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连洲的人物履历

2024-05-14

1. 江连洲的人物履历

1982年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原黑龙江商学院)食品工程系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江苏连云港东海食品厂技术员、哈尔滨商业大学助教、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工程师、黑龙江省科技厅主任科员、黑龙江省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副主任、等职。现任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部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十五”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农业部农业工程技术专家库专家、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兼任大豆食品分会副理事长和儿童食品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植物蛋白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大豆食品与营养健康科普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焙烤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发酵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黑龙江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轻工业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政府科技顾问团成员、哈尔滨商业大学兼职教授、塔里木大学兼职教授、英国伦敦应用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大豆科技》编委会副主任、《大豆科学》编委、《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委、《食品科学》编委、《食品工业科技》编委等职。

江连洲的人物履历

2. 连江县的著名人物

唐 代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官至礼部尚书。宋代连江考中进士的有293人,最多一科19人(咸淳元年,1265年),文教之盛,可见一斑。仅李氏一族就曾出三个尚书(李弥大、李韶、李钰)。还有著名爱国诗人李弥逊、郑思肖等著作颇丰,影响甚大。明代有兵部尚书吴文华、榜眼赵恢、古音韵家陈第、工部侍郎董应举亦都名重一时。清末,连江是辛亥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吴适等一批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号召,率领20多名志士赴广州参加三二九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人占九名,故有“粤有花县,闽有连江”之褒称。在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连江是闽东策源地之一,先后组建工农红军二个团,全县一半以上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改革,为革命而壮烈牺牲的有杨而菖、林孝吉等700多名烈士。抗日战 争时期连江两度沦陷,全县出征抗战的有7000多男儿,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作出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连江相继有6支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连江和福州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共培育出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和副处级以上干部800多人。

3. 连江县有哪些名人找资料

陈第(1541~1617)
  中国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万历二十五年他挟书浏览祖国名山大川,著《两粤游草》,世有南方徐霞客之称。万历三十年他随沈有容赴台剿倭,深入考察台湾高山族风土人情,写下《东番记》,为我国研究台湾首篇珍贵历史文献。万历三十九年再次出游,著《五岳游草》。陈第是我国杰出军事家、旅游家、音韵学家,又是我县著名的藏书家。他遇书就买,藏书近二干部,万余卷,有三百多种为稀世珍本。他著述甚丰,除《一斋诗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外,《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葬连江官岭戈沃山中。其墓为三合土构筑,单人葬,深六米,宽三米。碑志嵌有“明一斋先生之墓”等字样。墓正前方约三华里处,还有一墓道碑,中书“明一斋陈先生墓道”,右书“岭东友人黄琮题,渐东门人徐亮立。”现今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江城西,原有“世善堂”为陈藏书处,“倦游庐”,为陈晚年著书处,惜皆已圯毁。1991年适陈第诞辰450周年,两岸学者近150人莅临连江召开陈第学术研讨会,对陈第的学术成就进行深入探讨。连江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在县城中心建陈第公园,高7.6米,手握书卷,腰佩利剑的陈第石雕家威武地屹立公园中央,彩灯喷泉、绿树鲜花,表达了连江人民对他的无限敬仰
  陈第(1541~1617) 天天指南欢迎您的光临 
  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连江县有哪些名人找资料

4. 连江的历史

 
   连江县的历史沿革    根据考古发现,连江县境内可证实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连江县境属闽越地,秦代属闽中郡, 西汉时期历属闽越国、会稽郡、冶县,东汉时属东侯官,三国时期属孙吴建安郡侯官县,设温麻船屯,温麻之名亦自此始。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县温麻船屯地置温麻县,属晋安郡,为福建最早5个县份之一,后撤销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原丰县,开皇十二年(592年)改名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析出重置温麻县,同年改名连江县 。 同年以城域大江前横,盈盈如束改名连江并沿用至今。
  天宝元年(742年),县治从伏沙迁移今址凤城,“北枕龙漈,南瞰鳌江”,此地因城域形似展翅南飞的凤凰得名。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割据福建的王审知推行鼓励农桑、轻徭薄赋政策,同时开辟甘棠港,连江县域经济得以发展。
   
