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伍秉鉴是个怎样的人?

2024-05-15

1. 清朝时期的伍秉鉴是个怎样的人?

伍秉鉴当时可谓公认的“世界首富”,但他的下场是极其悲催的,说到底就是因为两个字“鸦片”,鸦片战争前伍秉鉴的生意遍布全世界,很多外国人想要到中国做生意都会找他作为担保,这本事双赢的好事。但洋人为了利益,而不断在货物中夹带鸦片送到中国,久而久之,很多国人都深陷鸦片之中,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以致很多人认为是伍秉鉴联合洋人拿鸦片来毒害国人的。

到后来连清政府也感觉到鸦片的危害极大,然后在林则徐等人的主导下,展开了禁烟运动,开始禁止鸦片的横行!但鸦片的利润巨大,致使洋人不愿放弃而继续向国内输送。这样夹在中间的伍秉鉴就非常难受,一方面他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失去多年的合作伙伴。
无计可施的伍秉鉴只能自己出钱把洋人手中的鸦片买过了交给政府,希望能平息此事,但林则徐却认定伍秉鉴与洋商串通一气,这样做是为了隐瞒政府,一气之下把伍秉鉴绑到洋人住处,声称洋人若不交出鸦片,必以伍秉鉴是问。但洋人根本不在意伍秉鉴的生死,完全不理会林则徐。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虽然伍秉鉴出钱出力,奈何所有人都认定他是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认为他是“汉奸”,后来家道中落,到死都翻身无望。所以说不管哪个年代,碰到“毒品”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哪怕你是世界首富也一样!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逐渐没落。许多行商经不住清政府无穷无尽的榨取,导致破产。更要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海岸的开通,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清朝时期的伍秉鉴是个怎样的人?

2. 清朝商人伍秉鉴究竟是谁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广州。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1][2]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1][2]

伍秉鉴财产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银子,还有自己的企业,这个企业叫“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也像中国普通的地主一样,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3. 《伍秉鉴》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伍秉鉴】
  【拼音:WU BINGJIAN】
  【字号:又名伍敦元,字成之,一字忠诚,号平湖】
  【所属朝代:清代】
  【生卒年代:1769—1843】
   
  【籍贯:广东南海人,祖籍福建泉州】
  【人物简介:清代大富商,广东十三行首领。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原在武夷山种茶为业。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启家中做账房,乾隆四十八年(1783)开设怡和洋行而成为行商。只接受白银的付款。五十四年(1789),接管了其父的生意。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每次百万银元)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据道光十四年(1834)伍家自己的估计,财产已达2600万银元。】
   

《伍秉鉴》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4. 晚清首富伍秉鉴的内容简介

“近千年世界最富有50人”名单,有6位华人入选,其中一位就是伍秉鉴。伍秉鉴拥有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白银。他拥有一个家仆达500人的大家庭,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股票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一生离奇曲折,出身平凡却平步青云,本书精彩地呈现出伍秉鉴及其家族在清末大变局的动荡环境中创业发家、财富暴涨的全景。

5. 清末世界首富伍秉鉴生平简介?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伍秉鉴简介  
    伍秉鉴——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在清朝这个动荡的朝代里,作为首富,不知道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 
 
    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封锁了所有的对外通商,当时有设立“十三行”用以对外通商。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反而成全了伍秉鉴。 祖籍是福建的伍家在康熙年间就举家迁徙,定居在了广东,并且开始经商。伍家在伍秉鉴的父亲手里时,成立了商行并且已经加入对外贸易。等到伍秉鉴三十二岁接管家族企业后,伍家的商业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在经商方面极具天赋的他以自己超前的理念跟欧美建立了密切的联络,并且通过与国外商人的广泛交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其中还包括在东印度公司周转不灵的时候向其放贷,成为了该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中国的茶叶在国外一直是热销产品,但是欧洲人对质量是严格把关的,在所有的外销茶叶中,伍家的茶叶被英国商业认为是质量最上乘的,从而获得了最高价的待遇。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伍秉鉴长远的目光。 
 
  
 
    当然伍秉鉴的商业发展并不只是局限于茶叶经营,他在国内还有地产、店铺等,在国外则投资铁路的修建,同时还进行证券交易以及保险业务等,其伍家的怡和行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而他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把财产转移到哪儿去了  
    都说伍秉鉴是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但是他究竟有多少钱你是否说的清楚?在他死后,这些钱又去了哪里呢?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说明吧,相信之后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能成为榜首了吧!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那个时候一两白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百块钱,而伍秉鉴的身价换算下来就是现在的四十亿;另外你知道清 *** 一年的税收是多少吗?身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那么大的官他一年的俸禄又是多少?当时清 *** 一年税收是四千万两,林则徐则一年赚两万两,而伍秉鉴他的身价就是当时朝廷的半年收入,需要林则徐不吃不喝赚一千年的!想必现在大家都知道他多有钱了吧,那么这些钱又都去了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者签订了很多的条约,其中都有写到割地赔款给西方列强,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据记载,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清 *** 下令商行出资三百万银元用以偿还债务,其中伍秉鉴一个人就出资一百万银元。而在此之前,伍秉鉴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事业,曾经花巨资向清 *** 购买了一个三品的官职。但是这并没有保住他的家财,因为做的是跨国的生意,所以与外国的商人有着密切的联络,鸦片战争爆发后,因为这一理由,清 *** 多次向伍秉鉴开口要钱。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再有钱的商号也经不起 *** 的这样压榨,加之做生意需要资本的同时好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所以作为封建王朝末期的富商,伍秉鉴的财富根本无法长期保持,也就是说他的财富是跟着他的人一起消逝在了历史的场合中。 
     伍秉鉴后人在哪里  
    伍秉鉴是清朝时期的首富,但是他的后人却很少被人提及,那么作为他的后人,到底是去了哪里呢? 
 
