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2024-05-13

1.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原因很多
1,我国的福利保障体系不健全.普通的老百姓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的高额收费。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很低,只能靠自己攒钱来应对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危机。
2,我国面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并且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大型的国企垄断了民生的各个行业,而且因为有种种的优势。往往,能够顺利的占据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企和个人投资者,很难有好的投资渠道。
3,收入差距过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于少,无力消费。也无力承担医疗、教育、养老等高额的费用。这能把有限的收入储蓄到银行。
4、税负不合理,导致大量的企业和居民把钱都存在了银行,而不愿意重新投资。
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这对我们国家来讲,将会是十分不利的局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大力改革政治体制,让更多的居民能享受到改革的收益,而不是承担改革的损失。那么,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要小心了。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2. 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800字左右

一,新三座大山的压制:子女教育,个人住房,医疗保障。

具体内涵大致相同: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

投资渠道太少,只有房产和股市。但政府对房市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时,由于2006年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识到单一地将储蓄资金往股市疏导的风险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同样只有两个选择: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银行储蓄。

私人资本多数都是艰苦创业累计的,有着强烈的增殖动机.但是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和时间的制约,以及投资环境的限制,中国的民间资本投资进程缓慢.民间资本在创业投资领域远远没有发挥作用 一是认为中国的社保制度不健全,因此老百姓有预防性储蓄的需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养老模式的改变也提高了储蓄率�以前人们把孩子当作储蓄罐,所谓养儿防老,现在他们必须为自己买保险。在中国,越来越高的教育成本也多由家长负担。


    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导国人量入为出,不要提前消费。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这是和西方“及时行乐”观念不同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促成了他们的储蓄。


    三是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所致,投资渠道太少。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不规范,使投资者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当政府对房市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时,由于2006年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识到单一地将储蓄资金往股市疏导存在风险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同样只有两个选择: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银行储蓄。


    四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从微观方面来看,如果个人认为预期收入流不足以支付预期消费流,便需要用储蓄在当前和未来之间进行交换,这一交换还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利率越高,人们越倾向于将消费流往后推。个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同步提高并不是线性和连续的,而是在一系列生活方式所对应的消费水平中,作阶梯式的跃迁。假如你原先的收入勉强能维持你的白领生活,现在你的工资涨了两千元,仍远不足以支付梦想中的小富生活,那你很可能将新增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为将来的跃迁做准备;相反,如果你的收入只差一点就能负担小富生活,便很可能借助信贷来提前实现梦想。因此,储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人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方式跃迁的期待越高�就会把越多的钱堆积在两级台阶之间。

3.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

4.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储蓄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人口老龄化是储蓄率下滑的长期推动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国民经济中属于 消费型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会提升居民的消费率,降低储蓄率。事实上,正是在2009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重达到峰值逐步下降之后,国民储蓄率出现了几近同步的下行趋势。不仅仅是中国,同样因为高储蓄率闻名于世的日本,其国民储蓄率在1991年到达高点34.2%之后,开始震荡下行,并于2016年达到历史最低点(27.3%)。

5.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现象是支撑国内发展的较强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在骨子里崇尚勤劳工作、积极储蓄的民族。在历史上,华夏大地经常遭遇水旱灾害的袭击,古代的先民就把积极储蓄当成了一个重要的习惯。毕竟,在灾荒年间,人的手中必须有粮才能度过生存危机。这种记忆,其实是刻在了整个民族的基因当中,一代一代传递了下来。在现代社会,虽然国人整体遭受灾害的损失要远远小于古代,但危机意识一直是国人的惯性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积极储蓄。

其次,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使得我国居民保持了良好的储蓄习惯。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以货币的购买力作为衡量的。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储备了足够多的货币,才能应对日常吃喝住行、买房买车、赡养父母、培育子女、防范大病等需要。在一个货币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社会中,储蓄率高企就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现象。

