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2024-05-13

1.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文化  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  总结  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  方法  :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  渠道  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3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  足球  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  教学方法  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  想象力  。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4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  反思  】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  逻辑思维  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  谚语  。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  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2020相关  文章  :
  ★  最新2020初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五篇 
  ★  2020初三地理教学的工作计划5篇 
  ★  2020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 
  ★  2020初一地理教学的工作计划5篇 
  ★  2020初中地理老师的工作计划5篇 
  ★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合集大全5篇 
  ★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0初一地理老师的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0年初二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0年初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2. 谁给我一篇初中地理的教案啊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和方法:
1、        课件《樱花》
2、        课件
3、        活动设计
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课件开始]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上课时,停放音乐,导入新课后。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板书]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 版面1)
[导入新课]: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探究题活动1]:(版面2)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板书]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自然地理特征思考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版面3),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版面4)、 (版面5)、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版面6),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2]:读图7.5-7.7分析完成(版面7)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版面8),(版面9),(版面10)。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接着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版面11)
第二课时: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阅读材料](版面12)
�6�1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6�1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6�1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板书]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版面13)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版面13)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版面14),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探究题活动3]:(版面15)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2、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最后布置第1课时作业,显示“日本空白图”,让学生说出日本四大岛、邻国、富士山、主要港口的英文代号。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就出现相应位置的文字并伴之以动听的声音,以示表扬。
[板书]三、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探究题活动:4]:(版面15)
1、看看日本工业 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版面16)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然后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版面18)(版面19)
[板书]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版面20)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版面20)、“日本茶道”图片(版面20),然后,以教学纲要总结全文(版面20)(略)
[探究题活动:5]:最后布置本节课堂作业: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版面41),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1、        日本概况
2、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        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2、        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
1、        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        原因
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3.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受考试形式,学科地位的影响,普遍不被重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有效教学的真正发生,我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学优质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方能有效 
       学生的素质是多层面、多方向的,并且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必须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就拿“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来说,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这时在教学时就要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们融入到这堂课中,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可以巧设情景,引起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中国政区图拼接模型,将一些具有特殊轮廓的省区,进行联想,找到与实际生活相近的事物进行联想记忆;对于基础掌握较好的孩子,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个人风格,为这些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主动的拿着模型诉说自己的收获,释放成功的喜悦,让其自始至终感受到地理给他带来的快乐;相对于想要提升的孩子,则可以借助课外拓展延伸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他们的进取心,最后再回归到课本中来,落实到练习检测、课后辅导上,学以致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找到了归属感,找回了自我,学习上有了持久的动力,随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实现了。这样针对学习个体的能力、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显现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进行效率的实质化。 
   