  至宋代,连江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推广种植双季水稻,农业产量增加,海洋捕捞和养殖业发展,并以产蛏闻名,海运和贸易较发达;教育曾兴盛一时,理学家朱熹曾到连江讲学,咸淳元年(1265年)一科考中19名进士,为连江史上之最。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称闽王,闽国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为大都督府,连江仍属之。
   闽国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审知卒,子延翰立,称威武军留后,连江属之。 闽国天成四年(929年)十月,延翰自称闽王,十二月被王审知养子延禀所杀,延翰弟延钧继,寻封闽王。
  连江属之。 闽国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连江隶属不变。
   闽国通文六年(939年),王审知少子延羲杀继鹏自立,改元永隆,翌年称大闽皇。连江属之。
   闽国天德三年(945年),延政以福州为东都,改国号为闽。八月王氏亡,复名福州。
  连江隶属不变。 吴越国文德十八年(947年),福州为吴越国占领,连江县属吴越福州威武军。
   吴越国文德二十一年(951年),改福州威武军为新武军,连江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以福州为威武军,连江属之。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为福安府,连江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入福州后,初设福建中书省,寻废,改福安府为福州路,连江均属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连江属福建行省福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福州路改为福州府,连江属之。
   南明 隆武元年(1645年),连江属天兴府。 清,连江属福建省宁福道福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道,连江属东路道(后改闽海道)。 民国14年,道废,连江为福建省直辖县。
   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 *** ,福建划为4个省2个特别市,连江属闽海省。翌年1月事变失败,连江再度为省直辖县。
  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东涌岛从闽侯县划到连江县。 民国26年2月13日,琯头的新道、拱屿、塘头、竹岐、阳岐、山兜、塘边、溪边8个乡及川石、壶江两岛,从闽侯县划到 连江县。
  民国36年,福建重划7个督察区,连江三度为省直辖县。民国38年9月,连江隶福建省人民 *** 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林森县民国30年2月3日,连江第二区巽北乡(巽屿、北山)及所属7个保划属罗源县辖。
  1950年改名闽侯专员公署。1956年6月,闽侯专署撤销,连江改属福安专署。
   1959年8月,恢复闽侯专署,连江复属之。 1961年11月,连江从闽侯专署划到福州。
   1963年8月,连江再回属闽侯专署。1954年8月30日,西洋岛划归霞浦县辖。
   1956年5月15日,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罗源县上杭乡的叶洋、漈头两村划属连江县辖。5月22日移接时只移漈头村,归丹阳文朱乡。
  叶洋村因山场、水利等原因仍归罗源县辖。1956年6月25日,闽侯专区闽侯县琅岐岛的闽琅镇及吴屿、金沙、龙凤、云龙、公婆等5个乡划到连江县辖。
  同年10月15日划回闽侯县辖。1959年8月8日,闽侯专区恢复,闽侯又归其管辖。
  1970年,闽侯县改隶莆田地区。1961年11月,从闽侯专区 闽侯县划 县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个公社划到福州郊区。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同年6月,闽侯地区驻地移驻莆田,改为莆田地区。1970年7月1日,福州郊区琅岐公社再次划属莆田地区连江县辖。
   1975年12月15日琅岐公社再次从莆田地区连江县又划到福州郊区。1970年7月,连江再度划属福安专区,翌年迁址改名宁德地区。
  1983年7月,连江从宁德地区划到福州至今。元代后常受战乱影响,逐渐衰退。
  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50余年间,县境屡受倭寇侵掠。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邑人陈第配合戚继光,在马鼻大破倭寇,倭祸始靖。
  明代有甘薯、烟叶等外来农作物传入, 因县内大量种植甘薯,粮食总量增加。明清嬗代之季,兵连祸结,南明隆武政权、郑氏延平政权与清军在连江数番交战,拉锯争夺,县内士民死者无算。
  此后清廷闽浙总督姚启圣厉行迁界和海禁, 连江沿海居民悉迁内地,田园荒芜5.7万亩,渔业、海运皆受较大影响。 及至清末,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夜,连江县光复会成员攻入县署,知县。
   请问福建连江历史有出过什么伟人啊陈第除外还有谁   林群(1935~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连江县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计算数学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
  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支那文学研究》(弘文堂,1920年版)提出,每逢朝代嬗递之际,文人们总要面临着痛苦的选择,或“义不食周粟”或“老妇再嫁”,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学上,便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亡国文学。与铃木虎雄不同的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爱国主义文学”或“爱国文学”,这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易代之际,显得非常突出。
  当然,这些亡国遗民的故国之情,除了直接抒发外,往往借助于古代伟人与自然意象,而郑思肖选择的抒情载体就是:以兰明志的屈原与屈原吟咏的兰花。他仰慕屈原的爱国操节,有诗云:“一叶飞秋万树寒,行吟憔悴倚栏杆。”
  而“行吟憔悴”则是用屈原之典,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被贬官流放后:“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郑思肖以“行吟憔悴”要表达自己的亡国悲苦。
