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保障

2024-05-15

1.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保障

(一)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和服务业发展考核体系。扎实推进成都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和政策先行先试,着眼于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为全省服务业大发展提供经验。(二)强化政策措施扶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互动发展, 引导制造业主辅分离,细化、完善全省服务业发展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各级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安排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整合优化重点服务行业已有的专项资金, 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投入。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大民生服务工程、农村生产服务体系、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 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积极引导外资向国家鼓励的服务领域投资, 扩大服务企业利用外资规模。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 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企业实现与工业用 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全面清理服务领域各类收费,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将服务业发展用地纳入规划进行安排,保障服务业发展合理用地。加强硬件支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 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 的原则统筹规划、 有序推进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三)加强服务业统计。建立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分工负责、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完善科学、统一、全面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全口 径范围的服务业统计调查, 逐步完善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四)形成人才引进培育保障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拓展人才培养形式, 开展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及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基地作用,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层次、 创新型人才, 不断提升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构建和完善人才引 进机制。设立服务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的服务业人才,特别是全省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所需的技术、 管理人才。强化人才奖励与保障制度, 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营造优良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各级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 创新服务手段, 改善服务方式, 增加服务内容,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整体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整顿和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推进全省各类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市场管理, 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服务业执法体系,努力创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推动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外包,规范并发展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政府部门职能转换需要的各类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引导和鼓励中介机构在规范企业行为、制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信息共享、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六) 做好规划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州)人民政府要根据《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 — 2012年)》和本规划以及服务业发展需要编制或修订各地、 各行业服务业发展实施规划, 形成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地区规划共同组成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各市(州) 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抓紧组织实施,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地区分工,确保目标和责任落实,全力推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保障

2.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

构建与全省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形成全省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国际化趋势较快的服务业发展局面, 基本建成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总量不断扩大。 到 2015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1700 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9% 。结构逐步优化。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增强新功能,以知识密集、新兴业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持续提升。 “十二五” 时期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年均增长 15% 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力争达到 36% 以上。对外开放加快推进。 “十二五” 时期服务业外商投资直接到位累计超过260亿美元;到 2015 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

3.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现途径

(一)推进服务业与“三化” 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与“三化” 融合发展工程, 发挥服务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延伸产业链和完善产业功能, 大力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面向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金融业、科技与研发设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 业 和 特 色优势产业的带动 力, 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全省“ 7 +3 ”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规划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园区内部或者周边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 配套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机构) 集聚区域,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以及示范企业(机构)建设,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围绕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现代物流等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庄稼医院、信息服务、气象服务、放心粮油进农村等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产品、农资流通及农村物流服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 建设高效率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动服务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依托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合理布局城镇服务功能区和服务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成都市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 结合天府新区规划, 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攀枝花等省政府确定的1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各地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要优先安排保障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用 地; 新城区建设要立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完善配套设施, 留足发展空间, 促进服务业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 积极推动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大力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一批服务业基础较好、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百万人口大县(区) 作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县(区), 率先进行服务业升级改造先行先试, 加快发展一批新型城镇化乡镇服务业示范点。(二) 推进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大城市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产出贡献大、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的现代服务业。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针,以城带乡,加快服务网络和服务产品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强化区域功能分工和互动协作, 积极培育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形成比较优势突出、 特色鲜明、良性互动的多极发展格局。抢抓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天府新区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提升成都市作为特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周边地区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带动其他地区加快服务业发展。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信息、科技、金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业化基础较好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构建区域政府合作平台,推进片区联动,形成市(州)之间服务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 特色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部门 合作平台,推进部门协作,形成机构健全、制完善、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的合作模式。 构建区域行业合作平台,加强服务业行业互动和行业标准建设、人才培养、行业信息等方面合作, 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三)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加快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依托规划建设的天府新区和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德阳、广安等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化工、特色中药研发生产基地等重要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区, 创新发展模式,引导服务行业合理集聚, 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突破传统地理集聚组织模式,创新集聚区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基于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虚拟服务业集聚平台,发挥虚拟服务业集群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服务新产品开发、服务新业态形成、服务产业转移、服务业人才培养、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发展, 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工业设计、文化与创意、 总部经济、 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商贸流通、旅游、 文化等一批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 示范带动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筛选、高质量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规划不同行业、不同地区、 不同产业链的服务业项目, 避免重复建设。加强服务业项目前期策划, 从灾后振兴建设中拓展项目、从中央和省的鼓励政策中挖掘项目、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寻求项目、从国内外新型业态中发现项目、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项目,形成梯次跟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加强服务业项目全程跟进和现代化管理,保证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推动全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推进服务竞争能力建设。 做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立足于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和服务行为, 建立完善服务业标准化推进机制,切实推动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信息平台建设、 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引导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服务业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做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 推进制造业企业主业与辅业分离,实现专业化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培育 20 家以上年销 售收入过 100 亿元的服务大企业大集团, 力争3 — 5 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企业百强。大力实施服务品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现有著名商标、 四川品牌和“老字号” 示范作用, 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全国性知名服务品牌和商标,着力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实现途径

