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0.8.29案件是真的吗?

2024-05-15

1. 湖北省襄阳市2010.8.29案件是真的吗?

  2010年8月29日,襄阳邓城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司机郭诚诚无证、醉酒、超速行驶时,致摩托车上一家四口遇难(见本报去年8月30日报道)。
  近日,襄阳高新区法院对郭诚诚“判3缓5”。这起判决引发了网络广泛关注。许多帖文认为量刑过轻。
  更引人关注的是,帖文还称:“7月13日,郭某家属大宴宾客,得意洋洋地宣称‘我们没花一分钱就把儿子弄出来了!’”
  法院量刑依据何在?“得意洋洋”一说是否存在?昨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上帖文
  引发网友质疑

  今年7月,一则名为“致一家四口灭门特大交通事故案判决:判3缓5”的帖子和微博,在天涯、猫扑和新浪微博上被不断转载。
  帖文还指出:7月13日,郭诚诚家属在家大宴宾客,得意洋洋地说:“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就把儿子弄出来了!而卢某年过花甲的父母和岳父母,到坟头看望离世的儿女和孙女,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记者昨来到团山镇邓城村的郭诚诚家。郭及其父说,7月13日并未摆宴,而是在此前一两天时,为郭诚诚的孩子庆祝生日,当天,有郭的岳父母等亲人来到。
  针对“得意洋洋”一说,郭诚诚说“并无此事”。事故发生后,他们一家人后悔都来不及,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郭诚诚表示,近期,他将去看望受害者家属,希望能安慰他们,求得他们的谅解。

  案件回放
  一家四口全部遇难

  2010年8月29日,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2组马光财老人在家里过生日。下午2时许,大女婿卢静参加完寿宴后,骑摩托车载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家。
  下午2时45分,卢静行至乡村便道与邓城大道交会处时,被一辆逆向行驶在非机动车道的轿车撞倒,一家四口全部遇难。
  高新区法院在判决此起交通肇事案时,援引交警部门的调查说:事发时,轿车驾驶员郭诚诚系无证、醉酒、超速行驶;卢静系酒后驾驶,摩托车超载,车上其他3名人员均未戴头盔。
  交警部门认定,郭诚诚负该事故主要责任,卢静负事故次要责任。

  法官介绍
  受害人家属请求轻判

  昨日,高新区法院向记者出示了此案的刑事判决书。该判决书的制作时间为今年7月4日。
  高新区法院刑事庭庭长焦静平向记者介绍,审理此案刑事部分时,受害人家属一直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曾多次要求郭诚诚赔偿经济损失。
  经法院20多次调解,郭诚诚同意在已赔付4.8万元安葬费的基础上,另行赔付被害人家属25万元。
  6月27日,4名被害人家属收到25万元赔款后,向法院书面递交了一份《谅解材料》。
  材料写到:我们与被告人郭诚诚达成调解协议,郭诚诚赔偿4名受害人25万元整,我们对郭诚诚交通肇事犯罪行为表示谅解,请求法院从轻处罚缓刑。但我们4名老人仍然保留对郭诚诚及另外责任人追究民事诉讼的权利。郭诚诚现行赔款,可在另行民事诉讼判决书中确定的赔偿数额中扣减。

  家属观点
  只是对赔偿款不满意

  既然主动请求判处缓刑,但网传受害者家属对判决不满。这是怎么回事?
  昨日,记者来到高新区团山镇施坡村,找到卢静的父亲卢德志。他说,《谅解材料》是他们递交的。儿子一家遇难后,他们痛不欲生,但人死不能复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对方能积极给予经济赔偿。
  卢德志称,很多交通事故都面临着赔付难。法院为此次多次调解,做了很多工作,他对法院的工作表示感谢。
  他同时认为,法院帮他们争取到经济赔偿,对这份判决他能接受,只是对赔偿数额感到不满意。
  死者卢静的岳父马光财已有65岁,目前仍在松鹤西路某企业打工。昨日下午1时许,记者在这家企业找到了老人。
  他对赔付数额的期望值是55万。他说,4位老人年纪大了,都指望这笔钱养老。
  高新区法院表示,受害人家属如对赔偿款不服,仍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受害人家属的律师杜小兵介绍,他们已提起民事诉讼,继续向郭诚诚及相关责任人索赔。

  链接

  “判3缓5”依据何在
  法院:量刑适当定罪准确

  针对高新区法院对郭诚诚“判3缓5”(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5年),帖文认为判刑畸轻。
  该院刑庭庭长焦静平说,按照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郭诚诚犯交通肇事罪,应在3至7年范围内量刑。
  由于郭诚诚系过失犯罪,悔罪态度较好,且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经济损失,3年量刑是适当的。根据郭诚诚的悔罪表现,对其缓期执行,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另外,受害者家属提交了《谅解材料》,请求法院对郭判处缓刑。这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鉴于上述理由,焦静平认为,该院对此案定罪准确、量刑适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湖北省襄阳市2010.8.29案件是真的吗?

