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2024-05-14

1. 广西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广西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1060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简称“民大”,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坐落于中国“绿城”南宁市,是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小语种人才基地),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承担高校、“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亩,校园建筑面积887298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7.89万册,电子图书723.76万册;设有24个学院,开办82个本科专业,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办学历史
广西民族学院
1950年11月24日,学院创立。中共广西省委会和广西省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精神,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筹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由省财政拨款40亿(旧人民币)为办校经费。由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学院双重领导。
1952年3月19日,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开学典。
1953年2月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发文,将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改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3年4月迁址西乡塘。校址迁至南宁市西乡塘。在现校址建成楼房4栋及饭堂、浴室等附属建筑4588平方米。1958年6月7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广西省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1956年9月22日,中共广西省直机关党委批准:成立中共广西省民族学院委员会。同年11月9日,中共广西省委批示:同意中共广西省民族学院委员会直接由中共广西省机关党委领导。
1960年6月,创办大学系科。南宁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与广西民族学院合并。同年8月,学院成立汉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和政治专科。汉语言文学、历史两个专业为本科,学制四年;政治专业为专科,学制二年。至此,我院成为一所拥有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个专修科,干训、预科两个部的多科性的民族高等学校。
1981年12月,学位制度的建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2005年10月19日西校区建设起步。学校与相思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在南宁市政府会议中心正式签订西校区建设用地协议。 
广西民族大学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2006.5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暨建校54周年庆典,2006年5月18日举行广西民族学院更名广西民族大学揭牌仪式。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4个教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共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建成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公共管理、体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
2021年生物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生物与医药、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翻译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硕士图书情报、工程(两个领域: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体育。
自治区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计算数等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
国家民委重点一级学科(4个)
人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政治学 。
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政治学、科学技术史、民族传统体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6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民族学、档案学、对外汉语。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越南语。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泰语、越南语(5个)。
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行政管理(8个)。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15个)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体育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行政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法学。
2022年,新增法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其中,民族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A类;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法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B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395人,其中专任教师15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74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广西八桂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广西民族大学)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2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项目11项,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民委教改项目1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0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1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9项。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东盟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写作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档案管理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民间文学概论 。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老挝语精读、有机化学、理论力学、档案管理学、中国文化史、民间文学、越南语口语、运动解剖学、电子文件管理、分析化学、美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代壮语、化工原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离散数学、国际贸易实务、文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学 。
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教育学、公共心理学 。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  。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老挝语口语、光影艺术:电影中的物理科学、广西特色产业木薯制乙醇蒸馏工段虚拟仿真实验、档案学概论、公共伦理学、高等代数、视听语言、国际贸易实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泰语语音、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基础、财务管理、国际结算、成本会计、越南语口语Ⅰ、大学生创新训练(16门)。
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东盟研究中心 。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基地 。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 。
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不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广西高校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研究所、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科技史研究室、民族研究中心、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基地、壮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15年5月,学校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30项,省部级课题354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1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89项。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8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03项,铜鼓奖5项,其他荣誉3项)。
自然科学方面:省部级奖励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馆藏资源
截止2020年9月底,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87.8739万余册,电子图书723.7631万册,中外电子期刊3063138种余种,学位论文16582668余篇,音视频219009小时。以东盟文献信息中心、八桂文献信息中心、相思湖文献信息中心建设等为标志,形成了自身馆藏特色。东盟文献信息中心,现建有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越南语文献库,以及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原版图书及数据库。八桂文献信息中心,主要收藏广西地方特色文献和除广西民大师生和校友之外的其他广西籍作者著述以及工作在广西的作者著述,含壮学文献信息库、壮侗语族语言文学数据库、广西作家库、广西世居民族视频库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5月,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是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执行学校、“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培训和选拔院校;泰国教育部在学校建立了泰语水平测试点。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2万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及国会主席巴妮·雅陶都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校参观访问。
2018年3月2日,为促进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高层次领军人才在广西大地培育转化、荟萃成长,力争为实现富民兴桂目标贡献力量,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签署《中央民族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校园环境
相思湖
                                    
