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基层,值得吗?

2024-04-29

1. 大学生下基层,值得吗?

基层就等于是最低点,只有脚踏实地了才会知道以后高处的不易,才会更珍惜拥有的一切。还有就是能下基层,便说明你有机会往上升,有了基层的经历,在以后高层的工作也多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书面上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有,但你的经历只有你自己知道。
当代大学生一毕业真心实意想步入基层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但随着国家的政策的大力倾斜,目前也得到了社会广大青年的响应,以及城市就业压力的剧增。

优惠政策:
1、公务员招录优惠
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也可报考其他职位。
2、事业单位招聘优惠
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参加各基层就业项目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
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3、考学升学优惠
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4、自主创业优惠
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5、其它
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

大学生下基层,值得吗?

2. 大学生为何不愿下基层?既要下得去也要上得来

 大学生为何不愿下基层?既要下得去也要上得来
                        一方面广大农村人才紧缺,一方面大量无法就业的大学生“漂”在城市。针对这种“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根据中央提出的5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战略部署,重庆市大胆创新,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积极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确保大学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机关工作人员主要从乡镇遴选、年轻优秀干部从基层一线培养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探索出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新模式。
    
       大学生为何不愿下基层就业?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3200万人口有近2/3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重庆农村却普遍存在人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已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比如,不少区县水利系统没有一名水文、地质、测绘、电力专业人才,林业系统没有一名林业专科以上的人员,90%以上的乡镇计生站只能开展计生咨询等业务,连一些常规性的节育手术都无法开展。潼南县卫生系统2000年以来引进146人,目前已流失128人,而县农业系近5年就流失专业人才82人。
      一方面是农村人才紧缺,另外一方面却是大学生毕业生宁愿“漂”在城市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据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的联合调查,仅重庆九龙坡区、潼南县、云阳县、酉阳县4个区县目前就尚有11389名大学生没有就业,其中仅潼南县就有4380人。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农村基层急需的农业、医疗、教育、文化、法律等专业人才。调查还显示,有94%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因素比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缺乏激励机制,党委政府的良好意图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现实需求有较大“落差”。大学生下基层工作在身份、待遇、前途等方面都存在后顾之忧,即使到了基层也难以发挥作用,宁可“漂”在城市,就算找不到工作也会有更多机会。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服务农村基层的项目不少,有组织部门的“选调生”、团委系统的“西部志愿者”计划、教育部门的“特设教师岗位”、人事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等,但其身份、待遇、政策都不统一,对大学生也缺乏足够吸引力。比如,“选调生”解决了公务员身份,“特设教师岗位”解决了事业单位人员身份,而其他项目没有解决人员身份问题,“西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还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待遇上,选调生和“特设教师岗位”按正式人员标准发放,而“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只有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
       重庆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解决大学生下基层的“后顾之忧”  
      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重庆制定了《重庆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从2008年起,5年内选派32511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及村工作,其中选派1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力争到2012年全市9986个村“两委”班子中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0%以上。为了支持这一计划的实施,重庆决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保障,市财政将拿出5亿元专项经费,各区县财政配套5亿元经费,用于保障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工资和津补贴的发放。这也是重庆直辖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项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重庆市人事局局长姜平说,对于重庆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地区来讲,选派大学生下基层既有利于解决农村乡镇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填补城乡人才鸿沟的“双赢”举措。
      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的重要原因是在身份、前途、待遇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为此,重庆今年5月出台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激励大学生下基层建功立业。
      针对目前大学生服务基层项多家牵头、缺乏统一规划和相互衔接脱节等问题,重庆将选调生、特设教师岗位、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到村任职等项目整合起来,作为“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统一制定选派计划、统一制定政策规定、统一组织报名考试、统一办理录(聘)用手续,从根本上解决下基层大学生补贴标准、考核方式、身份性质不一的.问题。
      重庆还大胆创新制度设计,对下基层大大学生“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对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实行就业“兜底”,服务期满两年且考核合格,直接录(聘)用为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村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改变过去选派下村大学生只发生活费或见习费的做法,执行所在地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津补贴标准,并为大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选派到村的大学生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经过锻炼且党员干部都公认为“优秀”的,通过有关程序,可担任村“两委”负责人。
      建立优秀人才“下得去、上得来”的选人用人机制
      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说,目前,相当部分年轻干部直接从家门-校门-机关门,缺乏基层一线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砺的工作经历,缺乏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的干部就越少。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产生官僚化和机关化的危险,使干部脱离群众。他认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用制度,建立从基层选拔人才机制的重要举措。
      重庆以改革现有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用制度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从基层选拔人才机制,畅通基层人才成长通道,让优秀人才“下得去、上得来”。从2008年起,重庆市、区县机关补充公务员,主要从具有两年以上乡镇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择优选调。市、区县机关公开招录公务员时,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生中招录的比例不得低于60%,以后每年提高10%,2010年以后不低于80%;市、区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生中招录的比例不得低于40%,以后每年提高10%,2010年以后不低于60%;新提拔的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原则上要有基层锻炼经历。
      由于打破了条条框框,使大学在基层有干头,有盼头,重庆面向全国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和行政村任职引起大学生浓厚兴趣,到报名截止时有16069人报名,其中报考行政村的大学生8062人。 (记者刘亢、黄豁)
  ;

