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事物的本质

2024-04-30

1. 看透事物的本质

所谓本质,说的正是这三件事: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和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到底什么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写出一堆计划就叫战略,还是定个目标就叫战略?是想出一个愿景就叫战略,还是提出一个使命就叫战略?都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选择”,而好战略就代表着“好的选择”。 在不了解“战略”根本属性的时候,我区分不出战略和目标的不同,无法制订出好的战略,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有的战略好,而有的战略差。 这就是必须首先理解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的原因所在。
  
  
 如果不了解事物的根本属性,我们就无法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明白“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回答不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就无法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判断趋势。因此,当我们学一样东西、理解一个事物、论述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趋势的时候,都得先从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入手。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学习哪门学科的知识、掌握哪个领域的技能,都是从“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的。就像小时候学习一门学科时,我们一开始大多会从学习一个个的定义开始。所以,思考及解决一个问题的起点,正是对事物根本属性的思考与理解。因此,事物的根本属性就是我们要去思考的第一个“本质”。 可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看透事物的本质

2. 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

韩信、张良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均为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俩功成名就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一个是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贪图富贵,随被诛灭三族,演绎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
  
 一个是心怀坦诚、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后归隐山林得以善终,给世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他们相同的际遇不同的结局,给后世留下更多的是思考。
  
 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一直在寻求事物第一性原理、最底层逻辑,目的就是为了看透事物本质,以便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行动。
  
 那么,在复杂纷乱的事物中,我们如何才能剥开层层表象,发掘出最本质的东西呢?
  
 《道德经》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道”。
  
 因此,要想悟出“道”、看透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心法:
  
 无我。
  
 “无我”就是看待事物不要带着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和知识影响。要以一种旁观的、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很多人遇见一件事情,自己也想看透事物的本质,但是,人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预判事物的属性,这种潜意识的预判,其实才是对看清事物的本质的最大障碍。
  
 因为你的认知会影响你结论。
  
 
  
                                          
 事物的发展如果符合了你潜意识预判,你内心会非常确定的说:果然是这样。。。其实,只是你一厢情愿的认为而已。
  
 如果,事物的发展没有与自己的潜意识预判一致,你会找原因,多半会认为自己认知能力不够,需要多学习,以便更好的预判。
  
 这其实就进入了误区。
  
 还有的人看待事物会带有感情色彩,带着功利心去看事物,毫无疑问,这会最大程度的阻碍自己看透事物的本质。永远不可能挖掘出事物的本质。
  
 因此,“无我”这个心法尤为重要。它能消除自己的认知和情感障碍,本着一切都与自己没关系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跳出事物本身的局限性,以更高的视角俯视整个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找出规律,看透事物的本质。
  
 张良就是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急流勇退得以善终。而韩信却深陷于事物之中,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导致悲惨结局。
  
 有人会说,看透事物的本质,我有很多方法,比如:头脑风暴、假设正确法、事件预演法等。
  
 这些都是方法,我并没有说这些方法没用。
  
 我只是说,你不懂的这个心法,再多的方法都是无效的,因为一开始你的潜意识就已经注入了对事物的障碍,做的努力越多,身心会越累,并且不得其果。
  
 心法是必要条件,各种方法只是催化剂。有了心法,再加上好的方法,那么你就会很快的探寻出事物的本质。
  
 懂得了这个道理,慢慢感悟、应用,你将越来越智慧。

3. 怎样看透事物的本质

看透一件事物的本质,就是你要从繁杂的“有”中颠倒过来,再找出其中真正的核心。

举个梨(例)子:小时候的司马光与小朋友玩耍时,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入装满水的大缸,人小缸大无法挣脱,危机时刻,问题的核心是救人,其他一起玩耍的小朋友纷纷跑去喊大人来救。

司马光却是搬起石头砸破了大缸,区别在于,别的小朋友在第一时间把核心救人,变成了去喊人,司马光解决问题直指核心,救人。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一群小伙伴在路边看到一棵果树,上面长满了李子压弯了枝条,小伙伴们都兴奋的争前恐后去采摘。有一个小孩却站着不动,他说在人来人往的大道边,树上还能有这么多的李子没被摘走,一定不会好吃。