2. 为什么唯品会账号显示无法注销

黄永存判11年。根据2003年广西法院十大案件宣判结果显示,以绑架罪、故意伤害罪两罪并罚,分别判处被告人曹家辉、卢德忠、黄永存有期徒刑16年、16年、11年,各并处罚金3000元、3000元、4000元。

3. 神秘的天才杀手智商超过霍金,花17年炸遍美国各大高校,他是谁呢?

我们经常说笨鸟先飞,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真的生下来就很聪明,比如说霍金,智商160,普通人的智商在90~110之间,一般来说,140以上就被称为天才了。而霍金就是天才,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但是有一个人的智商超过了霍金,并花了17年炸遍美国高校。

他就是希尔多·卡辛斯基,1942年出生于美国,5年纪接受智商测试时有169,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高智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接连跳了好几级。16岁时,同学中学还没有毕业,他就已经考上了哈佛,这是普通人怎样加速,也追不上的。

天才的世界总是没那么被容易理解,很多同学都嫉妒他,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甚至带头排斥他,而他生性冷傲,心里更加孤独了,这使他小小年纪就已看破红尘。1962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没几个月,他又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更是被评为年度最佳。

25岁的他被分配到了伯克利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本来他有大好前途,但是仅仅两年时间他就辞职了。1972年,他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买下了一间小房子,家中没有任何电器,什么都是自己动手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像原始人一般,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因为他是个卢德分子,他不喜欢机器,他觉得如果使用了机器,人类将会失去自理的能力。本来他打算这样生活一辈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他的小屋被霸占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他们砍了旁边的树,建起了高楼大厦。他讨厌这样,因此决定报复。

1978年,卡辛斯基给教授巴克利寄了一个自己做的炸弹,上面写了有炸弹,所以教授让保安检查一下,没想到保安当场就被炸死了。之后卡辛斯基又将炸弹寄给了美国各大高校的教授,并寄去了几封信,让他们停止自己手上的实验和基因研究。

他花了17年的时间炸遍了美国各大高校,也给一些博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寄过炸弹,造成3人死亡,29人被炸伤。联邦调查局追踪了他17年却一无所获,被称为神秘的“天才杀手”。对于智商如此高的人来说,隐藏自己的身份并不难,他却被自己的亲弟弟给出卖了。

1995年,卡辛斯基给《纽约时报》寄去了一封信,如果他们让自己发表论文,那么自己就收手,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纽约时报答应了,并将他的论文广泛发出。这篇论文的大致内容是让大家抵制工业革命,不要让人类被机器取代,因为这是极其愚蠢的事情。

他的弟弟也看到了这份报纸,突然意识到这个字迹很熟悉,仔细一想发现就是他的哥哥卡辛斯基,而且他以前还和自己说过同样的话,于是他把哥哥举报了。如果不是他,可能一直都没有人知道是他干的。由于他的行为太过疯狂,伤害了很多人,被判终身监禁。如果卡辛斯基把自己的智慧用在正途上,肯定前途无量,却因误入歧途,下半生只能在监狱度过。

神秘的天才杀手智商超过霍金,花17年炸遍美国各大高校,他是谁呢?

4. 卢德运动到底是什么样的?