    伍秉鉴其实是有儿子的,但是他的儿子却被自己的弟弟伍秉均过继走了,因为当时的伍秉均没有儿子,秉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他求到了伍秉鉴那里,所以伍秉鉴的次子伍元兰就过继给了伍秉均。巧的是伍元兰也没有孩子,然后他就再次过继了自己哥哥的孩子伍长绵,也就是说找到了伍秉钧的后人,实际上就找到了伍秉鉴的后人。 
 
    说了这么多,那么伍秉鉴的后人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现今能找到的应该是他的第六代和第七代,也就是伍丕舜和伍凌立。据伍凌立说他的父亲伍丕舜曾经在美国留学,回国之后在华南农大担任教授,已经在二零零一年去世了。另外在伍家的已知后人中,还有一个是东方宾馆的大厨,一个则从加拿大归国。而伍家的族谱,现今已经流失,能找到踪迹的是荔湾区地方志中的部分族谱,其中就有伍丕舜和伍凌立的名字。 
 
    另外他还说大家都在互相寻找著,现在已经找的族人都已经取得了联络,另外联络不到的,应该是定居海外了。所以说,流传至今,伍秉鉴的后人能寻找到的已经不多了,并且已经不再是清朝那个辉煌的伍家了,经过历时的沉淀,现在的伍秉鉴后人也和其余的人没什么两样,都像普通人一般的活着。

清末世界首富伍秉鉴生平简介?

6. 伍秉鉴简介, 关于伍秉鉴的故事,伍秉鉴哪里人?

  伍秉鉴简介 
  伍秉鉴资产: 约2800万两(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
  成名原因: 在他那个时期最富有的商人
  伍秉鉴的先祖在康熙初年由江西南康迁至广东广州,原在莲花山种茶为业。是允许与外国人交易丝绸和瓷器的少数中国商人之一。他的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启家中做账房,1783年开设怡和洋行而成为行商。与潘启一样,伍家的祖籍来自江西南康 府。作为 广州十三行后起的江西 商人,他将江西人在广州的势力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伍秉鉴家只接受白银的付款;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外国商品都想要。在1789年,伍秉鉴接管了他父亲的生意。他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每次百万银元)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他也是公认的慈善家,捐赠第一个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一十万两赔款的银元。在那个时期,伍秉鉴名声远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过生意来往的Salem,Mass.,and Newport, R.I.-美国人建造的官邸悬挂着。
  传奇人生
   
  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 刘瑾、 和珅、伍秉鉴和 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 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伍秉鉴简介, 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 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 *** 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1843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 《红楼梦》中的 大观园媲美。
  历史背景
  1834年的中国,出了位世界首富。
  1686年春, 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垄断清朝海上外贸,广州十三行成为暴富群体。
  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 *** 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信而深受外商欢迎。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 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 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 *** 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商业创举
  广东十三行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 广东十三行”,今天几乎不为人知。但就是这个被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活跃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但由于它享有垄断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故“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 潘振承、 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 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怡和行
  十三行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他的商行在当时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可以在 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在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 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国际声誉
  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 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让伍浩官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伍家所积累的财富也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当时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 《红楼梦》中的 大观园相媲美。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位留下八位数遗产的“千万富翁”,他就是1848年去世的当年美国首富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阿千万”死的时候,遗产估计有2000-3000万美元。而 阿斯特混成美国首富,靠的就是和当时的大清朝做买卖。他其中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就是当时富可敌国的伍秉鉴。
  爱国助国
  禁烟运动
  从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来做的是正经生意,茶叶贸易是伍家最主要的业务。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 鸦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来贸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两边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必须尽自己的全力化解这次危机。
  三天后,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是,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家再次妥协,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是,林则徐下令将伍绍荣革去职衔,逮捕入狱。经过此番折腾,伍秉鉴颜面尽失,斯文扫地。
  捐资救国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 鸦片战争爆发。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他争取和平解决鸦片问题的努力彻底失败了。伍秉鉴清楚地知道,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源,正是不满十三行垄断贸易,一旦英国获胜,毫无疑问,十三行的独特地位将被迫丧失。
  伍家,甚至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战争甫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 *** 仍全线溃败。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 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赔款;英军则退至 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们带来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一开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涂上了“汉奸”的阴影。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也抹不去这个影子。
  1842年, 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在战败赔款中,伍家被勒缴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
  没落发展
  身死家败
  作为 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伍秉鉴简介,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伍秉鉴包庇外商走私鸦片,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 *** 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 *** 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 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 *** 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 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凄凉晚景
  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然而,此时的伍秉鉴,却已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 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