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胡适的

2024-04-28

1. 怎么理解胡适的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怎么理解胡适的

2. 怎么理解胡适的

胡适(1891一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安徽省绩溪县人,现代学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3. 怎么理解胡适的

怎么理解胡适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胡先生晚年到康乃尔大学去探望史学大师 George Lincoln Burr 。
两人聊了一整天,Burr 临别有感而发,对胡适说,他年纪越大越觉得「toler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reedom」。
胡先生听了低徊不已,遇到关键的大事体常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基本上,人类喜同而存异。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没问题。但许多人因为无法容忍这点子“不喜欢”,就要去闹。
绝大多数多数人的暴政,都是假着“不容忍”这股气来干的。
一切对异端、宗教自由、思想言论的压迫残害禁止,都源于此。

容忍的态度,就是承认求同存异,承认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存在,承认“我们所主张并不绝对正确,更不能以此压迫任何其他存在”。容忍他人是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前提。大致如此。

胡适先生愈到晚年,愈显温和。有过著名的“不觉不自由,也就自由了”的言论。是极力反对一言堂、多数人暴政的。这算是一种觉今是而昨非,不断修正自己年轻时意见的实事求是态度。当然,放我小时候的中学历史书里(大概现在大陆的中学历史书还是类似口吻吧?),就是“不彻底”、“不坚决”之类形容词了。

怎么理解胡适的

4. 怎么理解胡适的

怎么理解胡适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胡先生晚年到康乃尔大学去探望史学大师 George Lincoln Burr 。
两人聊了一整天,Burr 临别有感而发,对胡适说,他年纪越大越觉得「toler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reedom」。
胡先生听了低徊不已,遇到关键的大事体常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基本上,人类喜同而存异。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没问题。但许多人因为无法容忍这点子“不喜欢”,就要去闹。
绝大多数多数人的暴政,都是假着“不容忍”这股气来干的。
一切对异端、宗教自由、思想言论的压迫残害禁止,都源于此。

容忍的态度,就是承认求同存异,承认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存在,承认“我们所主张并不绝对正确,更不能以此压迫任何其他存在”。容忍他人是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前提。大致如此。


胡适先生愈到晚年,愈显温和。有过著名的“不觉不自由,也就自由了”的言论。是极力反对一言堂、多数人暴政的。这算是一种觉今是而昨非,不断修正自己年轻时意见的实事求是态度。当然,放我小时候的中学历史书里(大概现在大陆的中学历史书还是类似口吻吧?),就是“不彻底”、“不坚决”之类形容词了。

5. 胡适是怎样的人?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怎样的人?

6. 胡适的介绍


7.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8. 胡适的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诗人。1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曾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