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面临的困境

2024-04-29

1. 我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面临的困境

基础货币是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一。基础货币的一般表现形态是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库存现金以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三部分组成,其总额等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作为负债的基础货币是与各项资产业务相对应的,这此对应的资产项目就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对金融机构贷款、金银外汇占款、公开市场证券买卖、有价证券及投资、财政净借款以及其他净资产等。其中,对金融机构贷款又包括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合作银行贷款。【摘要】
我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面临的困境【提问】
基础货币是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一。基础货币的一般表现形态是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库存现金以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三部分组成,其总额等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作为负债的基础货币是与各项资产业务相对应的,这此对应的资产项目就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对金融机构贷款、金银外汇占款、公开市场证券买卖、有价证券及投资、财政净借款以及其他净资产等。其中,对金融机构贷款又包括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合作银行贷款。【回答】
我们可以看看央行的四大政策目标:     第一,经济目标:保增长,今年GDP保5.5%可能有困难;     第二,就业目标:保就业,略;     第三,物价稳定:当前通胀压力较大,仅靠行政命令较难抑制;     第四,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均衡。目前看,顺差格局或趋减。       那么当下央行有哪些实在的困境呢?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第一,息差压力导致汇率管理目标艰难。中美息差逐渐扩大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进而与资本外逃负反馈共振。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将六次加息约220bp,同时于5月份启动Taper缩表,而中国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去年至今没有加息过。息差扩大将导致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人民币贬值又会促进资本外逃,又进一步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目前境外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已经接近1.8万亿美元,排除长期投资资金,这个量级的资金一旦搅动起来,也会对市场造成不小的压力。如果干预,外储有一定压力。【回答】
应对策略:定向降息,适度放慢人民币国际化节奏,加强资本进出管制(刹车或者倒退)或放弃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任其连续贬值,类似日元。笔者是建议放开人民币汇率,让其阶段性贬值到6.8-7.2区间。    第二,如果实施宽松货币,抑制通胀有压力,物价很难稳定。通胀的势头不减,原油仍然在高位运行,如果经济下行叠加高通胀有潜在滞胀压力,届时经济货币政策或将失灵。   应对策略:行政价格管制,倒退到计划经济年代,或者放弃宽松,直接加息或者缩表。(显然与当前经济目标背离)      第三,即便宽松,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限或受限。利率受限于与中美利差背离调整空间不大,数量工具则可能受基础货币制约【回答】
我国应如何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提问】
一、利率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变量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作为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信号,利率与劳动力工资、土地地租一样,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同时,利率也是对延期消费的报酬。考察利率对行为和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以真实利率(也称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为尺度。理论上,自然利率是宏观经济总供求达到均衡时的实际利率水平。实践中,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储蓄和消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利率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变量。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实现。从消费看,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抑制消费。从投资看,利率提高将减少可盈利的投资总量,抑制投资需求,即筛选掉回报率低的项目。利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也会产生影响,国内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提升社会总需求,会增加进口,导致净出口减少,同时本外币利差缩窄,可能导致跨境资本流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当然,真实世界中利率传导机制以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比上面的简化说法复杂得多。【回答】
均衡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是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储蓄行为、投资行为、融资行为在金融市场中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银行存贷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等进行投融资活动,并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和各类资产上)。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配置过程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来导向的。在这个过程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资金流向,从而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由金融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效率要比计划经济高得多,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要好得多。中长期看,宏观意义上的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由于自然利率是一个理论上抽象出来的概念,具体水平较难估算,实践中一般采用“黄金法则(Golden Rule)”来衡量合理的利率水平,即经济处于人均消费量最大化的稳态增长轨道时,经通胀调整后的真实利率r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率g相等。若r持续高于g,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r低于g时往往名义利率也低于名义GDP增速,这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即债务杠杆率保持稳定或下降,从而给政府一些额外的政策空间,但也有【回答】
研究表明,至少在新兴市场r低于g不足以避免债务危机。总体上r略低于g是较为合理的,从经验数据看,我国大部分时间真实利率都是低于实际经济增速的,这一实践可以称之为留有余地的最优策略。但r也不能持续明显低于g,若利率长期过低,会扭曲金融资源配置,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超低利率政策难以长期持续。由于利率不仅影响微观主体投资收益、融资成本,更是平衡宏观经济总供求的关键,成熟市场经济体都将利率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央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需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利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我国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既适应中国国情,又与国际基本接轨,在有序放松利率管制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发挥好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功能。【回答】
二、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经过近30年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贷款利率,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回答】

我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面临的困境

2. 外汇储备 来源 基础货币 影响

众所周知,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经常项目顺差,二是资本项目顺差。部分外汇储备其实是通过“通货膨胀税”获得的;央行购买外汇所使用的人民币中有一部分货币属于“经济发行”。而这样过多的外汇储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经常项目赢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资。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

