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行八陉

2024-05-15

1. 话说太行八陉

说过了秦岭六道,再来说说太行八陉(音XING,二声,音同行)。
  
 秦岭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太行山则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在远古时期,还没有秦岭与太行山,秦岭一线以南,太行山一线以东,皆为大海。
  
 也就是说,在远古的一些时期,世界各大陆、岛屿之一的华北岛,在一些阶段,只包括山西、陕西,不但以东以南皆为海,并且,以北的内蒙外蒙北亚,以西的甘肃新疆中亚,皆为海。
  
 之后,随着地下运动的变化,大地升起,大海退去,秦岭与太行山渐渐崛起,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
  
 太行山崛起之后,以东,为华北平原,以前的大海后退,在华北平原留下了一些湖泊与河流;太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
  
 在千里太行山的山脉之间,有八条峡谷,史称“太行八陉”。“太行八陉”在古代主要作为军事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商贸活动或者战争,都必须通过这八条交通要道。明清之后,防御重点北移,“太行八陉”的军事意义才渐渐减弱。
  
 太行山八陉,自南向北,包括: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实际上从河北以西的太行山一直延伸到了北京以北的燕山。
  
 轵,音ZHI,三声,意为车轴。
  
 太行山延袤千里,许多条河流自山西高原的山间发源,向东流去,然后,穿越太行山,流入河北平原,自南而北,主要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河道即峡谷,这些峡谷,形成了八条可以行人走车的通道。
  
 太行八陉的第一陉为轵关陉,起始于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部,济源市的轵城,战国时魏国在此建城,是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魏国在此修建了轵关。轵关陉沿途皆有关口,最后一关铁岭关,位于今山西侯马市一带,地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为太行陉,起始于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部,沁阳市一带,很窄,长四十里,向北延伸,北上太行,进入山西的晋城市一带,有关名曰天井关,地势雄峻,素称天险。
  
 此陉向南,可直抵洛阳的东大门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道之一。
  
 第三陉为白陉,全部在山西境内,长十里,宽两米。此陉南下,可南渡黄河攻开封,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位于河北境内,在今河北武安县、磁县一带,是沟通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东部即安阳一带、与河北邯郸以及山西的通道,位置非常重要,在战国时期,“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有关口,井陉关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军事要道。
  
 当年,项羽推翻秦帝国,建立西楚王国,统领十八路诸侯。以前的秦王国本土,被分为四国,关中东西两国,陕北一国,陕南四川一国。刘邦的汉王国,统治偏僻荒凉的陕南四川,刘邦不服,扯旗造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杀进关中,灭了关中两国和陕北一国,然后,杀出函谷关,与项羽征战。
  
 汉三年,亦即前204年,汉王国与臣属于西楚王国的赵王国开战。战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音JU,一声),辅佐赵王赵歇,封为广武君。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汉军新兵,出征赵国。赵军统帅陈余,以李左车为军师,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关,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李左车向陈余献计:汉军千里来战,粮草供应肯定紧张,且井陉谷窄沟长,易守难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李左车并自请带兵三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如此则汉军必败。
  
 谁知陈余是一庸才,他自以为兵多,准备以堂堂之阵,出关正面迎战。那韩信自知兵少粮乏,宜速战速决,于是,迅速选二千轻骑,半夜自间道迂回到赵军营寨侧翼,作为伏兵 。次日晨,韩信和张耳率汉军在绵河东岸摆下阵势,准备背水一战。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伏兵乘虚而入,抢占了赵军营寨,夺其粮草辎重,赵军军心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破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亡赵国。 
  
 成语“背水一战”,就来源于井陉之战。
  
 李左车逃走,韩信悬赏千金,捉拿了李左车,以礼相待,李左车归汉,为韩信出谋划策。
  
 李左车是军事奇才,他留下了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还著有兵书《广武君》,论述用兵谋略。
  
 第六陉是飞狐陉,也称飞狐口,大致位于位于今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蜿蜓百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北宋时期,宋辽两国在此发生激战。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主少国疑,发动雍熙北伐,出四路兵马,北上战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三路出河北,一路出山西,其中,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口。
  
