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周期多少,它的出现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

2024-05-14

1. 太阳黑子周期多少,它的出现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

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太阳黑子周期多少,它的出现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

2. 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太阳黑子出现有11年的周期性,这是距今100多年前发现的,当时天体物理学尚未诞生,对太阳的物理性质研究尚未开始,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布从1826年起每天观测太阳的黑子数目,连续工作了17年,到1843年他宣布发现了11年的周期。天文学家接着又发现地磁扰乱也有11年的周期,于是向前追溯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得到1750年以来这一周期是确实存在的。20世纪的观测也证实了这一点,因而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成为大家公认的基本规律之一。

3. 太阳黑子的周期是一直存在的吗?

早在1834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在研究黑子的纬度分布时,发现1645~1715年的70年间,几乎没有黑子记录。这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可到了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总结斯玻勒的发现时,认为确实存在一个太阳活动微弱时期,他把1645~1715年这段时期称作太阳黑子的“延长极小期”。一直到1922年,71岁的蒙德还在写文章用极光记录的显著减少来论证“延长极小期”的存在。可黑子的11年周期已得到普遍认可,几乎没有人相信会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太阳不出现黑子。1976年,美国天文学家埃迪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他综合分析了极光的出现、日冕形状、树木年轮(这些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以及黑子记录,发现1645~1715年间太阳上确实没有出现黑子,太阳活动异常微弱,可以说几乎停止了,太阳就跟“睡着了”一样。他把这段时期叫做“蒙德极小期”。埃迪认为,太阳黑子的平均11年周期,只是最近二三百年才有,即使不是反常现象,也不能当作普遍规律看待。埃迪的观点对不对呢?后来研究表明,在1645~1715年间,太阳活动确实比较微弱,但并不是完全停止,仅中国天文学家就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了这段时间的15次极光和8次黑子记录。另外,中国天文学家对公元1645年到1884年的天象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出黑子的周期约为10.4年,说明11年的平均周期是存在的,不是暂时现象。前苏联科学家对“蒙德极小期”的研究给予了特别关注,他们认为,蒙德极小期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过去8000年中,大约有10次左右这样的极小值。在“蒙德极小期”内,地震进入了一个异常活跃期。这期间大小地震不断,尤以8级以上地震最引人注目。中国天文地质学家徐道一作过统计,中国1900年以前发生8级以上地震共计14次,在“蒙德极小期”就发生了6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68年发生在山东莒县郯城的8.5级地震,这段时间前后,日本、智利、菲律宾都发生过8级以上特大地震,土耳其、葡萄牙、意大利、伊朗、秘鲁和俄国都发生过死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在“蒙德极小期”,史料中记载的彗星、陨石(包括流星)的数量急剧增加。这期间的彗星频繁出现,陨石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单块的重量也很大。银河系中的超新星爆发的次数是不多的,距太阳系近的就更少。可在“明清宇宙期”,至少观测到3颗新星爆发;1572年的仙后座超新星、1604年的蛇夫座超新星和1680年的仙后座超新星。这后一次超新星爆发正好在“蒙德极小期”内。除上述天灾及宇宙现象外,其他自然灾害在这期间也十分频繁,比如海啸、洪水、风沙、恶劣气候、火山爆发等等。另外,动物异常、行星会合、人口和经济剧烈波动都偏爱“蒙德极小期”。可以说,“蒙德极小期”是各种天象、气象和地象发生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这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太阳活动在这期间十分微弱、黑子极少出现,是引起地球上天灾频繁的原因呢,还是和地球上的各种剧烈变化一样是某种未知的宇宙变化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给予完满的回答。

太阳黑子的周期是一直存在的吗?

4.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科学家们对此有2种截然相反的意见。①黑子周期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决定的。②黑子周期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系内大行星对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如木星的公转周期11.86年与太阳黑子的11.1年接近。对黑子周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正在做更深入的研究。


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后来人们发现,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也具有大约11年或22年的周期,许多天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前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太阳黑子的活动与地球的关系。


地震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也呈现出大约11年和22年的周期,明显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中国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个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联合作用的三角形地震带。在这个地震带内,1902~1978年内发生大于7.7级的地震有20次,介于7.7~7.6级之间的地震有50次,分析这些强震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可发现西部地区地震的活动大致有11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地震平静期,而从前一个低潮开始到下一个高潮期结束,大约为22年。这正好是太阳黑子磁性周期。例如:


第一强震高潮期为1902~1912年,第一强震低潮期为1913~1922年;


第二强震高潮期为1923~1934年,第二强震低潮期为1935~1945年;


第三强震高潮期为1946~1957年,第三强震低潮期为1958~1969年;