  十分凑巧的是,郑氏还是一位著名画家,而且擅画墨兰,于是他就“兰”、“屈”并用,以寄斯心,曾自题画兰云:“一国之香,一国一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是的,是高洁、贞操、美节,将兰花、屈子、所南融为一体。
  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这儿的“更祚”,即指改朝易代、江山易主、由宋入元。
  宋朝灭亡后,他画兰就画无根兰、露根兰、天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إ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郑思肖“工画墨兰,不妄与人。
  邑宰求之不得,闻先生有田三十亩,因胁以赋役焉,先生怒曰:‘头可斫,兰不可得!’”表明他的爱国操节与个人志节是完全吻合的。他在《墨兰》画卷上刻有钤印,印文为:“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古今”。
  钤文与《南村辍耕录》所记人品,契合可信。而且郑氏的爱国志节,早在宋亡之前即已形成,在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德二年(1276)春节,忧国忧民的诗人已经预感到国家必然灭亡的所趋大势,作诗云:ؤ有怀常不释,一语一酸辛。
  ؤ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ؤ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ؤ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إ诗中告诉我们,当时正是干戈寥落、胡马横行的酸辛时代,他发自内心地呼唤“报国是何人?”对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南宋君臣,发出尖锐直率的批评!同时他表示,即使“胡马”由“暂”(尚存希望)而“永”,对于我自己来说,则没有任何改变,“终身只宋民”一句,正是他后半生的“宣言书”,凝聚着他的爱国之情与操节之守。إ这种感情、操节,一直延续到宋亡之后的大德五年(1306年)。
  此时,距南宋灭亡已达27年,许多由宋入元的人已经淡化了怀宋情绪,悄悄地断断续续地“少数服从多数”,踏上元代仕途,享受新时代的“承平”氛围。但郑所南与众不同,决不随波逐流,一以贯之,而且如陈酿美酒,弥久愈烈,丝毫没有任何亏损减少。
  所以倪瓒盛称:“只有所同心不改”,意思为别的人都已经“改”了,只有他矢志不改,坚守其志。郑思肖于这一年(1306年)完成了他的传世名作《墨兰图》,“老眼空阔,清风古今”四句钤文正来自于此幅画卷,表明了诗人晚年(65岁)时的胸怀与气节。
  在该图上,诗人还自题了一首诗:ؤ向来俯首问羲皇,ؤ汝是何人到此乡?ؤ未有画前开鼻孔,ؤ满天浮动古馨香。
   请问福建连江历史有出过什么伟人啊陈第除外还有谁   连江古代名人 
  唐代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官至礼部尚书。宋代连江考中进士的有293人。咸淳元年(1265年)最多一科19人,文教之盛,可见一斑。仅李氏一族就曾出三个尚书(李弥大、李韵、李钰)。还有著名爱国诗人李弥逊、郑思肖等著作颇丰,影响甚大。明代有兵部尚书吴文华、榜眼赵恢、古音韵家陈第、工部侍郎董应举亦都名重一时。
  兵部尚书——吴文华,字子彬,号小江,晚年更号容所。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进士。先后历任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兵部武库清吏司署郎中;湖广按察司提学佥事,领提学道;四川右参议,督桂学,参鲁政,擢赣藩;河南左布政司;任中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严禁贪暴,推荐人才,劝农种桑,修复水利,政声省噪,博“贞勤忠亮”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任南京工部尚书,粤人建生祠以祀。大学士叶向高赞他“功垂社稷,泽被四陲”。数月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死后赠太子太保,谥襄惠。
  工部尚书——董应举,明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初任广州府教授,后升调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吏部主事,北京文选祠主事,吏部考功郎中。以爱国忧民、治政主张、不畏权贵、高风亮节。万历四十三年辞官归里,始开辟百沿山。两年后又授命为官,出任南京大理寺丞,后升太仆寺卿兼河南道御史、右副者御史、工部右侍郎兼领户侍郎。崇祯十二年卒,诏追赠工部尚书,谥“忠介”。
  礼部尚书——张莹,曾咏诗示志“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时来鳞羽化,平地上云衢”。唐大顺元年(890年)一举进士及第,为我县第一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张莹先后著有《史记正传》9卷、《后汉记》58卷、《汉南记》、《吊梁赋》1卷(一作《吊梁都赋》)、《月宫赋》、《四灵赋》等。张莹史学著作考订严谨,纠正和补充部分古代史之不足,所作辞赋格调高雅,词藻典丽,时人争相传诵。
  释褐状元——郑鉴,字自明,号植斋。郑鉴早年就涉览家藏经史,常以天下为已任。淳熙初(1174—1178年)两优释褐,授太学正。李宗皇帝引见入对称旨,并对参知政事龚茂良说:“郑鉴议论甚切。”遂调试馆职。时称两优释褐状元。
  忠孝双全——郑思肖,(1214—1318年)元化著名画家。诗人,字忆翁,又号三外野人。思肖一生均与民族和国家命运生死相依,郭沫若称他是个“民族意识浓烈的人”。(郭沫若《国画中的民族意识》)。
  一代廉吏——陈玺,字天瑞,号竹溪。明弘治二年(1489年),35岁的陈玺由乡荐考试得第九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48岁的陈玺才经铨选,授广西恩府为府判。以国法、公理断案、办事,深得民心。1521年陈玺逝世。眉州士民寄来怀念陈玺的诗文10余篇,还在眉州“三苏祠”中供奉吏廉陈玺的香位,把陈玺与“名山峨眉高的苏家三父子”并列,被树为“廉吏之神”。
   连江各朝代中进士人数有多少人   读书人入仕途(科举始于隋朝,各朝代不尽相同。
  以清代为例):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儒童(童生)—> 生员(秀才)—> 举人 —> 贡士 —> 进士 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也是仕途的起点。
  读书人考中进士,说明从此可以为官入仕。
   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
  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