       二、爱学乐学,方显有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整天想着灌输知识。如果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多半。培养学习兴趣是“照亮路途、指引行动,让学生向前跑”的必要条件。如进行“南亚”教学时,先播放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西游记》视讯片段,这样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整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兴趣浓浓,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整个课堂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豁然展开。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够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习成为沉重的负担。 
       三、把握学情,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可见,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0到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老师连续听一天的课,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总是“打折”的原因就会心知肚明。为此,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黄金时间,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的安排40分钟的教学时间。每节课的前5分钟,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中间25分钟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时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重点应以讲为主,突破重点和难点;后面10分钟,是学习的消极时间,教学重点应以练为主。同时智慧型的教师更加注重创设愉快的气氛,这样可以适当延长黄金时间。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例如,在教学《美洲》一课时,对比分析完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巴拿马运河”的视讯资料,厚重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学习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的观看视讯资料,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下一个 *** 。原本消极的学习时间又变成了黄金时间,使学生高效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除上述之外,教师的提问也可据学情设定。教师的课堂提问除了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要关注到课堂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定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察其色,听其言,见其行”,根据学生的反馈资讯,及时设计相应的课堂提问来调控把握课堂,起到检查、巩固和促进知识运用的作用。 
       四、学有所需,方见有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很实在,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去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进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这也是万万不能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对地理知识的不同需求,有对稀奇地理事物的“追随者”,有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狂热者”,有对地理知识求知好学的“进取者”,也有对地理深入探究的“渴望者”,种种这些,就决定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知识拓展、练习检测、课后辅导等方面,要做到统筹兼顾,教学生之所需,授学生之乐享,谋学生之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愉悦的、轻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一课时,可以先描画中国山脉的分布简图,这样就有效的调动了地理事物“追随者”的主动性,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地理事物的存在;同时要求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描画出此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不看书自主速画”“同桌间pk”等形式,这样做可以得到“狂热者”的青睐;在辅导画图时,提出一些中国山脉分布简图的描画技巧、侧重的考点等,这也让“进取者”和“渴望者”在地理的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如获珍宝,将他们的所需收入囊中。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所需的“秘籍”,地理教学何愁有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崇尚因材施教,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情之上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当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时,学生就会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教师才能进入有效教学状态。所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必须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1、看地图玩,不要刻意去记了。如果你找不到动力,就可以以一个现实的问题切入,比如说去自助游,那就把地区的交通状况的大致搞清楚不一定准确,但要有个整体概念千万不要去背文字描述!养成一种形象的直观感觉 
     2、爱上旅行…又是个烧钱的东西好处不说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己规划,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除非当地旅游服务非常薄弱,必须要旅行社来帮你这期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如坐在海边发一个下午的呆也是很有趣的,不停吃东西也可以虽然我个人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你自己计划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很多发现!!!【像交通问题啊,路线选择啊,不止是上网搜那么简单了,更要综合自己个人的分析,慢慢来吧】 
     3、多看地理方面的课外资料比如《中国国家地理》啊那就买呗…,《地理中国》也可以拿出来看看有的时候这个节目会有点水……,纪录片就看着耍嘛。补一个,个人认为航拍中国〉一般,技术还可以,但少了好片应有的气质这些东西不好说是培养什么能力或者教你什么知识,老实说吧95%都不考。有些东西润物细无声……到时候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怎么懂那么多的 ´▽` 比如喀斯特地貌,课本当然不会讲那么细,但像竖井、天坑、落水洞这些都可以了解的。比如天坑旁边壁上一般都有溶洞而且有两个,一个水洞一个旱洞,之间有个竖井连线当然都是一般。如果搞懂了这个那成因还有什么问题呀!【补:天坑也有不同成因】 
     4、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对世界要有高度的理解。不要局限!!!面广一点,钻深一点。个个学科都有联络。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然是一个系统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哈,万物皆互联!探寻这种关系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会上瘾,至少我是。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4.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受考试形式,学科地位的影响,普遍不被重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有效教学的真正发生,我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学优质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方能有效
           学生的素质是多层面、多方向的,并且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必须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就拿“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来说,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这时在教学时就要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们融入到这堂课中,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可以巧设情景,引起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中国政区图拼接模型,将一些具有特殊轮廓的省区,进行联想,找到与实际生活相近的事物进行联想记忆;对于基础掌握较好的孩子,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个人风格,为这些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主动的拿着模型诉说自己的收获,释放成功的喜悦,让其自始至终感受到地理给他带来的快乐;相对于想要提升的孩子,则可以借助课外拓展延伸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他们的进取心,最后再回归到课本中来,落实到练习检测、课后辅导上,学以致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找到了归属感,找回了自我,学习上有了持久的动力,随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实现了。这样针对学习个体的能力、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显现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进行效率的实质化。