再次,全球疫情的爆发,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自国内房价大幅上涨以来,国人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大量的储蓄被人们用于支付房贷、车贷,而另一些储蓄则变成了消费主义之下的商品购买力。不过,全球疫情的爆发,影响了不少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受到疫情冲击的人们,意识到储蓄才是度过生活压力期的重要保证。因此,人们又逐渐减少了消费的频率,把储蓄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更愿意储蓄,应对生活中遭遇的潜在风险,这种意愿使得国内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这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一种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对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储蓄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6.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当代金融家》供稿一个崛起的大国总是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成长模式,在和其他大国的崛起模式相比中,有共性的成分,也有个性和特色。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快速崛起中,在展现出大国崛起中标志性的一些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有别他国的独特现象。当前,对待这些现象,人们有共识,也有异议;有理解,也有质疑,各种看法比较多。为帮助广东读者从经济学视角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本刊特约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徐诺金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分别以《》、《怎样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怎样看待我国国际收支的高顺差》、《怎样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等连续发表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197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1978~2003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一)19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1970~2003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1970~2004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 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中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1978~1993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1993~2007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2000~2007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规律性信号有哪些(一)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段时间正是日本转变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了高储蓄阶段,而此时也正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低储蓄的国家难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19世纪已经建国,并且没有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浩劫,然而这些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发展,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与它们崇尚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高储蓄阶段其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只有经历了高储蓄阶段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由不发达状态转向发达状态,而持续低储蓄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变为发达国家。(二)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根据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给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起飞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大众高消费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储蓄率维持在15%22%之间;成熟阶段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但储蓄率始终在30%与40%之间徘徊;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和起飞前阶段的落后国家,储蓄率非常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高储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合理现象。(三)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虽然合理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是经济在长期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的高储蓄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最终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出现的高储蓄,其实正是为我国向经济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正确地利用这一资源。(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如果资本-产出比为3:1的话,则资本贡献的6%~8%经济增长率需要18%~24%的净投资率。再加上12%的折旧率,要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需要储蓄率达到30%~36%。1978~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都维持在30%~40%,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这一结果与上文的测算基本一致。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2003~2007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较为繁重,高储蓄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好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大量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来源于国内的储蓄,而且必须是较高的储蓄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

7. 居民储蓄的居民储蓄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指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占城乡居民、单位职工货币收入的百分比,可借以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城乡居民或一个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储蓄的意愿和趋势,是制订储蓄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份,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  自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中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分别于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且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时间不断缩短。截止2013年8月份,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均居民储蓄已经超过3万元。相应的,中国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目前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居民储蓄的居民储蓄率

8. 国民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的区别

国民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的区别:国民储蓄率:全部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除以国内净产值。居民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区别:定义不同,计算方式不同。一,储蓄率不同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对策各国人口结构状况有所差异,各国人口天赋状况有所差异。不同天赋状况的人口具有不同的储蓄愿望,这促使各国国民平均储蓄率有所不同。储蓄率不同的国家应该拥有不同的经济对策,这些经济对策的不同,完全可以是由于国民储蓄率差异所致。储蓄率高的国民的国家,需要想法降低实际储蓄率。储蓄率低的国民的国家,需要想法提高实际储蓄率。国民消费动力主要与国民自我感觉的财富拥有量有关,国民自我感觉的财富拥有量越多,国民消费动力就越大。根据这个道理,各国应该根据各国国民储蓄天赋,制定不同的可支配财富政策。二,居民储蓄率仅为20%  中国的高储蓄率世界闻名。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舆论普遍认为高储蓄率源于中国百姓爱存钱的习俗。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有很大偏差。实际上,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和企业储蓄高导致的。三,现代社会是没有人把钱放在袋子里装着的,而是放在银行里存着,钱袋子其实就是银行的储蓄,统计学上叫居民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的计算口径有两个,最常见的是收入口径,也就是年度新增储蓄额对年度居民总收入的比值。通俗来说,就是大家辛苦工作了一年,会把多少税后收入拿去存起来的意思。下图是2016年以来全体国人的收入总额与当年度的新增储蓄额。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发布,真实可查。在统计上,虽然我国一贯只公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数据,我们还可以查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自的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