组织,接受挂靠单位党组织领导;不具备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社团,其党员可编入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
   
      第四章 管理职责第三十二条 挂靠单位职责:
   
      (一)确定一名主要领导干部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工作,并明确社团管理机构;
   
      (二)对社团的成立、变更、终止、组织机构等有关事项进行审核;
   
      (三)对社团人事、财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实施管理和监察;
   
      (四)指导、监督社团正常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
   
      (五)对社团工作进行检查。督促社团对工作人员的违纪问题进行处罚或建议上级机关处罚;
   
      (六)督促社团进行年检工作;
   
      (七)向主管部门报告社团的有关情况;
   
      (八)对发生问题的社团,经报部主管部门批准,可停止其活动、吊扣其公章、查封账目;
   
      (九)有权根据本办法制定社团管理规章。
   
      第三十三条 人事司职责:
   
      (一)对文化艺术类社团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规划布局、协调服务、监督指导;
   
      (二)制定有关文化部社团管理的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
   
      (三)负责审核社团的成立、变更、终止和秘书长以上领导人人选并提出意见;
   
      (四)负责对社团分支机构、派出机构、专业委员会等的成立、撤销及社团编制进行审核;
   
      (五)按规定进行年检审核。
   
      第三十四条 业务指导司局职责:
   
      (一)对业务相关的社团成立、变更、终止及社团主要负责人选提出意见;
   
      (二)对社团开展的重大活动进行审核或审批;
   
      (三)对社团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计划财务司职责:
   
      (一)对社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二)对社团来源于财政拨款或其他公有财产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审计局职责:
   
      (一)监督指导挂靠单位对社团的审计工作,必要时可对社团直接进行审计;
   
      (二)审查社团年检审计报告和换届审计报告。
   
      第三十七条 监察局职责:
   
      (一)指导督促社团挂靠单位对社团违纪问题的查处;
   
      (二)必要时可直接对社团违纪问题进行查处。
   
      第五章 罚则第三十八条 社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挂靠单位可给予批评、通报、暂停其业务活动限期整顿,直至向上级机关申请解除挂靠关系等处罚。对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社团,可由人事司报部同意后向登记机关建议予以撤销登记:
   
      (一)弄虚作假、隐瞒事实进行登记或上报有关情况的;
   
      (二)伪造、涂改、转让、出租、出借、出售社团登记证书或有关活动批件的;
   
      (三)不按程序报批,擅自开展活动的;
   
      (四)一年中未开展业务活动的;
   
      (五)不按规定接受年检的;
   
      (六)不按规定上报社团管理情况或办理变更、备案和审批手续的;
   
      (七)擅自设立分支机构、派出机构的;
   
      (八)不再具备本办法第七条所规定的条件而又拒不在指定期限内改正的;
   
      (九)对印章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及经核准的章程开展活动的;
   
      (十一)违反规定接受实体挂靠的;
   
      (十二)对创办的实体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三)财务管理混乱、社团资产流失的;
   
      (十四)违反规定筹集资金或收取费用的;
   
      (十五)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的;
   
      (十六)其他违反法规、章程的。
   
      第三十九条 挂靠单位不履行职责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社团出现第三十八条有关情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对其提出批评,并限其改正。
   
      第四十条 挂靠单位为社团出具虚假证明材料,或纵容、支持、包庇、参与社团进行违法违纪活动的,应对挂靠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现职国家公务员兼任社团工作人员,或不经批准兼任社团负责人的,应劝其退出社团或辞去公务员职务。经劝阻既不退出又不辞职的,予以辞退。
   
      第六章 附则第四十二条 社团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的有效事项,由社团挂靠单位监督实施,执行中发生争议,难以解决的,可由业务主管部门裁定。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人事司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4. 社会组织管理的内容简介

《社会组织管理》内容:社会救助逐步实现了全覆盖。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编织成形,困难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5. 社会组织管理办法

为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或者获取的与社会组织信用状况有关信息的管理。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与社会组织信用状况有关的信息,依法依规纳入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导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在本机关登记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信息共享、动态更新的原则。登记管理机关开展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包括基础信息、年报信息、行政检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信息。基础信息是指反映社会组织登记、核准和备案等事项的信息。年报信息是指社会组织依法履行年度工作报告义务并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行政检查信息是指登记管理机关及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形成的结论性信息。行政处罚信息是指社会组织受到的行政处罚种类、处罚结果、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处罚时间、作出行政处罚的部门等信息。其他信息是指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及有效期限、获得的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委托事项、公开募捐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与社会组织信用有关的信息。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在信息形成或者获取后5个工作日内将应予记录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采集录入到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及时采集、记录相关信息。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信用信息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信息安全。登记管理机关依据社会组织未依法履行义务或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关信用信息,建立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因非行政处罚事项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向社会组织书面告知列入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其依法享有的权利。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告告知。社会组织对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书面陈述申辩意见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公告方式告知的,社会组织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未提交陈述申辩意见的,视为无异议。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陈述申辩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作出是否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综上所述: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的问题,建议大家咨询当地的相关部门,因为每个地区可能不同. 法律依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第四条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得从事或者资助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社会组织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社会组织管理办法

