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陆军讲武堂的东北讲武堂现状

2024-05-14

1.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东北讲武堂现状

与其他三大军校相比,目前有关东北讲武堂的研究成果明显欠缺,东北讲武堂的历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加强对东北讲武堂的历史研究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决定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以联络东北讲武堂官长和毕业生和东北军将领后裔,希望通过你们了解更多关于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的历史,再现东北讲武堂当年的辉煌。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网站建设、博客建设和QQ群建设:网站内容包括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的历史、现状、历史作用,讲武堂的官长情况和毕业生情况以及东北军将领的情况,才外还将收录相关的学术论文、当事人回忆录等等。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建设网站的计划一直没能实现,只建立了东北讲武堂博客和QQ群“东北讲武堂之家”,二者在宣传宣传讲武堂和联络东北讲武堂后裔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博客和QQ群毕竟不像专门网站那么正规,如果哪位有心人对东北讲武堂网站建设感兴趣可以联系我,本人热烈欢迎。“东北讲武堂之家”QQ群面向所有东北讲武堂官长、毕业生以及东北军后裔(包括支系和旁系)。本群纯粹以学术交流、感情交流为目的,与政治毫无关系,请大家不要有太多顾虑。本群希望在广大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后裔的努力下,再现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当年的辉煌历史,继承和弘扬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的爱国精神。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东北讲武堂现状

2. 东北讲武堂是谁创建的

东北讲武堂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创办的。
它是清末民国时期(1907-1931)著名军校,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

   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奉天(今沈阳)创办“东三省讲武堂”,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东北讲武堂一度停办。1919年,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在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改名“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以后多次更名,但通称“东北讲武堂”。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将东北讲武堂迁到东大营办学,同时成立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热河分校,又将航空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军需研究班、宪兵教练处、高等军学研究班并入东北讲武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讲武堂被迫终止。
  东北讲武堂前后历时20余年,培养各类毕业生10000余人。东北讲武堂成为培养东北军(奉军)将领的摇篮,东北军的各级军官,上至总司令张学良,下至连长、排长,大部分都由东北讲武堂毕业。在东北易帜、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有讲武堂毕业生的身影,东北讲武堂同学在张学良将军爱国思想影响下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解放以及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介绍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的“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东三省讲武堂设立于1906年。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大东区政协委员邹长顺建议:“东北讲武堂”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应该恢复其原貌并作为教育基地加以保护。“东北陆军讲武堂”与沈阳大型企业中捷友谊厂相邻,中捷友谊厂的搬迁对于凸现和保护“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遇。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介绍

4. 讲武堂是谁创办的 东北讲武堂是谁创建的

1、讲武堂是谁创办的:东北讲武堂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创办的。
 
 2、它是清末民国时期(1907-1931)著名军校,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
 
 3、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奉天(今沈阳)创办“东三省讲武堂”,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东北讲武堂一度停办。1919年,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在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改名“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以后多次更名,但通称“东北讲武堂”。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将东北讲武堂迁到东大营办学,同时成立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热河分校,又将航空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军需研究班、宪兵教练处、高等军学研究班并入东北讲武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讲武堂被迫终止。
 
