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合作

2024-05-15

1. 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合作

印度独立后,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新政府总理尼赫鲁就认识到,要把一个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为此,印度创建了数所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不仅以国际一流的理工学院为目标,而且直接通过与国际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将学院从一开始就置于国际一流的平台上,从而为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1951年创建的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就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原型构建起学术、科研和管理制度,从而在制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一流的接轨。学院又从教师建设着手,聘请印度杰出的科学家戈什(J.C.Ghosh)爵士为校长,不仅汇聚了印度最优秀的学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招揽最优秀的教师,最先聘来的是欧洲的杰出学者克劳斯(R. A. Kraus)教授和蒂施纳(H. Tischner)教授,蒂施纳教授还是电子学和电子通讯工程系的首任主任。这样,从一开始学校就建设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几年之中学院就发展成为印度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机构之一。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决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发展理工教育,并推行质量改进计划。而印度政府在办理工教育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技术、教育、人才和经济基础都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办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教育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借用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力量,来帮助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印度政府1956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合作,该合作的产物就是1957年在孟买建立的印度理工学院。从1956年到1973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孟买分校接受了大量的苏联援助。苏联不仅赠送了大批教学科研设备,还派出专家到孟买指导,共派出了59名专家和14名技术员。而为了培养孟买分校一流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供奖学金让苏联培养了27名印度教师。1965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孟买分校又接受了苏联政府提供的额外援助,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合作

2. 印度理工学院的全面深化

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印度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力度,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机制探索多形式全方面的合作模式。如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资助下,六所IIT学校与六所顶尖的德国工业大学(亚琛、柏林、达姆施塔特、德累斯顿、卡尔斯鲁厄、斯图亚特)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卡拉格普尔分校在科研、经费、设备、人才、课程等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与国际合作,德里分校开展学生、教师交换,合作研究,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等形式的合作。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实现教学科研实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所以实验设备和设施要现代化,新的实验室也要建立,但这要花费巨额资金,而发展中国家大学的经费都较为紧张,印度理工学院对此并不完全依赖政府和国内,而是大力借助国外的支持。卡拉格普尔分校在20世纪90年代后学校、各系和研究中心几乎都引进和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如农业和食品工程系的工业酶生产的移动实验室装置等,还建立许多新的实验室,如全印度唯一能制作0.18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国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绝大多数都是海外基金会和跨国公司支持和资助的,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就是在国家半导体公司和印度理工学院基金会的支持下建立的。现代化的设备和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利用这些新的实验实施,卡拉格普尔分校开发出的微芯片和相控阵雷达为印度的国防和空间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德里分校则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为吸引国际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赞助研究、合作研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支持性的基础研究中心。德里分校认为在创建基础研究中心过程中,一方面会带来赞助研究,一方面也会为一些新出现的技术领域带来先进设备。的确,一些跨国公司都因为看中德里分校良好的研究基础,在德里分校建立了实验室,像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实验室、思科公司的高级网络实验室、菲利普半导体公司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IBM公司的高级程序计算机设备实验室等。 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可以说是每一所大学的目标,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来说,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那么印度理工学院又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呢?首先,印度理工学院通过国际合作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校已有教师的水准,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德里分校等一方面聘请西方大学派教授到印度理工学院开设课程以培训教师,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西方大学学习和攻读学位。其次,多方争取经费,以支持优秀学者到印度理工学院任教,坎普尔分校就利用福特基金会等的支持吸引了很多教师从国外来坎普尔,或长期任教,或作几年的短期教研工作。