6. 社会组织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获得4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审核备案。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行政区域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情况以及获得5A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名单上报民政部。评估期间,评估机构和评估专家有权要求参加评估的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证明材料。参加评估的社会组织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复核委员会应当充分听取评估专家代表的初步评估情况介绍和申请复核社会组织的陈述,确认复核材料,并以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复核结果须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法律依据:《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评估,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为依法实施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依照规范的方法和程序,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作出评估等级结论。

7. 社会组织管理办法

为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或者获取的与社会组织信用状况有关信息的管理。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与社会组织信用状况有关的信息,依法依规纳入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导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在本机关登记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信息共享、动态更新的原则。登记管理机关开展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包括基础信息、年报信息、行政检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信息。基础信息是指反映社会组织登记、核准和备案等事项的信息。年报信息是指社会组织依法履行年度工作报告义务并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行政检查信息是指登记管理机关及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形成的结论性信息。行政处罚信息是指社会组织受到的行政处罚种类、处罚结果、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处罚时间、作出行政处罚的部门等信息。其他信息是指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及有效期限、获得的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委托事项、公开募捐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与社会组织信用有关的信息。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在信息形成或者获取后5个工作日内将应予记录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采集录入到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及时采集、记录相关信息。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信用信息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信息安全。登记管理机关依据社会组织未依法履行义务或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关信用信息,建立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因非行政处罚事项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向社会组织书面告知列入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其依法享有的权利。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告告知。社会组织对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告知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书面陈述申辩意见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公告方式告知的,社会组织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未提交陈述申辩意见的,视为无异议。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陈述申辩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作出是否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综上所述: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的问题,建议大家咨询当地的相关部门,因为每个地区可能不同.法律依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第四条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得从事或者资助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社会组织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社会组织管理办法

8. 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 )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写的很好!简单说下
~~~~~~
人治:所谓人治就是人执行法律就有法,不执行就状况丛生,要监管则因各种关系而受阻。
体治: 淡化人的在流程中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在社会的监督下,监管顺应规律,以无力卸阻力。
(上述只是简单定义,为了方便大家)
 
要实现体治的监管体系不是没有,有而且很系统很宏观很严谨,这个体系民间早有大贤研究好了。可是推行体系实现体治的话,某些坐在某位的人就不自由了,不能获得巨额利益了。
唯一方法就是推行强大人治以实现体治建设的顺利铺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0年之久,工程严谨而又庞大。引入这个体系的引子总结成四个字就是“以子辅父”!这四个字既顺自然规律,又可以变而应不变,又以不变而塑体治。人之欲望的追求到最后无非把“寄托”留给子女。此法耗时虽长但能在观念上、意识上、根源上培养一匹又一匹精英之士。如果用其他语言形象描述就是“承势换血”!此法艰辛而细致但必须从至高往下执行。
无此则无力度!无此则无决心!无此则难集中!无此则难推广!无此则难攻坚!
 
 

一、培养团体。要实现体治,必须有强大人治,不然这个体系没法推广。这个人是一个人不行,就是神也不行,必须是一群人,建立体治必须有一群人!这群人要从四岁开始封闭式培养,接受先进理念,隔绝陋习和陈腐文化的侵蚀。 国家需要大力气建立“新时期的黄埔军校”,每年培养500-1000人,这批人就是中国未来的栋梁。这里转述几点:在学校里的学习氛围是公开、自由的,采用封闭加游学方式,游学主要是在国外游。从4岁到18岁,这群人以玩和锻炼身体为主,寓教于乐,每个人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最后集中用5年的时间就可让其学得最广袤的知识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群人一毕业就是19年同学、同玩、同游世界的如钢铁般团结的集体。
举例其中培养的一个指标:对世界上任何信息(现象、视频、影视、话题、困难、抉择、痛苦、快乐)都能正确客观的分析、处理,有高尚的价值观。如拿中国古代先哲作榜样的话举一个例子就是苏轼。拿国外作榜样就是德鲁克、是马奇、是西蒙。
(第一步建校;第二步选人、育人;第三步帮助国家建立体治)

 
二、人员选拔。这个是关键!“新时期黄埔军校”的学员60%以上的名额给体制内一定级别以上官员的子女,40%或低于40%的名额给社会。(如果官员的子女都出了国,就增加了难度,如果准备入某某籍,则难度更大。)
 
上述是我对原文中“以子辅父”的概述。也是实现体治的上策,此策如不能行,则中策 和下策更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