第四强震高潮期为1970~1978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强震低潮开始于1913年,第二强震高潮结束于1934年,相差22年;第二强震低潮开始于1935年,第三强震高潮结束于1957年,相距23年;第三强震低潮开始于1958年,第四强震高潮结束于1978年,相距21年。这与太阳黑子周期十分接近。


中国华北(包括辽宁)、四川的地震有更明显的10~11年周期。如:


1922年9月29日渤海发生6.5级地震;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叠溪发生7.5级地震;


1944年12月19日辽宁丹东以南海中发生了6.75级地震;


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


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


科学家曾由上述周期预计华北、四川在1976年或1977年要发生6.5级以上地震,结果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

5. 太阳黑子的出现周期是怎样的?


太阳黑子的出现周期是怎样的?

6.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科学家们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黑子周期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决定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黑子周期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系内大行星对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如木星的公转周期11.86年与太阳黑子的11.1年接近。对黑子周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正在作更深入的研究。
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后来人们发现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也具有大约11年或22年周期,许多天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前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太阳黑子的活动与地球的关系。
地震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也呈现出大约11年和22年的周期,明显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我国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个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联合作用的三角形地震带。在这个地震带内,1902~1978年内发生大于7.7级的地震有20次,介于7.7~7.6级之间的地震有50次,分析这些强震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可发现西部地区地震的活动大致有11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地震平静期,而从前一个低潮开始到下一个高潮期结束,大约为22年。这正好是太阳黑子的磁性周期。例如:第一强震高潮期为1902~1912年,第一强震低潮期为1913~1922年;
第二强震高潮期为1923~1934年,第二强震低潮期为1935~1945年;
第三强震高潮期为1946~1957年,第三强震低潮期为1958~1969年;
第四强震高潮期为1970~1978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强震低潮开始于1913年,第二强震高潮结束于1934年,相差22年;第二强震低潮开始于1935年,第三强震高潮结束于1957年,相距23年;第三强震低潮开始于1958年,第四强震高潮结束于1978年,相距21年。这与太阳黑子周期十分接近。
我国华北(包括辽宁)、四川的地震有更明显的10年~11年周期。如:1922年9月29日渤海发生6.5级地震;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叠溪发生7.5级地震;
1944年12月19日辽宁丹东以南海中发生了6.75级地震;
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
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由上述周期可以预计华北、四川在1976年或1977年要发生6.5级以上地震,结果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震,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

7. 太阳黑子周期是谁发现的?

太阳活动周期的发现者不是天文学家,而是德国一位名叫亨利·施瓦布的天文爱好者。施瓦布的职业是药剂师,但他却是一个狂热而勤奋的天文迷。
19世纪初期,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刚刚发现天王星,许多天文学家就开始怀疑,在水星轨道之内、离太阳很近的地方还有一颗尚未发现的大行星,它的存在使水星的运动呈现出异常状况,他们将之称为火神星。
许多人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都想成为这颗火神星的发现者,施瓦布也是其中极热心的一个。他从1826年开始对太阳进行观测,想利用火神星凌日的机会发现它。只要天气晴朗,他的观测从不间断。
为了把大阳黑子与火神星区别开,施瓦布每天都把日面上的黑子画下来。他整整坚持画了17年,但直到1843年,他也没有找到火神星的踪影。施瓦布把积累了几柜子的黑子图全部翻出来进行比较,想从中寻觅到“火神星”的蛛丝马迹。然而,火神星没有找到,他却意外地发现了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变化。
施瓦布马上将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寄到天文期刊编辑部,但是因为他是一位药剂师,编辑们根本没有理睬他。施瓦布没有气馁,继续坚持每天观测。
时间又过去了16年,1859年,施瓦布已经是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火神星依然没有踪影,而太阳黑子变化的规律却更加明显了。施瓦布把自己的观测成果告诉了一位天文学家,这位天文学家帮助施瓦布把这一重大发现公之于世。
施瓦布的发现受到天文学家的极大重视,并很快得到了证实。目前,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大阳活动基本规律。

太阳黑子周期是谁发现的?

8. 太阳黑子的爆发对地球各个方面有何影响?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要各个方面的!!
 
   解析: 
  
 01.对中,短波无线电的影响 
 
 在离地面六十公里以上的高空,那里空气非常稀薄.由于太阳微粒的照射和流星
 
 体的撞击,气体的分子和原子部分电离,形成大气层中特殊的一层------电离层.
 