英国的工人们织袜机的发明导致了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要求工厂主不要使用织袜机,因为织袜机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于是展开了一场暴力运动,这就是卢德运动。

5. 黄埔一期秘密招生,主席不遗余力推荐三湘子弟,不负期望名列榜首

话说广州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孙中山就频繁向出席大会的各省、市代表提出:他们返回后千万要为黄埔军校宣传,并尽一切努力多推荐一些优秀青年参加军校招生考试。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4月7日刊登《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内容如下:
  
 本会奉帅令组织执行章程规定之职权,所有考试及审查方法,要以公正无私、细密严谨之要旨行之,以期选拔人才,无负重托。而连日以来本会各职员接获各方同志友好推荐要录之函件甚多,稍有徇私,不特无以示大众,亦违本会组织之本旨,与五权宪法中考试权独立之精神相抵牾,贻弊滋多,尚祈信仰主义,各守规律之各同志友好深予体谅,不甚厚幸,特白。
  
 1924年春,我国处在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下,曹锟用贿选手段刚当上了总统。北洋军阀政府内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月29日,北京各校学生及民众团体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北京军阀政府无条件承认苏联。当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广州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正值青年对联俄联共政策热烈拥护。他们视广州为国民革命策源地,是黑暗统治下的中国放射出的一线希望之光。广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纷纷南下,以参加黄埔军校考试为荣,立志报国。
     
 
  
  
 在赵恒惕的反动统治下,湖南以联省自治为旗号,实际上是依附于北洋军阀统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都不能公开,自然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也就秘密进行了。毛泽东和何叔衡出席广州国民党"一大"会议以后,就返回这里的中共湘区委员会。他们积极向各基层党组织提出要求,抓紧时间推荐优秀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三湘子弟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即黄埔三杰),石门进步青年王尔琢、郑洞国;桃源的刘戡、刘铭等大批热血健儿都纷纷报名。当时应试的作文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数理化没有考。考后,何叔衡按照黄埔军校的规定录取了15名,另外又备取3名,并吩咐他们秘密分散搭火车抵汉口,再乘轮船赴上海去见毛泽东委员,然后参加上海的复试。
  
 巴山蜀水、赣江南北、三晋大地、齐鲁故乡、荆州东西、陕北高原、黄河两岸、长江首尾、浙闽两广的文才俊秀纷纷南下广州,"到黄埔去!"一时成为革命青年最向往的口号。贺衷寒由湖北省党部农工厅厅长董必武介绍直接找廖仲恺入的校。陈赓等20多名考生,坐着太古公司的一艘又脏又乱的渡船刚上广州码头,就兴冲冲地打听黄埔军校招生地址,结果竟考错了学校。徐象谦(徐向前)1924年1月就告别了父母,冒着严寒,邀了白龙亭几位五台同学赴上海报考。徐向前在广州参加复试后,政治、作文考得不错;数学因无基础,几乎交了白卷。有几位同乡因考试成绩太差,心也凉了。大家每天只好蹲在小旅馆里,一边等消息,一边谈论怎么办的问题。有人说考不上就"卖猪仔",去国外做苦力,或者是半工半读。当时他们想去的地方是俄国和法国。没有等多久,忽然来了通知,他们山西来的几个同乡全部被招生委员会录取了。当时北方报考的青年人不多,为了照顾西北偏远考生,孙中山特别关照北方的青年入学。在这种情况下,22岁的徐向前有机会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的学生。
     
 
  
  
 湖南湘乡青年陈赓、宋希濂、李默庵从长沙育才中学初试录取后结伴而行,来到广州。陈明仁、左权、萧赞育、蔡升熙、刘咏尧、李仁干、苏文钦等乘船抵达广州,萧赞育诗兴大作,在船上赠给苏文钦七绝一首:"妙龄壮志慕终军,跋涉湖山万里云。莽莽神州方丧乱,好凭巨臂扫烟尘。"诗中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壮志。他们投入了大元帅府办的军政部讲武学校。该校由程潜主办,后来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们编入第一期第六队。陈明仁密赴黄埔向蒋介石反映情况,后因事为程潜得知,他下令集合全校师生,将陈明仁罚打手掌三百,由少将校监督周贯虹亲自执行,打得陈明仁直在地上打滚。后来陈明仁打趣地说:"进了黄埔军校,挨三百棍也值。"
  