  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 1.鱼丸 2.太平燕 3.锅边糊 4.芋泥5.光饼 6.线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ا11.蛎饼市标——“三山一水”雕塑: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市花——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
  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连江名人    陈第(1541~1617)
  中国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万历二十五年他挟书浏览祖国名山大川,著《两粤游草》,世有南方徐霞客之称。万历三十年他随沈有容赴台剿倭,深入考察台湾高山族风土人情,写下《东番记》,为我国研究台湾首篇珍贵历史文献。万历三十九年再次出游,著《五岳游草》。陈第是我国杰出军事家、旅游家、音韵学家,又是我县著名的藏书家。他遇书就买,藏书近二干部,万余卷,有三百多种为稀世珍本。他著述甚丰,除《一斋诗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外,《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葬连江官岭戈沃山中。其墓为三合土构筑,单人葬,深六米,宽三米。碑志嵌有“明一斋先生之墓”等字样。墓正前方约三华里处,还有一墓道碑,中书“明一斋陈先生墓道”,右书“岭东友人黄琮题,渐东门人徐亮立。”现今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江城西,原有“世善堂”为陈藏书处,“倦游庐”,为陈晚年著书处,惜皆已圯毁。1991年适陈第诞辰450周年,两岸学者近150人莅临连江召开陈第学术研讨会,对陈第的学术成就进行深入探讨。连江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在县城中心建陈第公园,高7.6米,手握书卷,腰佩利剑的陈第石雕家威武地屹立公园中央,彩灯喷泉、绿树鲜花,表达了连江人民对他的无限敬仰
  陈第(1541~1617) 天天指南欢迎您的光临
  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连江浦口有多少年的历史    连江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福州市东北部,东临台湾海峡,西与晋安区接壤,南与马尾区相连,北与罗源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6°03′-26°27′,东经119°17′-120°31′。总面积1190.7平方千米(含马祖列岛23.5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61.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3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人民 *** 驻凤城镇,全县辖16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凤城镇、敖江镇、东岱镇、琯头镇、晓澳镇、东湖镇、丹阳镇、长龙镇、透堡镇、马鼻镇、官坂镇、筱埕镇、黄岐镇、苔菉镇、浦口镇、坑园镇、潘度乡、江南乡、蓼沿乡、安凯乡、下宫乡、小沧畲族乡、马祖乡。
  5000年前连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相继在闽江口北岸的琯头一带和敖江下游两岸的贵岭、斗门、云居山、乌石浦及丹阳的贤义、布政坪等30余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部分文物。
   福建闽县历史    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晋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丰、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中年间(502-519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复名原丰。十二年(592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贞观五年(631年)侯官又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复置侯官县。永泰二年(766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贞元元年(785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元和三年(808年)侯官并入福唐县,元和五年(810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改闽县为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时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民国31年(1942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 *** 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民国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民国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
  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1955年4月,义序、吴山、盘屿、阳岐4乡划归福州市。1956年划为城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个区。
   连江的介绍    连江,古称湟水,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是珠江水系北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北江右岸,发源于广东省连县星子圩磨面石(亦有说是连县三姊妹峰),干流长275公里,集水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流经连县、阳山、英德3县,至英德县江头咀注入北江。连江流域多属山区,石灰岩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乳源、连县、连南、阳山、英德等县的56个区内,总面积约6350平方公里,溶洞、裂隙发育,呈现喀斯特地形。1其中阳山县城东南面约12公里的阳峦镇至青莲镇水域带,被称为水口连江画廊,小桂林。
   

