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是什么?

2024-05-14

1.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是什么?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
1、叙事模式不同
《水浒传》是单线串联,前半部分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在上梁山聚义这个主题下组合起来,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而后半部分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
《荡寇志》却有一条主线基本贯穿全书始终,那就是以陈希真父女的活动为主线。沿着这条线,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其情节之跌宕起伏,可与《水浒传》有一比。
2、小说创作时代环境的不同
《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它的成书经历了由两宋之交到元末明初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最后由施耐庵完成。

 《荡寇志》一书创作于道光年间。这时的清王朝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

3、作者成长环境的不同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以叛逆者为描述对象,并且作者倾注其全部热情,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押司宋江、大财主卢俊义等形形色色等性格各异的叛逆者塑造成历史英雄,塑造成社会正义的化身,基本的原因在于施耐庵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叛逆者的同情。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的成长环境则与施耐庵大不相同。俞万春出生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科举功名是个“诸生”。俞万春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许多诗文正史,对古今治乱的根本,历代兴亡的缘由了解颇多。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是什么?

2.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是什么?

一、《荡寇志》更加重视情的描写
《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都以“忠”和“义”为行动准则和道德标准,几乎没涉及到情,而《荡寇志》却大大突破了这一点,在全书突出“忠”和“义”的同时,还浓墨重彩的渲染“情”。
1、亲情
在第七十二回陈丽卿打完高衙内后,父女俩在家里的一段对话就透着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颇觉温暖。
丽卿道:“杀了他不过完他一命,值什么!”希真道:“你舍得命,我须舍不得你……你说出这话来,兀的不教我伤心。”丽卿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希真道:“只是走不脱。”丽卿起先嘴硬,听到这话也有些惧怕,便道:“怎好?莫不成真个把女儿丢入粪窖里?只是女儿也舍不得你。罢,罢,罢!爹爹,我是你生下的,你要我怎的,我都依了。拼得个一世没出场,只要你安稳便了。”
一头说,一头泪珠儿扑簌簌的滚下来,双膝跪下去,呜呜的只是哭。陈希真见女儿认起真来,看了一看,咄的一声笑道:“你起来,我对你实说了罢!”丽卿掩着泪立起来。希真道:“我的儿,你坐了,听我说。”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慈父的形象和一个乖巧的女儿形象。父亲为了教育女儿,略使花样,女儿不明真里,急的直掉泪。
这段对话如此的富于生活气息,我们看到了父女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父女俩逃出城后,希真又替女儿洗净血迹。这个细节描写中流露出来的父爱同样令人动容。
2、爱情
《水浒传》写到夫妻但几乎没有写到爱情。《荡寇志》在这一点上又有所突破。在第八十八回,演武厅陈丽卿、祝永清夫妻宵宴一段,也写得精彩绝伦。先写两个人互相被彼此的容貌吸引,再写两人互相钦佩对方的本事,再到两人互相欣赏对方的个性气质,一层一层地深入。
女诸葛刘惠娘、云龙这对夫妻,两人虽是指腹为婚,但二人在没有见面之前,就已经听说过对方的事迹,互为钦佩。见面之后,被对方的个性、本领所征服,成亲后,二人更是互相帮助,在剿灭梁山的过程中屡建奇功。
当然,作者下笔十分的含蓄、有度,严格遵循着“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准则。

二、对女性的认识不同
《水浒传》中的女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水泊梁山的女英雄,其中孙二娘、顾大嫂似凶神恶煞,扈三娘虽说美丽又武艺出众却嫁了好色无能的丈夫。另一类就是潘氏“淫妇“们,结果都被好汉们虐杀。《水浒传》中的女性谈不上什么社会地位,这是时代在文本中的回映。
《荡寇志》里女性地位大幅提升。书中重要人物陈丽卿虽然性格上没有独特之处,但她仍是一位美若天仙、武艺超群、性格豪爽的女将。从书后的缘起来看作者其实就是把她作为主人公来写。
她座下乌骓马,手提梨花古定枪,号称”女飞卫“,箭书术通神,箭射小李广花荣,在马上掐死扈三娘。还有一位精通六王善造各种攻战器械、谋略过人的女中诸葛刘惠娘,生得美貌绝伦,在剿灭梁山泊的过程中屡建奇功。
这两位美女的夫君都是盖世英雄,最后又都入道升仙,得成正果。其他还有徐青娘、汪恭人、张夫人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可见,俞万春对女性的认识还是有进步性的。

