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024-04-29

1.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按照中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理论,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要素、产品、市场和外汇等四大方面的贡献。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农业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一) 要素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要素贡献主要体现在资本贡献、劳动贡献和土地贡献等几个方面。

1、资本贡献。

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 投资严重短缺。面对内忧外患, 中国亟需建立起国家工业化体系。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主导下, 我国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中汲取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到1978年, 国家从农业中汲取的积累, 有专家测算大约为6000亿元, 有的专家测算为8000亿元以上。

农业为工业化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本原始积累。王海涛、卢翔宇用S-S模型对1992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认为:1992年以来, 中国剪刀差的绝对值是逐步扩大的, 但是价格剪刀差的幅度呈缩小的趋势, 2010年比1992年缩小5.57%。可见,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研究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之后,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继续为工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农业仍然在为工业做出资本贡献。第二, 低价向农民征收土地。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地方政府, 这一时期, 政府以较低价格向农民征地, 这个价格与土地进入一级市场的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价。据统计, 通过其间的价格差, 农民收益减少20000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间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资本原始积累。周振等 (2015) 分析了1978年至2012年, 通过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 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大约净流入资金26.66万亿元。

2、劳动力贡献。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非农业部门,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部门所需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28318万人, 到2000年增加至36043万人, 到2016年又减少至21496万人, 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是1978年的75.9%, 是2000年的59.6%, 1979年-2016年平均每年减少0.7%, 2001年-2016年平均每年减少3.2%。与此同时, 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6945万人, 到2016年增加至22350万人, 是1978年的3.2倍, 平均每年增长3.1%;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4890万人, 到2016年增加至33757万人, 是1978年的6.9倍, 平均每年增长5.2%。199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为8673万人3,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 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 且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齐明珠 (2014) 经过研究得出在1991年-2011年间,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提升23.9%, 累计使经济规模提升85.5%, 使GDP增长率年均提升1.5%。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占57.6%, 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 建筑业中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占52%。2016年, 第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为91.4%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为41.2%。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7不可否认两者差额中,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占绝对比重, 至少有3亿人。城镇人口的增加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表现为农村的劳动力贡献。


3、土地贡献。

在工业化初期, 城镇面积和规模都比较小。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城市逐渐向周边农村扩张。为此, 农村贡献了大量的土地要素以满足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的需要。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987-2001年, 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 我国现有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 (12172万公顷) 8, 1997年-2008年共减少耕地1.25亿亩。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 2009年20.31亿亩 (13538.5万公顷) , 2016年耕地20.24亿亩 (13492.1万公顷) , 2010年-2016年共减少耕地696万亩 (46.4万公顷) 9。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预计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2004年-2016年, 全国征用土地面积共计20552.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在1990年为11608.3平方公里, 到2016年增加至52761.3平方公里。1987年耕地占用税收入1.4亿元, 到2016年增长至2028.9亿元。10在农村土地征收的过程中, 既体现出土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又体现出土地所包含的资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 产品贡献

1、农业具有提供粮食、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加工原材料的基本功能。

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 中国农业连续登上几个台阶, 一举告别了中国农产品短缺的历史, 并在几个不同时期表现出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结构性过剩。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粮食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迅速发展, 相继跨越几个台阶;近年来,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2013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2千亿斤, 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 是1978年的两倍, 并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的“十二连增”。 (2016年粮食产量为12325亿斤, 比上一年有所减少) 11同时, 不仅产量不断增长,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连续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


2、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原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约有30%直接来自农业, 轻纺工业占80%以上。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 占制造业比例为19.6%13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民生产业。还有一些工业部门虽然不直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 但它们依赖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那些部门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品的生产规模及其增长决定了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增长。农业的产品贡献, 支撑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 (1)

(三) 市场贡献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农村必然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业人口需要购买服装、日用品等生活资料;而农业的扩大发展需要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业机械、及房屋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消费。1978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高达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65%。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503亿元, 增长10.9%,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4.0%, 增速自2013年以来保持快于城镇态势14。经济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增加了强大的需求拉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在农业生产中物质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发展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增长, 不断刺激工业扩张, 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52元, 扣除价格因素, 是1978年的12.5倍。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29.8元。1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大幅提升。全国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末的884.0万吨增长至2016年末的5984.1万吨。1978年末,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55.7万台, 小型拖拉机137.3万台, 共193.0万台;2016年末,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45.4万台, 小型拖拉机1671.6万台, 共2316.0万台16。农村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成为拉动相关工业品制造业的强劲动力。