 浙江孝丰考生胡宗南因个子矮,差点被黄埔招生委员会拒之门外,幸而廖仲恺相中了他,放宽录取,侥幸成了黄埔第一期学生。湖南石门的郑洞国赶到广州时,由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报名日期已截止,同乡贺声洋唉声叹气地说:"只好留在广州等待第二期招生。"郑洞国也一筹莫展,深悔当初未能早动身几日。正难过之间,同乡湖南临澧人黄鳌说:"我有个办法,不知能否一试?"郑洞国喜出望外地忙问:"什么办法?"黄鳌为他道出了事中的真相。原来他初到广州时,怕一次考不取,先后两次报名,谁想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却还空着一个名额,建议郑洞国顶着黄鳌的名字去考试。郑洞国想了想,觉得别无他计,就决定大胆冒名一试。结果郑洞国不费力就考取了。同时录取的还有王尔琢、贺声洋。事有凑巧,郑洞国与黄鳌同编在第二队,区队长点名时,出现了两个黄鳌,引得同学大笑不止。假黄鳌郑洞国再也隐瞒不住,只好向中队长吐露了真情,并请求重新单独进行入学考试。但校方表示谅解,恢复了郑洞国的真名,从此郑了却了一桩心事。同在第二队的黄维、俞济时、李延年、桂永清、周士第、酆悌、李之龙等,后来都成了国共两党赫赫有名的战将。
     
 
  
  
 陕西米脂杜聿明刚完婚正度蜜月,忽然在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上看到广州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他顾不得新婚燕尔的柔情,毅然邀集陕西籍同乡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踏上了南下的行程。他们下榻陕西会馆。一见考生逾千,杜聿明生怕落榜,联名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致函,请求为之疏通。半个月后,才接到于右任的回信,约杜等在饭店见面。于见家乡青年不远万里投笔从戎,语多勉励,表示愿意鼎力推荐。4月28日发榜,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励武、董钊、马师恭、杜聿昌等11人榜上有名,这当然与于右任的保荐不无关系。于右任爱才若渴,临别时还送杜聿明亲笔抒怀的条幅:"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陕西鄠县(今户县)的关麟征原名关志道,因家境变故,中途辍学,正愁前途无望。忽然他听一位朋友说:"孙中山在广州闹革命,开办一所军官学校。于右任在上海秘密招生,弄了两张报名卡,写了两个名字,除我以外,还有一个吴麟征,但吴嫌远不想去,你如想去,把吴改成关就行了。"关麟征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带上他父亲为他筹措的25块银圆,与朋友从西安启程赴上海,转道到广州,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15年后,关麟征的名字,响彻了抗日战场,成为著名的"关铁拳"。
  
 1924年春,在上海环龙路1号,毛泽东负责接待各地前来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的复试工作。上海地区包括湖南,他对湖南老乡没有照顾。郭一予撰写的《关于黄埔军校的片断回忆》介绍:"来上海复试的18名湖南考生,只取了8名。毛泽东的国文基础十分扎实,因此,经他眼里筛选过的文章十分出色。""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1921年10月与毛泽东在衡阳结识,并由毛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蒋刚满19岁,领导了衡阳的"五四"运动,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蒋先云身材魁梧,才华出众。南下广州前,长沙、衡阳等地贴满水口山矿警军营部的通缉令:"通缉水口山矿聚众闹事者蒋先云,凡拿获解部者,赏洋一千元;来部引导,因而拿获者,赏洋五百元。"蒋先云由党组织安排,他告别正在热恋中的堂妹,来到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3月29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人头攒动,1200余名报考者在这里进行总复试。先考国文,一道作文题曰《论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蒋先云乃才子,又是共产党员,对这道作文题,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就写出了一篇妙文华章,而且是第一个交卷。蒋先云是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优等生,早在上国民小学时,作文就超群出众。一次,老师让用"月"字造句联对,蒋先云造的是:"残月西斜,凄洒人间;日出东升,大地红遍。"老师当即批道:"表于景,寓理于景,含义深厚,超脱异常。"蒋先云曾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长,从事工人运动时他就练出一副好口才,写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因此,蒋先云入学考试名列第一名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谓之金榜题名,头名状元矣!
     
 
  
