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值计算方法

2024-05-15

1. p值计算方法

统计学意义(p值)ZT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专业上,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如p=0.05提示样本中变量关联有5%的可能是由于偶然性造成的。即假设总体中任意变量间均无关联,我们重复类似实验,会发现约20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我们所研究的变量关联将等于或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这并不是说如果变量间存在关联,我们可得到5%或95%次数的相同结果,当总体中的变量存在关联,重复研究和发现关联的可能性与设计的统计学效力有关。)在许多研究领域,0.05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

在最后结论中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武断性。换句话说,认为结果无效而被拒绝接受的水平的选择具有武断性。实践中,最后的决定通常依赖于数据集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结果是先验性还是仅仅为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依赖于总体数据集里结论一致的支持性证据的数量,依赖于以往该研究领域的惯例。通常,许多的科学领域中产生p值的结果≤0.05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的边界线,但是这显著性水平还包含了相当高的犯错可能性。结果0.05≥p>0.01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而0.01≥p≥0.001被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要注意这种分类仅仅是研究基础上非正规的判断常规。
所有的检验统计都是正态分布的吗并不完全如此,但大多数检验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可以从正态分布中推导出来,如t检验、f检验或卡方检验。这些检验一般都要求:所分析变量在总体中呈正态分布,即满足所谓的正态假设。许多观察变量的确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也是正态分布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的原因。当人们用在正态分布基础上建立的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的数据时问题就产生了,(参阅非参数和方差分析的正态性检验)。这种条件下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替代的非参数检验(即无分布性检验),但这种方法不方便,因为从它所提供的结论形式看,这种方法统计效率低下、不灵活。另一种方法是:当确定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通常还是可以使用基于正态分布前提下的检验。后一种方法是基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产生的,该原则对正态方程基础上的总体检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分布形状趋于正态,即使所研究的变量分布并不呈正态。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p值计算方法

2. 如何计算P值

假设第一组野生型的患病率是p1,第二组是p2
所以你的原假设就是p1=p2
枢轴变量T  = (实际比例1-实际比例2)/根号(方差1+方差2)  ~ N(0,1)  标准正态分布
实际比例1=36/185  
实际比例2=12/65
方差1=实际比例1×(1-实际比例1)/n1=36/185×149/185×1/185=0.0008471
方差2=实际比例2×(1-实际比例2)/n2=12/65×53/65×1/65=0.002316
T=0.1774  查正态分布表得到P值是:2×(1-0.5675)=0.8650  没有差异,完全没有差异
为何×2?因为你的原假设是p1=p2 是双侧检验

3. P值的计算

为理解P值的计算过程,用Z表示检验的统计量,ZC表示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P值的计算

4. P值的计算

为理解P值的计算过程,用Z表示检验的统计量,ZC表示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
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右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5. p值计算公式

p值的计算,要分好几种情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2、右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3、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p值计算公式

6. 统计学P值如何计算

  P值来源于六西格玛管理,是用来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一个参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使用分布的拒绝域进行比较。
  一、意义
  P值(P value)就是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如果P值很小,说明原假设情况的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如果出现了,根据小概率原理,我们就有理由拒绝原假设,P值越小,我们拒绝原假设的理由越充分。总之,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著。但是检验的结果究竟是“显著的”、“中度显著的”还是“高度显著的”需要我们自己根据P值的大小和实际问题来解决。
  二、计算
  为理解P值的计算过程,用Z表示检验的统计量,ZC表示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
  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右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7. p值相关计算

统计学意义(p值)ZT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专业上,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如p=0.05提示样本中变量关联有5%的可能是由于偶然性造成的。即假设总体中任意变量间均无关联,我们重复类似实验,会发现约20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我们所研究的变量关联将等于或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这并不是说如果变量间存在关联,我们可得到5%或95%次数的相同结果,当总体中的变量存在关联,重复研究和发现关联的可能性与设计的统计学效力有关。)在许多研究领域,0.05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

在最后结论中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武断性。换句话说,认为结果无效而被拒绝接受的水平的选择具有武断性。实践中,最后的决定通常依赖于数据集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结果是先验性还是仅仅为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依赖于总体数据集里结论一致的支持性证据的数量,依赖于以往该研究领域的惯例。通常,许多的科学领域中产生p值的结果≤0.05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的边界线,但是这显著性水平还包含了相当高的犯错可能性。结果0.05≥p>0.01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而0.01≥p≥0.001被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要注意这种分类仅仅是研究基础上非正规的判断常规。
所有的检验统计都是正态分布的吗并不完全如此,但大多数检验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可以从正态分布中推导出来,如t检验、f检验或卡方检验。这些检验一般都要求:所分析变量在总体中呈正态分布,即满足所谓的正态假设。许多观察变量的确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也是正态分布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的原因。当人们用在正态分布基础上建立的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的数据时问题就产生了,(参阅非参数和方差分析的正态性检验)。这种条件下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替代的非参数检验(即无分布性检验),但这种方法不方便,因为从它所提供的结论形式看,这种方法统计效率低下、不灵活。另一种方法是:当确定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通常还是可以使用基于正态分布前提下的检验。后一种方法是基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产生的,该原则对正态方程基础上的总体检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分布形状趋于正态,即使所研究的变量分布并不呈正态。

p值相关计算

8. 统计学中p值怎么计算

P值往往涉及统计结果显著性的判定,因此我们得从显著性的概念说起。【摘要】
统计学中p值怎么计算【提问】
P值往往涉及统计结果显著性的判定,因此我们得从显著性的概念说起。【回答】
统计学使用P值来代表前面提到的"理论假设被否定的可能性"。科学研究往往会选取与理论提出的假设相对的情况作为"证伪对象"——即尝试证实"这种与我的观点相对的假设"不大可能发生,这种用来当"靶子"的假设在统计学中被称为"零假设"(又叫"原假设",或者"虚无假设",通常用H0表示,英文Null Hypothesis),通俗地说即:靶子被打倒,研究即成立。所以,P值通常被用于在假设检验中描述某理论假设的有效性,通常理论的反面会被设为"零假设"。例如:我认为"读者阅读完本文的耗时大于10分钟",其零假设便是"……读完本文的耗时小于10分钟"。因此我们只需要证明零假设发生几率相当小,那就可以说明我的说法是可信的。反之,只要证明我的说法的发生几率大到某个程度也可以证明我的理论。【回答】
较小的P值(通常≤0.05)表示实验结果是零假设不成立的有力证据,因此零假设可以比较可信地推翻。· 较大的P值(> 0.05)表示反对零假设的证据不充分,意味着零假设成立的几率偏大。· 极接近临界值(0.05)的P值被认为是边际性的(这有点信不信由你的味道)。【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