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024-05-14

1.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丰岛战役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 甲午战争怎么失败的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按原定作战计划,准备在黄海寻歼中国北洋海军。1894 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海域相遇,遂爆发了中国近代海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海战,给中日战争尔后的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

  1894年7月,中日两国军队齐集朝鲜,战争迫在眉睫。7月中旬,日本海军主力舰艇在佐世保军港集结,成立联合舰队(由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编而成,伊东祐亨任司令官),下分本队和第一、第二游击队。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启航。7月25日,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于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和护航舰只,获得成功,使日本增强了战胜中国海军的信心。

  自此以后,联合舰队一直活动于朝鲜海域,一面掩护后续陆军和军械粮秣的海上运输,一面声援日军的陆路作战。8月5日,日本大本营命令联合舰队搜索和击破中国舰队,伊东祐亨随即于8月7日率舰队从隔音岛出发,驶往黄海西部海面。 北洋舰队方面受李鸿章避战保船思想的牵制,自7月25日丰岛海战之后,只敢在大同江口和威海卫军港之间来回巡弋。

  后来,日舰窜至旅顺口、威海卫港外,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安全,清政府于是在8月23日急令北洋舰队应在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 “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此后,北洋舰队再未远巡,不出北洋一步,将制海权轻易让给日本,使北洋舰队日益陷入消极自保的被动局面。

  9月上旬,清政府鉴于平壤之战即将爆发,准备增派援兵。为了争取时间,决定将驻防大连一带的总兵刘盛休所部铭军8营4000人由海道运至中朝边界大东沟登陆,再辗转前线。9月15日,北洋舰队主力抵达大连湾,担任船队的护航任务。

  9月16日凌晨,丁汝昌率“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 “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镇南”、“镇中”14舰及 “福龙”、“左队一”、“右队二”、“右队三”4艘鱼雷艇从大连出发,护送铭军,当日午后抵大东沟。晚上,铭军上岸,到达目的地。 不过,此时,平壤已经失陷,铭军无法起到应援的作用。 日本联合舰队得知中国海军将护送陆军赴朝的消息后,伊东祐亨判断北洋舰队有可能在鸭绿江口一带,于是率军舰12艘于16日下午出发,向黄海北部的海洋岛航进,17日晨抵达该岛附近。

  日本这12艘军舰是:“松岛”、“严岛”、“桥立”、“扶桑”、 “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高千穗”、“秋津洲”、 “浪速”。 9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北洋舰队正准备起锚回航旅顺,发现日本舰队自西南驶来,丁汝昌即命令舰队启锚迎战。日本舰队随后也发现了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开始成 “并列纵阵”(“定远”、“镇远”两舰居前),以每小时五海里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进。日本则以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速率最高的巡洋舰为先锋,伊东祐亨自乘旗舰“松岛”,率领本队“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跟进,12时许,又将“西京丸”、“赤城”移至本队左侧。丁汝昌见日舰成“单行鱼贯阵”扑来,决定采取主舰居中的“夹缝雁行阵”(交错配置的双横队)应战。 但由于旗舰“定远”舰速度过快,“济远”、“广甲”等舰未能及时跟上,阵形因此成为半月形而类似“后翼梯阵”。

  12时50分,双方在大鹿岛(大洋河口外)西南3海里处开始交火。“定远”首先发主炮攻击,其余各舰相继开炮,但均未击中目标。战斗开始不久,“定远”发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各舰失去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陆续以其右舷速射炮猛轰“扬威”、“超勇”,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

  日舰 “比睿”、“赤城”被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当场毙命。“西京丸”也受重伤。 但是,日本舰队利用其航速快、便于机动的优点,第一游击队和本队互相配合,至 14时15分左右,本队已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冲在最前面,正遇上“致远”。管带邓世昌见 “吉野”十分猖狂,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用冲角撞击“吉野”,以求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等250名官兵壮烈牺牲。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也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舰也被击沉,250余名官兵殉难。 “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方伯谦是否临阵脱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在“致远”、“经远”等舰同第一游击队激战的同时,“定远”、“镇远”两舰正顽强抵抗着日舰本队的围攻,虽中弹甚多,几次起火,全体官兵仍然坚持奋战,重创敌旗舰“松岛”,打死打伤炮台指挥官海军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多人。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

