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2024-05-12

1.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种技术或是工具,是帮助人类对未来的时间进行深度加工,将时间转化为不同财富的技术和工具。
  
 如何理解工具?
  
 即经过金融这种工具深度加工的时间,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财富。比如:两个人有相同的初始财富,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十年之后他们的财富能达到百倍之差,人生处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金融第一定律---时间的价值。
  
 正如在2007年,一笔十万元的投资,如果你买了中石化的股票,那么你的十万元如今就只剩下四万多;如果当初你买的是腾讯的股票,那当初的十万元就会变成如今的三百多万元。
  
 这就是时间的价值---在相同时间下,不同的金融工具,可以将相同的原始财富,转化为不同的未来财富。
  
 如何理解技术?
  
 现代金融就是帮助人们在关键时刻聚集资金的技术。即是通过股票、债券等工具实现最大规模的筹资。金融具有在关键时点,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快速有效资金运用的能力。正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的债券发行,帮助北方战胜了南方。以及美国纽约的兴起正是因为苏利运河的修建。 如果没有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就无法快速实现大规模的筹资,苏利运河也不会建立起来,历史的模样也将会改写。这就是金融第二定理-—-资金的集聚。
  
 而金融的第三定理---风险共担。何解?
  
 我们都知道,风险是客观存在,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我们不能消灭风险,但是可以把它转移。对于个体无法承受的过大系统风险,金融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进行跨地区、跨时间的风险分担活动。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正如:股票帮助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分担了海上贸易的风险,使荷兰成为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海上帝国。以及风投资金帮助创业者进行风险分担,特斯拉创始人马斯特的火箭发射就是在风投支持下成功的。而谷歌、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背后都有风投的影子。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2.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

《金融的本质》是我2020年读的第51本书,我没有想到在年末的时候还能够再读到一本书。这本书是从12月21号决定开始要读,其实也就是花了5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它,它是一本理解难度不大,同时会让我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08年的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一本书。本书作者是08年次贷危机时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这本书让我对美联储的背景、使命、金融危机下的做法等等有了一些认识,读完这本书再去读其他的次贷危机相关的书籍,会更容易理解。
   手上这本书是中英双语版,4讲内容一共160页左右,我一共生成了18张卡片,从卡片数量来看,带给我的知识点不少。第1讲介绍了美联储成立的背景以及使命,第2讲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美联储,第3讲是美联储对于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4讲是危机带给美联储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在这样体系的国家之下,最初是没有中央银行来调控和监管美国金融。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40多年里,美国前前后后经历了6次大的银行体系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承担起央行职能的机构呼之欲出,它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主要是肩负着两大使命:①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缓解甚至阻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②维持经济的稳定,保持低通胀和经济稳步增长。最开始美联储也不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51年,美国政府才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当被允许独立运行。从美联储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看,主要分为三个:①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利率,给经济升温和降温。②金融工具。主要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来给市场提供流动性。③金融监管工具,不过在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提及。
  
 要说起大萧条,不得不提的是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当时美联储只有成立16年,在这一次的大萧条中,甚至有一些束手无策。也正因为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和问题,让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面对后续的金融危机,能够很快的让美国重回经济复苏。
   1929年的大萧条并不局限于美国,它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了萧条和衰退。分析大萧条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但不限于一战的后续影响、金本位制、股市泡沫以及金融恐慌蔓延等。在经济逐步从大萧条中恢复回来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宽松,并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当时经济理论和实践认为通胀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制衡关系,如果让通胀略高于正常水平,可以保持长时间就业增长和失业的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还处于通货膨胀阶段时,尼克松总统引入了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禁止企业提高价格。由于这一政策让日益激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为的压低了通货膨胀率,使得在取消这一政策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大幅飙升的现象。同时由于这一政策带来了太多的经济问题,对美联储后续调控宏观经济,留了非常多的难题。
  
 在经过了沃尔克主席强硬的努力下,经济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年间,美国GDP和通货膨胀更趋稳定,这一时期被称为大缓和时期,直至次贷危机爆发。
   专门研究经济泡沫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从1998年就开始存在,针对房价持续上涨,当时有两种解释,第1种解释是认为技术泡沫的中间阶段刺激了股价的飙升,同时也导致了房价的飙升。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平息之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美元资产包括房产被充当外汇储备。从时间轴上来看,外币流入美国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在1998年初。
  
 房地产泡沫的日益恶化总有破灭的一天,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整个事件链源于房价下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恐慌情绪的传导流向。房价下跌之后,住房抵押贷款债务拖欠,导致雷曼兄弟公司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出现亏损,公司最终出现资不抵债,在这个局面下雷曼兄弟融资出现了困难,企业现金流丧失了流动性,最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破产意味着雷曼兄弟公司之前发行的商业票据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票据的基金公司招到了挤兑,恐慌情绪在票据市场迅速蔓延。为了尽快平息市场恐慌情绪,当时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贷款银行购买货币基金资产,来稳住货币基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财政部启动临时担保计划,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最终在政府机构的努力下,平息了挤兑风波。
  