3. 荡寇志和水浒传有什么区别?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
1、叙事模式不同
《水浒传》是单线串联,前半部分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在上梁山聚义这个主题下组合起来,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而后半部分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
《荡寇志》却有一条主线基本贯穿全书始终,那就是以陈希真父女的活动为主线。沿着这条线,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其情节之跌宕起伏,可与《水浒传》有一比。
2、小说创作时代环境的不同
《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它的成书经历了由两宋之交到元末明初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最后由施耐庵完成。

 《荡寇志》一书创作于道光年间。这时的清王朝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

3、作者成长环境的不同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以叛逆者为描述对象,并且作者倾注其全部热情,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押司宋江、大财主卢俊义等形形色色等性格各异的叛逆者塑造成历史英雄,塑造成社会正义的化身,基本的原因在于施耐庵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叛逆者的同情。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的成长环境则与施耐庵大不相同。俞万春出生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科举功名是个“诸生”。俞万春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许多诗文正史,对古今治乱的根本,历代兴亡的缘由了解颇多。

荡寇志和水浒传有什么区别?

4. 水浒传和荡寇志有什么区别?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
1、叙事模式不同
《水浒传》是单线串联,前半部分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在上梁山聚义这个主题下组合起来,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而后半部分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
《荡寇志》却有一条主线基本贯穿全书始终,那就是以陈希真父女的活动为主线。沿着这条线,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其情节之跌宕起伏,可与《水浒传》有一比。
2、小说创作时代环境的不同
《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它的成书经历了由两宋之交到元末明初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最后由施耐庵完成。

 《荡寇志》一书创作于道光年间。这时的清王朝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

3、作者成长环境的不同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以叛逆者为描述对象,并且作者倾注其全部热情,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押司宋江、大财主卢俊义等形形色色等性格各异的叛逆者塑造成历史英雄,塑造成社会正义的化身,基本的原因在于施耐庵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叛逆者的同情。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的成长环境则与施耐庵大不相同。俞万春出生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科举功名是个“诸生”。俞万春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许多诗文正史,对古今治乱的根本,历代兴亡的缘由了解颇多。

5. 水浒传和荡寇志的区别是什么?

《荡寇志》和《水浒传》的区别:
1、叙事模式不同
《水浒传》是单线串联,前半部分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在上梁山聚义这个主题下组合起来,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而后半部分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
《荡寇志》却有一条主线基本贯穿全书始终,那就是以陈希真父女的活动为主线。沿着这条线,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其情节之跌宕起伏,可与《水浒传》有一比。
2、小说创作时代环境的不同
《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它的成书经历了由两宋之交到元末明初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最后由施耐庵完成。

 《荡寇志》一书创作于道光年间。这时的清王朝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

3、作者成长环境的不同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以叛逆者为描述对象,并且作者倾注其全部热情,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押司宋江、大财主卢俊义等形形色色等性格各异的叛逆者塑造成历史英雄,塑造成社会正义的化身,基本的原因在于施耐庵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叛逆者的同情。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的成长环境则与施耐庵大不相同。俞万春出生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科举功名是个“诸生”。俞万春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许多诗文正史,对古今治乱的根本,历代兴亡的缘由了解颇多。

水浒传和荡寇志的区别是什么?

6. 荡寇志《水浒》人物结局是什么?

《荡寇志》中,梁山五虎将的悲惨结局,林冲气死,其余四人战死。大刀关胜,武艺出众,是梁山五虎将之首。关胜活到了征讨方腊之后,可惜有次喝酒,他偏要骑马,结果给摔死了。
豹子头林冲,在梁山五虎将里面位居第二位,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但林冲活到了征讨方腊之后,得了风瘫,半身不遂。武松在六和寺里面照顾了林冲半年,林冲病故。
霹雳火秦明,是梁山五虎将里面的先锋猛将,声若奔雷,脾气急躁,敢冲敢拼。霹雳火秦明在征讨方腊时,被方杰所斩。
呼延灼是梁山五虎将里面的中流砥柱,能打能扛,还懂得排兵布阵。《荡寇志》里面,呼延灼的结局却很悲惨。车轮战四位猛将,居然没人帮他。
《荡寇志》里面,董平的对手是金成英和韦扬隐。韦扬隐先跟董平大战60回合,不分胜败。然后金成英突然出手帮忙,联手韦扬隐打董平。董平抵挡不住,被金成英和韦扬隐战于阵前。