5. 连江的历史渊源

连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国孙吴时为温麻船屯,隶侯官县。西晋泰始间(265~274年)置温麻镇于伏沙(今敖江镇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设温麻县,为福建最早5个县份之一。同年建有温麻庙,遗址犹在。隋大业三年(607年)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设温麻县,旋改名连江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县治从伏沙迁移今址,北枕龙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凤凰又名凤城。唐至清代连江隶属福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东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区,其中曾3次为福建省直辖县。新中国成立后有3次属闽侯专区,2次属福安(宁德)专区,1983年7月后第二次划归福州市辖。1995年辖内设21个乡镇,263个村居(未包括待统一的县属马祖列岛,下同),全县总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镇人口50022人,占8.2%。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畲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连江地理区位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抵御外敌侵扰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后,人民深受内忧外患之苦,养成了刚强勇敢的秉性,富有正义感和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县境屡受倭寇侵掠,县内军民奋起抵抗。县城和沿海先后建造10多座城堡和众多台寨。琯头壶江岛民同心抗击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数十人,受巡抚嘉奖。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举侵连,邑人陈第主动配合明副总兵戚继光,并献平倭策,在马鼻一举全歼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掳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祸始灭。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轮番侵扰,洋货、毒品充斥城乡。清廷相继在闽江口长门等地修筑炮台,后设闽江要塞总台部,加强防范。连江有识之士发动群众开展禁烟和抵制洋货斗争。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国传教士强行在闽江口要地川石岛租地建教堂,遭岛民坚决反抗,英舰派水兵登陆示威并打死岛民1人,岛民一面提出强烈抗议和惩凶赔偿正义要求,一面联络周围乡民组织团练,保卫乡土,坚持10年,终于迫使租地契约交还川石人民。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长门、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击,受清廷褒奖,后诏建昭忠祠并立碑纪祀忠烈。辛亥革命中,连江吴适等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号召,带领20多名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黄花岗72位烈士中连江占9名。武昌举义成功,连江与福州同日光复,推翻帝制,结束清朝封建统治。后又参加反袁护国和护法斗争,吴适组织的护国军,一度攻克连江、罗源、宁德等多座县城,队伍扩展到5000人,有力牵制福建地方军阀李厚基的实力。近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连江人民为民族解放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民国14年(1925年),连籍旅榕学生回连组织“上海五卅惨案连江后援会”,集会游行,捣毁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军陆战队镇压,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伤学生20多人的“建和惨案”,连江县城罢市抗议,上海全国学联派代表来连参加追悼会,并向福建当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团中央特派员方尔灏帮助建立共青团连江特别支部,不久改为中共连江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时期,连江是闽东革命策源地之一,邓子恢、陶铸、叶飞等相继亲临连江指导革命,民国23年前后形成革命热潮,全县有一半以上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先后组建红军第十三独立团和红军西南团,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后遭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主力上调成立红军闽东独立师,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后北上参加抗日。连江为革命而牺牲的有杨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国26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连江是福建最早沦陷区之一,县城和多数乡村两度遭日军蹂躏,烧杀掳掠,浩劫空前。全县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城乡,先后组织多支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斗争,前后共有7100多个男儿奋战抗日疆场,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区委在连江发展组织,发动人民开展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争民主的斗争,先后创建6支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反霸分粮,配合人民解放军九十三师解放连江,人民彻底翻身,翻开连江历史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仍占据连江马祖列岛,并不断派遣武装匪特骚扰破坏。连江人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支援前线,组织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队,开展剿匪、镇反、肃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争,巩固海防,保卫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贡献。1979年后,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但一些台独分子和外国势力仍在阻挠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时甚至制造事端。连江人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进一步搞好军民联防、共守海防的同时,充分利用近台邻马的独特条件,加大对台工作力度,积极接触台马同胞,联络感情,增进理解,热情为台胞寻根认祖、觅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等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使连江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阵地。连江位于闽江口金三角省会福州经济圈的北翼,是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境内广袤的山林田园和广阔的滩涂海域,蕴藏着无限生机,勤劳淳朴的连江人民,世代不辍开拓这片沃土。西汉初已有独木舟问世,三国时渔业、造船、海运逐渐发达,商业亦颇为活跃。南北朝开始烧制陶瓷。隋代挖凿东湖蓄水灌溉农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迁,闽王王审知推行鼓励农桑、轻徭薄赋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时开辟甘棠港,发展对外贸易,经济有较快发展。