相思湖位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为广西民族大学校内人工湖,湖边有相思桥、揽月亭、连心桥等仿古建筑。相思湖最初是西乡塘邕江边的水库,位于广西民族大学内的只是相思湖水库的一部分。当时水库两边长有两排高大的相思树,但都被1958年的大水冲掉了,水库也遭到了破坏。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政部部长的谢觉哉前来南宁视察,并到学校看望师生,正好碰到学校师生正在修建水库,谢觉哉部长为师生“读书劳动为人民”的精神所感动,当场赋诗一首:“一轮红日飞腾日,千载阴云消逝时。红水永清鱼信远,瑶山奇险我心夷。垦田植树地为动,善舞能歌月亦迟。学习好兼劳动好,还从湖畔觅相思。”并把当时那个水库命名为相思湖水库,后来广西民族大学师生也把该校校内的湖命名为相思湖。
大礼堂
由建筑学家梁思成亲手设计的大礼堂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而不显庸俗华贵,看似古朴却不失磅礴气势。礼堂前,八根大红柱巍然挺立,将整座礼堂稳稳当当地撑起,喜迎八方来客。以青色琉璃瓦覆盖楼顶,显得整座楼阁看起来轻盈洒脱,富有灵气,更彰显了古骆越建筑风格的特色和广西少数民族建筑工艺的高超本领。不仅如此,礼堂的外观装饰也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大礼堂顶梁及楼檐上雕画有广西少数民族共同认可的图腾——鸟、龙和狮子,而礼堂顶楼楼檐和偏厦雕塑着56只和平鸽,代表了中国56个民族亲密团结。阁楼上的四角楼檐檐角微微翘起,形似峙山欲飞。木雕的蛟龙昂首向前,龙头均雕有像甲骨文‘雷云’字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酷似广西壮族民族服饰上的扣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又显出一种古朴雅典的气质。
公主楼
官方称谓为非通用语种基地楼,简称基地楼,泰国诗琳通公主于2006年4月8日为该楼“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揭牌,故又被称为“公主楼”。与大礼堂的民族特色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现代气息相比,它的特别就在于它充满了异国风情。全泰国风情建筑,拥有独特的塔尖,是泰国佛教宗教信仰的表现。
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侗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廊桥建筑的珍品,建筑技巧神奇,极富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大学聚集八方学子,以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建校60年之际按学校规划和校友的意愿,在相思湖上修建了长40米,宽5.6米的风雨桥。该风雨桥由3座塔亭和12间桥廊构成。

广西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2. 中央民族大学代码是什么?

中央民族大学代码是1005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院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简称“中央民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家民委、北京市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截止2020年学校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16694人,其中本科生1133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362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5人。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24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6个本科专业,其中文史哲教类专业16个,经管法类专业17个,理工类专业19个,艺术类专业12个。

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精品课程公开课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9门,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点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包含培育)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7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1个。

学术科研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
2017年,学校获3项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获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学校共有16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2项,青年基金项目4项。全年共获批国家级项目71项,省部级项目85项,其他纵向项目4项,横向项目1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20项,其中获重大专项1项。
2018年,学校共获批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46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32项,青年项目10项。
2013年,学校获教育部六项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为18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1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5%;有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人。

合作交流
在境外交流合作方面,截至2018年10月,学校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中密歇根大学(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密西西比学院(Mississippi College)、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swego)、特洛伊大学(Troy University),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哈德斯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德国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University of Debrecen),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等多所大学。
在境内交流合作方面,学校对口支援怀化学院,与云南民族大学对口支援普洱学院。
学术资源
截至2018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480万余册,馆藏古籍图书25万余册,包括宋、元、明、清各种善本1400余种。图书馆有电子图书176万余册,中文期刊、中西文学术会议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全文数据库101个及西文期刊原文传递平台(NSTL)。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舞蹈学、历史学、艺术设计、音乐学、生态学、行政管理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民族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国史、社会学、哲学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美术学、企业管理、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民族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

文化传统


校徽设计整体色调统一和谐,暗蓝色低调沉稳,又不失大气之度。蓝色代表沉着、理智、博大的胸怀。标志的外形同样是采用环形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庄重,符合中央民族大学的文化气质。

校徽采用“民大”的字体加以变形,线条粗壮有力,尖角圆角有机结合,刚柔并进。整体上看犹如一本翻开的书的形状,将文字与图形巧妙结合。完美地将其内在与外在的文化素养呈现出来。也突出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同时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以及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校徽整体结构清晰明了,主体突出,从这点上看,也进一步的暗示了其学校发展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并综合发展文、理、工、艺、管等专业。

3.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4145010608。学校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4个教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国家民委重点一级学科:人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政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6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民族学、档案学、对外汉语。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

4.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是:10608。
广西民族大学,简称“民大”,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是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建制24个教学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以上内容参考:广西民族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5.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是多少?

