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24-05-13

1. 《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白话直译:
  
   当佛陀讲到此时,诸弟子都赞叹金刚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于是须菩提就向佛陀请教说:“世尊!刚才您所说的法,将来如果编成一本经,应当如何去取它的名字?我们又如何去恭敬护持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这本经的名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至高无上智慧到达彼岸,让你们快速证得佛果,这个名字有无上的意义存在,所以你们应当恭敬护持!
  
   再说,这个名字有“无相、破相”的意义,须菩提!你要知道我所说的妙智慧是无相的,金刚的锐利是破一切相的,修无相、破一切相的无上法门,能让人到达解脱的彼岸,可是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勉强取的名字,为了度化你们才取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认为我有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觉悟的本性是不执着名字、形相的,因此您可算是并无说法。”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细小灰尘,你说多不多?”
  
   须菩提听了立刻回答说:“当然是很多呀!世尊!”
  
   佛陀再解释说:“须菩提!但是那么多的细小灰尘,也是假籍的名称而已,因为这些细小灰尘也是由大石头分裂而得,现在是细小灰尘,但是一旦掉落地上,在水的结合下,又要变成土块,因此名称只是物体的暂用而已;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样,是假籍的名称而已,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由细小灰尘的大结合——成为土块,土块的大结合——成为小山,小山的大结合——成为星球,星球的变化排列——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会随着众生的业报而产生变化,众生心清净,三千大千世界即清净;众生心污秽,三千大千世界即污秽。众生心生执着,即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生解脱,三千大千世界就只是假籍的名称而已。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不可以用我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以貌取人呢?”
  
   须菩提听后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因为您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也是因缘假合而已,众生不了解这一点,还一再认为您的肉身就是真佛,真是太可悲了,而不知真佛是在人人的清净自性之中,所以您所说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而已,一种暂用的假名称而已。”
  
   佛陀听了说:“须菩提!你说得很好,能一语点出众生的迷执,让他们皆能达到即刻开悟的境界,所以将来假若有善男信女,他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即使一再转世,一再布施,用尽了如恒河细沙那么多的身体,那么多的生命,还不如读诵或修持这本金刚经,就是讲经中的四句偈语给别人听,他所得的福报还要比生生世世去布施的功德大。”
  
 悟:
  
 
  
  
       佛在第一品到第十品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修行悟道的好方法,就是无所住。
  
 
  
  
       为什么要无所住呢?因为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试问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或许只有“变”。
  
 
  
  
         既然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又怎能执着于目前所看、所感、所触、所思所想、所拥有或得不到的一切呢?执着便是苦,便是无明。如果你做到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罗密。
  
 
  
  
       相信佛在两千多年前,钻研过相对论、辩证法。要不然怎么经常说这种,模棱两可让人费解的话。如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等等。
  
 
  
  
       我在烙饼时突然有点心得,饼只烙一面是不行的。要两面多翻来翻去的烙几次才能熟,而且不会烙胡。那么理当然也是要辩的,不辩不明。
  
 
  
  
       我对此理解如下:
  
 
  
  
         首先,佛说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是无上智慧法门。但是,并不是说善男子、善女人读诵了《金刚经》,了解其中的义理,就一定能够打开智慧法门,而是必须受持亲证。
  
 
  
  
         其次,佛法没有定法,不是说这种形式就是佛法,那种形式就不是佛法。非要这样才是佛法,非要那样才是佛说。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
  
 
  
  
         再次,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所说的,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最后,般若智慧到底在哪里呢?难道非要到彼岸求吗?难道非要出世求吗?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成佛这个智慧,不需要向外求,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任何事物,时时处处都可以使人开悟。正所谓: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置身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就在每天流水般的生活中去用心体会吧。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 《金刚经》悟 |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译文】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这一品里,如来讲到了这部经的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里的“般若波罗蜜”里,“般若”意为“智慧”,“波罗”意为“彼岸”,“蜜”意为“到达”。《金刚般若波罗蜜》意思就是“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的意思。所以说凭这名字就应供奉、修持。而按佛说的真谛来讲,这也就是个名字而已,并非真的是大智大慧。如佛祖、佛法、尘埃、世界……等等一切都只是个名字而已。
  
 如果有多如尘埃的人用他们的身体和生命来做布施,都不及一个修持和分享讲解这部经的人功德高。即使只念诵四句偈语也是功德无量。
  
 这也是如来再次强调《金刚经》的智慧和善念是至高无上的无价之宝。应该广为流传让更多人知道并修持。
  
 简单的说,就是多传播善念多积德。与人为善,终有福报!

