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

2024-04-29

1. 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

  伊尹。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在我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忠臣u权臣,唯伊尹可排第一位,非他莫属!为此,有三点理由。
  一,伊尹位高权重,史上可比者,寥寥无几。
  


  首先,他是第一个帝王之师。他不仅是太甲的师保,而且还是商汤的老师。《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其次,地位高,在位时间长。伊尹自成汤建立商朝被封为尹起,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为相五十余年,终年100岁,史上无出其右者。
  再次,权利大。伊尹身兼相、医、巫、厨、师于一身。那个时代,“神权共治”。据《尚书君爽》曰:“伊尹格于皇天”,代天言事。说起权力,盖过皇帝也不为过。
  二,不篡权称王,有机不乘,机会多多。
  


  首先,可借巫力而不借。在崇尚鬼神的时代,巫的地位崇高,“巫语”即天意。但伊尹忠于朝室,从未以此谋利。
  其次,可能机会多多却不创造机会。仅凭其位高,或凭其在位时间长久,任意一条,都足以提供“称王”机会。然而,伊尹忠而不二。
  再次,逼君改过,行王权治国而不称王,其忠可表。殷本纪《伊尹放太甲》中曽记述,太甲即位三年间,暴虐无道,违背德政,于是伊尹把太甲放逐至桐宫思过,并著《伊训》、《肆命》等训词。期间,伊尹与诸大臣“共和执政”,未有谋反。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亲自到桐宫迎接,并主动交还王权与太甲。为后世所盛赞。
  三,有“乘机之才”,皆用于辅佐商朝。为商朝建立和兴盛立下汗马功劳,忠心不改。
  


  首先,以德政治国。伊尹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等明君的施政之道,闻名遐迩。故成汤到三聘台聘请伊尹。伊尹则“以尧舜之道要汤”(引自《孟子》)。
  其次,有经才伟略之能。伊尹劝成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讲究谋略,两次停止献贡试探夏桀,至确认“九夷之师不起”,并深入夏朝了解情况。这些凸显出他“重人心向背”、“讲究侦查”、“审时度势”之军事思想。
  再次,博学多才,威望高。伊尹聪敏好学,厨艺、医术、巫术、德政、军事各个方面,在当时远近闻名。正因为如此,成汤才会数次聘请伊尹。
  有上述探讨,恐怕不输周公、霍光等。看来,伊尹的“第一名相”名副其实。