连江定海港、琯头港成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有海盐、木材、麻布、楮纸等出口。宋代经济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农业推广双季水稻,产量增加,海洋捕捞和养殖业有较大发展,宋代“连江是产蛏极有名的地方”(《闽书·南产志》)。陶瓷工艺日臻完善,发展迅速,仅浦口就有36个龙窑,为福建五大窑系之一,产品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元代后,常受战乱影响,经济渐趋衰落。明代经济有一定恢复和发展,甘薯传入及大量种植,粮食总量增加,蔬菜、苎麻、烟叶、甘蔗、蜜橘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铁矿开采冶炼、粮食加工、酿造、纺织等手工业有所发展,海运和贸易甚为繁荣。但自永乐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货走私漏税严重,引发海禁和倭寇侵扰,为害150余年。清初又厉行迁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迁内地,田园荒芜5.7万亩,渔业、海运皆受摧残。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陆续复界至嘉庆末,经济才逐渐复苏。然鸦片战争后又屡遭西方列强侵扰,城乡经济重趋萧条,生产力极为低下。直至清末,全县仍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国初,社会、政治有所革新,经济有所发展,但不久即出现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横征暴敛,产业衰落。北伐胜利后,经济有所恢复。民国22~23年,连江革命苏区经济发展较快,全县水产品产量一度达2.1万吨,产量、产值和渔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发电、机械碾米及客轮等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亦初见端倪。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连江两度沦陷,城乡遍遭狂轰滥炸,人民流离失所,经济濒临崩溃。直至解放前夕,城乡依然处处废墟,一片破败景象。至1949年末,全县社会总产值才134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为750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13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为4026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投入经济建设,重建家园。尤其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生产力得到解放,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1.21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与1949年比,年均递增17.3%,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7%,粮食总产7.25万吨,年均递增14.8%,水产品总产1.85万吨,年均递增54.8%。1953年后进入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干部群众热情很高,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有和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相继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公路、水利、避风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沿海发展外海捕捞和传统贝类养殖,北方海带南移养殖成功,大大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至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完成较好。与1952年比,社会总产值增56%,年均递增9.3%;国内生产总值增1.02倍,年均递增15.2%;粮食总产增11.2%;水产品总产增81.1%,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增1.23倍,年均递增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58倍,年均递增20.9%。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至1976年,由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不断滋长,政治运动不断,经济发展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1958年“大跃进”脱离实际,忽视客观规律,强调“一大二公”,盲目追求高速度,实行高指标,导致经济建设重大失误,1959~1961年,加上连续受自然灾害影响,出现经济暂时困难。经过3年调整,到1965年经济才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发展再遭严重挫折,主要指标持续下滑。1970年与1965年比,社会总产值下降14.5%,农业产值下降17.5%,财政收入下降10.8%。由于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左”的做法,1971年后生产工作秩序逐步恢复。此后,开展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农田基本建设,杂交水稻推广,海带渡夏苗培育,紫菜、贻贝、河鳗人工养殖成功,农渔业生产恢复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创办合成氨厂、制碘厂,建成郭婆溪水库、才溪水电站和35千伏输电线路并与福州联网,使工业生产有所回升。但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降低。1976年与1957年比,20年时间,社会总产值仅增52.6%,年均递增2.1%;国内生产总值增7%,年均递增0.3%;财政收入增19.1%,年均递增0.9%;粮食总产下降1%;水产品总产增40.6%,年均递增1.7%。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济发展开始好转。但人们受“左”的思想禁锢依然严重,不少禁区难以突破,发展步伐受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给连江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1980年农村开始全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断深化。然后向城市推进,促进国有企业、商品流通、财税金融、计划劳动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城乡经济空前活跃,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迅速崛起,国民经济出现强劲增长势头。1984年福州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连江利用紧靠省会福州和拥有港、台、侨胞众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环境显著改善。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连江列入经济开放区,县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参与各项招商引资活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档次。相继建立敖江、琯头、贵安等开发区、投资区和琯头、黄岐对台贸易点,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县经济步入持续、健康、高速发展轨道,开创了连江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受实惠最多的时期。连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江的历史渊源

