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待遇怎么样

2024-05-16

1.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待遇怎么样

没有那么差吧!我同学在那里,本科,是1500左右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待遇怎么样

2.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情况

2009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公司秉承“绿色科技、健康未来”的经营理念和成为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领跑者的愿景,在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维系原有客户,并主动把握市场需求开发新客户、新品种。公司坚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客户视为我们永远的伙伴,与客户展开多方面的合作,持续增强研发力量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募集资金项目的建设,为公司未来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938,442.74元,较2008年度同期增长13.50%;实现营业利润7,378,146.70元,较2008年度同期增长189.49%;实现利润总额8,278,336.18元和净利润6,821,042.43元,分别较2008年度同期增长211.45%和163.03%。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公司抓住机遇,增加了八角提取物莽草酸产品的销售,为公司2009年业绩带来了较为积极的影响。2009年由于公司产能的限制,部分常规产品订单交货期延后,国外销售业务收入较上年下降43.07%,导致公司业绩虽然较上年增幅较大,但总体利润水平不高。2010年公司募集资金项目正常达产后,公司的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张,公司将在把握发展机遇,稳定客户关系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优势。

3.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力量

立足未来长远发展,公司在研究开发领域投入巨大,2004年成立了自主的植物提取物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质检中心(QA及QC)拥有各类专业人士60多人,研发能力超强。公司的研发队伍包括:超过5家国内研究机构长期协助承担公司的研发任务,如: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超过20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队(特别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杨胜利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曹竹安教授、世界著名多酚类专家--野中源一郎博士(日)、世界著名皂甙类专家--野原捻弘博士(日));超过10位各领域的博士、硕士组成核心的研发团队;超过50位技术专业人士协作研发,全力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公司自主拥有的一流的生产技术,如膜分离技术、高效逆流萃取技术等, 自主开发的罗汉果膜分离技术等20多项科技成果分别通过了国家、省、市级技术成果鉴定,其中多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优势,力争使公司成为我国植物提取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股票于2007年9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莱茵生物”,股票代码:002166。据此,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将用于标准化植物提取物加工产业化项目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公司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年处理原材料的能力将达到约10,000吨,产品系列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技术先进性将跃升一个台阶。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力量

4.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本军

火钳

5.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绍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茵公司”或“公司”)是由原桂林莱茵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是一家致力于植物提取物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事业,专业从事天然产物开发生产,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科技外向型民营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包括罗汉果甜甙(罗汉果提取物)、ROSAVINS(红景天提取物)、花色甙(越橘提取物)、原花青素(葡萄籽、皮提取物)、枸杞多糖(枸杞果提取物)等植物功能成份的高纯度单体和标准化提取物的生产、销售。现已形成年处理3,000吨原材料的生产能力,产品95%以上用于出口。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绍

6. 桂林莱茵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桂林莱茵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2012-09-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县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临桂区临桂镇西城南路秧塘工业园(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二楼)。
桂林莱茵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03220543516662,企业法人蒋小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桂林莱茵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化妆品的研发及其技术转让,预包装食品兼散装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的批发、零售,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粮食除外),植物制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65769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1000-5000万和100-1000万规模的企业中,共357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桂林莱茵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7.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公司前身为桂林莱茵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2000 年11 月28 日成立,注册地为桂林市兴安县兴安镇湘江路,公司总部地址为桂林市漓江路22 号桂林国际会展中心A 区三层。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50 万元,其中秦本军持股60%,姚新德持股40%。 2004 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2004)212 号文件批准,本公司以截止2004 年8 月31 日的净资产4,197.12 万元按1:1 的比例折为4,197.12 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为1 元,名称变更为“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本公司的股本总额为人民币4,197.12 万元,各股东按原持股比例持股,其中秦本军持股40%,姚新德持股25%,杨晓涛持股22%,蒋明安持股10%,李爱琼持股3%。 2007 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7]246 号文《关于核准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核准,本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 股)1650 万股,每股面值1.00 元,每股发行价格9.89 元,本公司股票于2007 年9 月13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本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64,766.880.00 元,已取得(企)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8. 保护桂林山水的政策

  2007年,桂林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开拓理念,强化举措,明确目标,铆足实劲,加快发展,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推进富裕文明新桂林建设,使桂林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平稳发展的态势。

