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玉要烧三日满原理

2024-05-12

1. 试玉要烧三日满原理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一句诗词,不是真的要烧玉,讲的是看人看事,就如同试玉一般,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去下定论。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一句诗词,不是真的要烧玉,讲的是看人看事,就如同试玉一般,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去下定论。
  这句诗以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都要得到全面的认识,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诗人在诗中表示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是伪。

试玉要烧三日满原理

2.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什么意思啊?

白居易诗曰:“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说的“材”,主要指的是人才的德。一般来说,人才之“才”比较容易辨别,三把火烧完,三板斧抡罢,是骡子是马,就有七八分明白了。德就不是靠一时一事能看清楚的。中唐名臣张九龄说:“临事之选,仅取其才;而平日之选,在择其德。”这是经历了无数教训之后的经验之谈。 

解释成:无论做什么,都要用时间来试验锻炼,才能知道真伪与内在

3.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哪里的

白居易的《放言》这首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哪里的

4. 试玉要烧三日满,为什么要烧?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一句诗词,不是真的要烧玉,讲的是看人看事,就如同试玉一般,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去下定论。
这句诗以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都要得到全面的认识,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诗人在诗中表示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是伪。

扩展资料:
该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全诗如下: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送给对方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要使用龟甲或者蓍草茎来占卜。检验玉的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时间,辨别木材好坏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有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没有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如果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会知道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诗词-放言五首其三

5. 试玉要烧三日满,为什么要烧?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一句诗词,不是真的要烧玉,讲的是看人看事,就如同试玉一般,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去下定论。
这句诗以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都要得到全面的认识,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诗人在诗中表示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是伪。

扩展资料:
该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全诗如下: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送给对方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要使用龟甲或者蓍草茎来占卜。检验玉的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时间,辨别木材好坏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有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没有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如果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会知道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诗词-放言五首
其三

试玉要烧三日满,为什么要烧?

6.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是什么意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意思是: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出处】《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扩展资料
1、《放言五首·其三》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三首。
2、《放言五首·其三》鉴赏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7.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是什么意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是什么意思
白居易诗曰:“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说的“材”,主要指的是人才的德.一般来说,人才之“才”比较容易辨别,三把火烧完,三板斧抡罢,是骡子是马,就有七八分明白了.德就不是靠一时一事能看清楚的.中唐名臣张九龄说:“临事之选,仅取其才;而平日之选,在择其德.”这是经历了无数教训之后的经验之谈.
无论做什么,都要用时间来试验锻炼,才能知道真伪与内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是什么意思

8.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是什么意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意思是: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出处】《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扩展资料
1、《放言五首·其三》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三首。
2、《放言五首·其三》鉴赏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