 都于今北京的萧太后,不慌不忙,御驾亲征,以耶律休哥领兵,击败宋东路军主力曹彬,于是,已经攻入辽国境内的田重进只得退兵。北宋雍熙北伐失败,此后一直采取守势,再也不敢攻辽。
  
 第七陉是蒲阴陉,今河北易县西的紫荆岭上有紫荆关。
  
 第八陉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的军都山。军都山是燕山西脉,东以古北口与燕山相邻,西为居庸关同太行山相对。著名的万里长城在北京的主要部分,都在军都山中。军都山,西起关沟、东到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县境内。
  
 军都陉形势雄伟,悬崖夹峙,是古代自燕入晋、前往内蒙的要道。

话说太行八陉

2. 什么是太行八陉

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里.百岭互连的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千峰耸立.交错山岭之间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八陉
  第一陉为轵关陉。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第三陉白陉。在河南辉县西五十华里处。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陉,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   
   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3. 太行八陉的介绍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太行八陉的介绍

4. (一)太行八陉今何在

太行山在500万年前的断裂活动造成了西盘急剧上升,高出华北平原1000~2000米。这一高峻如削的断崖,首先发生崖壁大面积崩塌,随后雨水冲蚀成沟,向东汇成激流、瀑布。由于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新生的沟谷迅速向西拓展,于是在太行山东侧形成一系列短促又陡峭的新生冲沟,切出一排排障谷、隘谷。
地理上把山区河谷分为三类,即峡谷、障谷和隘谷。隘谷是由瀑布与深潭串联而成,人们无法通行,谷底光溜溜的岩石毕露,保留不住任何河流冲下的砂砾堆积,风景区有“一线天”之名称,它的两崖直立,沟深而曲折。
第二类叫障谷,那是隘谷进一步发展,谷坡变缓,河道由近直立变为急倾。此时河底开始有砂砾泥等沉积,但雨季会被冲走的属不稳定沉积。人在谷中可勉强通行。
第三类叫峡谷,此时河谷已呈“V”字形,变得较开阔,河两岸开始有稳定的沉积物堆积,人们可以在河滩上开垦农田,建立房舍。
如今太行山东坡,靠外侧近平原地带的河谷发育的是峡谷,河谷中段呈障谷,上段则是隘谷。这一排列千里的大山,成了华北平原通向山西的障碍。从三千年前商周到唐宋时期以来,只有少数通道可达两地,所以自古以来只有太行八陉之记录。古太行八陉是从南西向北东顺序排列的,所以八陉中第一陉,位于太行山西南端,其实已属于中条山东段。