6. 连江的介绍

连江,古称湟水,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是珠江水系北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北江右岸,发源于广东省连县星子圩磨面石(亦有说是连县三姊妹峰),干流长275公里,集水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流经连县、阳山、英德3县,至英德县江头咀注入北江。连江流域多属山区,石灰岩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乳源、连县、连南、阳山、英德等县的56个区内,总面积约6350平方公里,溶洞、裂隙发育,呈现喀斯特地形。1其中阳山县城东南面约12公里的阳峦镇至青莲镇水域带,被称为水口连江画廊,小桂林。

7. 连江的介绍


连江的介绍

8. 连江简介及详细资料

 河流概况  连江,古称湟水、洭水,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古称湟水、光水、氵匡水、连水、涟水、滑水、黄连水。源于连县三姐妹峰,东南流经连县、阳山、英德等县境,于江口嘴注入北江。为北江最大支流。长275公里,流域面积10061平方公里。清《嘉庆一统志》载:"黄连水在(连山)厅南。旧志:'山在连县南四十里,产黄连。'"故连江因源头有产黄连的山得名。
   连江-珠江水系北江支流   是珠江水系北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北江右岸,发源于广东省连州市(连县),干流长275公里,集水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流经连州市(连县)、阳山县、英德市3地,至英德县江头咀注入北江。
  在连州市(连县)境,分两段。上游为星子河,又名星江、桂水。其发源于连县三姊妹山(一说连州市(连县)星子圩磨面石),流经大路边、星子、麻步、保全等镇,在附城鸬鹚嘴与东陂河汇合。河长95公里,境内集水面积1623平方公里。下游为湟川,星子河流经连州城北大塘湾与东陂河汇合后称湟川。境内集水面积266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积10061平方公里的26.47%。境内河长121公里,占连江全长275公里的44%。连江从连州双溪亭河口起,流经湟川三峡,至阳山县同冠口,长26公里。
  阳山县境,连江自西北向东南横贯阳山县境腹部,流经境内长81公里。在洞冠水口,入阳山县界,合洞冠水,东南流,又经界滩至大理峡、上冷水坑、温泉滩、黄牛滩、石螺滩、小江口、南岸、狗牙、蒲兜、龙牙峡、雷公坑,合雷公坑水,过县城通儒坊,经铁叱莲塘,过樊村、龙石、屋村、黄池、沙埇闸、通儒水口,合通儒水,又东至青莲水口,合青莲水,过三峡(今称峡头),人英德县界。
  在英德市境,连江从英德西北部入境,县内流程80公里,河床平均坡度0.77%。集雨面积257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干流经青坑、大湾、张陂、西牛、石灰铺、水边、连江口等镇在江口咀注入北江。
   
