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史大事件有哪些?

2024-05-15

1. 中国航天史大事件有哪些?

中国航天史大事件有: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神舟六号“多人多天”任务、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神舟七号首次太空行走、嫦娥二号探月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球。
1、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2、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3、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神舟五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其返回舱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其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

4、神舟六号“多人多天”任务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任务已经实现顺利开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5、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6、神舟七号首次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于2008年9月27日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于2008年9月2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7、嫦娥二号探月任务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二号完成了一系列工程与科学目标,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2011年4月1日嫦娥二号拓展试验展开,完成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进行深空探测等试验。此后嫦娥二号飞越小行星4179(图塔蒂斯)成功进行再拓展试验,嫦娥二号工程随之收官。
嫦娥二号已经成为太阳系的小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行,预计会在2020年前后回到地球附近。
8、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球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 2016年8月4日,玉兔号月球车正式退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舟五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州六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舟七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嫦娥一号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嫦娥二号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嫦娥三号探测器

中国航天史大事件有哪些?

2. 你还知道中国航天有哪些最新大记事

1958年4月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
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
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
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
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点40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点23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载人飞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3. 中国航天史大事件有哪些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之后不久,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两年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35年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研制发射了52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 “神舟”号飞船,创下航天史上许许多多个“中国第一”。翻开院史,满眼尽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名字: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杨嘉墀、钱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美国宇航局局长1979年来华访问时,参观了当年研制卫星的部分实验室和工厂。参观结束,他问那些带他参观的中国人:“你们领我看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研制发射接连告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航天史大事件有哪些

4. 问中国航天大事记有什么?

中国航天大事记.

5.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

6. 中国航天史


7. 说起「中国航天」,你最先能想到什么?

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开幕,在开幕当天的第一场全会活动上,预定发表演讲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没有出现。
在现场观众“集体施压”下,即将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的帕斯卡莱·埃伦弗罗因德将“缺席”归因于“时间冲突”,但并未进一步解释。而会场的一些人士说,是因为中国代表团赴美签证受阻了。
10月23日,这一消息得到中国官方证实。在当天召开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回应: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今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原因就是美方没有及时发放签证。
除了拒签中国代表团,在21日上午的国际宇航大会开幕式上,美国副总统彭斯还宣称,要推动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航天合作,而美国要与“志同道合的热爱自由的”国家合作。
这番讲话遭到部分与会人员抵制。实际上,一些航天界人士17日就曾发起一封致大会的公开信,认为彭斯出席开幕式与国际宇航大会主张国际合作的宗旨相悖,目前已有200多人参与署名。

在这种探讨航天国际合作的场合,人们显然认为中国不可或缺。
中国历来是国际宇航大会的重要参与方。2018年在德国不来梅举办的第69届大会上,中国代表团“阵容强大”: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

国际宇航大会(IAC)是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成员举办的年度会议。IAF于1951年创建,支持各国在所有航天相关活动领域开展国际合作。IAF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成员,包括各国航天机构、公司、社会团体、协会和学会等。
我国曾两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
“开放与合作”均为题中要义
1996年10月7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这次大会主题为“空间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宇航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其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得到以下共识:
1 航天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人类调查资源、监测环境、防灾减灾事业开拓了全新的境界。因此,充分发掘航天技术的潜力造福于人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把握好这一机遇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2研究和开发航天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推动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扩大空间应用的范围,需要各国增进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使人类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尽可能大的作用。中国愿意进一步增进与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国际航天技术的发展,扩大空间应用范围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 人类要真正认识和驾驭太空,扩大空间技术的应用范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待于培养千千万万有志于航天事业的新一代人才,进行艰苦而执着的奋斗。
2013年9月23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主题为“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大会持续5天,有来自美国、俄罗斯等74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府机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青年学生约3600人参加。
时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会上依据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总结了四点启示:
第一,追求科学真理。人类永远有探索未知的理想,科学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霍金说:“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弄个明白——它为何如此,为何存在。”宇宙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有的国家、有的民族走得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都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追寻。
第二,促进人类和平。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利用太空应以和平为本。1951年国际宇航联合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全球宇航界联合起来,推动和平利用太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说:“为了人类的和平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
第三,谋求民众福祉。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四,扩大国际合作。共享太空是各国的平等权利。中国愿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发展航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秉承合作开发、共享太空理念,加强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让太空开发的成果造福全人类。
实际上,从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风云气象卫星等中国航天的大动作中,很容易看出中国航天秉承的“开放拥抱世界”态度。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
今年,我国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实现月球背部软着陆和巡视探测,这是具有“人类首次”意义的创举。中国航天毫无保留,将怀抱向全世界张开——
中国航天广发“英雄帖”,邀请有志之士共同“搭乘”嫦娥四号任务“专列”,奔赴月球背面开展科学研究。召集令一出,响应者云集,嫦娥四号任务收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近20个载荷的合作意象。

经过国内外专家的遴选和评审,最终,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等国际合作科学载荷,搭乘嫦娥四号探测器,参与了人类首探月背之旅。
在空间站任务中
今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
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建造任务。那时,如果美国等国家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而中国,把如此宝贵的机会向世界免费开放了。
我们都知道,太空探索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需要航天人有比太空还宽广的胸怀,以执着无畏的献身精神,永不停步地探索,永无止境地追求。
中国航天,初心不变,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共同谋求人类福祉!

说起「中国航天」,你最先能想到什么?

8.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
2009年10月 发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
2009年10月 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
2010年底 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2011-2012年 陆续发射 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系列飞船
2012年 “夸父计划” 的卫星发射
2020年 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