太行八陉

1.轵关陉
太行第一陉命名为轵关陉,轵的地名为战国时期所起,今在河南济源之南,已改成轵城镇。查字典,轵是车轴的外端,可见战国时期那里已有车辆,古人使用木轮车。战国时期中原尚未进入铁器时代,尚处青铜时代,比较讲究的诸侯们在坐车车轴外端常用青铜包镶。
那时,西周的首都已迁河南,即相当现今洛阳。春秋时期的晋国已经三分为赵、魏、韩。轵关陉呈东西走向,其西端运城盆地有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运城),并有曲沃古城(今在侯马一带),它们均归魏国管辖。轵城所在也属魏地。所以太行第一陉应属魏国之重要通道。
这一东西向古道,位于黄河北岸,中条山、太行山南麓黄土斜地上,其北为王屋山。从轵城向西,大体沿今日省道过邵源,入山西蒲掌,到垣曲古城,再顺毫清河溯源北上达今天的垣曲城。这段路程全在黄土塬梁之间,只需跨越一系列从中条山南下的小支沟。因土质松软,所以这里修路容易。
过垣曲城后即进入中条山基岩山体,由古老的结晶岩系构成峡谷,约5千米就到毫清河源头——横岭关。这一关隘推测是战国以后,可能在汉唐时期所修。它位于中条山低平的垭口上,其东南为河谷深切的峡谷,其西北则为平坦如广场的垭口。从地形上可知,它是为防御南来的强敌所建,推测是李氏立唐朝后为保护河东这一根据地而建关扼守。
从横岭关再向西北,就是开阔的冷口大沟,虽然也属峡谷地貌,但比关南险谷要平坦、宽敞得多。一出冷口,就进入运城盆地。轵关陉到此已经结束,它向南可达安邑、蒲坂,向北可达曲沃、平阳(今临汾)。轵关陉沿途只有两段5千米险谷,其余都属平坦大道,这是太行八陉中最易通过的山道。今天再沿这条大道行走,已看不到任何古道残迹。本世纪初叶这条古道已改成通汽车的公路。新中国成立后,为开发中条山铜矿,铁路修入垣曲(从南同蒲分支进入)。今天这条古道已修成高速公路,平行陇海铁路及310国道,在黄河北岸东起新乡,西接大运高速。
顺便说一下,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礼元到垣曲专用铁路,是为将中条山铜矿石外运所建;60年代垣曲修起矿石加工厂,将矿石提炼成精矿粉后再外运;90年代,垣曲修起炼铜厂,从此精矿粉可直接炼出金属铜来。至此,无论矿石、精矿粉再无须外运(过去运到沈阳炼铜),这条支线铁路到本世纪终于停运了。所以这一支线铁路的兴衰,是山西省工业技术日益提高的一个缩影。如今已可用高速公路直接将铜锭运往全国各地精加工、深加工企业,从而节省大笔运输成本。
2.太行陉
它是南北向穿越太行的一条古道,它东面为丹河,西面为沁水,古道却不顺河谷而行,偏偏建在两个河道中间分水岭上。其原因是这两条河道的下游谷太深、太险。晋城的丹河更是全由障谷构成,谷底宽50~100米,全为磊磊巨石,长20多千米区段内,谷底没有一寸耕地,没有一所房屋,甚至没有一棵树,因为年年洪水肆虐,它将冲走一切人工建筑,还有树木。谷底由一系列急流、跌水、小瀑布及水潭串连而成,至今徒步仍极难通行,当然更无法在此修路。
西侧沁水河相对较好些,大部分区段是峡谷,但河道曲折迂回,一半是贴着河岸陡壁,无法通行,虽然谷底已有农田村舍,但要修路需大量架桥,如无大量桥梁工程,沿河是无法筑成大道的。古时生产力低下,开山凿洞是一项难于上青天的工程。因此太行陉不得不舍弃两侧河道而筑路于山上。
太行陉南起沁阳,沁阳战国时期称野王邑,向北登太行山,过天井关而达晋城,晋城战国时称高都。这条路险在太行南坡,地势陡峭,从山下黄土坡到石灰岩山顶,高差达600米,大路来回盘旋。但一到山顶(海拔900米),就是平缓的山梁。上山途中道路修建在石灰岩之上,到山顶山势平缓处常有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砂页岩、铁矿等分布,而且山顶平铺覆盖着红土,所以这一标高900米的夷平面,应在距今500万年的上新世时形成。
山顶有关名天井关,天井应是古人开凿而成,直径2米,早已无水,后被废弃。此关今仍存在,位于天井关村之南头,城上有两层的城楼。关南有拦车村,这便是孔子游学被拦而不入晋的典故出处。当时孔子行到村口,有孩童在道中做造屋游戏。下人叫孩子让道,孩子回答:“只有人让村,哪有村让人。”孔子听后觉得此话有理,叹道:“晋国人连小孩也这么聪明,我还去讲什么学。”于是转身回鲁国。从山顶北行,路随山坡缓缓地向北倾斜,直达晋城。到晋城盆地后,可北上长治,西通侯马、运城,完成穿越太行的使命。