(四) 外汇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主要以节约外汇支出和通过出口换汇增加外汇收入两种方式实现。

1、节约外汇支出。

通过本国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及原料等农业产品满足国内消费, 以此减少或者替代进口, 从而节约了大量外汇, 减少了外汇从本国流出。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对外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节约外汇支出方面。

2、增加外汇收入。

一方面, 在工业化初期,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急需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及高水平的生产技术, 因而需要大量外汇。在外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外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级农业产品的出口换汇。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国际竞争力较弱, 农业的出口创汇是平衡我国外汇收支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2003年之前, 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顺差, 2004年开始才出现逆差, 国家主要靠农产品出口获取外汇来支持国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首先,基础作用,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稳定。因为,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中国稳定不稳定,也看这80%稳定不稳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0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四种形式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才能得以发展。从理论上说,国内食品生产不足可以通过进口来加以解决,但实际上大量进口食品将会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食品的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风险或者要具备更为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农业除了对国民的食品贡献以外,还有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在工业化早期阶段,一般国家的工业是以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一般来说会随着实际人均GDP的增长而下降,可由于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大于原料本身的收入弹性,所以,如果考虑到食品加工、服装、制鞋、饮料工业、烟草工业的发展,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速度就缓慢得多。这种通过与农业有关的工业来评价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牵扯到了产业间联系的概念。所谓产业间联系的概念表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质。产业间联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后向联系是以这种产业从其它产业购买的中间产品投入占其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的。前向联系则以这种产业卖给其它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占特定产业生产总值来衡量。总联系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之和。按照定义,农业作为一种初级产业似乎没有后向联系,同时,由于许多农产品不经过进一步加工而直接消费,其前向联系也是微弱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要投入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如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所以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后向联系,而且有愈益增强的趋势。同时,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产业往往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产业,所以农业对其它产业的联系并非微不足道。(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提供劳动力,是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贡献。正如前所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可见,没有农业部门的劳动贡献,就很难有其它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初期,农业中存在着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部门的急剧扩张所需要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这使非农产业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农业部门的劳动贡献,是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问题的难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非农产业的发展难以吸纳农业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对非农产业的发展来说,来自农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即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却供给不足。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力资源,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农业部门的资本要向非农部门转移?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即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资本/产出率完全相同,但由于通常非农业部门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高,因而对非农业部门增加投资的倾向就更高一些。因此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非农部门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应高于农业部门才能满足人们需求结构上的变化。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农业新增资本的资本/产出比率事实上要低于非农产业,所以从要素利用的观点出发,资金总是应当流向能获得更多收益的部门。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部门,实际上是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唯一来源。外来的投资和外国援助对大多数国家来讲只是补充性的、辅助性的经济来源。第四,对非农部门的投资往往也会使农民和农业受益,如交通状况的改进,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建立,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等等。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转移农业部门的资金呢?一种是依靠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对资金进行转移和分配;另一种是凭借行政力量,强制进行资金的转移。完全依靠行政的力量来转移农业的资金,必然会降低经济效率,带来资源配置的扭曲。但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转移农业资金,也就是通过私人储蓄和投资来实现农业资金的转移,将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动用一定的财政、信贷政策手段,加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作生产和活动的场所,如城区的扩大、道路的修建、工矿的建设等。一般说来,非农产业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必然现象,需求的土地多在农业较发达的地区,或者说是人类较早开垦利用的土地。如果农民具有完全的土地产权,农地非农化将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农地非农化是农民的一种理智选择。但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将不利于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农地的不断减少必然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不利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在满足非农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加以适度的宏观调控。(3)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等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电力及其它农业投入品。农民对这些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扩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业部门是经济当中的主要部门,工业刚刚起步。这时即使新兴的产业部门中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可能高于农民的人均收入,但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绝对规模,农业必然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到城市居住,虽然农业人口份额的下降会使农村市场的重要性降低,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会使农业对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用工业品的需求增加。农民用于工业品的支出代表农民对整个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一个方面。②农民还是一个卖者。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及其它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农民的这种销售活动,不仅提高了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量增加以后,不但可以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尤为重要。此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难以出口创汇,而工业发展又需要用外汇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一些原材料。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在出口创汇方面必然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些国家,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如果没有农业的外汇贡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份额一般会下降。这是因为,工业壮大以后,工业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会逐渐增强,使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然而,农业外汇贡献份额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外汇贡献的消失,农业出口创汇的绝对量还可能增加。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贡献