3. 大学生下基层的不利影响

一是扎根基层,锻炼本事。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少大学生都是“骄娇儿”,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拜人民群众为老师,向人民群众学,向基层同事学,向社会实践学,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也通过实践促进了理论的丰富和提高,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二是解决就业,改善现状。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普遍”,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干部年龄普遍较大,行政效率普遍较低。而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受这样那样的原因影响不容乐观。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用武之地”,也充实了基层干部队伍,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可以极大的改变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
三是储备人才,撑起未来。清初诗人赵翼曾有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人才涌现,需要人才支撑。毛主席也曾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有本事的青年更是祖国的栋梁。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既通过锻炼提高了本领,也因为身在基层更能够明白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和真正需求,从而为我国的美好未来做出更大更有益的贡献。

大学生下基层的不利影响

4.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因为近几年受到疫情冲击,众多小企业、制造业、实体经济等发展不好,收入降低、工作不稳定成为当前应届毕业生最头疼的问题,诸如字节跳动等数字经济大厂也因此被迫大规模裁员,996乱象逐渐蔓延。由于“自己工作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年轻一族更希望得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并且对于高薪的需求已大幅降低。
       此外,大多数年轻人为“北漂”即到北上广等打工一族,更多人选择在当地安家;但又由于收入不高,大多数年轻人背负着房贷甚至车贷的压力,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更加必要,而体制内、公务员等工作是“铁饭碗”,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当前我国应当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发展,扶持民营企业以增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一些措施如上海发放10亿消费券、房贷利率下调等都释放了政府将要促进经济发展的信号。

