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的生平

2024-05-14

1. 杨宽的生平

早年所著《中国上古史导论》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许多著作:《西周史》(1999年11月)、《战国史》(增订本,1998年)、《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2003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2003年)、《杨宽古史论文选集》(2003年)、《历史急流中的动荡和曲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等。另外著有《墨经哲学》、《中国历代尺度考》、《古史新探》、《吕氏春秋集释》(与沈延国合作)、《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战国史编年辑证》等。90年代又曾在《文学遗产》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有关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创世神话的研究文章。曾参与修订《辞海》、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部份、标点《宋史》的工作。杨宽在1919年秋天进入家乡的小学,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结束,由于家乡接近上海,得风气之先,已经创立新式小学堂:鹤溪小学。当时新式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常识、音乐、图画、体操,到高级小学加设英文课程,所用教科书多数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在新旧学制转变之际,初级小学国文课是白话文,高级小学的国文课,改读古文,选读战国诸子的寓言故事和唐宋以来的名家短篇古文。杨宽小学时养成爱读名家古文,重视练习古文,这奠定杨宽用古文写作的基础,这样的习惯延续到中学和大学。他早期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古文写成,一九三八年初定稿,发表在《古史辨》第七册的〈中国上古史导论〉,长达三百四十页,用古文写成。当时多数杂志的学术论文已是白话文,《古史辨》所收编的论文,也多数以白话文写作。令当时不认识杨宽的人以为是位年老教授所作,没想到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杨宽初中考上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前身是江苏师范学堂,清代称为紫阳书院。清朝末年罗振玉(1866-1940)做过江苏师范学堂的首任监督,王国维(1877-1927)是当时的教师,后来二十年代吕思勉(1884-1957)也曾是此处教师。苏州是清代专门汉学的一个中心,以惠栋(1697-1758)为首的「吴派」讲究博览群书,搜集资料,进一步考释经书上的「名物制度」。在苏州求学时期,旧书店成为杨宽重要知识来源之一,当然以家中经济状况不可能拥有太多买书费,但是勤跑旧书店让他发现不少需要的古书。在其后他考订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制度、地理沿革时,杨宽都提及清代学人的著作,可见清儒所展现学术规模、知识世界,经由杨宽的运用彰显其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像有些学者一样用一句“清学是考据学,是饾饤琐碎的故纸堆学问”就全盘否定清代学术的价值。治中国古代制度史不可不熟读《礼》,而杨宽从事研究时最常翻读就是清人黄以周《礼书通故》 。从杨宽研究古代史所用经书、史籍,以及后来研读英文、日文书籍,涉猎神话学,可看出他何尝画地自限于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由此可见民国初年的学人治学,文史哲不分,中西兼含,阅读范围之广,学术规模之宽阔,均让人折服。当时曾留学美国,做过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汪懋祖(字典存,1891-1949) 担任苏州中学校长,他多方聘请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或来校演讲,当时的老师有钱穆(1895-1990)、汉语专家吕淑湘(1904-1998)和历史学家杨人楩(1903-1973)。当时曾聘请来作学术演讲的学者有章太炎(1868-1936)、胡适、顾颉刚(1893-1980)、张其昀(1901-1985)、欧阳予倩(1889-1962)等。苏州中学前身是清代紫阳书院,书院山长或者主其事者常会延揽当时著名的学者讲学,论其用心,古今皆然。延揽著名学者讲学对开拓中学生的视野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杨宽就置身于这样的学校受学,为日后成长为一位史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后受到三次古史大辩论的启示和新学派兴起的影响,他开始走上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道路,在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期间,他在蒋维乔的指导及参与下,与沈延国、赵善诒合纂《吕氏春秋汇校》。毕业后曾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广西梧州)教育学院文史系讲师,期间完成《中国上古史导论》讲义,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后又受顾颉刚的指导,与童书业合作研究春秋战国史。童书业从事春秋史的研究,出版了《春秋史》,而杨宽则独立从事战国史的研究并兼及西周史的研究,出版了《战国史》。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从事古史和神话研究,对先秦史、文物考古及中国古代科技史尤有研究,也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神话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谓著作等身。然而他从没想过新中国之后,竟是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政治运动斗争,纵使熬过不成人形的批斗,晚年还遭受三个儿子的背叛、欺骗,只得脱离父子关系,连家都不成家。移居美国之后,杨宽才有宁静的环境与自由的空间可以说出那段历经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经过,在他的自传中倾诉一切。1984年与夫人陈荷静客居美国迈阿密,2005年9月1日他在美国迈阿密病故,享年92岁。

