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电力的介绍

2024-04-29

1. 百年电力的介绍

大型文献电视片《百年电力》(原名:照亮中国)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荣誉出品,中国电力报社、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由北京国电影视制作服务公司承制。2006年9月27日上午,中国电力报社、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该片正式开机。

百年电力的介绍

2. 百年电力的视角

《百年电力》将从几个视角全面展现中国电力工业125年的风云历史。一是社会人文视角。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从电力工业发展与社会、与人、自然、环境的层面反映电力工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反映电力工业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二是工业文明视角。作为现代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先行官。三是科学普及视角。电力作为二次洁净能源,是建立在一次能源转换的基础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能源瓶颈始终是个重大问题,要不断地普及科学用电知识,不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精神文化视角。上百年间,电力人所展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一种反映和体现,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秉承传统,更新于时代,在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升腾中感染整个社会,照亮人们精神的天空。

3. 百年电力的意义

该片溶思想性、权威性、文献性、可视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既是一部反映中国百年电力发展历史的文献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电视教材,同时又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主旋律作品。同时该片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中国电业及其发展历史的一扇窗口,是对电力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理想教材;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鼓舞士气和激发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百年电力的意义

4. 百年电力的结构

《百年电力》采取主题式结构,选取电力工业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工程和历史人物,再现电力工业的辉煌发展历程,用生动形象的影视语言,全方位展示电力工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将实现思想性、权威性、文献性、可视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统 一,体现大制作、大背景和大视角的有机结合。

5. 电力系统发展史

电力系统发展简况:

在电能应用的初期,电力通常是经过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车间等供电。这已经可以把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直到白炽灯发明后,才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
它装有6台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供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
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前苏联的统一电力系统。它东西横越7000千米,南北纵贯3000千米,覆盖了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力系统从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
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此外,1989年,台湾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659万千瓦的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发展史

6. 电力系统发展史

电力系统发展史
远在2600多年前,古希腊人泰勒斯就发现用毛皮磨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绒毛,麦杆等一些轻小的东西,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电"。
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他发明了验电器,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
1660年 德国人盖利克( Ott von Guerick,1602-1686)制造了一台摩擦起电机。
1703年 荷兰商人从塞伦岛将加热后能产生电的石头带到日本。
1729年 英国 格雷(Gray,-1736)认为物质可分导体与绝缘体。
1732年 美国 富兰克林主张电为一流体说。
1733年 法国 迪非(Deffe, 1698-1739)发现正负电并提出电为二流体说。
1744年 荷兰 莫欣普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ek)发明莱顿瓶。
1752年 美国 富兰克林(Franklin,1706-1790)用风筝实验,证明雷和摩擦电性质相同,因而发明避雷针。
1753年 英国 约翰(John Canton,1718-1772)发现静感应装置,向皇家协会报告静电感应。
1772年 意大利 伽伐尼 (Galvani,1737-1798)提出带电体间的平方反比定律、介电常数概念。
1775年 意大利 伏特设计了起电盘。
1779年 法国 库仑提出摩擦定律。
1785年 法国 库仑(Columb,1736-1806)发现带电体相互间之静电平方反比定律及磁极间之磁力,是为所谓之库仑定律。
1799年 意大利 伏特(Volta,1745-1827)发明电堆及电池。
1800年 意大利 伏特在英国皇家协会发表关於伏打电池的论文。
 1821年英国人‘法拉第’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电发明。在这两年之前,奥斯特已发现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认为假如磁铁固定,线圈就可能会运动。根据这种设想,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在装置内,只要有电流通过线路,线路就会绕着一块磁铁不停地转动。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电动机,是第一台使用电流将物体运动的装置。虽然装置简陋,但它却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电动机的祖先。
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他发现第一块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一般认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

7. 电的发展历史

 
  1660年,德国科学家奥拓·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制造第一台静电发电机,被喻为现代电力之父。
  1831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划时代的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电磁学得到了飞速发展。
  1832年,法国仪器制造家皮克西(Hippolyte Pixli)发明最早的交流电发电机1835年,美国科学家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长距离送电。
  1841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普利士卡特·焦耳确定了能量可由电流、热能及化学变化转化成另一形式以保存。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
  19世纪末,托马斯爱迪生成功地采用了直流输电的方式点亮了电灯泡,但因为能量损失巨大,所以直流输电的效率非常低。
  后来尼古拉特斯发明了交流输电,从而取代了直流输电。
  
   扩展资料: 
  电的发现和广泛使用是地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同时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资本,它的发现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电,例如:用电饭锅做饭、电壶烧水、调解室温用的空调、电车等。
  总之,所有的用电器都要用到电。
  自从人们发现了电,人们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因为它效率高使用方便,后来,人们发明了电视机、手机、电子计算机,使信息准确快节的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

电的发展历史

8. 电力系统发展史

 
  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
  为实现这一功能,电力系统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还具有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对电能的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以保证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
   最早的电力系统是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由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车间等照明供电。
  白炽灯的发明,使电能的应用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了珍珠街电站。
   
  它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总容量为900马力(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给电灯照明(开始时,近1300盏灯)。
  19世纪90年代初,三相交流输电研究成功,随之,三相感应电动机及交流功率表也先后研制成功,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发展。
   交流电力系统可以提高输电电压,增加装机容量,延长输电距离,节省导线材料,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交流输电地位的确定,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新起点。
  
   1895年在美国尼亚加拉建成了复合电力系统,这是早期交流电力系统的代表。
  复合电力系统装有单机容量为5000马力的交流水力发电机,用二相制交流2.2千伏向地区负荷供电,又用三相制交流11千伏输电线路与巴伐洛电站相连,还使用了变压器和交直流变换器将交流电变为100~230伏直流电,供应照明、化工、动力等负荷。
  尼亚加拉电力系统的成功,结束了长达10年的关于直流输电(以爱迪生为代表)与交流输电(以G.威斯汀豪斯为代表)方案之争。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出现了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20世纪以来,电力系统的大发展使动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工业布局也更为合理,使电能的应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电力系统的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准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