  
 成为国民党复兴社台柱的贺衷寒,湖南岳阳人,21岁被武汉学生会推选为代表赴苏俄考察,回国后在武昌一中教书,曾一度加入了恽代英开办的共存社,因意见不合而退出,后来到长沙创办平民通讯社,批评时政,提倡民主,主张革命。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青团员之一。毛泽东的战友黄爱、庞人铨领导长沙工人斗争被湖南督军赵恒惕捕杀后,贺衷寒冒着生命危险,以极大的义愤撰写了《黄庞案之真相》,对赵大加抨击。赵恼羞成怒,把贺衷寒逮捕,关了3个多月。在狱中贺受尽折磨,几乎丧命。后经人保释出狱返回岳阳老家。其父劝他安心在家教书,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贺衷寒哪里听得进去,还是跑到武汉找董必武介绍去了上海,投考黄埔军校。当他到达上海轮船码头时,不料满载乘客的轮船刚离岸开往江中,直奔广州。贺衷寒立即雇了小舢板紧追该轮,幸被当时投考黄埔军校之一的船客伸手援助,他才得以攀登上船。贺向援助他的船客询问姓名,才知是胡宗南。后来在黄埔军校他俩情同手足,私交甚深。贺衷寒因胡宗南的一臂之力,没有误了考期,也称他机遇匪浅。后来贺虽飞黄腾达,但因得不到校长的信任,终究仕途暗淡;而矮个子胡宗南以浙江同乡的优势,后来成为举足轻重的"西北王"。安徽六安人许继慎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曾任省学联常委兼联络部长,因积极参加与领导了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贿选,及驱逐皖系省长李兆珍等一系列学生运动,1923年秋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逃亡上海。1924年春,他又毅然南下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后来成为红1军军长。他是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如果说,黄埔军校仅仅招收知识青年,那就错了。为了革命,当时许多身为要职的军官,也想投考黄埔军校。如著名的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比起蒋先云、贺衷寒等人,才学与胆识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15岁就考入了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的青年,19岁又进了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1921年他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同年8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李之龙任中共汉口地委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后,奉命调到广州担任苏联顾问团团长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兼秘书。当时他年过27岁,比起宋希濂、胡宗南,可称得上是老大哥了。李之龙强烈要求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党组织安排他一边当学生,一边仍兼任鲍罗廷授课时的翻译。他是黄埔一期学生中年龄偏大的一位。不过,在履历表上,他填的是25岁,实际上李之龙生于1897年12月。1928年2月8日,驻广州国民党海军第4舰队司令陈策以"策动海军叛乱"罪名,将李之龙判处死刑,鲜血洒在广州黄花岗,时年31岁。李之龙死于非命,惜之深矣!
     
 
  
  
 在黄埔考生中,以范汉杰的资历最深。1924年投考黄埔军校前,曾任江平舰舰长,桂军刘震寰的中校参谋,作战课长,第6路军司令。他宁肯丢掉司令这顶乌纱帽,甘入黄埔当学生。毕业后,再从少尉排长干起,实乃黄埔学生中绝无仅有之人物!1947年范汉杰官至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虽兵败被俘,一生中传奇经历也颇耐人寻味,暂且不表,留到以后再述。
  
 当然,黄埔学生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的大学生,如侯镜如入黄埔前,曾就读于河南大学理科;宣侠父受党的指派入黄埔军校前,已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水产专业;孙元良是由李大钊遴选到广州考入黄埔,入黄埔前在北京国立法政大学修政治专业;周逸群是黄埔二期毕业,进黄埔前,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政治经济系,入黄埔时,写下诗句:"废书学剑走羊城,只为黎元苦匪兵。斩伐相争廿四史,岂无白刃可忘秦?";伍中豪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可见当时"要革命的到黄埔去!"的口号是多么深入人心!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成为热血爱国青年志士的一种追求与理想。当然也有"走后门"入学的。俞济时18岁时在奉化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后经族叔俞飞鹏介绍,考入黄埔一期,族叔就是黄埔军校军需处处长,又是蒋介石的同乡。俞济时以后飞黄腾达,逾格提携,官至国民党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蒋介石的侍卫长,赴台后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权倾一时。
     
 
  