  国民经济实现高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年来最好成绩。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746.83亿元,增幅高于年初预期目标管理2.1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财政收入突破72.5亿元,增幅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3.91亿元,高于预期目标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9元,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3832元,增长13.0%,增量创历史新高。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初步统计,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6%、19.4%、15.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18亿元,水果、蔬菜、食用菌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列全区第一,桂林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个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之一。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91.39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7.73亿元,增长35.3%,实现工业增加值164.19亿元,增长25.7%。全市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8家,广陆数字测控有限公司、莱茵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居广西年内新上市企业数量之首。旅游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52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旅游总收入85亿元,增长23.2%,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25万人次,增长15.0%。与此同时,桂林市被列入首批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目录和观察员城市,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休闲世界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三大需求稳中趋旺。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3.91亿元,增长51.0%,高于预期目标31个百分点。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24.90亿元,增长19.1%,增幅创1997年以来新高。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实现进出口总额7.70亿美元,增长31.8%,进出口额均创历年最高记录。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积极参与桂台、泛珠三角、长三角经贸合作,精心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开展“双百”活动,先后9次“走出去”到广东、浙江、香港、福建、上海等地举办大型招商会和“投资环境推介会”,新签市外引资项目674个,总投资280亿元,市外到位资金136亿元,增长40.2%;实际利用外资8633万美元,增长31.7%,创历史新高。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遵照自治区党委“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指示,桂林市委、市政府加速桂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了《桂林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临桂、雁山新城概念规划》;南洲大桥建成通车,在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进展顺利;全面启动机场路、万福路西延长线前期工作,初步完成临桂新区10万平方公里行政办公及商务中心的项目策划;科学提出2008年实施项目建设设计方案,为全面启动临桂新区建设创造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成果初显,完成投资7.11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4.87万平方米,新入园项目151个。扎实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五乱”治理取得新成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名列全区第一,桂林市荣获“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扎扎实实建设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桂林上下真功,鼓实劲。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市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全部拆除和回建,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率达100%。科技创新有效推进,广播、电视发展迅速,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益率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8.82%和85.89%。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纳入低保人口24万人,成为全区农村低保覆盖人口最多的城市。年初市政府承诺为民兴办18件实事基本完成,困扰群众多年的就业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

  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深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组建政务中心,全面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胆实施政府管理创新。认真受理群众咨询投诉,严格执行责任追究。认真清理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大规模开展现场办公和重点企业帮扶活动,面对面为基层解决实际难题。

  2008年,桂林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实施自治区党委“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努力打造产业发达、生态环保、文明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山水宜居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掀起项目建设大会战新高潮。统筹实施206项重点项目,突出推进94项,计划总投资494.71亿元。全面启动临桂新区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加快交通、电力、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培育壮大七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围绕“1234”工作目标,扶优做强百强骨干企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名企、名牌,力争有2-3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确保有3家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突出发展优势工业,加快发展县域工业。

  加快临桂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围绕3-5年初具规模、10年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新桂林的目标,力争2008年3月底以前完成临桂新区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以1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为重点,加快构筑临桂新区建设。精心策划改造老城区,努力构筑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山水风景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形成以桂林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重点镇为基础的桂北现代城镇群。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推进生态保护工程和环保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斧子口、小溶江和川江等三个水库建设,为桂林城市扩张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资源保障。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实施漓江、湘江、资江三大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品牌化,加速优势农业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供给、生产和消费安全。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教育,破除城乡体制障碍,进一步加大农村帮扶力度。

  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高端旅游市场,加快桂林旅游向商务休闲度假型转变。开展“旅游优质服务主题年”、“桂林旅游年”、奥运主题营销等活动,推进旅游服务精细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流通集团,积极兴办物流企业,努力开发房地产、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项目。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优势支柱产业,突出招大商、引强商,深入开展“百企入桂”活动,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五届泛珠合作论坛,加强对东部沿海、台港澳、日韩欧美等重点区域招商引资,狠抓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强化项目引进服务工作,强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优势产品和行业龙头出口,争取2-3家企业“走出去”,推动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成套设备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争取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

  狠抓“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把节能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确保节能降耗目标实现。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召回制度,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加强应急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速推进富民安民工程。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难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取建设一所高级职业学院,继续支持一批驻桂院校迁建或扩建校区。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和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机制。依法加强行政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决策调研、新闻发布与听证、民主监督、部门联系等制度。深入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加强政风建设,继续推行现场办公,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