  “靖远”帮带大副刘冠雄见 “定远”号旗桅杆断裂,不能升旗指挥,建议管带叶祖珪代悬信旗集队,指挥各舰绕击日舰。这时,日旗舰“松岛”已经瘫痪,“吉野”也丧失了战斗力,其余日舰也都伤亡惨重,不能再战,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祐亨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 (“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 “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北洋舰队的损失大于日方。黄海海战以后,由于北洋舰队嗣后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对后来中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是失利了。失利的原因一是北洋舰队指挥失误,排出的阵形不利于进攻,发挥不了己方舰队在舰艇数量、大口径火炮和防护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开战不久即失去统一指挥,始终处在被动地位;二是“济远”率先逃跑,影响了斗志;三是弹药不充足。日方则充分利用其航速、中小口径速射火炮方面的优势,运用灵活的战术,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但是,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是英勇顽强的。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3. 甲午战争签订了什么条约

 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介绍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马关条约概述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签订了什么条约

4. 若宁死不签约,那么能够避免甲午战争的失败吗?

我们继续脱离剧情说历史,整场甲午中日战争,大清输得很惨,而且全世界都知道大清输了,只有大清百姓还在勒着腰带庆祝胜利。
不管是战前对日本的藐视,还是战中对战况的瞒报或谎报,亦或者战败后对大清百姓的愚弄,都透露出,大清真的烂到根子了。
但,清廷腐败落后被打,最终遭殃的还是百姓,所以对于国民来讲,当然不愿意大清被打败。那么,我们不妨推断一下,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大清究竟有没有胜利的可能?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9期:如何才能避免甲午战争的失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就是主动进攻!

一、
先分析第一个假设,假设清朝拒不求和,一直跟日本人死磕下去,那么结局会如何?
当时的情况是,大清的海上力量已经被消灭殆尽,只剩下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几条小破船,对日本舰队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而陆军这一块,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一泻千里,从朝鲜一路退到了山海关,整场战争都被人家追着打。究其原因,还在于旧的军队指挥体制,在新式陆军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匹敌。
实际上,大清的陆军装备并不比日军差,只是种类太多,乱七八糟,这也是有资料可以查的。关键是清军无法组织庞大的军团作战,他只能是一波一波赶到前线,以几千人为单位,再多了,根本指挥不动。这样也就导致牙山之战、平壤之战、旅顺口之战、威海卫之战,均是以少抗多,败得很惨。
直到牛庄之战,刘坤一才组织了3万人的军队,并且在后勤充足的情况下,好好跟日本干了一架,这才稳住了阵脚。
究其原因,还在于清军能打仗的就那么几万人,还是地方团练起家的,就这么点宝贝,还分成了几千人一组。包括之前的中法战争,跟阿古柏的战争,还有这次甲午战争,其实都是这些人去打的。
这些靠宗族关系笼络起来军队,要跟具备现代化动员力量的,数倍于自己的日军作战,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而且消耗太大,后续士兵根本供不上,这还没有对比训练,阵型,士兵素质因素。再加上军费耗费巨大,清政府根本无以为继,所以,继续打下去清军是毫无胜算的。

二、
既然硬战不行,那能不能迁都,然后继续跟日本人死磕,耗死他们呢?
迁都,就这么几种迁法,回满洲发源之地东北是不可能了,那里已经归了日本,那只能是往西或者往南跑。
结合八国联军进攻京城后,慈禧带着光绪帝往西跑的情况,这个场景只会是提前发生。而且在八国联军进犯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大臣跟西方列强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只要慈禧带着光绪帝往西跑,也预示着清军战败,那么东南互保很有可能会提前发生。等到清廷彻底耗光了军费,军队,南方很可能会独立,到时候张之洞甚至会被推选为总统,然后,清廷会困死在陕甘。
而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必然损害到了俄国的利益,要么日俄两国携手打清朝,到时候俄国占领黑龙江和吉林北部,而日本占领辽宁及吉林南部。要么两国直接干起来,日俄战争提前爆发,毕竟日俄合作只是暂时的,早晚还会打一架。
除了日俄以外,英法德美也不会坐视清廷被日本战败,他们也会急忙出来划定自己的地盘范围。甚至会给日本以警告,划定一条线,比如山海关,勒令日本不允许越线。
而在其他地方,则培养自己的势力,这时候的清朝会变得四分五裂,各地纷纷独立,军阀混战也将提前发生。毕竟,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经大大打击了皇权,镇压也是依靠各地汉族官僚武装,再加上洋务运动后,各地都有了独立的财权,清廷根本控制不住地方。
所以,如果清朝跟日本死磕到底,在拖垮日本之前,自己就先垮台了。还是没有打赢的希望,当然,也不会被日本灭国,只是国家会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三、
那么,清朝统治者到底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打赢日本呢?
其实,清朝廷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无能,以及顽冥不化,其实当时的他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清朝要想打败日本,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时间要倒退十年,回到1885年。这一年,北洋水师的定远舰和镇远舰开回了大沽口,正式入列,此时北洋水师的军力达到巅峰。
1886年朝鲜内乱,这时候清政府出兵镇压,顺带威慑了一下日本,随后派出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日本长崎,由此引发了长崎事件。
这场事件的起因是北洋水师官兵上岸寻花问柳,结果跟日本警察起了冲突,激动的清兵冲击警察局,还刺伤了一名日本警察。随后,北洋水师把军舰主炮对准了长崎市,这下子把日本吓坏了,不仅放了人,还赔礼道歉并赔款。
在这场事件中,北洋水师副提督,也就是英国人琅威理,建议李鸿章,直接开炮歼灭日本海军,但被李鸿章拒绝了。
后来在谈判的时候,有人建议李鸿章用北洋水师做后盾,武力震慑日本,仍然被李鸿章拒绝。
再到后来,还有人建议,跟日本断交,并撤回公使,还是被李鸿章拒绝了……
强烈怀疑李鸿章当时是不是收了日本人的钱?