太行陉古道,今已改造成省道,南北向的207国道在天井关西与它交叉而过。古道两侧丹河、沁水,均已修有铁路,作为晋煤外运的通道。长治南下的高速公路和大运高速,由从侯马到晋城的横向高速公路连通,穿太行过丹河直达焦作。
3.白陉
白陉也是近南北向穿越太行的。它南起河南修武县西之薄壁镇,大体沿磨河河谷北上,通过奇险峡谷和局部的障谷到横水河,才到达地势较缓的峡谷,向北西进入陵川黄土区,可平直地北达长治。
这一古道,在河南进口处,已被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风景区改造成旅游区。谷底大路今被村村通柏油马路所改造,只有黄囲到双底一段五里长的半山古道残存。它也是太行八陉中唯一有古道保存的区段。这段古道全为石块砌成,宽1.5~2米。外侧(靠沟,下坡处)有高出路面之石堤保护,高出路面20~50厘米。每隔2~3米到5~6米,必有人工砌就的石槽横穿路面,通向外侧石堤缺口,以利排水。这种符合近代排水、护坡之石块砌就的山道,是后人不断维修改造的结果。
这一山道呈水平状在石灰岩的水平层面上修就,而且选在奥陶系底部泥灰岩与寒武系顶部石灰岩之间,利用泥灰岩岩性软弱,容易施工的便利条件,只略加开挖就可成路。泥灰岩对石灰岩来说是良好的隔水层,所以这段路程中间有泉水溢出,可供路人、牲畜饮用。泥灰岩风化后形成内凹长廊,可供行人避雨雪。路边还保留古时修亭棚而凿下的石坑,以竖木柱,当石廊凹下较宽时,尚残留有砖墙。想当年,这一长30~40米的石廊应该是小小的休息站,并设有小吃铺、简易旅店。
这一残留古道的东头,是有名的“七十二拐”,古道在一宽20~30米的凹坡上急促地作“之”字形盘旋,高差近百米陡坡,一共有72个急拐湾,远看更像梯子一样。它们也是石块砌就,但因地势太陡,年久失修,路面已开始败坏,护坡块石常有滚落。这段古道可能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因沿沟底开出公路而不再使用。如今它已成为风景区内人文遗迹而被保护起来。至今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条古道之所以命名为白陉,是由于薄壁镇北路边有白马山。由白陉古道进入陵川小盆地时,路边山坡为石炭纪地层分布,石灰岩中常见螺贝类化石,并且该地石炭系底部常有小圆砾石分布。它们被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沈括把古人对“沧海桑田”的认识更推进了一步,他的“海陆变迁”理论比近代地质学中“将今论古”原则提出者——英国地质学家赖依尔早了几百年。
4.滏口陉
漳河之北,有滏阳河从峰峰煤矿区发源,流过邯郸,向北东注向海河。滏口陉并不以滏阳河出口命名,而是因隋末邯郸西面有座山叫滏口山而命名。
滏口陉东起滏口,向西过涉县渡清漳河而从黎城东北东阳关登太行,向西南从石梁过浊漳河而到长治。石梁是浊漳河上天然石梁,即天生桥,它宽3~4米,高出河底15~20米,长40~50米,两岸与石梁都是石灰岩,它是地壳抬升时河水迅速下切,原来位于地下的溶蚀残留体露出地表而形成的。此石梁存在数千年,只到近代才坍塌。今天还可见巨大石柱体断落河心,石梁南端还斜置在南岸上。现已有铁路桥、公路桥在石梁两侧通过。
从滏口陉翻太行相对较平坦,从清漳河岸算起到东阳关垭口,长10千米,高差不过300多米,所以坡度很缓,而且一过东阳关即进入长治盆地。交通条件较优越,只不过上山前要渡过清漳河,宽近百米的滔滔河水使架桥相当困难,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地还用钢缆渡船过河。正由于这一天险阻隔,所以这一原来较优越的古道迟迟未被开发。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清漳河上才架桥,公路、铁路纷纷穿过太行的东阳关,终于沟通了东西。
滏口陉的起点,历史上都设置在武安县以南,峰峰矿区的东侧,滏口关,由此向北西到武安的磁山镇,接上滏口山的路线。这样放着平原大道不走,专门在黄土岗峦与丘陵间多兜了一圈,实在说不出理由来。古代无论秦汉还是春秋,安阳和邯郸都已建成城市,可以很方便在平原上直线通达。要进山西没有必要绕路,除非从安阳出发抄近路走斜道,但也完全可以沿漳河平直地直接去涉县(沿途全是平原)。所以至今把滏口陉起点放到峰峰的滏口,而不是置于武安西边滏口山的滏口,这仍是今天解释不通的一个谜。