  
 
 电离层有一个特性,它可以反射和散射无线电短波.一个电台通过天线向四面八
 
 方发出无线电波,这些电波一部分沿着地面传播叫地波,另一部分向天空发去叫
 
 天波.地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面物的吸收,能量逐渐剪弱,波长越短,这种衰
 
 减越快,所以地波传播的距离不远.正好电离层有反射无线电短波的特性,天波
 
 在电离层和地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能将无线电短波传向方,实现了远距离通
 
 .但是波长过短则会穿透电离层,射向宇宙空间,不再反射到面.电离层所能
 
 反射的最高频率叫临界频率.所以每当太阳上黑子增多和有耀斑,日珥等现象
 
 时,太阳的微粒突然增大,电离层的结构发生变化,称为电离层爆炸或电离层骚
 
 扰.所以, 在太阳黑子极大期几年,电离层会因太阳带来的紫外线和X射线增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5太阳黑子与其对地球之影响 
 
 5/6 
 
 强在几秒中内自由电子数急速增加至10 的9次方/每立方公尺,而被严重扰乱.
 
 在这种情况下临界频率也随之迅速变化,造成通讯混乱, 引起中,短,超短波
 
 传送路径严重衰减(fedeout)而断讯,如地面的业余无线电,高频通讯及卫星通讯,
 
 严重时,地球白天通讯大范围断讯,甚至卫星被太阳高能量电离子的脉冲所破
 
 坏,此为太阳电离风暴(Ionospheric storm). 中,长波是靠地波传播的,所以电离
 
 层骚扰对它们的影响不大. 
 
 02.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空环境是否会影响我们地表的天气变化,这也是一个令人感到好奇的话题.有
 
 人由统计上的结果提出一项说法,认为地球上的天气变化会受到「太阳黑子」出
 
 现量的影响,而有十一年的周期变化.但是不少气象学家却认为太阳黑子的出现
 
 对日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不应该影响到地球上的天气变化.至于统计上的
 
 结果,应该只是一种巧合.可是太空物理学家对于这项统计结果,却有不同的看
 
 法.事实上太阳黑子数目多时,「白斑」的数量也相对增加,因此总日照量反而
 
 随著「太阳黑子」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但是问题的症结,不是在「日照量」,而
 
 是在「成云量」.由于「太阳黑子」数目增加会导致太阳表面磁场扰动量的增大,
 
 许多「日冕物质喷发」,在日磁层中造成大量的「磁云」,磁云中旋转的磁力线可
 
 阻挡外太空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宇宙射线」进入地球所在之日磁层内部.反之,
 
 随著「太阳黑子」数目减少,太阳表面磁场扰动量以及日磁层中的磁云量也随之
 
 减少.于是来自外太空宇宙射线便得以长驱直入,进入我们的磁层,电离层,以
 
 及中性大气中.这些带电的宇宙射线是一种相当好的「凝结核」,因此云很容易
 
 就形成了.云除了造成降雨和雪外,同时也反射阳光,使得地面气温下降,因此
 
 「太阳黑子」数目最少的那几年,地球上平均温度会下降,发生水灾和大风雪的
 
 机会也同时增加.这个结果也说明了太空物理学家对太阳黑子,日冕物质喷发,
 
 以及日磁层中磁云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对影响地球气候因子的认识. 
 
 七,黑子的寿命(注七)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较冷,看来较黑的部份,它中间较暗的部份称为本影区
 
 (umbra),周围较淡黑部份称为半影区(penumbra).平均而言太阳黑子的大小约为
 
 地球直径的二倍,平均寿命可持续长达一星期左右.通常黑子习惯成群的出现,
 
 大的黑子群可能包含100个以上的单独小黑子,有时长达二个月才消失.西元
 
 1610年,伽利略借由太阳黑子的观察,发现太阳的自转周期约为27日. 
 
 参●结论 
 
 在最多太阳黑子的时候,太阳温度会上升,而太阳的火焰和磁场亦会十分活跃,
 
 直接影响地球的天气及通讯系统,亦可能损害地球上空的人造卫星.太阳黑子活
 
 跃时,太阳辐射增强的部分都属于极短的坡段,如紫外线,X极射线,因此所增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pdffactory
 
 6太阳黑子与其对地球之影响 
 
 6/6 
 
 加的能量不多.这些辐射进入大气时,立即为高层大气(大约一百公里高)的气体
 
 吸收,实际到达地面的辐射量不大,因此对地表气候影响甚小.即使,高层大气
 
 结构有了变化,目前也无任何理论可以解释高层大气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附
 
 近的气候.太阳辐射如果减少百分之一,地表平均温度减少1~2度.总其言,太
 
 阳黑子与地球气候,游离层的电磁波息息相关,在21世纪后将会发现更多足以
 
 证明太阳黑子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