3. 印度理工学院的影响成就

IIT毕业生最爱前往的国家是美国,也因此成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加州大学帕克莱分校副教授萨克斯恩对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进行了一项调查,在约2000个新起家的企业之中,约有四成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而当中一半是IIT培育出来的人才。IIT毕业生大批涌至美国,始于70年代。他们进入美国的名牌大学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大学的研究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继而在风起云涌的八九十年代,在电脑、金融、跨国公司等领域尽领风骚。如今,这些来自印度工院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除了反馈祖国和母校,还对西方的企业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2003年,IIT在美国硅谷盛大庆祝创校50周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盛赞它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令人不可思议”的学校,并称它对计算机产业帮助匪浅。曾有人计算过,在全世界所有大学中,IIT学生成为百万富翁的比例最高。信息系统创办人、升阳计算机共同创办人、麦肯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沃达丰集团执行长、网威科技长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IIT校友。IIT的成功传奇,从美国企业的董事会议上,传颂到华尔街股票市场,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传说IIT学生在学会开车之前,就已经能够解开各种复杂的科学难题。不论是大学或企业,美国人疯狂着迷这些“咖喱脑袋”。例如,美国华盛顿特区的George Mason大学,每年主动奉送60个全额奖学金给IIT毕业生,另外还补贴住宿费,付钱让他们到美国企业去实习。在这段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IIT每年70%的毕业生会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50年,IIT总共产生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3.5万人。印度曾经有一则笑话,说进入IIT,是一只脚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只脚踏进印度航空。

印度理工学院的影响成就

4. 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优势

政府不遗余力的栽培造就IIT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国际的水平来看,IIT绝对称不上资源丰富,7所分校、3万多名学生,每年经费共10亿元左右。但是从印度的角度来看,IIT却可以让他校眼红。因为政府每年给其它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加起来也不过是3000多万元,只有IIT的3%。在这种“特权享受”的环境中,IIT的学生不免有“天之骄子”的傲气,自信心十足。“只要能够进IIT,去哪里都会成功。”来自北印度、在IIT孟买计算机系念大二的阿斯纳尼说,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后,父母亲喜出望外,几乎是倾家荡产,连续几天请全村邻居吃饭。因为他们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几个月,家里的一切投资,就能全部回收。当国外大学为了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争取到好名次,竭力鞭策教师写论文时,IIT却在强调评估教师绩效,并不侧重论文发表量。因此,在以论文数量为评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IIT只勉强挤进前500名。但是,在以同业评分学术声望为根据的伦敦《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上,IIT却名列第226-250名。工科领域在亚洲排名第54名。

5. 印度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

IIT共有约15500名大学生,12000名研究生。IIT不仅是印度最好的大学,在世界上也极富名气。每年的3000多名毕业生中,大约有2000人赴海外就业或深造,其中大多数人去了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CBS)曾经为IIT做了个专题,名为“从印度进口”。IIT的毕业生是美国从印度最珍贵的进口,因为IIT毕业生是美国各大公司竞相争夺的人才。在几乎所有美国大的信息技术公司比如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等,都有许多IIT的毕业生作为技术上的领头人。像这样卓有成就的IIT毕业生在美国有不少,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有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合伙人、美国花旗银行的副主席、前任美国航空公司的CEO等。IIT能够培养出与美国名校齐名、身价差不多的毕业生,但IIT的教育投入却大大低于美国的名校,不仅是学生的投入少,就是其教育的总投资也只是美国学校的零头。IIT的学生自己每年学费、生活费等开支需要承担大约700美元,相当于总开支的20%,其余80%的费用由印度政府补贴,即每年IIT在学生身上大约投入3500美元,这大大低于美国的大学投入。IIT的入学考试单独进行,每年有18万经过预选的高中毕业生考生参加IIT的专门考试,只有2%能拿到IIT的录取通知书。一些被IIT拒绝的学生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加州理工学院等美国名校的奖学金。换句话说,IIT是在与美国的名校竞争生源之中获得胜利。优秀的生源是IIT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之所以能获得优秀的生源是因为IIT在全印度的范围内以统一分数标准公平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而不是对一些地区比如首都新德里等地特殊的低分照顾,录取的过程完全透明。在录取的学生中,成绩好的学生还有特权选择IIT的校园所在地和所学专业。课程要求严格是另一个IIT教育成功的原因。过去的几十年里,IIT在建设一流理工院校上、在培养一流工程科技人才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公立大学的IIT的毕业生大多去了美国就业和深造,也因此遭到印度国内许多人的质问。IIT学生选择赴海外就业,是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一种压力和动力,这些年美国各大公司纷纷在印度本土设立研究和开发基地,在美国各大公司高层任职的IIT毕业生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难以估价的是,成千上万的在海外工作的IIT毕业生将是印度经济和科技产业的巨大的无形资产,通过一条无形的管道,使技术和海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返回到印度。总之,半个世纪以前,印度政府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建立了IIT,通过一个公平的生源选择、严格的课程设置、有效的管理、合理的投入将IIT办成了印度最好的大学,同时IIT也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学,IIT的毕业生不仅享誉海外,在崛起的印度经济中也有越来越大的直接贡献。

