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受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2024-04-28

1. 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受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保障的范围。
在社会保险发展的初期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保障范围仅局限于机器制造行业和加工工业,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保险待遇的人数也相当有下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逐渐扩大至其他行业,最后扩大至农业劳动者、个体劳动者。  例子: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用于射虎保险分配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较为充足,因而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奠定了件事的经济基础,形成了“摇篮到坟墓”的全民高福利社会保险体系。以及二次大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促进社会保险范围扩大的基本制约因素。
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及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社会保险的保障面相当狭窄,即使是社会保险制度相对发达的拉美国家,保障面一般也只有50%左右。而对绝大多数亚非国家而言,社会保险保障面的平均水平低于拉美国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大多数劳动者收入低下,传统部门中存在大量隐蔽性事业,且容纳着绝大部分劳动力,人数使有支付能力的人保险需求很低,传统社会保险模式下的负担方式在乡村经济中难以找到合适的载体。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险的项目和内容。
在社会保险发展初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仅能提供基本保险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津贴,并且保障项目和内容都非常单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险由单一保障项目向综合性项目发展,如家庭津贴,附加养老金、培训津贴及各类临时性津贴。与此同时,福利待遇也不断攀升,形成高福利的发展格局。使社会保险的项目和内容,逐步超出最初的基本保障总之,向高福利和全面保障方向发展。
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社会保险项目和内容的发展,仍使其处于初级发展水平。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只能是保障工薪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项目和内容也只主要包括基本保障项目。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高速增长,对于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和保障程度,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以西方七国(美、英、法、德、日、意、加)养老保险支出占GDP和国民收入的平均比例为例,占GDP的比例由1960年的4.8%上升到1985年的9.3%,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由60年的5.2%上升到1985年的10.5%。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保险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4、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保险的给付模式。
日本于明治维新后陆续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但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失业者迅速增加,在职人员收入减少,而且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少子化”和“高龄化”以超预料的速度发展。缴保险费的人及其所缴保险费额在不断减少,而依靠养老金生活的人却在迅速增加。同时保险费在工资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增长,不仅将磋商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必将扼杀经济再生的活力。因此,改革现行的以“后代人抚养前代人”为特征的养老金制度,降低保险费收费标准已成为日本在职人员的共同呼声。
二、 社会保险目标的制约
社会保险作为一国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社会保险给付结构。无
论是强调效率的纳费型支付,还是强调公平的给付型支付,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保险目标的制约。
1,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保险目标促使其选择不同的给付结构。如一些国家社会保险强调公平,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则表现为不分收入状态、社会阶层差异、风险程度、就业期限长短等一律实行统一的全民社会保险给付标准,以实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而另一些国家强调高效率的社会保险机制(例如新加坡采取公积金制度)以个人账户缴费累积量为主来确定给付量,这种给付结构强调效率优先。当然,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给付结构也普遍存在。
2,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保险的给付结构会随着社会保障目标的调整而调整。通过提高待遇水平或增加临时性补贴,或改革原有给付结构或调整技术机制以适应特定时期的社会保险目标调整需要。例如,在90年代改革步伐加快时,为了保障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我国把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目标,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实行统账结合的原则。
现在,在我国新农保的机制设计上,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样一种待遇的给付方式,实际上基础养老金部分采取普惠制,使得60岁以上的农民可以在政府的财政补贴基础上得到实惠。再一个通过个人账户的缴费机制,明确农民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 设过程当中自己承担的一份责任,这样一种给付形式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险的目标定位时,更倾向于缩小社会保障领域内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这里指城乡之间的差距),兼顾公平和效率。
三、 收入替代水平的制约
从运行机制和技术机制的角度分析,收入替代水平的确定是影响社会保险给付结构的重要因素。劳动者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水平是计算社会保险给付水平的重要基础,但社会保险给付究竟应占劳动者收入的多少比例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保险的目标,则取决于收入替代率的确定。
收入替代率是指社会保险给付金额占劳动者收入的比例。它不仅反映社会保险待遇在何种程度上反映社会保险目标,而且还是影响社会保险给付总水平、制约社会保险财务机制和精算平衡的重要因素。
因为收入替代率的高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保险给付水平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企业及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过高的收入替代率势必增大各方纳费比例并影响计划的长期精算平衡。同时,其他经济保障形式如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发展的程度也会通过收入替代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保险的给付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加大,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因此城乡之间的收入替代率也不断加大,这制约着我国社会保险给付结构,我国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收入逐渐增加,无论是在财政收支还是GDP中社会保障的投入比重都有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收入替代率对社会保险给付结构的影响会逐渐提高。社会保障是再分配环节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制度安排,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作用显著。。调查显示,2012年社会保险收入占调查对象人均收入的14.5%,已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部分老年居民收入的唯一来源。根据测算,社会保险收入使全部样本的基尼系数下降了0.04,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因此收入替代水平与社会保险给付结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四、 指数调节机制的制约