3. 细读《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大意
  
 这时,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我们要如何奉行修持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书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这是经书的名字,你们应当奉行修持。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并不是般若波罗蜜,只不过名字叫做般若波罗蜜罢了。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并不是微尘,只是名字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并不是世界,只是名字叫做世界。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用三十二种相见到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得以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并不是真的有三十二相,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的沙子数量那样多的身命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比用恒河的沙子数量那样多的身命进行布施的人还更多。
  
 延伸解读
  
 一是微尘。佛教用语,常用来指极细小的物质。佛法中,极小者的色体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为“微尘”。
  
 二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也就是具有的三十二个明显的特征,如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等。在此就不一一列明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网上百度一下。
  
 感悟
  
 本品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却是寓意深长,这也是读者阅读佛经中最易产生困惑的地方,佛反复强调,又反复否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如下:
  
 一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前几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在本品中真是再正确不过的。佛给弟子们说这部经书的名字叫《金刚经》,“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为了让弟子们更加深刻地明白和理解这个道理,他老人家又从不同的层面和事物反反复复地强调了三遍:诸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佛其实是在给弟子们讲说,法无定法,不要执着于“相”,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表面看起来却好像是没有智慧一样,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佛的这种观点和中国老子讲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同样的道理,可惜,我们一般人难懂其中真义,即使懂了,也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信仰与迷信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一句话就破了热衷于迷信之人的“局”,凡是认为以“相”能得见如来者,皆是虚妄,是偶像崇拜,是要不得的。因为佛自己都说了,相即非相,法身无相。
  
 本品中佛给世人讲明了信仰与迷信是有不同的,信仰是信奉敬仰,而迷信则是盲目地信从和崇拜,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由此可见,佛法是信仰,并不是迷信,不但不迷信,而且实质上是排斥迷信的,所以对于世人而言,礼佛也好,拜佛也罢,关键在于是否诚心正意,而不在于表象与形式,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明白的道理,否则受人欺骗、惹人耻笑不说,反而虚掷了自己的敬佛之心,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岂不可惜?!虽说我们凡夫俗子难以达到如来佛那样的大智慧,做不到明心见性,但至少应该具备洞察世事真相的能力。如何做到?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2020.6.14 16:30
  
 NO:2020-35

细读《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4. 《金刚经》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序文】
   此分以较量内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先示说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义谛,佛陀以假、空、真三句,涵盖佛法之精要。此三句是:如来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示现为弟子们受持而已,所以当机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佛陀说明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后,随即说金刚般若波罗密,即非有般若波罗密可得的。世间的名相只不过是世俗共许的符号,是随顺世俗,以名句文身为表示而已!同理,说法也是如此,什么也不是语言可说的,何况离相的金刚般若。同样的理由,组成世界的微尘,并没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当然也不会实有自性了!所以又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来说的三十二相亦是如此,是没有自相可得的,不过是如幻如化的庄严身相,名为三十二相罢了。通过般若、微尘和三十二相说明了世界的性空与假名!
  
 之前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再以充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如今又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层层深入地比较受持本经及为人说法的功德。七宝为外施,身命为内施,虽然内施的福德倍胜于外施,但终究不及受持此经的福德。身命布施,除了出于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为了追求真理——求法而不惜舍身的。 身命布施的功德,虽比外财施大得多,但还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救济。持经法施,不但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发锢蔽者的智慧,还能断自他生死,究竟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候,须苦提向佛陀请示:“世尊,我们应当怎样称呼这部经?我们又应该怎样受持奉行这部经呢?”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就取名为《全刚般若波罗密经》,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佛所说的般若波罗密,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密,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佛再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它不是微尘,才假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并非实有世界,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来认识真正的如来?”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而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并非是三十二种真实形相,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三十二相。”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和生命来布施,又如果再有人,能信受奉持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广为他人宣说,他得到的福报功德就更多了。”