 从这个事件链上可以看出来,金融危机并不是发生在银行和储户之间的,而是发生在经济交易商与回购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与商业票据之间。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联储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有必要也有义务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根据白芝浩原则(1873年《伦巴第街》),缓解金融恐慌的最佳方式是为那些缺乏资金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在非常时期和紧急情况下,美联储可以为银行以外的实体提供贷款。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于像雷曼兄弟这样,持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商业不动产的公司来说冲击极大。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就是其中的两家典型,2008年3月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半年,美联储的一笔贷款促成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避免了贝尔斯登破产。而2008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濒临破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它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以及全球性银行联系紧密。如其破产,金融危机势必更加快速地蔓延到全球范围,且变得失控。当时美联储在顾全大局的考虑下,为其提供了850亿美元贷款,平息了潜在风险。同时也让美国开始思考如何让“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影响最小地破产。
   让美国经济尽快恢复到增长的渠道上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央行,主要能应用的工具是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即升降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则是使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量化宽松。
  
 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第1轮是2009年的3月份开始,第2轮是2010年的11月份。量化宽松带来的影响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规模。美联储购买国家或者政府支持企业证券后,投资者不得不转向其他类型的证券,从而降低了证券整体的收益率。基金保持低利率,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这正是美联储要的。从这个角度上面来看,面对金融危机必然会出现量化宽松这一非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的手段,是以金融监管为基础的,如果监管和干涉都不能够达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才会去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他其实没有办法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美联储可以提供经济刺激,可以提供净利率,但货币政策本身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财政问题及其他影响经济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美联储在一次次危机下反思和完善机制,正是美联储的高公开频率和高透明度,塑造了美联储的声誉,在金融恐慌、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在思考,一次危机之后的措施往往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体制机制也在越来越健全和完整,经济恢复节奏也可以被政策更好地引导。金融真是有意思。

3. 《金融的本质》

    本书包含了他对金融危机的理解,他对美联储和金融危机之间种种纠葛的思考,以及对美联储的职能和作用的思考都系统性地总结了一遍。 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伯南克做了精辟的概括,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说白了就是人人想收回自己的钱,造成“挤兑”的危机,这种“挤兑”不仅限于银行,对股票的抛售,对房产的抛售,都可以理解为“挤兑”。市场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就会引起危机。不过最后的“boss”-中央银行,可以出手给银行提供资金弹药。银行的作用就是吸储和放贷,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期限错配,金额错配”,也就是说存款的期限和金额和放贷款的期限和金额,不能一一对应。
  
     中央银行帮助也是有条件的,一,想让央行提供应急资金,必须有足够的贷款或者资金抵押。二,央行要收取较高的、带有惩罚性的利息。而在美国这个“终极boss”就是美联储,银行之前也发生过很多次的金融危机,但是通过银行间相互扛扛就过去了,而到了19世纪末,美国金融危机升级,不得不设立“美联储”。
  
     2008年,舆论界对美联储有不满意的声音,说美联储惯坏了那些金融机构,让有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指的是一家金融机构在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中太重要,太大了,它一倒下,整个系统都要出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不一样,以往的金融危机排队取钱的是社会公众,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台,所以系统的连锁反应特别强。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的核心职能,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做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美联储遵从“白芝浩原则”。在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的另一个职能是监控金融系统,防止金融危机,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美联储还有一个工具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好比是空调的温度控制器,如果经济过热了,就调高利率,相当于调低温度,如果经济萎靡不振,就降低利率,相当于调高几度。运用货币政策可以始终将美国经济处于一个温和、平稳的金融环境里,健康发展。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而通货紧缩更应该注意,因为它更容易掉进去就出不来的陷阱。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宽松,通货膨胀率就高一些,货币政策紧缩,通货膨胀率就低一些。一般通货膨胀利率维持在2%左右,相对比较稳定。
  
      美联储第一个职能就是应对金融危机,它采用了两个工具,其一就是动用他这个“最终贷款人”的工具,这个工具遵从“白芝浩原则”。第二个工具就是货币政策,进行“逆风向”的管理。美联储就是通过这两个工具入手,持续监控和调节整个金融体系,来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