  
 广州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各地热血青年争相南下,报考黄埔军校,一时成为 时尚 。中共中央为了支持办好黄埔军校,分别于1925年11月1日发出第60号通告,1926年10月又发出第22号通告。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选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青年投考黄埔军校,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李大钊还亲自推荐李运昌(四期)、周仲英(六期)投考黄埔军校。毛泽东在上海闸北香山路三曾里中共中央机关内亲自主持考生的复试工作。湖南省的何叔衡、陕西的于右任为选拔优秀青年入黄埔军校,不遗余力。从1924年春至1926年底,邓文仪、黄维、李仙洲、周士第、廖运泽、彭干臣、王叔铭、阎揆要、袁仲贤、张镇、曾扩情、左权、邱清泉、廖昂、卢德铭、覃异之、余洒度、郑介民、周逸群、常乾坤、戴安澜、方先觉、康泽、毛人凤、王耀武、曹广化、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吴起舞、李运昌、林伟俦、李天柱、刘志丹、倪志亮、唐生明、唐天际、文强、伍中豪、肖芳、谢晋元、严明、张灵甫、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莫文骅、邱行湘、宋时轮、陶铸、许光达、张平化、郑庭笈、赵一曼、陈伯钧、程子华、戴笠、廖耀湘、罗瑞卿、宋绮云、王诤等人,陆续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的湖南长沙籍黄埔五期炮科毕业生许光达(即许德华),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受党的推荐,考入黄埔军校。临行前,他写下抒发豪情壮志,气吞山河的《无题》诗:"誓要去,上刀山。浩气壮,可入鬼门关。男儿气短,豪情无限。地狱也独来独往还。"他将报考黄埔军校当做人生追求真理的起点,即使上刀山,入火海也在所不辞,义无反顾!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就这样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24年3月27日,由广州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分别主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招生考试工作,各地推荐来的1200多名考生参加,考试安排3天,科目有作文、数理化等。这次考务工作因考生成绩较好,酌情放宽了录取名额的限制,未出现埋没人才的憾事,4月28日那天发榜,正取学生350名,备取学生120名。共产党员蒋先云以优异成绩名列第一,真是一石惊天,引人注目。

黄埔一期秘密招生,主席不遗余力推荐三湘子弟,不负期望名列榜首

6. 卢德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卢德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工人运动。首领称为卢德王,故名。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但禁止对人身施用暴力。卢德运动有极严厉的组织纪律,透露内部机密的人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常常以死威胁。1769年,英国国会颁布法令,予以镇压。1811年初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中心是诺丁汉郡,1811年,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路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2年,英国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动用军警对付工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1813年在约克郡绞死和流放破坏机器者多人。1814年企业主又成立了侦缉机器破坏者协会,残酷迫害工人。但运动仍继续蔓延。1816年这类运动仍时有发生。

7. 卢德铭:元帅级别,22岁牺牲,毛主席痛惜喊道:“还我总指挥”

   
      1927年9月25日,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到国民党军队袭击。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总指挥卢德铭率部参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毛主席痛惜不已,悲叹道:“ 还我卢德铭(总指挥)!给我3个师也不换! ”有人说,如果卢德铭不牺牲,1955年授衔很可能为元帅军衔。
   这种说法没有夸大的嫌疑。如果卢德铭顺利上了井冈山,他很可能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早期军事一把手,所以成为元帅不是没有可能。
     
      事实上,卢德铭的才能早已被人所认可。国父孙中山就说过,“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毛主席后来也高度评价:“ 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卢德铭的传奇故事值得后人铭记。
   卢德铭,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双石乡狮子湾。和他红军早期将帅出身贫寒不同,卢德铭家境比较富裕。1921年,卢德铭考入成都公学。在“五四运动”浪潮的影响下,卢德铭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包括《共产主义》、《马克思传》等,逐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卢德铭开始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他对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入侵大为不满。卢德铭认为:“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靠枪杆子意味着需要军队,意味着需要参军。
     
      当时中国读书人参军的最好方式,就是报考黄埔军校。1924年初,卢德铭在报纸上看到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大喜过望,他立即返乡向父亲提出报考黄埔军校。
   父母一脸不高兴,他希望儿子能读书成才,长大后走上仕途或者经商之道,立刻就否决了儿子报考黄埔军校的要求。卢德铭不甘心,他和父亲彻夜长谈,把自己为何投笔从戎的原因详细向父亲一一道来。
   看到儿子说到渴望改变国家面貌时那双火热的双眼,父亲最终同意卢德铭去广州。由于路途遥远,卢德铭来到广州时错过了考期。卢德铭通过九牛二虎之力,加上老乡、同盟会员李筱亭的推荐,终于见到了孙中山。
   如此年轻就有报国热情,孙中山很欣赏,当即出题考察,卢德铭立即作答,答卷文章慷慨陈词,激情飞扬。孙中山看后赞不绝口,于是破格批准进入黄埔军校二期辎重兵队插队学习。
     