5.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一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一章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佛祖如来在前一品中告诉须菩提若经典所在之处就是有佛,意思就是经在佛在,心中有佛自然有佛,就是要告诉修行者:自心就是佛,并不从外得。这也是佛祖如来人人具有佛性的印证,只是因个人的聪慧材质不同,领悟与觉悟的迟与早而已。其实,学习到此,佛祖如来通过《金刚经》循序渐进的表述了经典的内涵,从第一品的生活有规律,无偏见无自大;第二品礼教(社会规范与规矩)的重要性,并问到如何才能保持一个菩提心,并降伏妄念心?第三品在回答上一品问题之前,对社会众生与现象进行了分类与分析,列出了影响我们依规而行的负面清单;第四品佛祖如来用布施来说是离相修行的好处,同时也回答了第二品中的问题,离相常住菩提心,破相降伏妄念心,不受诱惑按理行事;第五品佛祖如来用自身不可以相相见,阐明了佛教的认识论,应离相格物;
  
 第六品佛祖如来告诉世人佛教的传承与佛法的弘扬将世世不息,修行者应离四相,包括佛法,用筏喻法,渡河弃筏;第七品佛祖如来用自身,告诉修行者世间本无法,故而佛祖无得无说,并引出了“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宏论;第八品佛祖如来告诉世人《金刚经》是佛教正宗法旨,所有菩提妙法皆从此经出。第九品佛祖如来用小乘法果来告诉修行者,不可为名而行,要做到名符其实,修行佛法要精进不可懈怠。第十品佛祖如来以自己成道经历,告诉世人:关系,名利、表现都是虚无的,爱心才是最大。第十一品佛祖如来还用以物布施与以法布施所得福德作对比,印证无为法(自然规律)的伟大。第十二品佛祖如来告诉世人要尊重讲经传法者,听经受法者,还有经文三者,因为有经在,则佛就在。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一章

6. 金经的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7.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
  
 
  
  
 
  
  
 这一品的大意是,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佛得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就是无所得吗?”佛陀说:“是的,是这样的。须菩提,我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这世界一切没有一点东西真实得到过,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这一品的问题须菩提也与佛有几次的交流,如第十品中: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耶?”“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在此处与须菩提的对话,是告诫弟子 不应  着「法相」 ,破除弟子有法可得,有果位可得之心。
  
 
  
  
 第二次在第十七品,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的对话重点在告诉听法的大众,没有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在破「我相」 。佛还说:“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反复言说,令众生知道,真空之境中,无我,无人。故现在在二十二品中,须菩提说:“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总结,反过来说就是: 无所得,就是佛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 。意思是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觉悟,是知诸法虚妄,一切无所得。佛说:“就是这样。”因为万法皆空,所以如来于「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乃至这世界一切,没有一丁点东西真实可以得到,把这个觉悟起名叫「无上正等正觉」。
  
 
  
  
 此处须菩提与佛的对话,意在告诉大家,当了知人法俱空,所得心尽,即是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此,我们应该回忆起《金刚经》开篇缘起须菩提提的问题:求无上正等正觉,怎样安心?现在探讨的却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本体,到底什么叫「得无上正等正觉」,什么叫「如来」。 了知这一本体的意义即是修证,即才能心安 。
  
 
  
  
 在下面的一品中,佛与须菩提仍是在探求这个问题中对答。
  
 
  
  
 第二十三品中佛说:“还有,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此二十二,二十三品合在一起,是佛对无上正等正觉非常精辟的概括,我们平时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求佛果,在此,佛告诉所有弟子,当行者知一切虚妄,所得心尽,不着任何相,拥有万法平等的心,即可称得无上正等正觉。
  
 
  
  
 而且告诉你怎样得到,说:你可以不着一切相,行一切善法,连善法的相也不应着,即可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菩萨的修证之路, 不着善法相,勿以善小而不为 。
  
 
  
  
 我认为这两品对于末法时代众生修证佛法真的是太重要了。在末法时代,大部分人学习修证佛法,放不下红尘的一切,视佛果与红尘的一切都想要,求证佛法,成道也变成满足自我欲望以及炫耀自我价值的手段。其实想拥有一切,体现自我价值是人之常情,也没有什么错,但佛告诉我们, 万法都是诸缘具足的假名,都无真实不变的自性,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不管从世俗中还是你认为的佛法中,而且连你的自我都是虚妄的,根本也实无一个东西能享受快乐幸福或承受痛苦 。真了知这一点,你的所得心就会尽,真了知万法皆空的道理,你的平等心就会生起,不会被重重差别相转,当你安住在万法皆空,平等的境界中时,你与这个世界一切都不再有变异,生灭,得失。心才会永远安住,不再痛苦烦恼。故无所得的境界是:你会永恒地拥有一切。而要想证入这一境界,佛指出了一条简单易行的路: 不着一切相,行一切善法 。
  
