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024-05-14

1. 孙立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1、《全球化、WTO和劳工权益》(第一作者),发表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一期(CSSCI) CN 42-1086/D2、《武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第二作者),发表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6期CN 11-1162/D(获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 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11月)(CSSCI)3、《论世界贸易体制中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之消解》,发表于《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CN 42-1086/D;经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4、《WTO《反倾销协议》改革中的日落规则问题》发表于《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年第9期;5、 《WTO反倾销协议改革与中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1月第一期;6、《老问题的新对策》发表于《武大国际法评论》2007年7月第六卷7、《区域自由贸易协议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载于《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年10月,第十期8、《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控制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发表于《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7月第七期;9、《中国汽车零部件争端的法律适用评析》,发表于《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年2月,第二期10、《美国WTO争端解决政策和实践评析》发表于《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3月,第三期11、《欧共体WTO争端解决政策和实践评析》发表于《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8月,第八期12、《WTO贸易救济争端解决裁决执行问题分析》发表于《国际商务研究》2010年6月,第三期,该文经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13、《海洋争端解决机制与国海洋争端解决政策的选择》发表于《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九期14、《国际法案例教学初探》,发表于《法学教育改革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15、《浅析WTO争端解决中国诉美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意义》,发表于《WTO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16、《WTO贸易救济权的监督》发表于《WTO与中国论丛》2012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出版(二)著作《WTO〈反倾销协议〉改革: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出版

孙立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孙文学的科研成果

专著:共12部,其中代表性的有:1、《财政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2、《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3、《中国赋税思想史》主编 税务总局课题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4、《中国关税史》主编 财政部课题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 孙有中的学术成果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跨文化传播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论丛》,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传播前沿对话》,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视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美国文化产业》,合编,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美国大众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细说美利坚》(合著,第一署名),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英语写作第五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媒介伦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合译,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3.“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孙有中的学术成果

4. 孙文桢的基本情况

孙文桢,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陕西富平人 ;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法学教授、硕导,执业律师。现供职于武汉工程大学,任法商学院法学教授、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和硕士生导师,系武汉工程大学民法学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责任教授,被评为法商学院教学名师,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授予的“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在高校教师的本职之外,社会兼职有湖北正苑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中国法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法学会法学法律专家库成员、湖北省法学会省直会员、湖北省纪检监察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