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卫星功能

2024-05-14

1.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卫星功能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其主要功能是: 中心控制系统定时播发授时信息(“授时”即每天在一定时间用无线电信号报告最精确的时间),同时为用户提供时延修正值(“时延”指从说话人开始说话到受话人听到内容的时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受通讯信号和空间距离的影响,一台主指挥机进行卫星定位后,可连接多部类似手机的“北斗一号”终端机,终端机每次可编写40多字的短信发送到指定手机上,非常有利于震区的救援信息传递。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卫星功能

2. 北斗的全球定位系统是什么意思?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四个,即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盟领导的伽利略。2012年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提供商之一。
过去几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分析:
一、智能驾驶领域带来革新在山城重庆,将城区9000辆公交车的车道级定位位置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后台,以确保运营安全,提高运营效率。市民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公交车到达时间,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监督车辆的驾驶行为,如超速、停车等。
通过将GPS定位终端升级为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大大降低了公交车的定位误差,提高了车辆安全监控水平,改善了乘客出行体验。

二、无人作业技术的优化升级在中国,每天有两万多架无人机在全国各地进行农药喷洒、电网检查等作业。
千寻定位利用全国各地建立的北斗地面增强站,在空中接收北斗卫星定位信号,实时计算卫星定位误差,为数亿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与传统的有人作业机器相比,无人作业机器可不受光线干扰,可在夜间作业,具有作业质量高的特点,可节省50%的人工成本,减少作业中的浪费。

三、危旧房屋检测更加精准在危旧房屋各个角落安装的检测系统可以检测毫米级的运动变化,甚至可以感知大型卡车通过时引起的地面振动。
借助千寻定位提供的毫米级高精度定位能力和云计算能力,系统可以根据之前危险房屋的“病历”快速判断房屋的“疾病”。如果房屋的倾斜和沉降超过一定的安全值,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和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有了高精度定位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变成时空智能的基础设施。
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可以为各种智能设备和应用场景提供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基准。

目前,北斗全球联网卫星发射圆满结束,北斗系统开启了服务世界的新起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
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服务世界,造福人类。

3.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相关新闻

新突破2011年2月21日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宣布,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芯片“领航一号”已于日前在上海研制成功。作为由中国独立建造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计划一直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产导航芯片的诞生,更被视为其相关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国产导航芯片成北斗核心“领航一号”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完全国产化的首个卫星导航基带处理芯片,并将替代“北斗”系统内的国外芯片。“领航一号”由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研发。这种芯片不仅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而且性能和造价明显优于国外产品。复控华龙公司市场总监杨泓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原来模块的造价要两万元,现在则可以降到1000元以内。“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卫星定位系统的垄断局面。第二代北斗叫板美国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实用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GPS引领了卫星导航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近20年来,卫星定位不仅成为美军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赢得先机的“法宝”,在民用市场上也收获了可观利润。而于1994年立项的“北斗”计划,是中国在21世纪初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美国《全球安全》等军事媒体指出,中国的“北斗”基于“东方红-3”型平台设计,太阳能帆板宽18.1米,总重量约2200公斤。从2000年10月到2007年2月,已先后有4颗同型号卫星成功发射至东经58度至140度的地球同步轨道上。但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第一代“北斗”系统在覆盖范围与可靠性方面仍有不足。经过几年的技术验证,中国航天部门于2006年年底公布了“北斗”系统的未来蓝图。据信,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的第二期工程,整个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将有全面提高。尤其是在战时生存能力方面,由于新系统将采用和美国GPS近似的信号频率,这势必使得潜在对手在实施干扰时“投鼠忌器”,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解放军将成主要受益者就技术角度而言,影响卫星定位系统效能的因素,首先是星上原子钟的准确度,其次就要数导航芯片本身的质量。虽然国产芯片的具体细节仍未公布,但考虑到“北斗”与GPS系统在工作原理和功能定位上的相似性,一些外国媒体推断其水平至少不逊于国外同类产品。据了解,卫星导航设备的市场份额目前被SiRF(瑟孚)、Garmin(高明)、摩托罗拉、索尼、富士通等大型企业分割。对此,国外一些军事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北斗”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的逐渐成熟,解放军必将成为最主要的受益者。如果说中国军方特别是“二炮”部队此前还依赖国外卫星信号,那么国产接收机一旦投入批量生产并与现有装备相结合,则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同美制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相仿的低成本制导武器;这也意味着,大规模的海空精确打击将不再是少数富裕西方国家的专利。此外,“北斗”系统所特有的短信息通讯功能,也会给解放军三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带来提高。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美国《全球安全》分析说,虽然中国同样是欧洲“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伙伴,但中国实际上并未放慢“北斗”系统的建设步骤。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导航卫星的首位成员已从西昌发射基地顺利升空,而据美国航天局去年年底透露的信息,中国在2008年内还将使用“长征-3A”火箭把至少两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按照设想,“北斗”计划预计在2020年之前建成包括5颗地球同步卫星及30颗中高轨道卫星在内的庞大太空网络,其规模超过俄罗斯和欧洲同行,直追美国的下一代GPS系统。届时,全世界卫星定位领域必将呈现“四分天下”的格局。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相关新闻

4.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介绍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

5.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由几颗卫星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80°、110。5°、140°、160°,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至2012年底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式开通时,已为正式系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16颗卫星,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分别为5颗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由几颗卫星构成

6.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北斗系统


7.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GPS比较

 “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缺点是不能覆盖两极地区,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只能二维主动式定位,且需提供用户高程数据,不能满足高动态和保密的军事用户要求,用户数量受一定限制。但最重要的是,“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导航系统,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解决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无问题。它是一个成功的、实用的、投资很少的初步起步系统。 此外,该系统并不排斥国内民用市场对GPS的广泛使用。相反,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中国的GPS广域差分系统。可以使受SA干扰的GPS民用码接收机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级修正到数米级,可以更好的促进GPS在民间的利用。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随着我军高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对导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要求越来越高。北斗导航系统仅是我国近期满足四化建设需要的自主简易导航系统,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北斗一号”的基础上,借鉴国外GPS、GLONASS的成功经验,开发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备先进性、适用性、军民两用、抗干扰性、抗继毁性等特征的,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北斗二号”将会展现在大家面前,更加完善的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也必将建立。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GPS比较

8.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什么?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
三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是备用卫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