5. 大学生下基层如何干得好留得住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几乎所有专家为破解“就业难”开出的方子。据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达11.8万人,同比增加近1万人,增幅8.4%.虽然到基层就业已成大势所趋,但大学生下基层怎样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破除大学生下基层的藩篱,开辟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通衢。 农村人才缺口大 农科大学生的用武之地,理应在农业一线,而全国政协委员夏涛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我省农科大学生真正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不足毕业生人数的l0%,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政府实施的“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计划项目才下到基层的,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连农科大学生也不到农村基层就业,并不是因为农业人才已经过剩。事实上,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从长远发展来看,农业人才还远远未能满足这种需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农科大学生带来新的需求高潮。 ”夏涛说。 夏涛认为,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与在城市就业相比,到农村工作无论是环境、待遇,还是发展前途,都有不少差距。因此出现“宁可在大城市卖瓜子,也不愿到基层育种子”、“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待遇偏低难留人 据民盟界别政协委员的调研显示,一些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完成规定的服务年限,就返回城市找工作。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上的差别,尤其是社会保障上的差别,使大学生到了基层也难以留住。 最明显的是,农村教师普遍比城里教师待遇偏低,虽然工资差不多,但实际收入相差往往在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严重影响了到农村学校任教大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些偏僻边远地区,即使来了大学生,也常因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费用高,且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而逐渐流失。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忽视,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使得农业人才的载体被瓦解。“都说基层需要人才,但如果真去了,又会觉得自己很多余,学的用不上。乡村自有乡村一套游戏规则,我们插不进去。 ”一位到农技推广站实习的大学生无奈地说。 专业不对口,也是基层留不住大学生的原因之一。由于缺少对基层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报,大学设置的专业培养方向很少有针对基层的。从高考选择志愿,到大学专业设置,再到毕业生流向,都没有为到基层就业做好准备。即使是农业院校之间,也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和知识陈旧,实践性教学薄弱,导致毕业生下去了用不上。 政策到位是关键 据省教育厅对夏涛委员的提案办理反馈中介绍,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上给予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优惠政策,大学生一到基层便可直接转正定级,并从工作第二个月起在高定一档职务工资的基础上,按本职务工资档差向上浮动一档作为岗位津贴;连续工作每满3年且考核合格后,可再继续向上浮动一档作为岗位津贴。 此外,对参加国家和省基层就业项目,到艰苦地区县及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刚到省财政厅工作的小徐,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在农村工作了3年。他庆幸自己下基层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基层不仅得到了各方面的历练,在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时还享受加分政策,以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乡镇机关招录公务员更是明确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录用率要达到70%.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实行优先。 优惠政策多多,落实到位是关键。由于多种原因,我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还差强人意,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提高。对此,民盟界别委员认为,如果政府在福利政策上有足够的力度并切实得到落实,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收益高于城市就业,还是有相关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好政策的作用,就是要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下基层如何干得好留得住