《金融的本质》

4. 《金融学》读书笔记600字 - 读书笔记

  我读的这本金融学是一本用于mBA初级教程的入门读本。相比而言,本书的涉猎范围更加广泛并且特别强调一般原理。本书将经融学的所有分支领域——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机构学囊括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金融学更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风险管理。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释金融学是什么,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概要介绍,并描述了公司财务报表结构与运用。第二、三、四部分分别阐述了金融学的三个理论支柱,并重点说明金融学如何运用于家庭与企业的决策。第五部分是资产定价的理论与实践,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期货、期权以及高风险公司债卷、货款担保、杠杆融资等或有要求权的定价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讲述了公司财务问题:资本结构、兼并与收购、投资机会的选择权分析。
 
   这本书总的来书还是比较基础的,运用许多实例说明在金融决策中理论如何起作用。对于一个分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能把着本书读得很透,但是了解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各种形式的银行、储蓄机构、投资基金、保险市场等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有这么久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经济打交道,了解一些金融常识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

5. 读书笔记: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研究领域,金融学是专对金融货币流通市场上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如期货 股票 债券 保险 银行 风险投资等等)。大学里所见的一般性经济学专业主要偏向学术研究,其研究的面很广,课题很大,所以一般不针对具体实用的经济学科领域。 但是从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经济学分支,比如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non-market methods分析方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扩展)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经济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同时,现代金融学依然停留在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内. 其特点是从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入手(行为金融学考也虑了非理性行为,比如锚定效应), 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 考察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机制和作用. 金融学开创了经济学中比较独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说金融资产定价中常用的无套利分析, 实际上比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场中更容易实现.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预期的概念在金融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金融学考虑了市场中的随机因素, 因此市场主体的预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依赖数理和计量工具进行相对精确的分析.

读书笔记: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6. 金融的本质的图书目录

《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序言第一讲 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央行是什么什么是金融恐慌金本位制的利与弊美联储的第一次大挑战第二讲 “二战”后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经济“大缓和”时期金融危机的前奏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第三讲 应对危机的政策反应金融体系的漏洞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应对危机的举措第四讲 危机的后遗症扑灭金融危机之火政策的指引者缓慢复苏监管的变化lecture 1 origins and mission of the federal reservelecture 2 the federal reserve after world war iilecture 3 the federal reserve’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lecture 4 the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7. [读书笔记] 金融学基本原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 。
  
    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就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可以让交易更公平的东西 。这个东西需要有易保存、易分割、易计量等特征。(例如:古埃塞俄比亚、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商周以前的部落时代都曾经用盐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当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人类找到了一种更适合成为货币的东西:金银。
  
   马克思曾经说过:“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句话的前半段很好理解,金银出现在人类面前之初,人类对于金银的兴趣只停留在它们能够作为装饰品或器皿,所以纯天然的金银并不是货币。但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人类逐步淘汰了一些易于冶炼(如:铁币)或分布极为不均(如:贝币)的货币,慢慢地发现金银才是最好的货币。
  
    为什么呢?因为金银满足了以下成为货币的特点:1.不易被生产出来,具有极高的识别性和单位价值;2.很容易携带与储存;3.容易被分割与计量;有了这三个条件,加上人类数千年的习惯,渐渐就奠定了金银在经济体系同不可替代的地位。金银作为货币,不但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更具有财富储藏和财富投资的作用,因此,在金融世界里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金银(或金属)作为货币的历史十分漫长,在人类上千年的发展中,货币一直以金属的形式出现。但金银有个天然的弊端,就是重量较大,不易于携带和搬运,且开采成本过高。于是,人们发明了纸币。纸币为什么被人们接受?举个小栗子:唐朝时期,拿着两千枚铜钱可以顺利买到一丈蜀锦,然而拿着研制两千枚铜币的3公斤铜+7公斤铅却无法买到任何东西。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所谓“货币”,其实就是一个机构(更多时候是政府)的信誉 ,货币之所以能被市场认可,是因为有政府的背书在其中。纸币的出现,正是政府信誉背书的演化。这也是为什么美元在全世界能够通行,但津巴布韦的钱却被人当作废纸,因为前者有强大的信誉而后者没有。
  
      刚刚我们讨论到纸币能在市场上流通,实质上是因为人们对政府信誉的认可。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任何人都可以制造货币,但货币有无价值取决有没有人认可 。2009年,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在互联网上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比特币的开发方式不依靠机构发行,而是根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并且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比特币人人都可以制造,没有身份、信誉和技术门槛,因此一时间非常流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网络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出现,也让虚拟货币随之产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q币、微币、百度币等,都是能够在特定场景交易的一种虚拟的货币。我们之所以愿意承认q币的价值,是因为有腾讯公司为其背书,而我们选择相信和认可腾讯公司。比q币更加疯狂的是比特币,比特币在诞生之初只是为了对抗现有的货币体系的一种网络工具,但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投资甚至是投机的工具。很多人笃定比特币必将取代传统货币,因此不惜花大量的现实货币去购买比特币。但问题是:比特币有信誉背书么?从目前情况来看,并没有任何的国家或经济体出来为比特币背书,也许将来也不会有。那比特币的价值何在?
  