果然,事实如他所料,吃到嘴里的李子又苦又涩,这个小孩就是后来三国时期的名士王戎。

这个两个故事其实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怎样看透事物的本质

4. 什么样的人具有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教父柯里昂说:“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的确,能洞察事物本质的人,和看不透的人,两者命运是截然不同的。

5. 如何在瞬间看透事物的本质 如何看透一件事物的本质

1、我们看到的通常是表象,分析背后的利益关系驱动才能看清事件本质。
 
 2、心如止水,不要带任何主观偏见和成见的思考,不能片面静止,要联系、发展的去思考。但这还不足以让你看清客观本质,还需要一定的知识,这就需要读书。
 
 3、对于很多知识也仅仅是目前认为是对的,是事物的本质,随着发展也许会更替掉,如果不是专门去搞这方面的,不易思考的太深入。想到某一时刻认为是这样,自己认可,感觉舒服就行了。

如何在瞬间看透事物的本质 如何看透一件事物的本质

6. 事物的根本属性,一眼看透本质的人都有超强的概念能力

  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等同于这个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它的那个根本原因。比如,我们一旦知道了凳子的本质是一个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么就会知道一个金属制作的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一个冰块制作的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
    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已了解了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当你能够做到以下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时,你就了解了。
    什么是“给出清晰的定义”? 定义是明确事物内涵的逻辑方法,具体来说,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因此,当你能给一个事物以相对准确的定义时,就肯定是掌握了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比如,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
   当你能用“下定义”的方法说出事物根本属性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清晰界定不同事物的能力。而这就是理解一个事物、学习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趋势的重要起点。
    什么是“打出精妙的比方”? 能够打出精妙的比方就意味着,我们能将一个抽象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生活、工作中常见事物的根本属性画上等号。这时,我们才能打出一个精妙的比方。比如,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
   精妙的比方,是在不熟悉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熟悉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

7. 看清事物的本质

题记: 
  
 我们无法看见事物的本质,我们只看见我们能看见的事物。
  
                                                     ——西门孟
  
 我是西门孟前辈的小粉丝。开始喜欢他不是听现场的演讲,而是看的视频。那句“人生苦短,别和猴子混”让我记忆犹新,喜欢这句话,也喜欢上演讲的人。
  
 2018年1月7号,新年的第一讲,很荣幸可以再次听他分享,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两周前刚刚听了一次,可惜他只是其中一位演讲者,时间的关系,让人直呼不过瘾。
  
 这次跟我们分享的是“如何拥有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接下来做个总结。
  
 
                                          
 
  
  
  我们是以我们的五官来体验这个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自从一出生就是我们五官的囚犯。 
  
 我们通过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嘴巴讲等来感知这个世界,通过大脑的作用来与这个世界产生链接。好像确实成了一个“囚犯”
  
  影响人感知的有——经验,信仰,态度,心情,潮流,团体,社会,家庭等…… 
  
 借过往经验,以解决现有问题。有利有弊。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至少有一些合理之处;但思维跟着以往一起僵化那经验就显得不那么有用了。
  
 信仰会限制和主导我们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显然,一个好的信仰可以带来的力量是无限大的,由此可见,找到一个好的信仰是多么重要。
  
 同样一件事,处理人的心情和看待的态度不一样,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相信大部分爱美的人,或者说爱玩的人,都会去关注每年的流行色,流行风格,流行款式等等等等。会因为流行而去购买很多你可能不需要的东西,等潮流过去,或许你会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傻,买那么丑的东西。
  
 人都是群聚居动物,因为处在一个集体中,就难免会有不同意见的。当你和大部分人的意见相左时,人的本能(怕被排斥)会让你选择去从众。(但,送大家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甚至每天都会有新的词汇,理念被造出来,各种观念都会强加于你,如果自己不去辩证,一股脑的照单全收,很快,你就完全沦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不会思考的躯壳,类似机器了。
  
 和父辈所处的时代不一样,看待事物的看法以及处理事物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认知去说服长辈,我们应该去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同样的也尊重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如何产生偏见? 
  
