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发展

2024-05-15

1.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发展

 到现在,鹿特丹的发展壮大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除了本国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也和HBF在发展中国家发挥的持续的影响力有关。它到现在已经资助了600多个项目,每年提供两次申请,按不同的制作阶段给作品提供1到3万欧元不等的辅助金。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年度预算达到了480万欧元,分别来自政府基金、企业赞助和票房;参展作品一度达到300部,近两年都限制在250左右,他们声称质量永远比数量更重要。包括媒体和产业场,每天最多可以有27个影院(厅)同时展开放映,每个厅4-5场,这样每个作品都可以放映2-4轮。在欧洲,关于IFFR,有一种说法是它是戛纳唯一有所忌惮的电影节。的确,鹿特丹有一种鲜明的左派立场,而戛纳,包括努力步戛纳后尘的柏林和威尼斯显然都太主流了。主流有主流的标准和趣味,这正是鹿特丹反对的。它总是把自己和“独立”“反叛”“实验”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尽量容纳各种风格,把每种尝试都当作电影的一种可能性;它在总体倾向上显示出来的,绝不是一种优雅的趣味,相反这里的很多作品常常是直接和生硬的,正如这个电影节本身品性的不易消化。这种立场当然不是说,而是做出来的。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发展

2.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特点

不同于星光无限的威尼斯、柏林和戛纳这欧洲三大影展的是,鹿特丹是唯一没有红地毯仪式的国际电影节,它和同样也是在冬日的风雪中举办的美国盐湖城圣丹斯电影节一样倚重影迷和电影专业人士的眼光、口味和他们汇聚起来的狂热力场;而不少后来蜚声世界的独立电影导演也是在鹿特丹第一次吸引世人瞩目,07年第60届戛纳影展金棕榈大奖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就是鹿特丹资助的导演首作。1972 年6月第一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开幕的时候,只有17位观众参加了这个簇新影展的首场放映,尽管开幕仪式因为现场冷清而被迫取消,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影展策划人休伯·伯斯(HUUB BALS)的斗志,他认为如果假以时日,诞生之初就被贴上“非常具有实验精神”标签的鹿特丹电影节不但会成为鹿特丹这个欧洲首位海港重镇的文化坐标,也会以绝世独立的姿态为世界电影文化扬起一面旗帜……时至今日,后来 移期在阴郁冬日举办的鹿特丹电影节已经成为世界上观众人数第2 位的顶级影展,07年(1月24日到2月4日之间举办)的观众人数就已经达到36.7万—— 鹿特丹电影节也成长为形式多元的高质素独立制作、艺术电影和实验电影面向世界最重要的展映和交易平台之一,它尤其偏爱来自“南方”即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亚洲的独立新人新作(同时也有若干单元专门展映欧美艺术影片)——这种固执不从众的口味坚持37年来似乎未曾动摇过,甚至逐年膨胀的观众数会令前任主席不无担心,认为过分的大众化会影响电影节本身自我标榜的另类口味。

3.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历届获奖电影和电影人

何建军: 《悬恋》1994年获鹿特丹电影节影评人奖。《邮差》1995年获最佳影片和影评人奖。张 元: 《北京杂种》1993年获鹿特丹电影节“最有希望导演奖”。《儿子》1996年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娄 烨: 《苏州河》2000年获得鹿特丹电影节新锐导演奖李康生: 《不见》2004年获得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韩 杰: 《赖小子》2006年获得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禾家:《大地》2009年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历届获奖电影和电影人

4.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简介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世界新锐导演的最重要舞台”,而CineMart则是全球首个提供“电影投资会”性质的平台,旨在为具有潜质的电影人提供寻求融资途径及支援,CineMart在推动国际电影合拍、合资及投资方面已有二十五年的历史。鹿特丹电影节(IFFR)是对中国电影,确切说是对中国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西方电影节,却很少被这个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当年王小帅、张元、何建军等人刚起步的时候,他们那几部等于是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时代的作品都曾在这里展示过;1994年,电影局下文封杀田壮壮,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七个导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们“私自”参加这个电影节的直接后果。电影节有一个HBF基金,专门资助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制作,中国那些为人所知的独立电影导演们,几乎每一个都得到过它的资助,从张元,何建军,王小帅,丁建成到贾樟柯,几乎是一个可以贯穿起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史的名单。鹿特丹在荷兰西部,一个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港口城市。它以现代建筑设计闻名,大概因为整个城市提供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实验场。但街上所见更多还是高层玻璃幕墙和公寓式住宅,这样的景观,若不是电影节,平时很难聚集如此多的人到这里来。但这些每年一月末二月初聚到一起来的人,其实也只需在一个小的区域里活动

5.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介绍

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鹿特丹国际电影在电影界深获好评的国际电影节,展出约200多部非商业电影与纪录片作品,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将于1月举行。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介绍

6.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简介

第六代导荷兰鹿特丹凭借影片《北京杂种》于1993年获22届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最有希望导演奖”,他的另一部作品《儿子》(1995年)获25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另一位第六代导演娄烨的影片《苏州河》(1999年)获“金虎奖”。2006年,中国电影《赖小子》再次获得“金虎奖”。

7.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选片人

鹿特丹电影节的选片人之一厄文(Gerwin Tamsma)总是带着一脸谦逊的笑容而不失风度地出现在不少亚洲影片的首映礼上……在影片开始介绍年轻导演,在放映结束主持问题环节(Q&A),言谈中不失荷兰人特有的坚毅,还总能感觉到他的坦诚和幽默。选片人的职责远非表面上看来这般简单,鹿特丹如此紧密而充满惊喜的排片计划可以看做是各位选片人和选片顾问(ADVISOR)在更为广阔的区域选片网络中互相配合的工作成果,虽则这些选片人的低调在场与影院与普通工作人员、志愿者无异,可他们可说是影展真正的幕后推动力。交谈中,厄文和我分享了更多对于自己工作、中国独立电影和鹿特丹电影节的意见。“选片人和选片顾问还有片探会和电影节主席一道为电影节选择影片。鹿特丹的6位选片人每个人都会负责特定的区域,但是当然绝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单元,比如这次我也同时会负责短片单元”。厄文说,对于类似于多伦多电影节和鹿特丹电影节这样的影展来说,选片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且这种趋势会保持下去。对于电影节来说,惯例一般是主席负责选片(尽管其实通常他们并不会真的负责全部单元),但众所周知,鹿特丹的规矩是几位选片人与主席密切合作选片。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节选片人

8.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设置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到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美国或者从更宽泛意义上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罗德·夏布罗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标志物是一只抬起手臂向人们致意的柏林熊。金熊像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而成的,自1951年开始为获奖者颁发的的金银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并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和其他各处那些欢迎来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来。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有过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为电影节提供熊像。金熊奖   金熊奖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开始颁发  终身成就奖/荣誉金熊奖(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颁发  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自1965年起  最佳导演银熊奖-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自1956年起  最佳剧本银熊奖-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银熊奖-自1956年起  杰出艺术成就奖-自1978年起  最佳电影配乐-自2002年起  其他奖项  水晶熊奖(Crystal Bear)  泰迪熊奖-最佳同志电影  流星奖(Shooting Stars Award)-颁给有才华的年轻欧洲演员  阿弗雷鲍尔奖(Alfred Bauer)-纪念创立电影节的阿弗雷·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