 
  
  
 也许有人听了(心想),既然一切皆空无所得,那我还需做什么呢?修什么呢?「一切皆空」是佛说的,我们只是听到了这句话,我们的所得心还没有尽,万法对我们真的是充满影响力,也许你感觉自己不在乎了,对一切没兴趣,没激情了,那不是佛说的无所得心,那叫无聊,无趣。要证入佛说的「无所得平等心」需要像佛说的: 用不着相的心,修一切善法 。
  
 
  
  
 什么是不着相的心?
  
 
  
  
 知一切虚妄,从而不被身心内外一切境转,心能安住,这样的心才是不着相的心。行者安住在这种境界中日久,所得心才会尽,尤其是最后「智慧相」,「佛相」破尽时,才会觉得自己与世界万法平等,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如不动的平等心才会真正生起。
  
 
  
  
 也有的同修说,既然一切皆空,无所得,无所失,行恶法能成道吗?
  
 
  
  
 不能,98%的人不能。因为行恶法,逆缘太多,修行路上障碍太多。其次,修恶法的人都是极端自我自私的人,他为什么要行恶,如杀人放火,伤害别人?从人道的角度,一般是为了满足私欲,一个私欲如此重的人怎么能成道,怎么能证得圆满的慈悲与智慧?
  
 
  
  
 还有两种人可以,一种是来示现的大菩萨,为了令众生破善法的相,不要执著善法,善恶也只是个业或共业的因果,是人类定义的。在法界,从众生生生世世的轮回看,没有绝对的善恶标准,这类大菩萨真的是大雄大力,他担起遗臭万年,甚至被众生诅咒的果报来成就一些人,这种菩萨极少见,也是众生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还有一种就是魔王级别的,他也能了知一切皆空,不住,杀人如割草,在心中不留一丝痕迹,但魔王「我慢」极重,有一个「空我」未破,故恶果成熟,果报会很惨。但如果他能一念悔悟,生起慈悲,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
  
 
  
  
 所以如果我们不是以上两种人,那就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行一切善法,而且也不着善法相,佛说:“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因为所有的善法也不过是人根据人道的道德和善恶标准确立的,其中因果没有多少人知晓,而且,在如来真空之境中,无一法可生,一切都是缘起缘灭,如同幻化。
  
 
  
  
 下一品: 第廿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8.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意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佛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须菩提,关于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甚至没有一点点法可得,只不过是名字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罢了。
  
 感悟
  
 越是细致地阅读《金刚经》,越是能够体会到佛的伟大和平易近人之特性,他对待弟子们的态度给我的感觉是那样得慈祥,谈话又是那么得幽默和诙谐,有时候还带着一丝童趣和童真。
  
 本品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佛在两三千年前讲法,现在读起来却毫无违和感,可见真知灼见是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当他对须菩提的回答很满意,口中连连说“如是如是”时,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说法时的情景,他温和又调皮的样子,简直就像个老顽童。佛在本品中展现出的形象,真是生动、可爱至极,佛具有的这种人性化、朴实感,让人不再有敬畏得不敢靠近的感觉。也许,和蔼可亲才是佛真正的面目。
  
 佛在本品中的阐述仍然是沿用了以前惯用的论断,非常坚决地表明了自己虽然拥有了最高的智慧,但无法可得,相当于重申了法无定法的原理,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生活中,太多的人不是考虑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总是想寻找到一条捷径,寻找到一条可供自己学习、借鉴,甚至是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但是,佛却在告诉我们,无法可得。这个观点,是非常符合辩证思维方式的。因为不同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也不同,简单地去照搬、复制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会取得相同的效果。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成功的方法也自是各异,一曲成名者有之,一炒成名者有之,一睡成名者有之,一嫁(娶)成名者亦有之……但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唱一曲、炒作一下、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一觉、嫁(娶)一个人就一定能够成功的。
  
 佛“无法可得”的原理,让我们不要执着于表象,不要迷信任何“法”,因为根本“无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就已经走在了通向成功的路上。
  
 其实我个人认为,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更好的自己。如此,足矣。
  
 于2020.11.1
  
 NO:2020-61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