这所院校的代码是10608,广西民族大学简称“民大”,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广西民族大学简介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简称“民大”,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坐落于中国“绿城”南宁市,是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小语种人才基地),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承担高校、“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亩,校园建筑面积887298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7.89万册,电子图书723.76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4540人,其中研究生3045人,留学生596人,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2个民族。
                                     
院校代码的含义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师资队伍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990人,其中专任教师976人,正高职称199人,副高职称3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83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6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0人,自治区“八桂学者”6人,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7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自治区“八桂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
院系概况截至2017年1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7个,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广西民族大学)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2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项目11项,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共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建成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科学研究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东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基地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不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广西高校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研究所、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科技史研究室、民族研究中心、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基地、壮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基地
截至2015年5月,学校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30项,省部级课题354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1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89项。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6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民族学、档案学、对外汉语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越南语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泰语、越南语(5个)。
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行政管理(8个) 。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15个)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体育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行政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法学
国家民委重点一级学科(4个)
人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政治学
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政治学、科学技术史、民族传统体育学
自治区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计算数学等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
2022年,新增法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其中,民族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A类;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法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B类。

广西民族大学代码是多少?

6. 北方民族大学是在哪个省?

北方民族大学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

北方民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夏区,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中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综合性高校。学校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4年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署共建协议,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

7. 内蒙古民族大学代码是多少?

内蒙古民族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0136。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院介绍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系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6年,学校被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大学,2009年,国家民委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协议共建学校。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3314亩,校舍建筑面积41.5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79万余册。设有23个教学单位、8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9个;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4134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21287人、普通专科学生202人、硕士研究生1989人、博士研究生24人、成人本专科生497人,留学生135人。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0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8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7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8人。在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荣誉称号6人;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校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165人次,其中院士5名、社科院学部委员3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青1名。
教学建设截至2021年10月,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专业6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9门,优质精品课程3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9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9项,国家民委民族院校教学成果奖12项。
特色学科及专业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是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化学、药物制剂、农学。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是化学、汉语言文学(蒙授)、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蒙医药是我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蒙医学、蒙药学、蒙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5年蒙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2020年被评为蒙药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8年获批国家发改委蒙药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国家药监局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2021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已成为蒙医药事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基地。
                                    
科研机构截至2021年10月,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研平台26个,其中,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1个;有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15个,其中,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国家民委研究基地3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0个。对外交流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来华留学生汉语培训基地,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一级信誉等级涉外院校”。截至2021年10月,学校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美国格林斯伯勒大学、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35所国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签订了博士教师联合培养、本科生“2+2”、本硕人才“2+2+2”、“4+2”等合作办学项目协议。
                                    

内蒙古民族大学代码是多少?

8. 西北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西北民族大学的院校代码为10742。
学院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单位,其中,设有20个二级学院,2个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医学部,有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6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6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89人,具有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17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456人;人才队伍中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2人;甘肃省教学团队8个,领军人才8人,优秀专家6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学名师1人,“园丁奖”8人,青年教师成才奖47人。
教学成果:2000年至2012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9项。2018年,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际级奖项25项,国家级奖项173项,省部级奖项506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藏汉翻译教程》
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机制下的民族院校大学物理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科体系: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甘肃省优势学科1个,甘肃省特色学科(A类)3个。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单位。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甘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甘肃省级精品课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5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创业孵化园1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园等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蒙古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物理学、民族学等
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综合实验室等
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甘肃研究基地,4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2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
合作交流
2011年起,四川大学对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学校与四川大学正式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俄语专业学生,先后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吉隆坡建设大学和伊斯兰科技大学3所学校签署协议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8年,学校共接收来自韩国、加纳、尼日利亚、墨西哥、利比里亚、喀麦隆、巴基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也门、香港及台湾共计13个国家及地区的24名来华留学生。2020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推动了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向现代化高水平医院迈进的步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096099册,当年新增126582册,纸质文献中,清代以前的珍贵文献7万册,电子图书2142388册,数据库47个。学校设有西北民族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88件,展馆总面积585平方米。

学校标识
校徽:整体设计体现西北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校徽由深浅两色组成,外圆、白底深蓝色字,上嵌仿毛体汉字校名,下列大写英文校名。内圆、深蓝色衬底,阿拉伯数字“1950”标明学校创立的时间。
1、深蓝色内圆寓意知识浩瀚和学无止境。黄、绿、蓝寓意天文、地理、人学;横看象征不断翻动的教科书本,竖看意喻无限延伸的学术台阶,形象地展示了民大师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
2、深蓝色内圆象征西北民族大学的和谐校园,黄、绿、蓝诸色代表多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学子。内圆及其中各色图案交相辉映,蕴含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和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
3、黄色象征黄土地和黄河水,寓意着西北民大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绿色象征生机和活力,寓意西北民族大学生机蓬勃,前程无限美好;蓝色象征蓝天和大海,寓意西北民族大学将以无比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校旗: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中文校名,中文校名正下方为英文名称,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