      这是一个难得学习机会,卢德铭非常珍惜,同年他加入了中共。卢德铭军事科目极其出色,对于政治活动也很热情,几乎参加了军校里举行了每一次政治活动,尤其喜欢当众演讲。
   作为黄埔军校最优秀的学员,无论蒋介石,还是总教官何应钦对卢德铭都赞赏有加。何应钦说:“这个卢德铭,文武兼备,将来会是一个将才。”聂荣臻后来回忆时说:“卢德铭同志在黄埔军校时,就是共产党员,表现比较好,这是肯定的。”
   何应钦和聂荣臻都没说错,卢德铭确实是一位将才,可惜他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一生太短暂了。
   1925年1月15日,国民政府发布《东征宣言》,正式向陈炯明宣战。卢德铭在东征学生军中担任侦探长,他率领60名学生军参加战斗,多次化装进入敌人内部侦查重要敌情,有力地支持了主力部队作战。
   1925年11月,卢德铭因表现突出,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2营4连连长。次年5月,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部队,向湖南挺进。6月初,独立团在湖南安仁县城以北的渌田镇遭遇敌人。
     
      卢德铭率部一马当先,犹如猛虎下山击溃进攻的敌人,还主动发起进攻,消灭的残敌。卢德铭一战成名,受到叶挺的大加赞赏。卢德铭的奇迹还在继续,在之后的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中,他战功赫赫,也由此被提拔为第一营营长。
   举个例子,汀泗桥战役进行地非常激烈。卢德铭也是九死一生,他在家书中写道:“这场战役歼灭很多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我们的营长曹渊同志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当他受了重伤时,我去扶着他,他向我说,德铭同志,我已无救了,请你不要管我。为了革命,你带着同志们冲啊!”
   此时的卢德铭只有21岁,所以当时有诗赞曰:“ 血战两桥敌胆惊,四连直捣武昌城。铁军个个英雄汉,多次冲锋有德铭! ”
   吴佩孚接连失败后,退回武汉,企图以长江之险加上武汉坚固城墙阻击敌人。吴佩孚愿望再次落后,武汉被顺利攻下。攻克武汉后,叶挺独立团被改编为第24师第73团,卢德铭担任参谋长。
     
      1927年5月21日,长沙“马日事变”爆发,这次事变的真相是湖南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使得国民党反动派大为仇恨共产党。事变后,湖南被白色恐怖笼罩。反动派在长沙、常德、溆浦、湘潭、湘乡、浏阳、衡阳等地进行血腥大屠杀。
   据不完全统计,“马日事变”仅半个月时间,湖南一省会遭到屠杀的人员就达到了1万人以上。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卢德铭受命担任团长。目睹大量屠杀事件,卢德铭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当时上级党组织决定将湖南工作的一些骨干力量秘密转移到武汉,卢德铭利用职务之便将一些人员安排在警卫团各级干部,这为保存有生力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时警卫团的领导机构中下面这几人都是共产党员,团长卢德铭、指导员辛焕文、参谋长韩浚、团副余洒度(兼营长)、范树德(兼任辎重队长),而且营、连、排干部三分之一也是党员。
   面对蒋介石等人的反革命行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时间定在1927年8月1日。
   8月1日凌晨1点,警卫团几乎同时接到两封紧急电报,一封署名是准备发动南昌起义的同志,让他火速前往南昌参加起义;一封来自九江的张发奎,要求卢德铭率警卫团立即到九江待命。
     
      这两封电报都非同小可,参谋长韩浚立即找到卢德铭、指导员辛焕文,三人商议后决定立即响应南昌起义。问题是行军路线的选择问题,如果坐船先去九江,再去南昌的话,警卫团很危险,张发奎可是在九江。
   如果直接去南昌,路程太遥远了,可能赶不上起义。这可如何是好?卢德铭沉思很久,他说:“我们先利用张发奎的调令率部坐船到黄颡口(今黄石市)上岸,再取道到南昌。”这个决策非常重要,避免了警卫团在九江被缴械,为后来的秋收起义保住了一个团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8月2日,警卫团从武汉登船出发。南昌起义是赶不上了,但卢德铭率部抵达奉新县城时才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如果继续南下去追,危险万分。警卫团何去何从?卢德铭等人决定改变行军路线,就在此时夏曦(时任湖南省委负责人)派人来到警卫团。
     
      卢德铭得知南昌起义部队损失严重,严重缺乏指挥将领。夏曦建议卢德铭、辛焕文、韩浚三人火速前往南昌起义部队指挥战斗。卢德铭也深感事态严峻,三人表示服从组织安排。离开前,三人作出安排:
   警卫团立即转移到湘鄂赣边界修水县休整待命,并由警卫团团副兼1营营长余洒度暂时行使指挥权。选择修水县是三人深思熟虑的地方,这里位于三不管地带,便于部队隐藏。
   余洒度率部立即出发,途中遇到平江工农义勇队,于是结伴而行,8月12日抵达修水县。8月20日,苏先骏率领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到达铜鼓,立即与余洒度、余贲民取得联系。
     