 所有人的痛苦都源于不能独自坐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
  
  
                                                -布莱士.帕斯卡
  
  ① 坐井观天
  
 ②人耐不了无聊,孤独,必须做一些事,即便对自己有害。
  
 ③我们的感官有限
  
  
 ④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而是我们心智扭曲后的偏见。
  
 ⑤我们的认知是被我们先前的经验所塑造的。
  
 
                                          
 第一眼看出的是什么,反过来反应我们的原有认知。
  
  我们的认知反应出我们是怎么样的人。 
  
 ①It takes one to know  one(同类才能互知)
  
 ②我们开口来描述我们见到的世界时,其实我们在描述我们自己,我们的认知和我们的世界观。
  
 ③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勿以貌取人)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Don't  judge people by their appearance.
  
 
                                          
 
  
  
  合理化 
  
 ①我们总是将我们的行为,想法合理化。不管这对别人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很不幸的,我们大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做考虑。
  
 ②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对自己有益的版本。
  
 ③没有同理心的有话直说,其实就是目中无人。
  
 ④我这个人就是这样。
  
 ⑤我不在乎别人如何说我。
  
  我们的倾向 
  
 ①标签化
  
 ②不看当下,想着过去,想着未来。
  
 ③思考的方向总是合理化自我,美化自我。
  
 ④怕问别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因为怕错。
  
 ⑤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的人,其实心里是认为自己该更好的,所以还是自大。
  
 在听演讲的时候,没有觉得生涩难懂,除了自己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以外,还与西门孟老师的深入浅出,幽默感有很大关系。
  
 西门孟老师开讲前说听完之后你们心情不会好。确实听的时候一度有点压抑,因为句句扎心。
  
 这次的分享让我想起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
  
  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 
  
  我想,所谓学习,就是不断学会去控制自己,掌握和对方相处的最好模式。 
  
  人生就是一场自我修行。 
  
  后记: 
  
  
 但出生时你已经具备了克服所有这辈子你将面对的挑战的能力。
  
                                                 -荣格

看清事物的本质

8. 三招教你看清事物本质

《教父》中老教父有一句话很经典,“花半秒钟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书读三遍,其义自现。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也至少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表象阶段,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弄清表象,认识表象。能认清表象,才有可能认识本质;如果连表象都认识不清楚,那就离本质更远了,更谈不上认识本质。能认请表象不一定能认清本质,但认不清表象注定离本质更遥远。
  
 第二个阶段,分析阶段,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将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像化与系统化。抽丝剥茧,具有洞察力,探讨事物的原因,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再结合5W1H的问题,详细得出结论。
  
 这个阶段有可能走偏,毕竟本质是深奥的,隐晦的,看不见的,所以拔开层层迷雾,看事物的本质很难。正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相同的原因,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再加上事物的本质原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
  
 分析阶段虽必不可少,但并不代表,分析了一定能见到事物的本质,但不深入分析,得到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第三个阶段,抓住本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
  
 这个阶段,如果真能抓住事物本质,那么这时候表象表示本质,本质支持表象,就会达到表象和本质无矛盾,能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和谐。如果抓不住事物本质,那么表象和本质之间会有矛盾产生,会有不能和谐共同的东西。但如果被人曲解了,就有可能误认为是和谐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真的抓住了事物本质,有的人以为抓住了事物本质,有的人不知是否抓住了事物本质,有的人根本找不到从现象本质的方向。而问题的实质就在那里,无论你看清与否,从未远离。
  
 而真的抓住事物本质的人,又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不过这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与第一个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全然不同了,它已经有了质的飞越。
  
 解决问题,抓住事物本质,是第一步,能否合理解决,后面还要涉及更多,我们后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