5.井陉
井陉是太行八陉中沟通晋燕的最重要通道,而且是唯一用在县级城市命名的古道,也是最早通汽车、火车、高速公路的古道。正因为这条古陉早已现代化了,所以极少有人放弃便利的交通条件而下车来考察古陉究竟遭遇什么了。
井陉应该是正定通向太原的大道。由东向西一过头泉(属井陉)就进入丘陵山区,过了岩会则进入真正的峡谷区,是从西部寿阳而来的桃河流经的峡谷区,全由石灰岩构成,公路铁路都弃离古道而炸山开洞、打隧道、架桥梁,是从石灰岩中开辟出来。
古道是顺桃河右岸而修筑,由于公路铁路避开了古道而行,所以沿途只有下车专门为寻找古道的人,且在当地老乡带领下,才能点点滴滴看到古道的残迹。如井陉城东5千米,就有石建古驿站保存,三间石筑小屋门楣上刻有“立鄙守恪”四字,前有护栏,旁有饮水槽,路边还有修路碑记。虽然此碑在清雍正年间留下,但古道最终却可上溯到秦代,那时(秦)已有井陉口的地名,它是常山(正定与石家庄之间古地名)通向晋阳(太原南)的垭口。该处残留古道石路,被古代木轮车碾出两条车辙凹槽,道宽3米,车辙宽1.2米。该处路旁有“秦始皇歇灵台”石碑,证明它是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轨”时代修下的“国道”。
沿旧307国道而行,只有娘子关命名为“天下第九关”(唐建)的关隘可见。若沿新建的太旧高速而行,古道之南,旧关的长城,关隘依然盘旋在山谷两侧(一部分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新修)。娘子关是古井陉正道,而旧关则是其南的辅道。前者路通阳泉,后者路通平定;前者为315省道所经,后者为307国道所经。
阳泉原是平定县一小村,1905年正太线在此设站,阳泉由此出名,20年后才形成产煤铁的小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设市, 1952年正式归属省辖市。
6.蒲阴陉
蒲阴陉,是保定通灵丘的古道。它是从太行山东麓顺平县向西北翻过丘陵,然后逆唐河北上,过倒马关(唐县)、走马驿(涞源),从河北边境水堡(涞源)进入山西灵丘盆地的。现今在河北境内属332省道,山西境内归201省道。
蒲阴陉按古人排列,属第七陉,它位于第六陉飞狐陉之北。但在地理描述上,飞狐陉位于涞源到北部蔚县之间,而蒲阴陉却位于易县紫荆关通大同的要道。
紫荆关位于发源于涞源县的拒马河上,在涞源县的下游。若要不过涞源去大同,则需从紫荆关顺拒马河而下,到三坡镇(涞水镇)再溯拒马河支流赵家蓬河而上,沿241省道直达怀来,然后转桑干河或洋河到大同。
依此顺序排列,蒲阴陉与飞狐陉都是南北走向穿越太行,飞狐陉在西,蒲阴陉在东。但查古地名,蒲阴即当今的顺平县,从顺平去大同,走唐河上行到灵丘、大同是条捷径,从顺平向北绕紫荆关,再从桑干河去大同是远路。而且从华北平原去涞源,又非得翻山越岭穿越太行东坡高山、丘陵,那么这段路在哪儿?飞狐陉在哪儿?没有交代。飞狐陉与蒲阴陉因历来有不同的认识而纷争不休。如今按蒲阴地名定古道,根据通行条件排顺序,第六陉应是蒲阴陉更趋合理,而且我们还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从灵丘顺唐河而下是逼仄的峡谷地带,到省界水堡河谷才豁然开朗。河谷开阔,又不曲折,修大路极易。只是在倒马关以下,河曲加剧,因此可改道241国道到曲阳;或走331省道到保定。在灵丘到水堡峡谷中,山西边境最后一村红石楞村西公路西侧崖壁,距今天201省道公路百余米处崖壁上,有一排15~20厘米边长的方孔,那是古栈道的遗留。它标志着那里曾是主要的古道,与蒲阴陉正好相接。
7.飞狐陉
飞狐,古地名,最早在唐朝时期已出现,一直保留至今。飞狐陉是太行北段,蔚县—涞源之间的南北向山谷,长60千米。其南东段应是从易县翻越五回岭,过紫荆关到涞源的。飞狐之起名,是因那里有狐成仙飞升而得。蔚县向西入山西的广灵县,县境西侧有望狐村,五台县东侧有狐峪口,因此以狐狸命名的地名在晋东北较多。至今在五台山、太行山还常见狐狸出没。