4.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包括哪些

题目: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即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
C.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D.农业产量是大国的象征
答案:D。

5.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四种形式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才能得以发展。从理论上说,国内食品生产不足可以通过进口来加以解决,但实际上大量进口食品将会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食品的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风险或者要具备更为良好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农业除了对国民的食品贡献以外,还有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在工业化早期阶段,一般国家的工业是以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一般来说会随着实际人均GDP的增长而下降,可由于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大于原料本身的收入弹性,所以,如果考虑到食品加工、服装、制鞋、饮料工业、烟草工业的发展,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速度就缓慢得多。这种通过与农业有关的工业来评价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牵扯到了产业间联系的概念。所谓产业间联系的概念表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质。产业间联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总联系。后向联系是以这种产业从其它产业购买的中间产品投入占其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的。前向联系则以这种产业卖给其它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占特定产业生产总值来衡量。总联系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之和。按照定义,农业作为一种初级产业似乎没有后向联系,同时,由于许多农产品不经过进一步加工而直接消费,其前向联系也是微弱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要投入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如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所以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后向联系,而且有愈益增强的趋势。同时,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产业往往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产业,所以农业对其它产业的联系并非微不足道。(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提供劳动力,是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贡献。正如前所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可见,没有农业部门的劳动贡献,就很难有其它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初期,农业中存在着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部门的急剧扩张所需要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这使非农产业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农业部门的劳动贡献,是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问题的难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非农产业的发展难以吸纳农业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对非农产业的发展来说,来自农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即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却供给不足。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力资源,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农业部门的资本要向非农部门转移?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即使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资本/产出率完全相同,但由于通常非农业部门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高,因而对非农业部门增加投资的倾向就更高一些。因此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非农部门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应高于农业部门才能满足人们需求结构上的变化。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农业新增资本的资本/产出比率事实上要低于非农产业,所以从要素利用的观点出发,资金总是应当流向能获得更多收益的部门。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部门,实际上是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唯一来源。外来的投资和外国援助对大多数国家来讲只是补充性的、辅助性的经济来源。第四,对非农部门的投资往往也会使农民和农业受益,如交通状况的改进,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建立,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等等。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转移农业部门的资金呢?一种是依靠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对资金进行转移和分配;另一种是凭借行政力量,强制进行资金的转移。完全依靠行政的力量来转移农业的资金,必然会降低经济效率,带来资源配置的扭曲。但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转移农业资金,也就是通过私人储蓄和投资来实现农业资金的转移,将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动用一定的财政、信贷政策手段,加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作生产和活动的场所,如城区的扩大、道路的修建、工矿的建设等。一般说来,非农产业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必然现象,需求的土地多在农业较发达的地区,或者说是人类较早开垦利用的土地。如果农民具有完全的土地产权,农地非农化将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农地非农化是农民的一种理智选择。但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将不利于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农地的不断减少必然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不利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在满足非农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加以适度的宏观调控。(3)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农民作为买者,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等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电力及其它农业投入品。农民对这些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扩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业部门是经济当中的主要部门,工业刚刚起步。这时即使新兴的产业部门中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可能高于农民的人均收入,但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绝对规模,农业必然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到城市居住,虽然农业人口份额的下降会使农村市场的重要性降低,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会使农业对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用工业品的需求增加。农民用于工业品的支出代表农民对整个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一个方面。②农民还是一个卖者。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及其它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农民的这种销售活动,不仅提高了农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量增加以后,不但可以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的外汇贡献尤为重要。此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难以出口创汇,而工业发展又需要用外汇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一些原材料。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在出口创汇方面必然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些国家,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如果没有农业的外汇贡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份额一般会下降。这是因为,工业壮大以后,工业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会逐渐增强,使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然而,农业外汇贡献份额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外汇贡献的消失,农业出口创汇的绝对量还可能增加。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贡献

6. 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况且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不会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降低,那只是相对数的降低,绝对数不但不会降低,还会提高。农业对中国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被淡化的。

7. 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生产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最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所需原料的重要来源。国民经济是指各行各业经济部门构成的总和,它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各个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对国民经济的观察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从静态上看,国民经济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的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构成;从动态上看,就是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依次从生产开始,经过分配,达到最终使用的不断循环利用过程。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况且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要注重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只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更要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8.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第一,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劳动力;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将为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第二,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第三,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此,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把农业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 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