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2024-05-15

1.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军事实力方面:军中大佬如关羽、张飞、黄忠,甚至马超等,都已死去。结合之后诸葛亮的数次征讨,可以看出,军中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此时赵云已老,军中声名最盛的大将魏延对于诸葛亮也是死心塌地(诸葛亮死后魏延的举动,也只是为了和杨仪争权,并不是反叛,当然也可看出魏延确实没啥政治头脑)。因此,在蜀汉的军政两方面,诸葛亮毫无疑问地做到了全面掌控。虽然有李严在江州,号称是第二辅政,但犯了点错误就被废黜为庶民。

野心方面:首先我们肯定想不到,也无从得知当年的丞相在辛劳一夜后,对月长思时究竟有没有过篡位的念头。这点谁也无法确定。他的这一念头是一闪而过还是终生萦绕内心,这也是谁都说不准的。
我们只能说,从诸葛亮这一生的行为来看丝毫看不出有篡位的想法。诸葛亮自己为蜀汉过劳死,儿子孙子为蜀汉殉国死在战场上,半个徒弟姜维为蜀汉奋战到最后一刻,一门三代忠烈为国捐躯。中国历史仅此一人而已。

诚然,他把一些自己人都安置在高位上,对可能的政敌(如李严)则罢黜不用,不可谓没有私心。但如果从举贤不避亲这方面来讲,也无可指摘,毕竟他提拔的这些人在位置上都展现出了称职的能力。当然,除了马谡,但诸葛亮的惩罚也来的很快很严重,甚至有点过于严重了。
至于诸葛亮自己,则是家无余财。遗表中他自己说,他家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亩薄田。曹操或司马懿家里能只有这么点财产吗?

诸葛亮的亲弟弟诸葛均,也只是一个长水校尉,如果真的想篡位,会不把弟弟安置在高位上吗?曹家和夏侯家在魏国的军队中呈割据之势,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也在军中占据高位。
因此,我虽然不敢断定诸葛亮一定没有过野心,但至少他有这个实力然而没有显露过。

诸葛孔明一生,无论是刚和刘备一见面就被委以重任,还是白帝托孤时肝胆相照,匡扶幼主鞠躬尽瘁。他与刘备,是千古难得的一对君臣。他的一生事业,虽然未能成功,但以区区一个土少人稀的益州,能数次出征魏国不落下风,已是极为难得的。无论是能力上还是人品上,都值得我们佩服。没能恢复汉室,真的是天命难为,以一州之力抗八州?实在难比登天。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2.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诸葛亮是不是具备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与司马懿相比较而言最容易得出答案。

取而代之,需背千古骂名,面对天下讨伐有很多关于诸葛亮晚年想要拥兵自重取而代之的谬论。这可能和刘备晚年托孤时说“他若无力治国,丞相可取而代之”有关吧。

取而代之,说起来容易,谁敢为之。大枭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临死也没有对汉家天下取而代之。古人的敬畏之心,忠义廉耻的观念深入骨髓。司马懿到了晚年也有将曹魏的天下取而代之的实力。他和曹操一样没有再进一步。
谋朝篡位,取而代之面临的风险是身败名裂,遗臭青史。失败了改要诛九族。成功了要背上千古骂名。李世民,朱棣那样本是皇族子弟的治世名皇都免不了被指指点点,更何况不忠不义的逆臣。
不忠不义,天下共逐。袁术称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死的多凄凉?因此,袁绍不称帝,曹操不称帝,司马懿不称帝


权臣要取而代之,明智的做法先加九锡加九锡,剑履上朝是权臣的最高荣誉。要反叛的权臣,也借以试探朝中臣下,是否全都听他的,或者还有没有没有显露出来的潜在的危险。司马懿加九锡不受,司马昭三次加九锡不受,后来接受,紧接着就是篡位。桓温有谋逆之心,被谢安用加九锡的方法拖死。桓玄加九锡尔后建桓楚。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谨慎,他如果有谋逆之心可以用加九锡的方法试探。

诸葛亮有实力谋朝,却无心篡位刘备的大将前前后后都去世了,刘备死后,蜀汉仅存的几个厉害的大将廖化,姜维都听诸葛亮派遣。他可以说大权独揽。而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安逸,而是不辞辛苦想为蜀汉打开局面而战。有人说他北伐拖死了蜀汉,简直就是个笑话。如狼似虎的魏国不断的开疆扩土,蜀汉拥着弹丸小地已经被包围成一个小圈了,再不打出去,被吞并做阶下囚是迟早的事。谁听过权臣要谋朝篡位还带兵出去打仗的,要篡位应该是赶都赶不出去。