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

2. 历史上都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诸葛亮,和珅都是这种人,他们看起来没有什么交集,但是他们这两个人都有着很大的权利,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权利被冲昏了头脑,他们在有很大权利的情况下他们的忠诚度还非常高,他们即是忠臣,又是权臣。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蜀国能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诸葛亮有着很大的关系,诸葛亮原本是一个农民,后来刘备看中了诸葛亮的才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来诸葛亮也没有辜负了刘备的信任,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备去世之前,把蜀国的一切都交给了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利非常大,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被权利冲昏了头脑,诸葛亮并没有想要自立,反而是一直尽心尽力辅佐蜀国后主刘禅,并且诸葛亮掌权期间一直都在北伐,为的就是蜀国的未来,但是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成功,这真是一个遗憾。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权利非常大,如果他想要取代刘禅也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诸葛亮是一个忠臣。
大家对于和珅的印象是一个贪官,和珅的确是一个贪官,但是和珅对于清朝来说,对于乾隆来说,和珅不仅仅是一个贪官,和珅还是一个忠臣,一个忠于乾隆的忠臣,和珅或许不是一个好人,但是和珅对于乾隆来说,和珅却是一个忠臣,和珅虽然贪污了很多钱,但是和珅并没有做出对乾隆不利的事情。
和珅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对乾隆的忠诚度非常高,并且办事能力也非常强,深的乾隆的信任,一些乾隆想做但是不能做的事情最后都被和珅给做了,所以乾隆对于和珅贪污这件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历史上忠臣的下场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公元1457年,明天顺元年正月廿二日是大明王朝最为黑暗的一天,对明王朝有再造之功的内阁大学士于谦被“复辟”的新皇帝送上了断头台,行刑之日“阴霾四合”,天地衔冤,这位“两袖清风”、功勋卓著的忠臣成就了自己“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宿怨。历史上溯316年,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年仅三十九岁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赐死,走完了“壮怀激烈”的一生。于谦死后172年,公元1629年,为抗击清军,入卫北京的明蓟辽都师袁崇焕在西四被处以“磔刑”,当天不明真相的百姓竟“争啖其肉”!大明王朝不仅陨落了一颗“将星”,而且从此无人“主持边事”,大明王朝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遍查中国历史,这种悲剧远远不止于此,为什么忠臣良将没有好下场?为什么历史悲剧会一次一次重演?
就字面意思理解,所谓忠臣是是对君主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只知忠君而不及其他,照理说来这种臣子该是广得皇帝庇佑,富贵荣华,终不见弃,起码应该颐养天年,落个善终。但是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早已把这一概念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忠臣良将的特质绝非一个“忠”所能概括。总结起来能够青史留名,在二十四史“忠臣传”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往往具有更多的品质:一曰能,二曰廉,三曰刚直,四曰道德高尚,是每一个忠臣所必须具备的。这些人的事迹之所以后世千古传唱,正是这四种特质所成就,但恰恰这些特质使得许许多多忠臣良将当世难得善终,甚至身首异处。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臣首先是能臣,庸碌之辈即使有狗一样的忠诚也难以配得上个“忠”字,然而“能则遭嫉”,是太多忠臣的遭遇。北宋忠臣寇准算得上大宋第一“良相”,在辽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力主宋真宗御驾亲争,挫败了敌国的兵锋,迫使大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友好条约,维持了宋辽100多年相安无事,为北宋百年的文化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不可谓不高,功劳不可谓不大,就连宋真宗从此之后也恭敬有加,每每朝堂议事后,须寇准先退,真宗皇帝“目送之”。但是这种待遇却必然招来妒忌,不少同僚恨的要死,嫉妒得要命。“妒则谤生”,不久皇帝身边的人就放出谣言,说寇准是“幸兵以自取重”,意思是打起仗来寇准好从中抓大权。无论皇帝再英明,只要出现“君疑臣”的情况,离死也就不远了。偏偏皇帝身边还有一个“多才小人”――王钦若,其人早对寇准恨之入骨,旁征博引劝说皇帝:“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乃城下之盟。陛下以万乘之尊,与辽朝定城下之盟,实乃大耻!”,而且“才思泉涌”地趁机原创出一个著名的成语, “陛下见过赌徒吗?输急眼的时候,就把他所有身家全部押上,这就叫‘孤注’。澶渊之役,寇准就是拿陛下您当作‘孤注’啊!”,其居心何其险恶。自此之后,真宗皇帝再在朝中见到寇准,总觉他虚头巴脑,举手投足之间,总想起这位先生拿自己作“孤注一掷”。 从此这位能臣的苦难开始了,首先罢相出知陕州,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不久又贬衡州司马,寇准就在瘴气蒸腾,暑气逼人的谪戍道路上最终成就了自己“忠臣良相”的美名。
作为忠臣,同时还要廉,贪赃纳贿之徒即使能力再强也只能与和绅作同流,中国历史上的忠臣无一不是廉吏。于谦25岁出士,61岁死,为官36年,做过巡按,办案无数,做过地方大员,多次巡抚地方,都是令人企羡的“肥缺”,“美差”,但每次回朝复命却都是“两袖清风朝天去”,深深得罪了朝中权臣,不但不能加官进爵,反而遭人构陷,降职关押,以致于身遭大难,被捕抄家时,满屋子只不过是些书籍和日常用品,此外没有丁点儿“余财”。而深负廉名的海瑞,为官多年却家徒四壁,俸禄难以糊口,就自力更生,在衙门里种菜贴补家用。母亲做寿只能割2斤猪肉作为寿礼。今世后人绝不可能怀疑这些忠臣的操守,而在当世,这些人不掌重权则只能廉洁自守,身登庙堂,执掌朝枢却不知要得罪多少贪得无厌之辈,因为他们上阻了权臣的财源,下断了贪官的生财之道,这样岂能不遭构陷?身处如此险境岂能安身立命?
另外忠臣无一不是刚直之辈,然而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却是“直臣易贬”,“上患其刚直难任,下患其触忤时讳”,为社会环境所不容。论及刚直海瑞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天字一号,而且是大揭龙鳞的高手,连名号里还要带个刚字――海刚峰。在他那份著名的上嘉靖皇帝奏章中,毫无避讳地称“天下百姓不是陛下久矣”,而且还毫无顾忌地拿皇帝钟爱的年号“开玩笑”,所谓“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这样的大臣如果生在贞观年间尚能博得个美名,可偏偏落在嘉靖,这个连宫女都想勒死而后快的皇帝手中,落得个罢官下狱的下场实在是侥幸了。
最后,忠臣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道德高尚”,无论寇准、岳飞、于谦、海瑞还是袁崇焕,都具有很高的道德约束力。这些人一方面是清廉自守,另一方面专以国事,毫无狭私,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平。然而对自己要求严格,总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或者无形中给别人造成了道德压力。比如寇准当世人评说:“忘身殉国,秉正嫉邪,故不为流俗所喜”。于谦“视勋庸国戚若婴稚,士类无当其意者”。这些人作为国家的股肱重臣,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往往显得刚烈过之,而谋略不足。在中国历史上,欲成就大事且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物,既要有忠臣的心怀,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一心为国而不屑于人情事故者大多成为悲剧人物。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其实是“忠臣末路”的最好注解。

