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弹理论的阐释

2024-05-16

1. 魔弹理论的阐释

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这 种观点认为,受众就象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所以魔弹理论又被称为子弹理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施拉姆, 1971),“并几乎可以随传播者所欲而左右大众的任何观点”(德弗勒,1989)。因此,受众的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但后来事实却证实,受众有时是“中弹”了,但拒绝“倒下”

魔弹理论的阐释

2. 魔弹理论的产生

早期媒介理论家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受众的行为是独立于意识的,他们放弃对心理活动的研究,只观察环境的刺激和受众具体的行为之间的联系。弗洛伊德将主导行动的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宣传理论家借用这一理论,对媒介影响力做出了新的解释:宣传如果能唤起本我并刺激本我压倒自我,那么宣传将会取得最好的社会效应。或者,如果一些宣传手段能使超我把个体的人格推向本我的方向,那么人们阴暗、原始的冲动将变得正常。

3. 魔弹理论的发展

1938年10月的“火星人入侵”事件,原本是一个万圣节玩笑,但却造成了数个城市的混乱。二战时纳粹所进行的宣传,也为魔弹理论提供了很好的例证,魔弹理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快成为这一时期主流的传播理论。拉斯韦尔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本人反对魔弹理论中将宣传过程简单化的做法,认为宣传不仅仅是通过媒介向受众撒谎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而是宣传家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精心的谋划后,再将其传播出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受众需要缓慢的准备过程,传播者会耐心的引入新观念和新意向加以培养,最终形成拉斯韦尔所说的主导或集体符号。这一理论为宣传预设了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条件作用过程,他认为一两个极端分子发布的讯息不会造成重大影响。拉斯韦尔的理论否定了“大众传播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说法,后来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魔弹理论实际也是在将大众传播对社会所造成的放大,大众传播的力量经过魔弹理论的修饰更被人们所畏惧,于是开始讨论如何控制大众媒介的问题。拉斯韦尔,马森特,李普曼等都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魔弹效果论(1910一1940),伯罗(D.Berlo,1960)称之为“皮下注射论”,德弗勒(M.L.Defleur,1989)称之为“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和“恐惧遗传”。

魔弹理论的发展

4. 魔弹论的简介

魔弹论也称“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枪弹论”或“机械的刺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沦。代表人物西多尼·罗杰森。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5. 魔弹论提出的原因

魔弹论提出的原因是:
魔弹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战和宣传战让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敬畏的心理;强大效果论提出的时候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经过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后,人们对媒介的看法也更加理性。
魔弹论主要针对的是媒介给个人带来的影响,且这个影响是直接而短暂的;强大效果论的视角更宏观,它认为媒介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而间接的存在。

推断
魔弹理论推断了一些行为主义没能充分证明的东西:外部刺激并非是客观的,而是可以经过宣传家们精心设计的,设计后的外部刺激能使所有受众都按照宣传家所期望的方式行事。比如把正面情绪与自己的国家联系在一起,把负面情绪与敌人联系在一起。
结合佛洛依德的学说,宣传家认为普通民众不能抵抗这种力量的影响,因为普通民众缺乏理性的自我调控能力,所以如果媒介形成的刺激和本我一起触发行动,自我和超我将无力阻拦。

魔弹论提出的原因

6. 魔弹论产生的原因

公众对大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心理。
当报纸在19世纪30年代首先作为大众媒介登场时,就曾引起社会恐惧和批评家的围攻,认为会引发犯罪和导致文化水准的降低。当广播用于纳粹宣传时,这更加剧了人民的恐惧心理。德弗勒和丹尼斯认为:“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引起恐惧。……像许多其它社会变革一样,大众传播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忧虑。”
由于媒介的反复报道:“这种忧虑又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其结果是对媒介巨大威力的相信,变为社会对大众传播的共有信仰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没有社会广泛存在的恐惧状态,无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怎样鼓吹,魔弹论也不会得到传播学界的广泛认同。

评价:
“魔弹论”又称“靶子论”、“枪弹论”,西方早期的新闻传播理论,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种理论认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魔弹论

7. 魔弹论的介绍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

魔弹论的介绍

8. 魔弹理论的推断

魔弹理论推断了一些行为主义没能充分证明的东西:外部刺激并非是客观的,而是可以经过宣传家们精心设计的,设计后的外部刺激能使所有受众都按照宣传家所期望的方式行事。比如把正面情绪与自己的国家联系在一起,把负面情绪与敌人联系在一起。结合佛洛依德的学说,宣传家认为普通民众不能抵抗这种力量的影响,因为普通民众缺乏理性的自我调控能力,所以如果媒介形成的刺激和本我一起触发行动,自我和超我将无力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