一篇出师表,忠义感天下。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天下尽是英豪。唯独诸葛亮留下了贤德忠义的千古美名,后世杜甫,林则徐,纳兰性德拜武侯墓而留下感慨诗篇。因为世人敬重他的忠义。
诸葛亮五次北伐耗尽生命,在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病死,当时年仅54岁。后世尊他为忠武候。他用生命兑现了他在出师表中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即使有,也不会实施。至于实力,有,但也不充分。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先说诸葛亮的野心。
诸葛亮是山东人,父母早亡,后随叔父移居河南南阳。按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这是一种谦辞,说他虚伪也不无道理。如果他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先帝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会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一样,躲起来不露面了。但是,诸葛亮后来还是答应了刘备,出山了。可见,“闻达于诸侯”的野心还是有的。
由此可见,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诸葛亮也不一定就没有,但是他不敢,或者说他知道这是身败名裂的事情,做不得。

凡是熟读《三国演义》或者通晓三国历史、《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刘备起家的根本依据,就是“汉室宗亲”。蜀国之所以能够立国,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延续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王朝的正统,这是有金口玉言的汉献帝亲口称刘备为“皇叔”决定了的事。这就是蜀国的立国根本和依据。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有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都相信“皇权神授”。
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这么聪明绝顶的一个人,这些道理他不会不懂。更何况,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威望、地位,尽管有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在内,但更大程度上说,那都是先主刘备赋予他的。假如诸葛亮学曹操故事,行篡权之实,那么,很可能诸葛亮先前在为蜀国服务的一切努力顿时会被否定殆尽。因此,诸葛亮即使有这种野心,也不会真的篡权。

二,再说说诸葛亮的实力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个人魅力、能力、实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如果他真那么做了,蜀国必然马上大乱。你别看当初刘备夺刘璋的蜀地,蜀地人民会接受,人家刘璋和刘备毕竟是兄弟,又都是汉室宗亲,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没有意见。但是,假如诸葛亮篡权,取刘禅而代之,不要说全蜀地老百姓不干,就是刘备手下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官、武将都不会认可。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就是真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也不会这么干,更没有那个客观因素。假如真那么干了,他的实力也会立刻大打折扣,遭人唾弃。
另外,历史上的刘禅也并不像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傻,尽管每天尊敬地称呼诸葛亮为“亚父”,但对先父给自己留下的这位托孤老臣,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防范措施。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4.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首先先说说诸葛亮有没有取代刘禅的野心。诸葛亮自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直到北伐之路病故都没有取代刘禅的野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几大理由!

第一,是志向的问题。
诸葛亮是内法外儒,兼兵家。也就是说他的内心是法家思维,包括蜀国的内政治理改革,对马谡的挥泪用刀,都是法家的锐意改革,不徇私情。诸葛亮是个儒生,不好声色犬马,不同于刘邦、刘备的无赖原性,他是个读书人,免不了一些儒家的三纲五常的拘束和限制。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法家的人基本没有当老大的志向,他们喜欢当大管家,历史上的秦国商鞅、韩非子,北宋的王安石等等,他们都喜欢当丞相,不喜欢当老大,真正要当老大的岂会被法律限制,法律就是一个工具,而法家的喜欢制定法律,往往又堕于法律。如果是曹操面对马谡失败,无非是面对博望坡夏侯惇败北一样臭骂一顿,罚点俸禄就行了。法家的人往往喜欢自己给自己束缚手脚。
有利有弊,对内政治理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也往往没有志向当老的的!儒家的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三纲六纪也是牢牢束缚儒家的思想的,要服从纲常。
诸葛亮常自比乐毅,管仲,这些人都是出将入相,不是当老大的,不是像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撑个皇家车舆,觉得气派,说老子发达了要取代他,也要这样出巡玩玩。不会像黄巢写首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待到秋来九月八,蕊寒香冷蝶难来。我花开后百花杀。他年我若为青帝,冲天香阵透长。,报与桃花一处开,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就是志向不同,用我们现在说就是三观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

