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2024-04-28

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生物物理所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科学、非编码核酸和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等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装备的创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和实验方法的重点突破,构建以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为重点的转化型研究体系。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共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2.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包括蛋白质、酶和膜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含三维结构)、运动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研究,从原子、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了解和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细胞功能调控的相互关系。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帮助蛋白质折叠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折叠和去折叠过程中的构象、能量、活性变化规律,新生肽链的折叠,蛋白质结构预测;胰岛素系列、藻类捕光色素蛋白系列及金属蛋白系列等的晶体结构研究,蛋白质溶液三维结构的NMR研究;与信号跨膜转导、物质(含蛋白质)运送和细胞凋亡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因素(如膜脂及脂的结构等)影响等的研究。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或重点项目等科研任务以及其它部委级的研究基金项目,在出色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中,该室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如:“胰岛素分子正确结构的形成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研究纠正了国外大部分流行教科书中关于“胰岛素原的C肽是胰岛素分子中正确二硫键形成所必需”的错误观点,同“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及“酶活性不可逆改变动力学”的理论一样已广泛地被国际同行引用并接受。在1989~2001年间,共发表论文750篇,其中被SCI收录363篇(国外刊物343篇);出版论著6部;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21次,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四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其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因出色的科研业绩还获得了多项个人奖励,如“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王丹萍奖”、“何梁何利基金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及“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王志新院士和潘宪明研究员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已经绘制,21世纪的生命科学正迈向蛋白质组学的新时代。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发挥已有优势,突出自身研究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力图从原子、分子和细胞水平等多层次开展蛋白质、酶和膜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细胞功能调控的相互关系研究,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为国家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生物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做出贡献。

3.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生物物理所是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共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培养点,2个硕士培养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博士点一级学科:生物学 博士点二级学科: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 硕士点一级学科:生物工程、免疫学、生物学 硕士点二级学科: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  截至2011年底,研究所流动站共有在站博士后51名。其中35岁以下者占全部博士后人数的84%,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骨干力量。 2013年,该所组织所内科学家75人次分赴全国20所重点高校加强招生宣传,录取免试推荐生33人;成功举办生命科学希望之星夏令营,从57名优秀营员中择优录取10人。积极落实中科院、教育部的“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组织研究所科学家为“贝时璋英才班”学生授课,积极推进与重点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接收重点院校本科实习生58人。2013年研究所招收博士生95人,硕士生91人。目前在读研究生568人,其中,博士生295人、硕士生273人;外国留学生3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55人。毕业研究生87人,其中,博士71人,硕士10人,工程硕士6人。有20名研究生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院长优秀奖、优秀博士论文奖及各类冠名奖;4名研究生导师获得优秀导师奖。2013年,研究所接收进站博士后18人,出站博士后13人,在站博士后49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人,面上资助3人。 2009年1月,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孙启凡荣获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资助,其报送的项目名称为“生物技术在西部农村中的生产效应探究”。这个项目主要通过开展西部农村生产生活的调查工作,重点从转基因作物以及其他生物工程新品种在西部农村的种植(养殖)推广情况着手,了解生物科技实际应用现状,寻找自身所学与生产所需的结合点,为科研和学习注入动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4.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8人、副研6人(其中45岁以下5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科研人员和一支素质较好的研究生队伍组成的较合理的研究梯队,对确保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现实验室的总体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是全国第一批自定博士生导师的试点之一,也是生物物理的研究所2个博士后流动站之一。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培养了众多的优秀研究生,仅1996~2001年内,实验室就有8位博士后出站、54位博士和34位硕士毕业,毕业生中有46人获得各种奖励70次。其中有4人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1人获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9年在全国开展了评选100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活动,童俊超博士的毕业论文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科学院入选的20篇论文之一。

5.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 CAS)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8日启用现名。吴有训、赵忠尧、严济慈、吴健雄、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曾先后在物理所工作过。截至2014年底,物理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494人,其中科技人员264人、科技支撑人员102人。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研究所有在学研究生810人(其中硕士生306人、博士生504人),在站博士后46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6. 中国科学院


7.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8.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地址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坚持在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活动举办、科学文化凝练、科学精神传承方面,认真探索,推陈出新,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