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三余一的由来

2024-05-16

1. 耕三余一的由来

由来于《礼记·王制》中一文:“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耕三余一是对《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一语的归纳和简称。
意为耕种三年,必须累积可食一年的余粮。“耕三余一”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人们对储备的高度重视,是低生产力水平下防备灾荒丧乱的经验总结,也是旧时量入为出和谋求常年财政平衡的重要原则,被奉为古代中国理财思想的经典。

扩展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三余一”思维: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耕三余一”的理念,将每年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储藏起来,连续积储三年便可存足一年所需的粮食。
《盐铁论·力耕》亦有:“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增广贤文》也记载有:遭遇大旱之年,收成不过三分之一,展示民不聊生的状态。

耕三余一的由来

2. 耕三余一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耕三余一的解释(1).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礼记·王制》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 :“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 汤 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2).抗 日 战争时期, 中国  * 党领导下的 若干 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 运动 中提出“耕三馀一”的口号, 号召 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 《五百字诗》 :“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 《夫妻识字》 :“ 努力 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词语分解 耕的解释  耕 ē 用犁把土翻松:耕种(恘 )。耕作。耕耘(耕地和除草,亦泛指 劳动 ,如“着意耕耕,自有收获”)。笔耕(喻写 文章 )。舌耕(喻教书)。  部首 :耒;  一的解释  一 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全;满: 一生 。一地水。 相同:一样。 颜色 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 试探 性:算

3. 耕三余一的意思?

   
  注音 ㄍㄥ ㄙㄢ ㄩˊ 一 
  拼音 gēng sān yú yī
   基本释义 
  ⒈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 *** 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农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引证解释  ⒈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引《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 汤 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⒉  抗 日 战争时期,中国 *** 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 *** 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引续范亭 《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马可 《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耕三余一的意思?

4. 耕三余一是什么意思

耕三余一的意思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农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详细解释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汉 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 汤 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馀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5. 耕三余一的介绍

耕三余一是指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耕三余一的介绍

6. 耕三余一出自哪个朝代

耕三余一出自抗日战争时期。耕三余一意思是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农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粮食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

7. 【耕三余一】的意思是什么?【耕三余一】是什么意思?

【耕三余一】的意思是什么?【耕三余一】是什么意思?  【耕三余一】的意思是:★「耕三余一」在《汉语大词典》第11745页 第8卷 589耕三余一gēng sān yú yī(耕三余一,耕三余一) 1.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 《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 续范亭《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 马可《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耕三余一的拼音gēng sān yú yī
  耕三余一是什么意思
  ★「耕三余一」在《汉语大词典》第11745页 第8卷 589 耕三余一  gēng sān yú yī(耕三余一,耕三余一)  1.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 《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 续范亭《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 马可《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耕三余一】的意思是什么?【耕三余一】是什么意思?

8. 耕三余一是哪个时期的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
耕三余一是对《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一语的归纳和简称。意为耕种三年,必须累积可食一年的余粮。
“耕三余一”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人们对储备的高度重视,是低生产力水平下防备灾荒丧乱的经验总结,也是旧时量入为出和谋求常年财政平衡的重要原则,被奉为古代中国理财思想的经典。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以“耕三余一”号召人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一年耕,有四月之余”。这一口号对鼓励人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支持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革命人民对古代优秀理财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背景:
1、日本对外扩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2、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3、国际环境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耕三余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