四、
这个事件,深深刺激了日本人,日本的军方就提出了征讨大清国方案,同时提到:
“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随后的这些年,日本把60%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展海军,到1893年,日本天皇甚至从内廷掏钱,全体日本人捐款买军舰。
说一组数据: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水师二千吨位的战舰就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还有镇远和定远这样的超级铁甲舰。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以上的只有5艘,总吨位17000多吨,这可是三分之一还多的差距。
以上还是刺激了日本四年后的数据,实际在1886年的时候,双方海军实力差距更加悬殊。所以,长崎事件,是北洋水师唯一一次全歼日本海军的机会,日本准备甲午战争足足准备了十多年时间。而清廷却把开战前的十年生生荒废掉了,既没有更换武器,也没有新购战舰,就这样错失良机。
如果当时干掉了日本海军,然后通过北洋水师封锁日本沿海,只要他们造出军舰来,就予以歼灭,断了他的海军梦,逼着他们求和签约,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甲午战争了。
不要讲日本陆军多么厉害,他们是厉害,可是他们是岛国,没有军舰,游过来吗?
你以为西方列强会来阻止?
当然不会,那个年头,拳头硬才是硬道理,毕竟当时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甲午战争打完,也没见西方列强同情大清啊?

五、
可是时间不会倒流,大清错失了这个良机,还有其他机会获胜吗?
有,不过这次机会需要把《雍正王朝》中类似神秘道士的人物请出来,才有胜算,这是什么套路?
胜利的关键点在于日本人制定的“直隶作战计划”之中:
这个计划是日本陆军总司令山县有朋制定的,在长崎事件后,也是他建议日本马上强化海军的。
直隶作战计划讲的是,如果清廷不投降,那么直接派陆军在直隶登陆,在京津冀地区跟清军决战,一举打败清朝。
在《马关条约》签订时期,伊藤博文讲过:
“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只搭载增派之大军,舳舻相接,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如果在1895年4月17日时,李鸿章拒绝签订《马关条约》初稿,那么日本真的会进攻,此时冰冻已除,参考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的情况,日本也会从那里登陆。
日本全军出动,怎么也得派4、5万人吧,从准备到登陆结束,怎么着也得十天半个月去了。
而1895年4月28日这一天,渤海湾那里发生了什么呢?
没错,神风来了,当年蒙古几次进攻日本,都是被神风给搞得全军覆没了,这次日本也会尝到神风的威力。

六、
因为条约的事,光绪帝是茶不思饭不想:
“以和约事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
更重要的是驻扎在津沽一带的清军,遭受了暴雨和海啸侵袭,冯玉祥曾经在津沽一带当兵,他回忆道:
“飓风袭来,立刻发生海啸,大风大雨,翻江倒海。海浪拼命地往陆地上奔腾倾注,低洼的地方都成泽国。”
“竟日夜风狂雨暴,海水漫溢,冲溃宏存、宏字、定武等十营,铁路不通,电线四路俱不通。”
正是因为这场暴雨、飓风和海啸,让清军迅速溃败,整整十营军队全军覆没,撑到5月2日,光绪帝才不得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假如,大清国有人算出了这场飓风加海啸,提前撤出所有清兵,静等实行“直隶作战计划”的日军来袭。届时,他们有一半人登陆,有一半人还在海里,海啸一来,一扫而空,全都给丢进了渤海湾。
这才是,清军能打赢日本的唯一机会!