印度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

6. 印度理工学院的介绍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设和组成的七间自治工程与技术学院。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国硅谷更是这些IT人才的聚集地。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软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印度理工学院创建于1951年,在全国共设有7所校区,分别是:德里(Delhi)理工学院、坎普尔(Kanpur)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Kharagpur)理工学院、马德拉斯(Madras)理工学院、孟买(Mumbai)理工学院、瓜哈提(Guwahati)理工学院和卢克里(Roorkee)理工学院。1963年,根据印度国家技术院校法案,印度理工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院校,并赋予独立的学术政策、独立的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印度理工学院在全国的7所院校均为政府大学,在教学和经济管理上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学院委员会管辖。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该委员会的主席,每个分院各设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董事会负责各院校的学术政策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审核及成绩考核。

7. 印度理工学院的预留政策

IIT是按照国会的一项法案而建立的,受中央政府资助,在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必须通过每年一次的联合入学考试。每年大约有30万考生竞争3.000个入学名额。7位印度理工学院的校长与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就2008年6月9日出台的学生入学名额分配命令产生了冲突,该指令要求这些学校从2008年9月的学年开始,将各院系学生入学名额的15%预留给特定种姓,7.5%预留给特定部落,27%预留给其他弱势阶层。通常"其他弱势阶层"指的是社会地位不高、缺乏教育的社会阶层。根据1931年按种姓进行的人口普查,印度有2.399个地位低下的种姓或族群。虽然从1973年起就开始实施了为特定种姓和部落的学生预留入学名额的政策,但是执政的团结进步联盟(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政府在2005年仍要求大学拨款委员会把预留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除少数几所高校外的其他所有中央政府资助高校的讲师和教授职位。为了给预留政策铺平道路,在2005年12月通过了第93号宪法修正案。2006年1月《中央教育机构(入学预留)法案》正式生效,要求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在内的所有中央资助高校必须为其他弱势阶层保留27%的入学名额,2008年6月9日的命令要求把预留范围扩大到教师的聘用上。

印度理工学院的预留政策

8. 印度理工学院的入学方式

IIT在印度的7个分校,每年共招收4000多名新生,印度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要挤进这扇窄门,就只能参加联合入学考试(JEE)。联合入学考试是全球此类本科入学考试中最难的,因此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超过30万名成绩优异的中学生报考JEE,录取率却不到2%,比哈佛大学的13%还要低。在印度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IIT,二流的才出国念美国名校。JEE考试只考物理、数学和化学,而且要考两次,第一次先刷掉后面的40%,第二次则挑出最后能够入学的考生。能够从IIT出来,往往就是精英中的精英(creme de la creme)。JEE真正能够筛选出好学生,只会死背的考生,绝对考不好。JEE考试得分排名,几乎跟4年后从学校毕业的学科成绩排名一模一样。IIT校门虽窄,却是成功人生的入场券,即使一年学费合成人民币近6000元,是其它公立大学的100倍,仍是数亿印度父母与学生的梦想之所系。很多印度小孩从11岁起,就开始为考进IIT做准备,日夜补习苦读,只为了进入这所人人梦寐以求的学校。印度其它大学或理工学院,只能颁发工程学士,IIT却可以单独授予B.Tech.(科技学士)学位,凸显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IIT每年有2500名工程师毕业,2004年开始增加了约2000名入学名额。这意味着如果2004年入学的学生4年后毕业时,全球将增加4500名印度理工学院的工程师。2004年,有17.5万人参加了JEE,只有2.6%的人获得入学资格,而申请印度理工学院失败的学生成功获得美国一流工程学院的入学通知书的情况也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