  主要支流  全河共有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30条,其中最大支流青莲水为1221平方公里。
  连州市段  保全河(保全水)发源于刀金塘,流经瑶安瑶族乡、保全镇,在湾村纳入星子河。河长59公里,境内集水面积393平方公里。
  东陂河(东陂水)又名西溪,旧志称卢溪水或卢水。发源于大罗岭,流经三水、朱岗、丰阳、东陂、西岸等乡镇至大塘湾星子河和湟川的分界点,河长72公里,境内集水面积823平方公里。
  阳山县段  洞冠水,俗名同冠水,也称黎埠水、黎埠河,发源于连南县黄莲坳,经连南县寨岗流入阳山,经黎埠至洞冠口注入连江。流经黎埠、凤埠等乡镇,流域面积655平方公里,在阳山县境内225.2平方公里,河流全长57公里,在阳山县境内23公里。县境内落差自义龙山至洞冠口为24米,平均坡降为3.6‰。其主要支流有扶村洞水,发源于阳山与连南县交界的鸡公髻山,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河长20公里,总落差1094米,平均坡降18.5‰。
  七拱水,又称七拱河,旧称通儒水,发源于阳山与怀集县交界的石羊楼山。其上游在白莲乡,称白莲水;在白莲湖洞流人溶岩至太平牛鼻岩出口的潜流段,称牛鼻岩地下河;由牛鼻岩出口后称为七拱水,流经太平、七拱、新圩、杜步、水口等乡镇,在水口圩汇人连江。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主流长61公里,总落差966米,河床平均坡降2.84%。主要支流有沙河及鱼沙坑。
  青莲水,又称岭背河,古称淘江,是连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广东阳山、乳源和湖南省宜章三县交界的猛坑石。与黄龙桥水汇合后叫秤架河,与黄坌水汇合后称青莲水。流经秤架、岭背、犁头、青莲等乡镇,在青莲圩注入连江。流域面积1221平方公里,主流长85公里,落差1852米,平均坡降5.28‰。
  庙公坑,又称雷公坑水,发源于阳山县与连南县交界的红图山,出茆江,经松林,下官陂,由田泮水到雷公坑注入连江,流经大崀、阳两等乡镇,流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河流长29公里,总落差1160米,河床平均坡降20.9‰。流域内有2.6万人,耕地2.5万亩。
  大坪水,发源于县境内的水山,流入英德境内称钟鼓水,于永安坪流人大湾河,再汇人连江。阳山县境内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22.2公里,总落差520米,平均坡降17.6‰。可开发水能资源0.5万千瓦。
  英德市段  干流沿岸还有波罗河水、田心河水、黄洞河水、竹田河水、青松河水、水边河水6条支流,雨量亦较充沛。
  大潭河又称大湾水,上游在乳源境内。上游是石古庙水,中游是月坪水,下游是鸭麻湖河。发源于境内天井山北麓的蚁岩,发源地海拔高程1888米,自北向南流经三托寨,于坝尾处与月坪水汇合,流经阿诗边、大泵暗河,在鸭麻湖与洛阳水汇合后,流经古母水、洛阳、大布等三个乡镇,至白芒坪南约4公里处的兰村出境,流向英德县波罗镇,于大湾注入连江。河流集雨面积991平方公里,其中乳源境内441平方公里,河长44公里,河床平均坡降18.2‰,天然落差1330米,可利用落差800米,平均流量19.5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1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24万千瓦。大潭河在乳源境内无法通航。
  黄洞水俗称大布河。发源于乳源县境南部的三磨芨,经大布英明,至埕头出境流到英德县永安寮汇入连江。河流集雨面积394平方公里,其中乳源县境59平方公里,河长16公里。河床平均坡降57.14‰,天然落差600米,可利用落差387米。流域内峡谷众多,在大布河的下游,埕头瀑布落差220米,气势磅礴,是广东最大的瀑布。黄洞水是大布镇主要河流,平均流量2.5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0.76万千瓦
  流域概况  连江流域多属山区,石灰岩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乳源、连县、连南、阳山、英德等县的56个区内,总面积约6350平方公里,溶洞、裂隙发育,呈现喀斯特地形。连县县城以上,连江两岸地势低平开阔;连县以下,除大湾和浛洸两个较大盆地外,河流处于高山峡谷之中。沿河两岸常有一层台地,高程约在枯水位以上6米。全河共有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30条,其中最大支流青莲水为1221平方公里。
  其中阳山县城东南面约12公里的阳峦镇至青莲镇水域带,被称为水口连江画廊,小桂林。著名书画家关山月曾到此地漫游采风,赞其风景奇秀,并称之为"水口小桂林",属连江山水景色之冠。此地因其秀美的岭南山水特色,曾是第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乡音》的外景拍摄基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水文特征  连江流域平均年雨量在1560-1990毫米之间,自上游至下游逐步递增,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雨量占全年的73%左右。年径流量为116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与降雨趋势相近,汛期约占75%-80%。连江洪水是北江干流洪水主要来源之一,1959年曾在连江口动工兴建大型水库电站,后因淹没损失过大和经费不足而停止实施。
  英德市段,最大洪峰为7068立方米每秒(1982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3.4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22.5立方米每秒;汛期径流量84.04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81.3%,河床较平缓,易发生洪灾,受害农田约10.92万亩,占全县受洪面积的43.3%。沿江两岸耕地面积37.9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3%。该干流是沟通连县、阳山、韶关、广州等主要水运航道。
  治理开发  连江自连县至连江口河长181公里,坡陡流急,有大小险滩139处,滩多水浅,通航困难,原只能通行10-15吨木帆船。1959年起对此河段进行渠化建设。共建成龙船厂、界滩、黄牛、黄燕、花鸡咀、绞剪陂、青莲、青霜、蓑衣滩、黄茅峡、架桥石11座以航运为主、综合利用的渠化梯级,设计航道能通航载重100吨的机动驳船,但工程不够完善,未达设计能力。连江可开发水电资源装机容量约41.8万千瓦,除在上游已建成的潭岭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3.75万千瓦)外,余多为小型水电资源。
  在阳山县段,连江大小险滩57处。1959~1972年,先后建成11座渠化梯级工程,其中县内河内建有界滩、黄牛滩、黄燕滩、花鸡咀、较剪陂、青莲、青霜滩等7座渠化梯级工程,险滩已淹没,通航大为改善。从原来仅能通航10吨左右的木帆船,改善为可通航载重100吨的机动船。至1985年,在境内渠化工程建成水电站4座,总装机2950千瓦,建成水轮泵站12座,可灌溉面积9585亩。
  二级支流庙公坑上游的茶坑口,有县重点水利工程茶坑水库,控制集雨面积33.8平方公里,总库容242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调节发电为主,配合灌溉、防洪及工业供水的综合水利枢纽。流域内已建电站8座,总装机7625千瓦,其中县骨干水电站--官陂水电站栏河坝,控制集雨面积108平方公里,水头192米,总装机为4800千瓦。利用官陂电站发电尾水可灌溉农田9000亩及供给县氮肥厂0.7立方米每秒的用水。茶坑水库还可减轻下游洪灾面积5500亩。
  二级支流大坪水上,有:中型综合利用工程沙坝水库,小(二)型以下水库5宗,灌溉千亩以下小型引水工程10宗。
  二级支流青莲水,上游山高坡陡,集雨面积大,可开发水能资源8万千瓦,占全县之半。该流域为县域主要煤产区和林业主要采育区之一。秤架原始森林地带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动物,被列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岭背圩至青莲圩河段,全长25公里,丰水期可通航20吨船只,以运煤炭为主。建有曹田坑中型水库灌溉达1万亩。此外,还有小(一)型水库4宗,小(二)型以下水库41宗。引水工程龙板水利可灌溉农田千亩。
  支流七拱水上,灌溉1000亩以上的引水工程15宗,其中:桂花工程灌溉万亩以上,牛鼻岩、白沙陂及湟川陂工程,灌溉均达5000亩以上。小型水库35宗,其中主要有综合利用的牛洞水库及山区食水的东山水库。水能资源可开发(包括支流)12345千瓦,已建电站17座,总装机5685千瓦。50年代前能通航,60年代初期,因建有湟川陂等水利设施而断航。
  支流洞冠水上,水利有大龙、凤山两宗万亩引水工程。50年代前能通行,60年代未基本断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