4.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面临形势

(一) 发展基础。 “十一五” 时期, 全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策措施, 加大工作力度, 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十一五” 时期,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 2005 年的 2837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6030.4 亿元,总规模扩大了1.1 倍, 年均增长 12.2% 。 5 年累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 22812.1 亿元, 比“十五” 时期翻了一番。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2010 年全省服务业实现税1232.8亿元,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55.9% ; 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1503.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31.5%,比 2005 年提高了 2.7 个百分点。专栏1:2005 年— 2010 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略)投资占比稳步提高。 “十一五” 时期全省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2.69 万亿元, 年均增长 30.8% 。 2010 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7911.6 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 , 比 2005 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专栏2 : 2005 年— 2010 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增长趋势(略)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2010 年全省服务业到位外资达到 61.2 亿美元, 占全省到位外资总额的 62% 。 比 2005 年增长 33 亿美元,占比提高 13 个百分点; 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 43.4 亿美元,比 2005 年增长 6 倍。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金融、商贸、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四川。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 期间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 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 现代物流、 金融服务、 信息服务、 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 时期全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结构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服务业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服务业总量相对不足。从发展水平看,全省服务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2010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 12位,比 GDP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全国的排位落后 4 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7.9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和占比下降。全省服务业发展速度和占GDP 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呈总体下降趋势 “十一五” 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从2005年的10.6%下降到 2010年的10%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8.4% 下降到2010 年的35.1%,下降了 3.3 个百分点。专栏 3 : 2010 年部分省区服务业占 GDP 比重及人均服务产品拥有量(略)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服务业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平原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大、 速度快、 占 GDP 比重高; 丘陵地区、 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业业态丰富、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农村服务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全省服务业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滞后, 现代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缺少有影响、 有品牌的本土大企业大集团, 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省仅有1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企业百强,2 家企业进入全国连锁百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部分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抓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到位。铁路运输、电力、公用事业等存在行业垄断现象,一些行业准入限制较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问题影响较大。(二) 面临形势。 “十二五” 时期全省服务业面临良好发展环境和重大战略机遇。从国内外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有利于全省服务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与 竞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倒逼机制” 作用的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省内环境看,经过“十一五” 时期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服务业发展的内 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更好、更快的发展新阶段。一是全省正处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 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天府新区纳入国家级规划等重大机遇, 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二是全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省委、省政府把现代服务业作为 8 大重点招商引资产业之一,为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三是全省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到 2015 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8%,比2010年增长近8个百分点,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和有效载体。 四是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 到 2015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7300 元,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制定了《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四川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2009 — 2012 年)、《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 — 2012年)》,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 2015 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省服务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从服务业发展趋势看, 一是工业化发展中后期是服务业发展阶段的活跃期。 “十二五” 时期全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关键阶段, 服务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二是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均GDP在 2000 — 10000 美元区间是经济发展的加速成长阶段, 服务业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2015 年全省人均GDP将突破 5000 美元, 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将加快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逐步崛起成为主流业态。三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 非核心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整合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为全省承接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机遇。四是随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步伐的加快和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发展主流。五是走低碳经济之道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具有低碳排放特征的行业将率先发展, 绿色旅游、绿色物流、绿色地产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碳金融、碳交易等相关服务领域将不断拓展。

5.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坚持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坚持产业互动发展。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互动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支撑,不断增强全省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坚持行业融合发展。注重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协同推进,调整服务业行业发展业态结构, 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集聚集成发展。创新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整合人才、信息、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 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集成、一体化集成和价值链的集成,促进产业互促、资源共享, 提升产业集聚集成水平。坚持开放合作发展。 深入推进全省服务领域改革, 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力 度, 坚持“引 进来” 与“走出 去” 并举,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 促进服务业拓展国际市场, 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发展原则

6.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 以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围绕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和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7.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对外开放

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提升全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工程承包和劳务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中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有四川特色的服务出口,重点培育专利转让、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拓展数字媒体、文化创意、国际会展等新领域,提高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稳步扩大服务贸易进口,促进全省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以成都为核心,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点发展软件、动漫游戏、工程设计等支柱产业,培育数据中心、系统集成、医药研发等先导产业。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推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空间布局。(二)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抓住新一轮国 际产业转移机遇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质量, 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国公司在全省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营运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等。 鼓励外资参与研发设计、现代物流、 金融、 软件、文化创意、 服务外包等领域, 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鼓励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鼓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向国家争取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政策在我省先行先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推进与东盟、南亚、欧盟、美加、日韩、澳新等国际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等合作机制, 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三) 加快“走出去” 步伐。 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服务业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的服务业企业赴境外投资, 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重点支持对外承包、建筑安装、运输等服务贸易企业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和本地化经营。充分利用四川医药和餐饮的品牌效应, 带动中医药、川菜等特色服务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导电子信息、计算机信息服务、教育、文化、旅游等有发展潜力行业对外投资。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对外开放

8. 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介绍

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川办发〔2011〕94号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该《规划》分发展基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实施措施7章。《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两化”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