  一般情况下,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上升并不一定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构成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促使其增加的动力。另外,如果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不大,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很容易通过收缩国内信贷等方式冲销。而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除境外法人和自然人持有的外汇可以在指定银行开设现汇账户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外汇收入必须按当日外汇牌价卖给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由于受外汇头寸的限制,多余头寸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再卖出。而中央银行充当银行间外汇市场唯一的做市商。虽然2003年允许中资企业在指定银行开设外汇结算账户,但也仅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额之内。外汇结售制度下企业的外汇收入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如果企业的外汇收入为A(以美元计价),当时的汇率为f(直接标价法),外汇指定银行则动用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购汇,但由于外汇头寸的限制,外汇指定银行也只能持有k×A(0<k<1)外汇,其它的(1-k)×A外汇也只能由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这样央行又新投放了(1-k)×A×f的基础货币,使得基础货币达到:B*=B (1 -k)×A×f。这样的结果是,外汇储备被动集中到国家手中,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引起外汇占款乃至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银行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持有的外汇由于政策的制约具有刚性,并没有同步增长,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和民间持有外汇所占的比例差距日益增大。而随着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冲销操作维持合理货币供应量的余地越来越小,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压力转化为基础货币的现实增加,并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制度约束基础上的。



  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持有的外汇可以起到外汇蓄水池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助于平抑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波动。具体而言,如果外汇储备政策对民间持汇没有限制,在经济上升时期,微观主体外汇需求上升,民间持汇会增加,从而减轻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压力;在经济萧条时,进口需求下降,微观主体的外汇需求随之下降,民间持有外汇的意愿下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买入外汇,增加从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有效地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我国由于结售汇制度的实施,中央银行被动地集中外汇储备,民间持汇受到限制,其平抑经济周期的蓄水池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更为直接,两者的相关性相当之大,外汇占款增量与央行资产运用增量之比1995年最高达到75.2%,只是1997年以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人民币不贬值使我国出口增长下降,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占款才有所减少。2000年外汇占款增加了753亿元,占全年央行资产运用增加额26.1%。但到了2002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好转,我国新增外汇占款占新增基础货币的比重又上升到61.6%。

3. 外汇供求如何影响汇率

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过程
    外汇市场决定汇率的过程是这样的:市场汇率是外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均衡水平,当外汇的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外汇汇率上升;当外汇需求不变而供给增加时,则外汇汇率下跌。
    现在假定,外汇市场上只有一种外币美元。外汇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对外投资者对美元的需求。外汇的供给则取决于出口商和在本国投资的外国人对美元的供应。这种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过程可由图(2.1)来表示。
    图中纵轴P表示在直接标价法下外汇(美元)的汇率,横轴Q表示一国所有国际经济交易的外汇收入总额和外汇支出总额,即外币美元的数量。曲线S是外汇美元的供给曲线,表示在外汇市场上,每一时期外汇持有人在各种可能的汇价上要用外汇购买本币


 
图2.1
的数量,外汇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反映了外汇汇率越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外国资本在本国的竞争力也越强,从而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就越多;曲线D是外汇美元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外汇市场上,每一时期本币持有人在各种可能的汇价上要用本币购买外币的数量,外汇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反映了外汇汇率越高,外汇需求就越少。
    现设均衡汇率为P0,均衡数量为Q0,均衡点为A点。若现在汇价偏离P0,而在P1点,超过P0,于是外汇市场外汇需求量就下降为Q1,外汇供给量将增加到Q2,这样就形成外汇供过于求,于是就出现数量为(Q2-Q1)的顺差,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需求少,供给多,必然导致汇率下降,一直降到均衡点A,汇价为P0时,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从而达到了市场均衡,同样当汇价偏离P0而较低时,也会因市场的作用回到均衡水平。
假若在某个时期某个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外汇供给曲线和外汇需求曲线发生了偏移,如图(2.2):   

                                            
图2.2
供给曲线往右下方移动,需求曲线往左下方移动,这样原来均衡的汇率水平在新的外汇供求关系中已不适用,于是均衡汇率也会重新产生,如图中P0’。可见,在图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就是通过移动外汇供给曲线和外汇需求曲线来体现的。
希望能帮到你。

外汇供求如何影响汇率

4. 公开市场效应。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

基础货币影响来自7个方面 1是央行收兑黄金 2是央行向商业银行贷款 3收兑外汇 4财政透支 5央行购买有价证卷 6央行对票据再贴现 7 央行支付利息
外汇储备增加实际是央行抛出人民币购买美元,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一般用于维持汇率稳定等,同样有强烈的本国货币升值也会导致热钱流入导致汇率储备增加,说白了就是央行干预汇率而印钞去兑换美元。所以外汇储备上升一般情况下会导致基础货币上升
同样,外汇储备下降,其实是用外汇储备去购买人民币,市场上的人民币就减少了,基础货币减少。
这个就是央行收兑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5. 问,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途径,和他们之间的比较

国外资产业务:    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        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变动对政府债权。
对金融机构债权:  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它们之间的比较   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是央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手段.它会根据现实的对货币的需要发行,一般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而购买外汇也是央行投放货币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一国连续贸易顺差时,它会加大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进而增加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对政府的债权,是一种不常用的手段,它的应用直接增加了没有实际财富承接的基础货币,是政府掠夺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比如战争时期,政府狂印钞票.它会引起货币贬值,所以它不是常用手段.

问,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途径,和他们之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