    书中作者提到:“如果一个产品的购买者是真正喜欢这个产品,觉得这个产品有使用功能,那么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产品。但如果投资者或者是购买者的目的并不是使用,而是要把这个产品在短期内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位受害者,这就是典型的 庞氏骗局 。”就连现实中的货币都难以抵抗金融危机的打击,更何况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拟货币呢?因此,虚拟货币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泡沫,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它也就不再值钱了。
  
     金融杠杆,是金融学一个著名的课题。什么是金融杠杆?形象地来讲就是 金融体系的各个参与者通过运用杠杆,用较小的成本撬动巨额的交易量,从而放大收益率 。举个“杠杆化”的栗子:某公司要投资一个100w的项目,但账面上没有足够的现金,只能够出资5w。公司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借款95w元。这就是用5w撬动了100w的投资,杠杆率为20倍。
  
     “杠杆化”使金融资产数额急剧膨胀,于是可能会出现甲为乙做担保,乙为丙放贷,丙为丁重复贷款,丁再用得到的贷款去投资甲的乱象。在杠杆巨大的“力量”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交错的证券投资和质押信贷在无形中乘数化地放大了收益和风险。
  
     说起杠杆,不得不提的是“货币杠杆”,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货币杠杆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很多金融学家都将货币杠杆定义为“ 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 ”。由此可见,货币杠杆的作用之一就是债务筹资,因此货币杠杆常又被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负债经营”。还有另外一种认识是:货币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企业可以利用这跟杠杆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如果一个企业因负债经营(货币杠杆)是的企业每股利润上升,称为“ 正杠杆 ”,反之,如果因负债经营不善导致企业每股利率下跌,则称为“ 负杠杆 ”。
  
     我国经济几十年飞速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实际上就得益于货币杠杆的作用。政府和银行通过经济补助、商业贷款等方式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财务危险时期,随着企业研发的成功,新的项目给当地数百人带来了就业机会,还使得企业的经营规模在几年里翻了数倍。企业利税也上了几个台阶。由此一来,政府的货币投入便换来了数十甚至数百倍的收益。
  
     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因为经济迅速发展,货币需求空间较大,所以必然会大量使用货币杠杆。但长久下去,必然给经济造成隐患。 因此,当前中国金融的的主题不再是杠杆化,而是去杠杆。 从大规模使用货币杠杆到金融去货币杠杆,这是一个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金融学家将“去杠杆化”分为了五个阶段,并认为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必然要走完这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 ”。实质上是证券化资产基础上产生的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减少,也是杠杆根源性的减少。
  
    第二阶段:“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商业银行购买“杠杆化”金融产品的减少,其实是在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
  
    第三阶段:“ 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第二阶段的发生,大大减弱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使得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有的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阶段:“ 消费者的去杠杆化 ”。投资者出售资产,加剧了各类资产价格的缩水并产生负财富效应,消费者只能选择减少举债、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靡。
  
    第五阶段:“ 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 ”。也称为“全球化”。即各国政府为面对经济恶化,出台经济政策,从政府层面去除货币杠杆,减少经济风险。
  
     国际热钱又称为逃避资本,是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准确地说,是为追求最高报酬及随地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资金,它的特点就是: 短期、套利和投机 。参照中国明政府自欧洲商人“送”来大批白银后,因货币贬值极快又无法禁止白银在市场流通,从而被迫选择闭关锁国的栗子来看(具体事例不做讲解,有兴趣的小伙伴自行百度嗷),国际热钱的出现,往往会形成一个投机的巨大风潮,而在其撤离之后,它又往往会留下极大的经济危机。
  
    因为国际热钱的出现会给本来平稳的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回撤离,且撤离之后留下的空缺只能靠本国货币填补,若填补不上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因此,很多国家避之唯恐不及。最经典的事例是1997年,索罗斯控制国际热钱大量抛售泰铢,继而又将灾难引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跳水,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同样是资本,国际间投资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国际热钱却可能带来极大的破坏力,原因呢在哪儿呢?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就是“釜底抽薪”。国际热钱就像一堆柴火一样,将一个国家的经济烧得火热,在最热的时候迅速脱身撤离,留下烂摊子由该国自己收拾。书中举了一个栗子:某地房价原本是100w一套,因为大量热钱的涌入,房价不断升高,使得出于投资心理或有刚需的人不得不用更高的价格进行购买。当房价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价位上时,热钱突然撤出,迅速抽空该地的资本,而此时民众手里剩下的除了不断贬值的房产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了,因为财富已经被热钱以各种形式带走了…
  
    
  
 
  
  
 
  
  
  

[读书笔记] 金融学基本原理—货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