《荡寇志》
清代小说家俞万春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从其文本上看,是完全反《水浒传》的《水浒传》续书。主要内容写的是雷部三十六将剿灭梁山,收束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故事。
因为这部著作似乎是站在了梁山好汉的对立立场,完全颠覆了二百余年以来人们对《水浒传》的认识而遭到无情的鞭挞,《荡寇志》被批判为格调低俗的反动小说,俞万春则被划入反动文人之列。
但是,事情远远不会如此简单,是非也绝非一言可以判定《荡寇志》就是一部丧心病狂的反《水浒传》的坏书。这部总共七十回的长篇小说,内容极为丰富,思想也极为复杂,不是一篇短文所能概述和剖析得清楚的。

7. 《荡寇志》为何被称为“最丧心病狂”的一版《水浒传》?

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不计其数,其中许多经过口耳相传而广为人知。小说话本往往偏爱讲那些奸佞恶人,他们无恶不作,手段残暴甚至令人发指。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丧心病狂的事件呢?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作为一国之君,当然是要随心所欲,尽情享受,于是刘邦便四处出游。按理说,出游应当带着自己的皇后,但吕后年老色衰,而刘邦刚当汉王时纳下的戚夫人不但貌比西施,还擅长歌舞。于是刘邦便回回都带着戚夫人而留吕后在宫中,吕后因此怀恨在心。
刘邦死后,吕后掌握大权,想起当年的恩怨,便对戚夫人痛下毒手,《史记》中记载道:“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砍断手脚,挖去眼睛,耳朵里注入铜,用暗药灌入咽喉,割掉舌头,并让她住在厕所里。其阴毒狠辣至此。

不但如此,吕后还让人带年幼的汉惠帝来看,惠帝看后惊惧恐怖,说道:““此非人所为。”他因为看了“人彘”,精神受到巨大的冲击,回去后“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不久便病逝。这个残忍的手段在许多年后被另一位女子学了去,那就是武则天。她为了报复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她们做成人彘关在酒瓮中,称要让她们“骨醉”。这一酷刑流传到今日,仍然令人觉得丧心病狂。在电影中,为了体现慈禧太后的残忍,也有她把竞争对手丽妃做成人彘的桥段。
古代的战争是非常残忍的,战败后,不仅自身难保,还可能国破家亡。秦国将领白起被称为“杀神”、“人屠”,皆因他在秦、赵长平之战中战胜“纸上谈兵”的创造者赵括后,将四十五万降卒尽数坑杀。后世有云:“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战争遭殃的不只是士兵,后方的百姓也十分悲惨。战争带来的灾难古已有之,《左传》中便记载宋、楚两国交战,楚国包围宋国都城,宋君遣使投降说宋国现在已经:“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因为被围困,粮食已尽,都城之内,人们交换孩子吃,用尸骨当柴烧。惨状令人胆寒。
到了东汉末年,纷争动乱,这样的现象再次出现。曹操军队粮草已尽,谋士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程昱用人肉干当兵粮,尽管是迫不得已,但还是导致了自己名声扫地,之后他虽然功绩卓著,却因为这一污点而无法封公。

《荡寇志》为何被称为“最丧心病狂”的一版《水浒传》?