杨宽的生平

2. 杨宽生的网友议论

杨宽生的尸体左手腕处有刀砍痕迹。肩部和背部有大面积挫伤,右胸肋骨断了三颗,医生判断“很可能是他杀”。既然如此,死因确实值得怀疑。一是生前没有“精神抑郁“的迹象。杨市长分管的都是重要部门,同事称杨宽生工作扎实有魄力有能力。如果精神抑郁,工作还会进行的顺利吗?二是当地正值换届时期,杨宽生当了多年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前不久,邵阳市有关部门找到杨宽生谈话,准备提他当武冈市市长。是不是有人报复或者陷害,现在人死了,一切无从查证。三是有人先后到省里和市里告杨宽生的状。省市两级纪委随后前来调查了杨宽生,最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他可能马上要当市长了,怎么可能自杀”。四是25日晚上9时,杨宽生告诉妻子武冈有两个人在等他,并称有人想害他,怕妻子担心,杨宽生又告诉妻子“不要紧”。有这多的质疑因素,仓促发布的消息令人生疑。

3. 杨宽生的专家质疑

2009年12月30日,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专家库成员刘良教授根据上述报告和死亡现场部分照片,提出三点疑问。  一、《尸检报告》述杨宽生遗体的额头、嘴唇有擦伤、青紫及淤血,“现有材料中,未讨论上述损伤形成原因。”  二、《尸检报告》中述胸部左侧第三、四肋处骨折,外端外突;第六肋软骨骨折,外端内陷。  刘良教授在专家意见书中质疑:“骨折位置相对一致,但两处外凸,一处内陷,是否为一次性暴力(高坠)所致?”  三、现有材料中,未见坠楼现场情况。刘良教授对此提问:“坠落的高度?中间有无障碍物?阳台护栏的高度?”  家属丈量了阳台护栏高度,为96厘米。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杨宽生死亡现场的照片上,房间过道、厨房、客厅等多处残留血迹,尤其是厅内有一大滩很厚的人形血迹。  据刘月红介绍,去年11月26日清晨第一时间到现场的目击者回忆,当时坠落的地面上只有两滴血迹。“我反复问他看清楚了没,他说看清楚了,一滴有拇指那么大,另一滴比那还小。”  “坠楼地面上都没血了,说明他在楼上已经大量失血。更何况左手腕几乎全割断了,他一个快170斤的人,怎么可能单靠右手还翻过阳台跳下去?”死者姐夫吕开化说。  “我爱人死前一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他和我的手机都被监听了,说有人要害他,说出了……两个人的名字。当时我也不太相信。”刘月红哽咽着,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警方《意见书》中总结,室内现场地面只有一种血鞋印,排除第二人在场,而家属提出不同意见。  据家属现场测量,在屋里发现三种不同大小、尖头和圆头的血脚印。家属说,杨宽生当时穿的是拖鞋,“而阳台附近只有两个尖头的血鞋印,两个鞋印相距有66厘米,而且同为右脚,难道一个大量失血的人还能跳过去不成?”

杨宽生的专家质疑

4. 杨宽生的人物简介

杨宽生生前为武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宽生的职责是协助市长处理市人民政府日常事务,分管政府办、应急管理、发改、统计、物价、审计、公安、司法、监察、人事、编办、财政、税务、矿产税费征收、重点项目调度、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老龄、残联、农业综合开发、改制、特色产业开发、公积金中心等工作,联系检察、法院、对外联络工作。当地政坛人士称,杨是“大小政务都管,是实权派”。 据武冈市政府工作人员反应,杨生前为人厚实,工作也很称职。

5. 杨宽生的官方称其系自杀

2009年12月1日湖南武冈市常务副市长杨宽生11月26日非正常死亡后,湖南省官方称经确认杨系因精神抑郁自杀身亡。杨为何精神抑郁,曾昭训称不能妄加判断,但有一个细节如今可供参考。曾说,杨在11月22日曾参加一个研究当地高速公路的市政府办公会议,整个会议杨宽生“一言不发”。据康文祥介绍,排除杨宽生“他杀”的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一些侦查证据:首先,杨宽生在武装部生活区内的寓所门窗完好,并无他人攀爬或入室等痕迹。在杨的房间内,“除了跟杨宽生鞋子一样大小的鞋印外,再无其他脚印痕迹”。其次,杨的房间内并无任何搏斗痕迹。“如果是他杀,肯定会产生搏斗”。从尸检情况看,杨宽生颈部、手腕确实有刀痕,但经过检验“属于他试探性自杀留下的痕迹”。康说,警方侦查专家推断,杨可能先选择以割脖子的方式自杀,但后来选择了割腕。而手腕处的伤痕,就是杨多次割腕的结果。此外,康文祥亦向记者透露,杨宽生确实留下遗书(以前媒体曾报道,杨的一位外甥称,听说杨死后留有一份未公开的遗书,上面有“我没有收礼金”,“有一个邵东人要害我”)。该遗书是杨在心态正常的情况下写的,“经鉴定专家认定,并没有受到任何胁迫”。据悉,杨宽生遗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可怜父母亲、妻儿,我走了。”

杨宽生的官方称其系自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