历史上忠臣的下场

4. 历史上,忠臣为什么大多没有好下场?

忠臣没有好下场。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其实,奸臣也没有好下场。不信者可以翻书。我翻史书就翻出这个结论。哪些人有好下场呢?不忠不奸者也。(有兴趣者可以翻书)我这个观点,起码比于丹先生的“孔子(论语)幸福论”经得住检验。封建时代,这个国度的千年积淀,形成了精英的淘汰怪圈。上至国家,下至单位,皆以长官意志为意志。一般认为忤逆昏庸长官者为忠。顺从昏庸长官者为奸。是否昏庸,则是强烈的自我判断。大抵忠奸,皆是一类强烈情绪表达者。此时为忠彼时为奸。不可知也。无论忠奸,都是人物,都是精英,都是被体制淘汰的对象,二这个体制所能够接受的,就是那些不是人物的不忠不奸者,那些昏聩中庸者。遗风而下,落英缤纷。尽管暴力乃至于思想洗礼,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文化。据传,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目前退休多年,不享受校级领导待遇,自己颇为失落。旁人看起来,武大退休领导享受校长级别待遇的何其多,为何独独他不能享受呢?未必那么多享受这个待遇的就比他的贡献大吗?我不了解具体情况,故没有一个是非判断。我只是想说:他作为一个知名的校长,最后却连自己的级别都没有保住,应该是属于忠奸一类的人物,绝对不是不忠不奸类型的。中和与中庸,时下是很吃香的,颇有越来越吃香之势。得其真谛者,也颇得实惠。这个杀人的文化,这个泯灭个性的文化,这个奴才的文化。一任其泛滥,不几年,我们将又要来一场五四了。

5. 历史上对君主尽忠的人物事件

霍去病施琅 袁崇焕 岳飞  郑成功 秦良玉 左宗棠  王铭章  林则徐  比干 晋重耳 巴蔓子  冼夫人  冉闵 戚继光 冯子材 张自忠 马本斋 班超
特别介绍下 这个人也许你很陌生 

  中华文明之保护者——冉闵
冉闵(卒于西元352年6月1日)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君主。民族英雄,中华文明之保护者。冉闵为今人所广为人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他是拯救了汉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在羯族建立的羯赵政权统治下,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大概只剩下400万(西晋总人口2000万,北方发达地区大概1200万),《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 
  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冉闵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掳掠的汉族女子就达二十万。
  这些汉族女子是被羯族人当作“双脚羊”来饲养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这在今天听来令人毛骨悚然、难以置信。五胡乱华时代的中原是汉族的人间地狱,胡族的兽欲天堂。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五胡乱华时期,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

历史上对君主尽忠的人物事件

6.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是奸臣还是忠臣?