经济学中,指数化是指根据物价指数对工资的一种校正,使得公众在通货膨胀之后依然拥有相同的购买力。这样的校正是在法律或合约的规定下、针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自动进行的货币数量的调整。保险金指数调节机制,指的就是通过建立保险金与工资收入或物价挂钩的
自动指数调节机制,以防止未决的社会保险金的实际购买力因物价和工资水平的大幅度变化而受影响,从而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的一种机制。下面我们就以养老金给付水平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养老金指数调节机制有两种指标,即价格和工资。由此产生出三种养老金指数调节模式,分别是:
1、根据物价指数(通常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调整养老金水平的价格指数化,例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等。
这一调节模式旨在从真实水平或绝对值的角度衡量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准,即养老金调整前后退休人员实际生活水准基本不变。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准始终维持在退休初期的状况,没有同在职人员一样享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
2、根据工资增长率调整养老金水平的工资指数化,例如法国和德国。
这一调节模式旨在相对水平上评价与反映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准,即保证退休人员生活水准与在职人员生活水准同比例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模式又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以名义工资增长率来调整养老金,如法国。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名义工资的增长同通货膨胀率不同时,可能不能实现养老金的调整。例如名义工资增长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2.5%,按照工资增长率的50%来调整养老金,则养老金的涨幅是通胀率的2倍,这样会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在职人员压力大,代际分配不公;若通货膨胀率为7.5%,则养老金的涨幅低于通胀率,退休人员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二种是以景工资增长率来调整养老金,德国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轻在职者负担,促进代际公平。
3、同时采用价格指数化和工资指数化来调整养老金水平的第三种模式,例如瑞士、瑞典。
在动态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指数化调节机制会对养老金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就一般情况而言,工资增长幅度快于价格上涨幅度,价格指数化将减少养老金支付水平,即实际生活水准下降;而工资指数调节机制就可以使收入替代率保持稳定。若在较长时期内价格涨幅快于工资增长水平,价格指数化可能提高劳动者退休时的收入替代水平,而工资指数调节机制可能会相对提高退休人员对在职人员的生活水准。
五、 制度因素的制约
“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险给付,也称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模式,它的实施前提是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成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美国:   特点:多层次,低保障;管理和运行多元化;资金筹集的多渠道性和市场化相结合;保障的不平衡性。
理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崇尚个人奋斗的文化传统、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国引起了人们对老年生活的普遍关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老年人生活处于最困难境地,社会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罗斯福成立了经济保险委员会,1935年公布了社会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伤残保险和老年配偶养老保险。经过几年准备。在积累了一大笔基金后,于1942年付诸实施,开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战中没有新的变动。50年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医疗保险,1972年又增加了残废者医疗保险。经过50多年的逐步发展与健全,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给付
英国:   特点:内容广泛,无所不保;保障项目完整,给付水平很高;国家责任突出,政
府主体地位凸显;基本上取代家庭保障功能;平等享有定额保险待遇
理念:崇尚国家作用、强调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
英国社会保险给付结构的形成是其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变化、发展的产物。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和70年代,产业结构发生了变革,重工业和其它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批工人面临失业和转岗,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给付
新加坡:  特征:效率优先,机会平等;传统色彩,家庭本位(最低存款计划、公共住房计划、住宅产业计划、家属保障计划、教育投资计划、非住宅产业计划);政府定位,授人以渔;治理理念,会员之上(政府、公积金局投资公司三方的分工和合作、群策群力、为会员的福利最大化而努力)
理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住房紧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绝大部分国民没有养老保障。但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提供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同时,新加坡政府认为,过分的社会福利不利于竞争,会使人民产生对政府的依赖。因此,新加坡政府在体察国情的基础上,本着务实精神立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受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2. 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受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保障的范围。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险的项目和内容。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4、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保险的给付模式。二、 社会保险目标的制约1,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保险目标促使其选择不同的给付结构。2,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保险的给付结构会随着社会保障目标的调整而调整。三、 收入替代水平的制约四、 指数调节机制的制约五、 制度因素的制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3. 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受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法律分析: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保障的范围。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险的项目和内容。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
4、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保险的给付模式。
二、 社会保险目标的制约
1,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保险目标促使其选择不同的给付结构。
2,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保险的给付结构会随着社会保障目标的调整而调整。
三、 收入替代水平的制约
四、 指数调节机制的制约
五、 制度因素的制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社会保险给付结构受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