第二,是性格的问题。
诸葛一生唯谨慎。从魏延要分兵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诸葛亮用兵喜欢四平八稳,不喜用奇。这既有作战风格的原因,也有性格的原因,不喜欢担责,不希望失败被追责。诸葛亮是被追过责的,北伐失利的时候他就向刘禅提出自己有责任,虽然刘禅说不用追责,但是诸葛亮还是自己自我检讨和降官降级,因为诸葛亮是法家的人,在刘禅的身边还有嘀嘀咕咕的人。

5.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即使有,也不会实施。至于实力,有,但也不充分。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先说诸葛亮的野心。
诸葛亮是山东人,父母早亡,后随叔父移居河南南阳。按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这是一种谦辞,说他虚伪也不无道理。如果他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先帝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会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一样,躲起来不露面了。但是,诸葛亮后来还是答应了刘备,出山了。可见,“闻达于诸侯”的野心还是有的。
由此可见,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诸葛亮也不一定就没有,但是他不敢,或者说他知道这是身败名裂的事情,做不得。

凡是熟读《三国演义》或者通晓三国历史、《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刘备起家的根本依据,就是“汉室宗亲”。蜀国之所以能够立国,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延续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王朝的正统,这是有金口玉言的汉献帝亲口称刘备为“皇叔”决定了的事。这就是蜀国的立国根本和依据。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都有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都相信“皇权神授”。
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这么聪明绝顶的一个人,这些道理他不会不懂。更何况,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威望、地位,尽管有个人能力和魅力因素在内,但更大程度上说,那都是先主刘备赋予他的。假如诸葛亮学曹操故事,行篡权之实,那么,很可能诸葛亮先前在为蜀国服务的一切努力顿时会被否定殆尽。因此,诸葛亮即使有这种野心,也不会真的篡权。

二,再说说诸葛亮的实力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个人魅力、能力、实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如果他真那么做了,蜀国必然马上大乱。你别看当初刘备夺刘璋的蜀地,蜀地人民会接受,人家刘璋和刘备毕竟是兄弟,又都是汉室宗亲,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没有意见。但是,假如诸葛亮篡权,取刘禅而代之,不要说全蜀地老百姓不干,就是刘备手下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官、武将都不会认可。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就是真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也不会这么干,更没有那个客观因素。假如真那么干了,他的实力也会立刻大打折扣,遭人唾弃。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6.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

第一,是志向的问题。
诸葛亮是内法外儒,兼兵家。也就是说他的内心是法家思维,包括蜀国的内政治理改革,对马谡的挥泪用刀,都是法家的锐意改革,不徇私情。诸葛亮是个儒生,不好声色犬马,不同于刘邦、刘备的无赖原性,他是个读书人,免不了一些儒家的三纲五常的拘束和限制。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因此,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诸葛亮的权力在刘备托孤后,和李严分掌,后来找了个理由,把李严排除核心权利圈之外。后来刘禅翅膀硬了,宦官黄皓等又出来搞事,诸葛亮的权力还是始终受到权衡和限制的。所以司马懿两次评价诸葛亮: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诸葛亮,好兵而无权,指挥作战常受掣肘。

7.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吗?

我们从实力和野心两方面来分析诸葛亮是否想篡位权力方面:刘备于223年驾崩,此时诸葛亮已经跟随了他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诸葛亮大部分时间是刘备内政的负责人。在他之后负责蜀国内政的蒋琬、费祎、董允等,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俗话说人亡政息,诸葛亮死后二十年,蜀汉政权都仍掌控在诸葛亮的接班人手中(事实上,如果不是费祎被刺,可能会更久)。君不见魏国有高平陵以及淮南三叛,吴国也不少乱子,唯有蜀汉这一时期还算平稳,可见诸葛亮生前对于政局的把控力。

军事实力方面:军中大佬如关羽、张飞、黄忠,甚至马超等,都已死去。结合之后诸葛亮的数次征讨,可以看出,军中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此时赵云已老,军中声名最盛的大将魏延对于诸葛亮也是死心塌地(诸葛亮死后魏延的举动,也只是为了和杨仪争权,并不是反叛,当然也可看出魏延确实没啥政治头脑)。因此,在蜀汉的军政两方面,诸葛亮毫无疑问地做到了全面掌控。虽然有李严在江州,号称是第二辅政,但犯了点错误就被废黜为庶民。

