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俗称的鬼节吗?

2024-05-14

1.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俗称的鬼节吗?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的鬼节之一。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俗称的鬼节吗?

2. 七月十五为什么叫中元节又叫鬼节

七月十五为什么叫中元节又叫鬼节
  
 中元节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的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的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也就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鬼节。
  
 为什么七月十五要叫鬼节
  
 根据《易经》记载,“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秋收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人们举行向先祖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新鲜的农作物供祖先享用,然后再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品尝,并且祈祷来年能获得好收成。
  
 七月半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原本七月半只是民间的祭祖节,并不是“鬼节”,七月半被称为鬼节跟道教有莫大的关系。在道教记载中,很久以前天帝派遣道教的天官、地官、水官入驻人间,他们的职责是代天帝巡逻人间、赏善罚恶,并且他们的分工明确,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管辖范围是地府,所以重点是巡查地府的众鬼。在七月半这天,地官会打开地府的大门,众鬼都要离开地府,接受地官的考察,有子孙后代的鬼会回到生前的家,看望家人和接受后代的祭拜,孤魂野鬼则游荡人间寻找东西吃,因此七月十五被道教称为鬼节。为了牵引先人回到家乡,其后代会点荷灯,为亡魂指引回家的路,道观会举行盛大祈福和为亡魂超度。这就是鬼节真正的由来。
  
 在民间鬼节那天是有很多忌讳的:
  
 1、床头不能挂风铃,否则容易招来鬼魂,睡觉的时候还易被鬼魂入侵;
  
 2、晚上要早点回家,否则容易带孤魂野鬼回家,尤其是八字不硬的人不要出门;
  
 3、不要随便找个地方烧纸钱,否则容易引起孤魂野鬼的觊觎;
  
 4、叮嘱小孩,千万不要偷吃祭拜的祭品,否则容易生病;
   
 5、不要恶意践踏冥钱,否则会引起鬼魂生气。
  
 当然这些都是古人受封建迷信的想法和做法。现在是21世纪没人会相信鬼神之说,但是很多地方为了庆祝鬼节,还是会举行一些祭拜典礼和活动。基本上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祭拜和庆祝仪式。
  
 河北:七月十五会携带水果、酒、肉等到墓地祭拜,并手持麻谷到田梗。
  
 山西:读书人会祭拜魁星。
  
 河南:悬挂纸旗在门口。
  
 山东:渔民会搭一个小竹筏,上面贴上纸条“供xx使用”。
  
 陕西:烧纸祭拜麻姑。
  
 江苏:折纸锭,沿路焚烧。
  
 四川:烧包袱。(包袱里面装着纸钱)
  
 浙江:请二十四位老太太走巴结、念经。
  
 江西:把稻草做成火把,点燃放在门口。
  
 福建:在河里点河灯。
  
 广东:备好酒菜、香烛和纸钱祭拜先人。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而且中元节不光只有中国庆祝,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等也会举行相应的活动。

3. 七月十五鬼节为什么又叫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 中元之意由元宵节延伸而来。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圆称为上元(故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七月为岁中,七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中元,因以为节名。
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着“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传沿袭成为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七月十五鬼节为什么又叫中元节?

4.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5. 七月十五中元节到了,为何又被称为“鬼节”?

民间有个迷信的信仰,认为七月是鬼月,阎王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时把鬼门打开,放鬼到阳间觅食以享供祭。到了七月的最后一天,鬼门就会被关闭,所有的鬼魂都得返回阴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迷信的说法,一到每年农历七月,南方如福建、中国台湾就会忙着准备“中原普渡”。那么为什么会把农历七月半称为“鬼节”呢?

中元节起源于道教的 “三官”说。“三官”是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这三官又被称作三元大帝。上元的天官掌管天界,主要的职责是为人赐福;中元的地官执掌地下,主要的职责是为人赦免罪行;下元的水官治理水中,主要的职责是为人消解厄运。
而这三官行使职责时,是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分别执行。“三官”信仰在东汉道教初创时期就已产生,如《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曾注引三国时期魏鱼豢的《典略》:“汉中有张修……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

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后来三官说又发展为三元说,中元节也由此被定性为地官赦免罪行之日,许多道士会在这天诵经做法,以普渡各种流于世间的孤魂野鬼。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到了,为何又被称为“鬼节”?