飞狐陉到蔚县即进入桑干河支流壶流河。至此可以向北入桑干主流入大同,也可西入广灵过分水岭而入浑源抵大同,这两条大道都十分平坦,无峡谷险关,均属黄土盆地。上述两条古道穿过的地层复杂,但有一个普遍规律,当大道在结晶岩中行经时,一般都是山谷开阔,两侧分水岭低矮;而一进入元古宙白云岩区或早古生代石灰岩区,则立刻变得峡谷狭窄,谷坡陡立,同时河谷变得十分曲折。当然进入黄土盆地时会地势平坦,山岭低缓。实际上只要越过太行,就进入山西汾渭裂谷的北端——大同盆地的延伸范围。太行山的北端也止于北东方向展布的怀来—蔚县盆地。
8.军都陉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八达岭长城下的居庸关,它起自昌平西的南口,经居庸关而登入八达岭长城,下康庄而入怀来盆地。由此进入开阔的桑干河谷。
此陉之所以命名为军都陉,是由路西燕山山脉最西一山军都山而命名。这一古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居庸关一个古老的城楼和八达岭上一道长城。随着80年代旅游业的兴起,区区一道长城一到节假日,无不人满为患,城墙上挤满人群,连留出1~2米距离照个相也十分困难。不得已在80年代后期开始在八达岭长城之南再修一长城,也是横跨山谷,两端与正牌长城相连。所以到八达岭的旅游者,只要八达岭长城停车场将满,就有交警拦下车辆,让后来者登新长城。
南面的居庸关80年代以来大兴土木,古城门的南北两头新筑长城,围起上下两个关隘,更把关隘的长城修到两侧山上。这一番建设,自然扩大了八达岭的旅游景点,缓解了八达岭长城的压力。到90年代更修起高速公路,并打通八达岭长城下的隧道(在青龙桥铁路隧道之上),即使这样,八达岭高速还常因旅游客车太多而被堵塞。
军都陉的南段,是元古宙石英砂岩构成的昌平的南口。八达岭本身是燕山期的花岗岩体。这一古道现已由铁路、公路(112国道)及高速公路所贯通,只有居庸关中间孤立的城门及八达岭上面正牌长城口才是古道的残存。

5. 太行八陉什么意思

”太行八陉“的意思是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
东晋末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
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陉“的意思:
1、山脉中断的地方。
2、灶的边缘:灶陉(灶边承器之物)。
太行八陉是哪八陉:
1、轵关陉。
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语中的轵道就是轵关陉。
2、太行陉。
太行陉又称太行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
3、白陉。
白陉即孟门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
4、滏口陉。
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自古便为重要隘口,直探华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5、井陉。
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那里的地势“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称为井陉。井陉道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6、飞狐陉。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
7、蒲阴陉。
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
8、军都陉。
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是太行八陉中最短的。其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王朝的兴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