野心方面:首先我们肯定想不到,也无从得知当年的丞相在辛劳一夜后,对月长思时究竟有没有过篡位的念头。这点谁也无法确定。他的这一念头是一闪而过还是终生萦绕内心,这也是谁都说不准的。
我们只能说,从诸葛亮这一生的行为来看丝毫看不出有篡位的想法。诸葛亮自己为蜀汉过劳死,儿子孙子为蜀汉殉国死在战场上,半个徒弟姜维为蜀汉奋战到最后一刻,一门三代忠烈为国捐躯。中国历史仅此一人而已。

诚然,他把一些自己人都安置在高位上,对可能的政敌(如李严)则罢黜不用,不可谓没有私心。但如果从举贤不避亲这方面来讲,也无可指摘,毕竟他提拔的这些人在位置上都展现出了称职的能力。当然,除了马谡,但诸葛亮的惩罚也来的很快很严重,甚至有点过于严重了。
至于诸葛亮自己,则是家无余财。遗表中他自己说,他家只有八百株桑树,十五亩薄田。曹操或司马懿家里能只有这么点财产吗?

诸葛亮的亲弟弟诸葛均,也只是一个长水校尉,如果真的想篡位,会不把弟弟安置在高位上吗?曹家和夏侯家在魏国的军队中呈割据之势,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也在军中占据高位。
因此,我虽然不敢断定诸葛亮一定没有过野心,但至少他有这个实力然而没有显露过。

诸葛孔明一生,无论是刚和刘备一见面就被委以重任,还是白帝托孤时肝胆相照,匡扶幼主鞠躬尽瘁。他与刘备,是千古难得的一对君臣。他的一生事业,虽然未能成功,但以区区一个土少人稀的益州,能数次出征魏国不落下风,已是极为难得的。无论是能力上还是人品上,都值得我们佩服。没能恢复汉室,真的是天命难为,以一州之力抗八州?实在难比登天。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吗?

8.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诸葛亮是不是具备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与司马懿相比较而言最容易得出答案。

取而代之,需背千古骂名,面对天下讨伐
有很多关于诸葛亮晚年想要拥兵自重取而代之的谬论。这可能和刘备晚年托孤时说“他若无力治国,丞相可取而代之”有关吧。

取而代之,说起来容易,谁敢为之。大枭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临死也没有对汉家天下取而代之。古人的敬畏之心,忠义廉耻的观念深入骨髓。司马懿到了晚年也有将曹魏的天下取而代之的实力。他和曹操一样没有再进一步。
谋朝篡位,取而代之面临的风险是身败名裂,遗臭青史。失败了改要诛九族。成功了要背上千古骂名。李世民,朱棣那样本是皇族子弟的治世名皇都免不了被指指点点,更何况不忠不义的逆臣。
不忠不义,天下共逐。袁术称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死的多凄凉?因此,袁绍不称帝,曹操不称帝,司马懿不称帝


权臣要取而代之,明智的做法先加九锡
加九锡,剑履上朝是权臣的最高荣誉。要反叛的权臣,也借以试探朝中臣下,是否全都听他的,或者还有没有没有显露出来的潜在的危险。司马懿加九锡不受,司马昭三次加九锡不受,后来接受,紧接着就是篡位。桓温有谋逆之心,被谢安用加九锡的方法拖死。桓玄加九锡尔后建桓楚。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谨慎,他如果有谋逆之心可以用加九锡的方法试探。

诸葛亮有实力谋朝,却无心篡位
刘备的大将前前后后都去世了,刘备死后,蜀汉仅存的几个厉害的大将廖化,姜维都听诸葛亮派遣。他可以说大权独揽。而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安逸,而是不辞辛苦想为蜀汉打开局面而战。有人说他北伐拖死了蜀汉,简直就是个笑话。如狼似虎的魏国不断的开疆扩土,蜀汉拥着弹丸小地已经被包围成一个小圈了,再不打出去,被吞并做阶下囚是迟早的事。谁听过权臣要谋朝篡位还带兵出去打仗的,要篡位应该是赶都赶不出去。


一篇出师表,忠义感天下。
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天下尽是英豪。唯独诸葛亮留下了贤德忠义的千古美名,后世杜甫,林则徐,纳兰性德拜武侯墓而留下感慨诗篇。因为世人敬重他的忠义。
诸葛亮五次北伐耗尽生命,在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病死,当时年仅54岁。后世尊他为忠武候。他用生命兑现了他在出师表中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