6.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七月十五日鬼节或七月半

     也谈中元节与中华节日文化传承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又称亡人节、月半。称为盂兰盆节,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这天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当然,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寸寸相思皆成泪,声声哀乐泣湿衣,亲梦仙瑶唤不醒,儿孙何处再承欢。”中元节作为国人一年中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大日子。僧、道、俗对这个节日意义解释各有侧重,佛教徒每遇此节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孟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纪念目莲孝心,强调孝道。道教着重于“慈航普渡”;《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中国习俗上称中元节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相传那一天的子夜时分,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众鬼可以出游人间。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人们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人们纷纷在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另据据传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西瓜、葡萄、梨等时令水果。食清炒小白菜、小葱拌豆腐、菌汤等粗茶淡饭。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或习俗。   活动最热闹的算是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放水灯活动。这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抢孤活动。即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众所周知,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 “八节”,即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祭祀祖先  中国人行之已久,中外闻名,举世无双,历代相传”。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祀日子,表达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古代中国在春节期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报天地之恩  感祖宗之恩。清明和中元相似,内容都是祭祀祖先,人们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先人,感恩先人,因为在中国孝道和祭祀已经合二为一了。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错,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神圣贤达,无论活得多么威武,多么壮烈,总归要死的,离开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了信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农村,经常听到鬼魂附身的事情,在许多人看来,这是迷信,但最好不要轻易断然,因为有些事情,确实说不清。很多人都希望人间真有鬼魂,多么希望,在那个未知的世界里,没有痛苦,没有灾难。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久以流传的文化习俗及遗存,是该民族、该地区的根基和发展的原动力,体现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如何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时间无私,历史无情。毫无疑问,传统节日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却是严峻的社会现实。洋节在中国红红火火,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尤其是年轻人对洋节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如情人节和圣诞节的狂欢,实际他们不知道中国七夕就是我们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就是我们国产的狂欢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这些传统节日,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中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具有和睦团结、追求和平、促进和谐的功能,具有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功能。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认真汲取,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的丰厚资源,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要加大教育力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保护好传统节日习俗,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校的教育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无论民间编的,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编的教材,都要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典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二,要大力宣传。构建传统节日教育体系,全方位开发传统节日的在物质、精神、文化、娱乐、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政府与传媒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包装、创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第三,要创新载体和形式,充实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建立政府倡导、民间自主的“办节”机制,确立以集镇“办节”为主,村落“办节”为辅的“办节”思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整合传统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日趋西化,甚至连与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也有被洋节日取代的危机,这直接威胁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的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日子过得真不慢,转眼已是七月半。今天不是寻常天,传统节日号中元。中元名称知者鲜,七月半以鬼节传。满园花儿是我的爱,热闹的中元节正到来,和机灵鬼跳舞最呀最摇摆,有开心鬼相伴才是最开怀。各种欢乐身边来,借此机会一起嗨,让幸福鬼和你牵手是我的期待,大声说着倒霉鬼走开才最豪迈,你就像那最美的云彩,让我用祝福把你留下来,悠悠的唱着最炫鬼节风,中元节就要乐开怀!  中元节,思念的滋味,寄情于山水,伫立了真情,沉淀了欣慰,快乐的颜色,永远追随;美好的心愿,凝聚成星辉,闪动着记忆,辉映了陶醉,祝福的日子,时刻点缀。送个开心鬼给你,教你走上成功之路:不论你是否显“鬼”,工作也没有“鬼”贱之分,只要你“鬼”在坚持,“鬼”在努力,一定会成为达官“鬼”人,大富大“鬼”。  祝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中元节快乐甜美!  作者:陈莹峰(专栏)   

7. 为什么说七月十五中元节是鬼节呢?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元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为什么说七月十五中元节是鬼节呢?

8. 七月十五到底是鬼节还是中元节

应该是十五,查了好多资料发现确实是十五.但是有些地方过的是十四,可能风俗不一样吧,我的安徽和陕西的同学都说是十四。
看下面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又发现了个原因  十四十五之间是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而说什么的都有。
参考如下:"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