6. 我为什么不主张大学生从基层岗位干起

所以其实我的主张是,在作为学生的时候打好自己的能力素质基础,比如学习能力、比如抗压性、比如具备一定程度的通识、比如人际交往的礼貌和分寸感,尽可能学到一些专业知识。但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给自己一个高的起点——尽!量!要!避!开!那些没有良好培养机制的企业中类似前台、行政文员、电话销售保险销售等低底薪高提成难度大的销售岗位、初级网管等看似专业性要求不高,入门门槛也不高的工作。就算有无数人告诉你他们因为做了这些而成功也不要相信,他们也许做过这些,但绝壁不是因为做了这些才成功的。
白手起家或者从基层成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在最基层,争取一点资源都不易,又受限制于视角,提升自己就显得格外难;而一个人如果在职业上体会不到“成就感”,那么就更加难以持续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于是更加不能成长。没有过人毅力,或者格外好运所谓“凭借好风力送我上青云”基本用不了几年也就泯然众人了,然后也许在抱怨中度过乏味的余下的职场生命。
但要说明的是,我不反对年轻人从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等乃至行政和销售部门等等做起,我原则上也并不鄙视我上面所罗列的岗位,只想说明,如果从这些岗位开始,也要明白可能会遇到这种困境。我认为在从业的初期,能够被一步步磨练,熟悉一家企业的运作,一点点培养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国企,国企有耐心也有环境给一个年轻人一步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但这种方式又被年轻人鄙视了。很多时候我知道某个岗位熬5-10年,会有爆炸式的成长,然而年轻人会说“我现在就需要钱,以后的事儿,你说的准么?”
德鲁克在《旁观者》这本书里沧然写到一段话,大意是在他那个时候年轻人就能担当大任,可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干,而是更成熟的人已经在一战中战死。但反过来看这个问题,毕竟也说明,即使年轻人必须仓促上阵去建设一个新世界,他们也能做到,甚至干的还不坏。而反观当今,年轻人的状态很拧巴:这个世界会不断告诉他们,你们还嫩着呢,老老实实夹着尾巴混资历吧;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刺激他们别人都青年才俊了而你还没钱你还没房你没老婆!——这导致我虽然觉得年轻人的浮躁是很要命,但不是不能理解。我们的社会不大承认年轻人已经足够成熟的可以承担责任,有时候表现为蔑视,有时候表现为溺爱;但又期望他们睿智而精明。我觉得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精分已经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儿了。
最近我见过的蔑视类似这种——创业优米网的王利芬女士甚至在微博上说“马云曾说过把80%的MBA开除了。‘要么送回去继续学习,要么到别的公司去,我告诉他们应先学会做人,什么时候你忘了书本上的东西再回来吧。’如果你认为你是MBA就可以管理人,就可以说三道四,那就错了,所有的MBA进入我们公司以后先从销售做起,六个月之后还能活下来,我们团队就欢迎你。销售最炼人!”。而我的另一家友商则做出了这个概括“当前发现,80,90后居然一大部分的人选择国企作为他们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但事实是他们在国企中的跳槽次数反而最多。原因?讨厌权威性压迫管理,拒绝并反感官僚作风的企业管理文化?”——这难道不是人性和家长的期望房价的压迫之间必然的矛盾么。当然人家这么说都也是从人家的目的、阅历、思想出发的。只是听的人可得长一心眼,是金子就得卖个金子的价儿,你要开个铜的价儿,人家买了也当铜用,还嫌太软。
其实说到底,升官发财这事儿谁都希望,苦读那么多年,无非希望有个识货人,给个好价钱。把自己卖贵点儿,放个好点的位置开始,从宏观上来说,是在有生之年创造更大的价值,放自家说,那是早早实现自我目标——这得有底气。底气来自哪里?一来自自己对自己的认真投入,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反省的时候反省,见贤思齐;一方面要相信“我真的就是那么好”。

7. 每个大学生毕业都要从基层做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要从基层做起呢?
现如今,大学的教材严重的脱离社会的实际。理论,只是理论,没有和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虽然在大学期间,学校会安排一些实习的机会,优秀的大学生也会主动去找一些单位实习或者是工作,但是这样的实习机会和工作是不一样的!

我虽毕业三周年多了,在我们公司的工作也有三周年了,期间见过许多大学毕业生,也接触到了不少的大学毕业生!

现在大学毕业是很平常,很正常不过的事情,社会上到处是大学生!但是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有高下之分!当然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来说可能会比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素质和能力更高一点,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作为在民营企业里工作了好几年的我来说!我深刻的理解民营企业的用人之道!
民营企业重视的是学生的人品,然后是能力,再次是学历!我在现在这个公司应聘的时候没有用到过我的学历,当然我的学历是微不足道的!老板和我谈几十几分钟后就决定了!而招聘我的张总监,当初在人才市场和我交谈了几分钟后就决定录取我了!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员工的人品是关键,要忠于公司,其次是能力,人品好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至于学历,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

人品好,能力可以培养,只要公司愿意培养你!至于学历,只是一张纸而已,不能够体现你的真正的水平!

我们公司,不管是谁,只要从事采购、销售的人员,全部要到车间实习15天,然后再到我们采购部实习15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我们老板喜欢用毕业生),刚毕业的时候,心高气傲(包括当年的我),目空一切,以为自己了不起的。到车间学习,首先要学会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有哪些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出问题最容易出在哪个环节。要熟悉公司的产品才能够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很多刚毕业的人,觉得去车间做工人,是很委屈的事情,认为是对自己人才的埋没!不重视基层的工作,不重视基础的的工作!结果后来在接单,安排定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产品的组成部份和生产工艺,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做一个工人谁都会!做一个好工人会吗?有这样简单的吗?
工人的工作看似是简单的机械操作!但是如果你思考了,你就不会一直做工人!

每个大学生毕业都要从基层做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