8. 大家觉得《荡寇志》怎么样?如题 谢谢了

说《荡寇志》坏,主要就是丑化农民起义,对它的艺术水准,批评意见倒不多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是,正因为它的艺术上还算不错,一度还很流行,所以思想就显得尤其坏。今天看来,当年鲁迅先生所谓的“思想未免煞风景”,确实还是有的。关键是主要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一股子奴才气。但是不是丑化农民起义,就成了有争议的问题。  很简单,要问《荡寇志》有没有的一般的丑化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我可以说,看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潘旭澜笔下的太平军,止庵笔下的义和拳,可都比《荡寇志》里的梁山贼寇惹人反感多了;要问《荡寇志》有没有具体的丑化《水浒》里所描写的这一次梁山起义?我可以说,朱大可、孙勇进,包括我们天涯的淮茗大哥,大大小小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论者都十分有力的证明了,水泊梁山的好汉都就是不把老百姓的性命当回事的那么一帮子人,——所以把他们往坏处写,也就好象确实不是没有理由。  实践出真知,《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在珠崖、桂阳等地,是确实和农民军打过仗的,所以他写梁山起义如何失败,也就显得比较真实。书的前三十回,梁山队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势头好,很快抢了很多州府,但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跟上,在占领区的统治地位并不牢靠,而且战线拉得过长,实力分散,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最常见的命运,至少,比被招安后和方腊火并掉要典型。从阅读效果上说,《荡寇志》里每一个好汉被干掉之前,总还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个人才能,往往显得比较壮烈。比起《水浒》里“征方腊”的那十回书里,众英雄像被机枪扫射似的毙命,如杨志、史进这等第一流身手的人物,居然无声无息的就没了,俞万春这么写,恐怕反而要让人容易接受一点。  当然,农民起义搞到后来,总不免有内讧。五虎上将里的霹雳火秦明,就是因为卢俊义的猜忌给逼死的。而且,《荡寇志》里,打击梁山主要靠的不是官军,而是各处的地方豪强,割据武装。这个我们也熟,看《三国》里孙曹刘们是怎么起家的,就知道确实是怎么回事。李自成败于辫子兵,最后在九宫山,却也很可能是死在地主武装手里。更典型大家也更熟悉的,当然就是差不多在《荡寇志》成书的同时爆发的太平天国。朝廷的八旗绿营早烂掉了,要与石达开李秀成这样的优秀将领争衡,到底还是靠了曾国藩的湘军。  太平军一进苏州,当即就毁了《荡寇志》的书版,有趣的是,除了上述一般农民起义都有相似外,太平天国的命运和《荡寇志》的描写还有额外的巧合。太平天国起初把洋人当做“番弟”,“洋兄弟”,后来则据说是在“在清朝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不得不陷于失败”。《荡寇志》里,梁山有个洋人军师,乃是“大西洋欧罗巴国人士,名唤白瓦尔罕”,此人后来降了官军。而水泊梁山如此地利竟也被最终攻破,则是因为,围剿的将领得到了一套西洋画法的梁山全图。   评论者一般都说《荡寇志》的艺术水准不坏(除掉那些骨子里坚信思想不好,艺术上就必无足道的人物),但究竟不坏在哪里,好象就很少有人谈。翻来覆去也只是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几句话:“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摹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或者,“文章是漂亮的,描写也不坏。”  那我就说两句。  让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它结构。这部书的大框架搭得比《水浒》好,它不是一个十回又一个十回串起来的,而是写了一场大的战役的全过程。一边是梁山从鼎盛到逐步衰落到灭亡,一边是陈希真、云天彪、张叔夜这些朝廷和地方的势力怎么兴起,怎么慢慢对梁山形成合围剿杀之势。常常是同时几条战线都在打,而方方面面的战况,彼此都有微妙的关联。这在今天的军事小说里不希奇,古典里能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此外就好象只有《三国演义》。不过《三国》结构的完善,多少得益于史实自身的提供的均衡性。俞万春就没占到这个光,小说里那么多的线索,他完全是靠自己纵横捭阖的才能组织起来的,从这点上说,他很了不起。  除掉开头几回写陈希真父女脱难的故事,总的说来,我感觉《荡寇志》受《三国》的影响要远大于《水浒》。因为《荡寇志》里运筹帷幄的谋略写得很见功夫,而《水浒》这方面其实做得很差。这就和《水浒》的另外一部续书,陈忱的《水浒后传》不同。我要是施耐庵,就一定不会喜欢陈忱这样的续作者,要是搁现在,恐怕还要告他抄袭。他常常就是拿《水浒》原有的故事,换个人名再写一遍。俞万春倒还干这么没意思的事。陈丽卿给高衙内调戏,当然也让人想起林冲娘子的故事。