5. 这么搞,甲午战争岂能不败呢?

1888年,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立北洋舰队的时候,北洋舰队的实力可以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远远超过日本。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大清朝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腐化堕落的统治者又开始开小差了。海军的经费连年被克扣。人所共知的便是慈禧为了举办自己的寿宴,把海军的军费全部挪用过去修颐和园了。直接导致清朝海军在1888年以后没有添置一艘新式战舰,原先的战舰都开始老化,无论是在吨位,火力还是在速度上都落后了,战斗力迅速下降。



北洋舰队的三大海军基地大沽口,旅顺,威海威,这些基地的设防都处于最原始状态。舰船连炮弹都没有。海峡对岸的日本则不一样,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是妓女,都为了把国家打造成现代化军事强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天皇一天只吃两顿饭,把每年30万资金省下来用于海军建设,所有官员的薪水降低了10%,省出来的费用也投入了海军建设当中。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举国之力,把当时英国制造的最先进舰艇吉野舰买了回来。甲午交战之前,日本舰船有32艘,鱼雷艇有24艘,总吨位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



清王朝内部的派系斗争极大地消耗了清王朝的国力。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都不团结,怎么对付日本?以光绪和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极力怂恿李鸿章发动所有淮军投入与日本人战斗。李鸿章以及他背后的慈禧可以说是保守派,李鸿章是很清楚日本实力大小的,不敢轻易决战。一是为自己创立的淮军和北洋舰队着想,不要把自己的政治资本打没了。二是李鸿章掂量地很清楚,要想打赢日本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坚定地站在翁同龢这面儿的山东巡抚李秉恒对于李鸿章在山东半岛北洋海军的增援严重迟缓,最终导致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李鸿章率领的洋务派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北洋海军舰队内部也分福建人和非福建人的斗争,丁汝昌和戴宗骞的矛盾人所共知,导致在北洋海战中沟通不力,最终导致北洋海军被全部歼灭。

这么搞,甲午战争岂能不败呢?

6.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7.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主要是海军失败,而北洋水师失败原因————主要原因就在于我方军舰不如日本、大炮不如日本、炮弹不如日本、煤炭不如日本、锅炉不如日本.......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北洋水师采用的是开滦煤矿有烟煤(而且是最差的五槽煤),日本采用的是威尔士无烟煤,中国舰队浓烟滚滚,在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2、中国舰队舰船下水时间较早,导致锅炉超期服役(户部不拨款更换锅炉),导致我方舰队航速远低于联合舰队。

3、中国炮弹采用的是黑 火  药、联合舰队采用的是下 濑 火 药,所以我方炮弹威力远低于对方。而且 下 濑 火 药还会造成我方舰船失火。

4、中国舰队舰船下水时间较早,所以大口径舰炮都向前方,只能采用两两同型舰编队,船头对敌的方式,这样导致灵活性不如日本舰队。

5、中国大炮采用的是架退炮,联合舰队采用的是管退炮(速射炮),所以我方放一炮,敌方能放十炮。

6、我军开花炮弹不足,只能大量采用穿甲弹,导致爆炸力不足。

7、户部不肯外购德国开花炮弹,天津机器制造局自造的炮弹威力不足、而且以穿甲弹居多。

8、丁军门开战时就被打伤,信号旗被打断,无法指挥战斗。

9、邓管带不听指挥,未按照丁提督要求把舰载鱼雷推入水中,导致致远舰上鱼雷被日本火炮击毁引爆,致远舰沉没。(在1894年,鱼雷在海战中基本没啥用,只能打港口内静止的目标)

10、方管带逃跑,牵乱队形。

11、我方速射炮为0门(也有说3门的),而日本舰队速射炮为97门。北洋很早就打报告要求购买速射炮,结果了无音讯,只能使用老式的架退炮。

12、我方舰队吨位最大的有7000吨(定远),而后是来远的2900吨。最轻的只有千吨(超勇)。

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则非常均衡,都为3000-4000吨。三景舰都为4200吨,第一游击舰队都为3000吨,航速也超过北洋水师。

13、较3000吨以上的战舰:北洋水师(2艘【定、镇】)、联合舰队(8艘【一游四艘、三景三艘、扶桑】)可见其差距。

14、比较3000吨以下的战舰:北洋水师(10艘、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平远、广丙)
联合舰队(2艘,千代田、比睿)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基本上都是小舰,弱舰,不抗打。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8.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了什么条约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
  (2)《马关条约》.
  (3)《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