           二、爱学乐学,方显有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整天想着灌输知识。如果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多半。培养学习兴趣是“照亮路途、指引行动,让学生向前跑”的必要条件。如进行“南亚”教学时,先播放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西游记》视频片段,这样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整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兴趣浓浓,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整个课堂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豁然展开。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够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习成为沉重的负担。
           三、把握学情,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可见,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0到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老师连续听一天的课,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总是“打折”的原因就会心知肚明。为此,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黄金时间,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的安排40分钟的教学时间。每节课的前5分钟,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中间25分钟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时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重点应以讲为主,突破重点和难点;后面10分钟,是学习的消极时间,教学重点应以练为主。同时智慧型的教师更加注重创设愉快的气氛,这样可以适当延长黄金时间。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例如,在教学《美洲》一课时,对比分析完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巴拿马运河”的视频资料,厚重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学习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的观看视频资料,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下一个高潮。原本消极的学习时间又变成了黄金时间,使学生高效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除上述之外,教师的提问也可据学情设置。教师的课堂提问除了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要关注到课堂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察其色,听其言,见其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设计相应的课堂提问来调控把握课堂,起到检查、巩固和促进知识运用的作用。
           四、学有所需,方见有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很实在,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去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进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这也是万万不能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对地理知识的不同需求,有对稀奇地理事物的“追随者”,有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狂热者”,有对地理知识求知好学的“进取者”,也有对地理深入探究的“渴望者”,种.种这些,就决定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知识拓展、练习检测、课后辅导等方面,要做到统筹兼顾,教学生之所需,授学生之乐享,谋学生之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愉悦的、轻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一课时,可以先描画中国山脉的分布简图,这样就有效的调动了地理事物“追随者”的主动性,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地理事物的存在;同时要求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描画出此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不看书自主速画”“同桌间pk”等形式,这样做可以得到“狂热者”的青睐;在辅导画图时,提出一些中国山脉分布简图的描画技巧、侧重的考点等,这也让“进取者”和“渴望者”在地理的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如获珍宝,将他们的所需收入囊中。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所需的“秘籍”,地理教学何愁有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崇尚因材施教,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情之上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当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时,学生就会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教师才能进入有效教学状态。所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必须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1、看地图玩,不要刻意去记了。如果你找不到动力,就可以以一个现实的问题切入,比如说去自助游,那就把地区的交通状况的大致搞清楚(不一定准确,但要有个整体概念)千万不要去背文字描述!养成一种形象的直观感觉
         2、爱上旅行…(又是个烧钱的东西)好处不说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己规划,(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千万不要跟团!除非当地旅游服务非常薄弱,必须要旅行社来帮你)这期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如坐在海边发一个下午的呆也是很有趣的,不停吃东西也可以(虽然我个人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你自己计划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很多发现!!!【像交通问题啊,路线选择啊,不止是上网搜那么简单了,更要综合自己个人的分析,慢慢来吧】
         3、多看地理方面的课外资料比如《中国国家地理》啊那就买呗…,《地理中国》也可以拿出来看看(有的时候这个节目会有点水……),纪录片就看着耍嘛。(补一个,个人认为(航拍中国〉一般,技术还可以,但少了好片应有的气质)这些东西不好说是培养什么能力或者教你什么知识,(老实说吧95%都不考)。有些东西润物细无声……(到时候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怎么懂那么多的( ´▽`) )比如喀斯特地貌,课本当然不会讲那么细,但像竖井、天坑、落水洞这些都可以了解的。比如天坑旁边壁上一般都有溶洞而且有两个,一个水洞一个旱洞,之间有个竖井连接(当然都是一般)。如果搞懂了这个那成因还有什么问题呀!【补:天坑也有不同成因】
         4、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整体、关联的意识!!!对世界要有高度的理解。不要局限!!!面广一点,钻深一点。个个学科都有联系。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然是一个系统(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哈),万物皆互联!探寻这种关系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会上瘾,至少我是。

5. 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

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6. 怎样写地理教案?

我是师范生,本学期我们的作业就是写地理教案。教案有详案和略案之分。
具体的内容包括,篇章节,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记,这些部分。
篇章节:第几章第几节第几课时
课题:就是要讲哪一课的题目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撰写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使用行为动词,一定明确,要有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就是所讲课的重点,一般课程标准会有
教学难点;就是所讲课的难点,一般课程标准会有
课型:大致包括单一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和综合课
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刚要信号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就是上课是你说了什么,同学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记:是上完课后要写的,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反思,补充

7.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种植  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  方法  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  游泳  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8.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作为老师
1:首先得先学会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地理视频、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地理故事等)。
2:将地理课本里面枯燥抽象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识反馈学习生活(举例子,找样子、运用解释)。
3:深度挖掘地理现象和地理趣事,分享给初中学生,启迪初中学生(也是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古时候的扫把星(哈雷彗星)多久来一次、为什么平原地区有很多的龙王庙等等)
4:结合您所在地区的学生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5:适当组织野外实地考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介绍各地的文化、经济、人口、民族、风俗等,巩固学生对祖国乃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