      三支部队立即在修水召开会议,决定必须要统一军事指挥权。大家一致决定,将警卫团改为第1团,苏先骏部改为第3团,余贲民部则分补两团。为了隐藏目标,决定对外将部队改称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钟文璋任师参谋长兼第1团团长,苏先骏任第3团团长。
   8月下旬,湖南省委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担任秋收起义的领导机构。9月初,毛主席来到安源传达“八七会议”精神。
   在安源张家湾召开了军事会议,当得知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的行动及去向后,毛主席非常高兴,决定立即回合驻修水、铜鼓和安源的武装一起,兵分三路向长沙进军。
   毛主席向中共中央建议: “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主张“立刻坚决地树起红旗号召革命”,迅速建立工农兵政权。这一建议得到中央的采纳。
     
      继续说卢德铭。离开警卫团后,卢德铭、辛焕文和韩浚三人返回武汉寻找党组织。向警予请示中央后,决定卢德铭返回原来部队,并参加秋收起义,担任起义部队总指挥。
   秋收起义准备期间,决定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为基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其建制不变,警卫团还是第1团。卢德铭当时还是一个身份,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委员,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可是很快遭到失败。起义部队原计划攻下长沙,因敌我力量悬殊,很快失败。接下来该怎么走?师长余洒度坚持继续攻打长沙,毛主席提出不同意见。卢德铭支持毛主席的主张,取消攻打长沙,转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进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文家市决策会议上,卢德铭站在毛主席一边,他说:“ 毛委员的意见我完全赞成,现在我们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如果继续攻打长沙,很可能我们会全军覆没。向井冈山进军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有利于扭转不利局面。 ”
     
      1927年9月25日,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发。起义部队的行军安排是这样的:毛主席在先头部队,卢德铭、余洒度随师部居中,苏先骏第3团担任最后面的警卫工作。起义军经过江西萍乡芦溪山口岩时,遭到敌人伏击。
   战斗打响时,先头部队已经通过山口岩,但是第3团还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危急关头,为掩护部队突围,卢德铭率领一个连兵力来回穿插阻击敌人,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卢德铭的英勇举动为主力突围赢得了时间,当毛主席得知卢德铭牺牲噩耗后,无比悲痛,他朝着天空悲叹:“还我卢德铭,还我总指挥!”当毛主席看到卢德铭遗体后,不顾脚伤,向其深深鞠了三个躬。
     
      卢德铭的未婚妻名叫颜瑞琴,两人10岁时定了娃娃亲,由于两人相隔较远,一直没有成亲。颜瑞琴30多岁才结婚,丈夫在10多年去世后她再也未嫁。
   颜瑞琴一直等着卢德铭,直到上世纪70年代她才得知未婚夫早已牺牲。当看到黄埔军校学生的集体照时,颜瑞琴一眼就认出了卢德铭。等了50多年,等到了却是未婚夫牺牲的消息,颜瑞琴悲痛欲绝。
   1982年,卢德铭牺牲地、上埠镇山口岩村修建了“卢德铭烈士陵园”。2009年,卢德铭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仅以此文纪念卢德铭烈士,这位22岁的天才将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幸福来之不易,铭记先烈,奋勇前行。

卢德铭:元帅级别,22岁牺牲,毛主席痛惜喊道:“还我总指挥”

8. 为什么会爆发卢德运动

卢德运动是在拿破仑战争严酷的经济环境与新纺织工厂的恶劣工作条件中酝酿形成的。该运动的主体——被称为“卢德分子”——主要反对广泛被使用的、造成众多有技术的纺织业者失业的自动织机,这些织机可以由廉价雇佣而没有技术的劳工操作。
卢德运动于1811年始于诺丁汉,在1811年与1812年在英格兰迅速蔓延。许多工厂及其中的机器被手摇纺织织工焚毁。

发展过程
1769年,英国国会颁布法令,予以镇压。1811年初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中心是诺丁汉郡,1811年,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路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
1812年,英国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动用军警对付工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1813年在约克郡绞死和流放破坏机器者多人。
1814年企业主又成立了侦缉机器破坏者协会,残酷迫害工人。但运动仍继续蔓延。1816年这类运动仍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