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三江源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024-05-15

1. 保护三江源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江河源头的生态系统、高原湿地、高原特有野生动物、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不仅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1、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乱了行星风系的临界尺度,迫使大气环流改变行径,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据资料,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该青海地区。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湿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临时栖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
 
源区最低海拔约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横断山脉、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国几个一级地理单元之间,“边缘效应”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变异等过程在激烈进行,孕育了众多高原独有的生物物种。区内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分别约占青海省维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动物370种,约占青海省脊椎动物种类的47%、全国的11%;其中哺乳纲84种,占青海省哺乳纲种类的44%。鸟纲237种,占青海省的56%;两栖爬行类15种,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因而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4、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青的发育阶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无论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滩地、沼泽,还是东南部的高山峡谷,由于地质发育年代轻,地质不稳定,山高、坡陡、峡谷深,风化壳浅薄,土壤厚度薄、质地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特别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大量的黑土滩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证。

保护三江源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 为什么要保护三江源?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生态环境变得脆弱。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4]

3. 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意义有哪些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1,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及世界人们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水源和生命。   2,保护世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三江源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肾脏和生命摇篮,关乎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局部小环境的稳定。   3,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们生活状况。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影响三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关系到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生态的平衡。所以,保护三江源的生态,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要求,而且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资料: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史上,被称为生态“处女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生态恶化加速,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意义有哪些

4. 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意义有哪些

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意义有哪些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1,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及世界人们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水源和生命。
2,保护世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三江源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肾脏和生命摇篮,关乎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局部小环境的稳定。
3,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们生活状况。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影响三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关系到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生态的平衡。
所以,保护三江源的生态,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要求,而且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资料: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
历史上,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生态恶化加速,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5. 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要保护

三江源是相当于我国经济源头的三驾马车,现如今三江源的冰山正在以一个恐怖的速度消失。生态环境,植被,动植物都在遭到人为的破坏,矿山开采和偷猎对保护区破坏严重,三江源一旦枯竭或是间接性枯竭,我国的三江流域的农业,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要保护三江源我们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有生命力的植被,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偷采矿的打击力度。
补充回答:  中华水塔面临生态之忧
        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黄河总水量的49.2%、长江总水量的25%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源于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诺尔德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乱采金矿、滥挖药材等不合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雪山开始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的生态之忧。
        日前,通过初审评定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目前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生态之忧带来了现实的威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说,多年来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源头来水不断减少,源头数次断流,不仅严重影响到农牧民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4000多个湖泊中曾经有90%干涸。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这个县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复,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湖水涟漪的千湖美景。
        “我们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同时在三江源地区,已经停止砂金的开采,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了禁牧,同时开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涉及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面积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宋秀岩说,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额达75亿元。这几年在三江源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实施国家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来已经投资接近10亿元来开展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黑土滩的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区域内植被有所恢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转变。”诺尔德说,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滩面积5.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2707户,完成禁牧面积3192.85万亩,减畜169.93万只羊单位。
        同处三江源保护区的玉树州完成生态移民6826户,减畜190.25万只羊单位,禁牧3759.94万亩。“通过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王玉虎说。
        2006年至2007年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从412.70亿立方米增加到492.76亿立方米。草地生产力也有所恢复,沙障方格的设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动,逢大风天气,治沙区不再黄沙弥漫,对公路的危害明显减轻。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原始地区之一,三江源自身调节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坏,自然恢复周期较长,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同时,三江源的生态恶化与区域性贫困交织并行。 该地区的16个县中,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数的63%,是青海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诺尔德和一些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目的是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相协调,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帮助当地群众加快发展。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巨大资金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生态效益使用不合理现象,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诺尔德说。
        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并不鲜见,流经欧洲多国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补偿上游的机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护方面,也已经作出了一些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有专家指出,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大势所趋。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编制就绪,将成为未来三江源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说。

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要保护

6. 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意义有哪些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1,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及世界人们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水源和生命。 
      2,保护世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三江源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肾脏和生命摇篮,关乎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局部小环境的稳定。 
      3,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们生活状况。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影响三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关系到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生态的平衡。 
   所以,保护三江源的生态,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要求,而且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何重要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江河源头的生态系统、高原湿地、高原特有野生动物、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不仅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1、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乱了行星风系的临界尺度,迫使大气环流改变行径,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据资料,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该青海地区。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湿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临时栖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 

源区最低海拔约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横断山脉、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国几个一级地理单元之间,“边缘效应”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变异等过程在激烈进行,孕育了众多高原独有的生物物种。区内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分别约占青海省维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动物370种,约占青海省脊椎动物种类的47%、全国的11%;其中哺乳纲84种,占青海省哺乳纲种类的44%。鸟纲237种,占青海省的56%;两栖爬行类15种,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因而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4、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青的发育阶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无论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滩地、沼泽,还是东南部的高山峡谷,由于地质发育年代轻,地质不稳定,山高、坡陡、峡谷深,风化壳浅薄,土壤厚度薄、质地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特别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大量的黑土滩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证。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何重要意义

8.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何重要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江河源头的生态系统、高原湿地、高原特有野生动物、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不仅使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1、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乱了行星风系的临界尺度,迫使大气环流改变行径,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据资料,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该青海地区。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湿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临时栖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 

源区最低海拔约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横断山脉、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国几个一级地理单元之间,“边缘效应”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变异等过程在激烈进行,孕育了众多高原独有的生物物种。区内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分别约占青海省维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动物370种,约占青海省脊椎动物种类的47%、全国的11%;其中哺乳纲84种,占青海省哺乳纲种类的44%。鸟纲237种,占青海省的56%;两栖爬行类15种,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因而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4、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青的发育阶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无论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滩地、沼泽,还是东南部的高山峡谷,由于地质发育年代轻,地质不稳定,山高、坡陡、峡谷深,风化壳浅薄,土壤厚度薄、质地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特别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大量的黑土滩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