“忠奸”问题,是古代大臣们做官的首要问题。当他们还是莘莘学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接受关于“忠奸”的价值观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会告诉他们,要做忠臣,不要做奸臣。甚至还有非常极端的例子,岳飞的母亲把“尽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不要违背自己的信仰,一生都要做忠臣。

皇帝在用一个大臣的时候,首先也不是从能力上来考虑,而是从“忠奸”上来考虑。如果皇帝认为一个大臣是“忠臣”,就对他非常信任。如果皇帝认为一个大臣是“奸臣”,肯定就会排斥他。史官在写历史,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也会把“忠奸”问题作为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在这个标准的统照下,历史人物被放入不同的序列。
比如《史记》中《酷吏列传》上面的人物,就基本上被作为奸臣。而《滑稽列传》中的人物,则是作为“艰难的忠臣”存在。既然“忠奸”问题这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呢?“忠奸”问题在古代确实很重要,但是,“忠奸”却从来就没有标准,而且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岳飞。不管是历史评价,还是民间评价,他都是一个绝对的忠臣。
但是,皇帝宋高宗却认为他是奸臣,把他杀掉。反过来,秦桧也是被公认的奸臣,但是宋高宗却认为他是忠臣,对他非常重用,给予他“独相”的地位。比如和珅。我们都知道他是奸臣,嘉庆也认为他是奸臣,但是乾隆却认为他是忠臣。就算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污分子,他依然认为和珅是忠臣,不会惩罚他。比如袁崇焕,当时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认为他是奸臣。但是后来历史上却定性为他是忠臣,认为他是民族英雄。

以上这些大臣,不管怎样,最终历史上都给予了他们确定的评价。但是也有一些大臣,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依然无法确定他们是忠臣还是奸臣。比如霍光、曹操等人。霍光和曹操在朝中把持朝政,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由他们说了算,按理说他们是奸臣。但是,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情,对国家对皇室都是有极大帮助的,因而似乎又该是忠臣。
那么,究竟他们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到现在依然没有定论,成为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一种局面。不过,我们知道,历史是不能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这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关于“忠奸”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第一标准:对皇帝是否忠心。这也是古代最被认同的标准。
这里的皇帝,当然可以延续得更宽泛一点,这句话就变成了:对主人是否忠心。比如尉迟敬德和徐茂公。李世民认为他们就是忠臣。当年他们在别人手下的时候,李世民曾极力拉拢他们。他们明知道他们目前的主人并不是明主,但是却不愿意背弃,依然为其作战。直到后来,他们的主人被打死以后,他们才投奔了李世民。
李世民认为,这样的人叫做“纯臣”,也是最忠心的表现。《三国演义》还根据这个标准,把黄忠塑造成一个忠臣,同时把魏延塑造成一个奸臣。不过,这个标准其实并不好用。因为前面我们也讲了,秦桧、和珅这样的人,对主人也是忠心耿耿的,但是我们却认为他们是奸臣。所以,把对皇帝忠心的人认为是忠臣,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第二标准:对国家是否忠心。古代皇权社会,家国其实是连在一起的。皇家就代表国家,有皇家也就有国家。但是有时候,皇家和国家又是分离的。比如岳飞,宋高宗认为他对皇家不忠,对自己不忠。但是岳飞却认为,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土,对于国家来说他是忠臣。背上的“尽忠报国”,就隐含着这样的深意。再比如曹操,他确实挟持了汉献帝,对汉献帝来说,肯定是不忠心的。
但是曹操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对于国家来说,他是忠臣。皇家和国家,合在一起最好。但是,当皇家和国家分离的时候,作为忠臣,是应该选择国家的。第三标准:对百姓是否忠心。如果皇帝乱政,这种情况下,选择“文死谏,武死战”这样的忠臣,也是可以的。但这多少有一些愚忠,他们对国家和百姓都没有什么帮助。
而在古代,最重要的忠臣,其实是一心为百姓的人,这应该是忠臣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个最高境界,有时候反而最容易引起争议。比如李渊李世民,他们造反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给百姓带来了和平安宁,他们算不算忠臣呢?再比如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带着四方诸侯,推翻乱政的商纣王,给百姓带来了幸福,他们又算不算忠臣呢?由此可见,忠臣的标准虽然很确定,但依然永远存在争议。(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