但之后的发展就全然不同。林冲被陷害,自己事先完全是不知不觉的,陈希真则很早就决定了逃走避祸,但面子上和高俅父子虚与委蛇(说实话,这里描写的火候没掌握好,这段时间里高衙内的表现很感人,让我想起了被朱九真欺骗的张无忌)。不幸他的计划被高俅身边的一个篾片识破,于是双方又有了一系列的斗智。这样事件的复杂度远非林冲那回可比。  不妨这么说,如果陈忱是一个模仿者,俞万春则更多时候是一个加工者。又比如《云公子万弩射索超》一回,这是脱胎于《三国》里诸葛亮木门道射张郃的情节。但前前后后的铺垫渲染,比是三国里那回书要详细得多。索超秦明先跟路人打听,说是没有伏兵,看雪地上一点人迹没有,确信没有伏兵,这才放心追下去,——一路还夹写雪景,写雪地行军的的艰难,这些细处功夫,都是《三国》通常不会下的。结果官军是绕出“林外小路,盘上山去”的,所以索超还是中了埋伏。我想鲁迅先生“几欲摹前传之垒”的评价,大约也就是针对这些内容而言。  甚至《水浒》里的一些破绽,也被俞万春利用得很好。如秦明是给宋江设计害死全家,才不得不逼上梁山的。要说对此事秦明一点怨气没有,那也未免不合情理。《荡寇志》就写官军抓住这一条,大搞反间计。梁山马军五虎将里,为什么独独董平的名字在天罡排名里和其他人隔开,孙立那么厉害,为什么却只能在地煞里容身,《荡寇志》都给解说得很圆:   金大坚也将怎样密镌石碣的话说了,又道:“这是宋江想与卢俊义争位,故与吴用、公孙胜议得此法,特将卢俊义名字镌在第二。此碣自卢俊义一到山泊之后,就已镌定。彼时张清、董平等尚还未到,原想就部下头目中选出几个,以满一百八人之数。后同张清等到来,却好天罡数内余第十五、十六两行未镌,因将张清、董平镌入。所以董平在五虎将之列,名次却在十五,顿与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离开,实为镌刻已定,难以改易故也。”贺太平又问道:“那董平、张清本位,原拟镌刻那个?”萧让道:“一个拟刻孙立,一个未定。至于地煞数内多有未定,所以龚旺、丁得孙尽有空缺可填。就是蔡福、蔡庆、郁保四、王定六等,也都是临时填上去的。此一事,惟有宋江、吴用、公孙胜及小人等知悉,余人都不晓得。”张公大笑道:“妖言惑众,一至于此。”   对喜欢武侠小说的读者而言,《荡寇志》的还有一个进步也值得一说,就是他的武打场面很详细。《三国》里,赵云冲阵时,“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这么几句描写,毛宗岗就要感叹是“一篇绝妙枪赞”;《水浒》里武松醉打蒋门神,也不过是“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而已。而类似这样文字,在《荡寇志》里是毫不希奇的。陈丽卿与花荣斗箭和与扈三娘挑灯夜战两场单挑,都一波三折,尤其见得写时下了功夫。  当然也不宜以此就把《荡寇志》抬得过高。钱钟书论宋诗、唐诗关系时说: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籍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义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把宋人换成俞万春,唐人换成施耐庵、罗贯中,也就是这么回事。毕竟《荡寇志》在原创性上不能和那两部名著相比,这就是所谓“大师以降,余者雕虫小技而已”。《荡寇志》和《水浒》比差得最远的,是《水浒》有一种野蛮的力量,它那种漠视人性和生命的残酷,恰恰有一种原生态的社会的狞厉之美。这一点上,《荡寇志》就显得过于文人化,精致得没了元气。也正因此,他所着力塑造的雷部三十六将,绝大多数都是“没面目”的人物。  人物塑造方面,大约可说是《荡寇志》最大的败笔。只有一号女主角陈丽卿的傻大姐形象还算有特色(她有点像《书剑恩仇录》里的周绮,只是厉害多了,管陈丽卿叫“俏李逵”其实更合适)。据俞万春在《〈荡寇志〉缘起》里说,他十三岁的时候做梦梦见了陈丽卿,就是为了陈丽卿的叮嘱,他才写了这部书。看了这段自述我总忍不住佩服。我自诩也算爱文学,可我要是十三岁时有美女入梦,肯定只会遗精,不会写书。   总的说来,《荡寇志》的长处是把通俗小说的元素利用得特别好,而更加深广一些的东西确实不多。但作者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一些消息,还是尽多令人感慨的内容。  前面其实已经带到了一点。《荡寇志》里已经写到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洋人军师白瓦尔罕的厉害处,就不是奇谋妙计,而在于机械制造。——奔雷车是坦克,沉螺舟则干脆就是潜水艇。不过俞万春天朝上国的心态作祟,最终还是让这个洋鬼子栽在华人才女刘慧娘的手下。俞万春除了这部小说外,还写过《骑射论》、《火器考》,大约可以算当时中国比较懂军事的人之一;而《荡寇志》成书,则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在武器上的优势究竟有多大,他应该不是不知道,而是实在不甘心承认。看来,要我们面对现实,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洋鬼子的优势,书里毕竟还是写到不少的。要了解梁山地形,中国画不管用,惟独“这西洋画法写山水最得真形,一草一木,一坡一塘,尺寸远近分毫不爽”。而《水浒》里石子无敌的张清的死法,更几乎是有某种象征意味:  “陶震霆急挂双锤,取出洋枪,扳开火机,砰然一响正中张清后颈,翻身落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