 4、东北讲武堂前后历时20余年,培养各类毕业生10000余人。东北讲武堂成为培养东北军(奉军)将领的摇篮,东北军的各级军官,上至总司令张学良,下至连长、排长,大部分都由东北讲武堂毕业。在东北易帜、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有讲武堂毕业生的身影,东北讲武堂同学在张学良将军爱国思想影响下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解放以及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介绍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在广东创办的黄埔军校,在东北也有一所这样的学校,比广东黄埔军校还要早,它就是东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在台湾,“东北陆军讲武堂”赫赫有名,很多老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包括其家属对“东北陆军讲武堂”都有感情。东三省讲武堂设立于1907年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各省应在省垣设立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遂借用奉天陆军小学堂房舍(大北关老将军府院内)最终设立东三省讲武堂。1908年10月移至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校名始为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又改为陆军讲武堂选拔巡防营优秀军官入堂培训,学期一年。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改名为东北讲武堂。讲武堂设立之时,即颁行《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规定“本堂为三省各营现带兵官长研究武学之所”,“全堂设总办一员、监督一员、分科教练官四员、总教习一员、分科教习四员、分科助教习二十员、执事官一员”,俱以陆军学堂毕业学生出身人员充当,同时聘请各部队长官来堂讲习。培训对象分为两科,第一科为新编陆军军官,第二科为巡防、捕盗各营军官。每期名额,第一科100名,学期半年;第二科200 名,学期一年。学员均由各镇(师)、协(旅)、标(团)、营摊派选送。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为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军用文牍等项;术科为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项”。1908年10月始,开设陆军、巡防两个班,学期六个月,共举办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三省讲武堂停办。1912年,巡防营改为陆军师,为整顿军队,又继续开办,名为陆军二十七师随营讲堂,分为军官团和军士团,1915年因中日交涉再次停办。张作霖接手东三省讲武堂1918年末,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在东北进一步称霸,大肆扩军。为了解决军官不足问题,1919年3月,在原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隶属东三省巡阅使署,先后举办八期。讲武堂改总办为堂长,由张作霖兼任,委任熙洽为教育长、孙旭昌为总队长,本部设教育、庶务、军需、军医、兽医、书记各官,学员编为四个区队。1919年5月,第一期学员由奉军各部队选送,共有222名在职而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入堂学习,授以初级军事理论知识,1920年4月毕业。5月续招第二期,毕业学员352名。1921年5月招收第三期,毕业学员391名。1922年10月举办第四期,并调整机构,堂长之下设监督一人,由张学良兼任,肖其煊为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术科担任官各一名,由队长或教官兼任,改区队为中队,设置步、骑、炮、工、辎五科,培训对象主要是奉军各部队在职初级军官,每期400名,学期一年。学习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部分。学科有两项,一为六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二为典范令(各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通信教范、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以及马学、卫生学等。术科包括操场教练、野外演习、技术体操、劈刺、马术等。教官由国内各军官学校和留日回国军官担任。第四期学员共有335名,除招收现役军官外,同时招考青年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学习期限为一年,但青年学生毕业后须见习三个月方准补用。1923年10月本期学员毕业。1924年1月复招第五期学员324名,改术科担任官为科长。9月曾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员临时解散各回原职。翌年4月复又召集入校,于10月毕业。1926年6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8月招收第六期学员,委任朱继先为教育长,增设各科主任教官,由各兵科教官兼任之。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张学良原准备报考保定军官学校,后在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长张作相鼓动下,决定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张学良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我去东三省讲武堂,是被我父亲激的。我跟我父亲一说,父亲大吃一惊,他说:‘什么?你要上讲武堂?你别给我丢人了,你去不了几天干不了,又出来了,那不是给我丢人吗?’我一被激,就说:‘人家能,他们干得了,我为什么就干不了?’我父亲说:‘好,你若能在讲武堂毕业的话,你出来我就给你个团长当当。’”就这样,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炮兵科学习,成为讲武堂炮兵第一期学员。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是非常刻苦的,自觉遵守校规,尊敬教官,团结同学,刻苦训练,从不搞特殊,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张学良晚年回忆当时情况时说:“我头一个月就考了个第一,第二月又考了个第一……当时学校里闹点儿学潮,忽然传闻考试有人作弊,就让我们调换位子。那时我们有两个教育班,差不多有一百多人。有一天老师出了四个题目,结果,除我之外,没有一个人答完全,就我一个人全答对了。我也从不作弊。本来,别人并不太注意我,可这样一来,同学和教官都注意我了,连郭松龄也看中我了,我就跟郭松龄变成了好朋友。当然,讲武堂考第一,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力,实在是讲武堂的学员那时候都是行伍的人,再加上我在讲武堂也是很努力的。”张学良学习训练确是很刻苦的。有一次野外战斗演习,学员要全副武装。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进行跑、跳、跨跃障碍,对十九岁的“公子哥”张学良来说,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演习完进攻、防御、追击、退却等科目后,还要进行野外露营及“阵地彻夜”。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别说是露营,就是操练,手、脚和脸上也像猫咬一般。张学良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待到天明,指挥部又命令跑步向省城“转移兵力”,落伍者甚多,张学良不但没有掉队,还帮助其他学员完成演习。当时上讲武堂学习的学员,都是选调的下级军官。张学良是用卫队旅营长的名义入学的。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还没毕业,就提前当上了卫队旅第二团团长。这里除了优越的出身和自己的努力外,主要是老帅部将们的提携,起主要作用的是张作相。张学良多次讲:“我知道,张作相存心要提拔我”,“我从军中起来,完全是张作相一手把我提拔起来的”。在北京黄寺设立讲武堂分校当时的讲武堂毕竟规模有限,每期只能招收400余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雄心勃勃的张作霖认为:要想雄霸天下,必须要有雄厚的兵力。为此,他在整军经武、大肆扩军的同时,深感军事人才匮乏。1926年3月,张作霖决定在北京黄寺成立讲武堂分校,招考青年学生千余名,定名为东北陆军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候补军官入伍生队,学期六个月,成绩优良者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继续深造。8月,在北京、沈阳两地招生,经过考试录取1000名学员。1927年3月末,入伍生队学员经过考核全部通过,正式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学习,称为第七期。1928年3月,随着控制区域扩大,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后,又将东北二字取消,就称陆军讲武堂。张学良将校名改为东北讲武堂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堂长一职取消,张学良仍为监督,鲍文樾为教育长。为了统一东北军事教育机构,所有东北军事教育机构统归讲武堂监督管辖,原东北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该校,又先后在黑龙江、热河增设分校。1928年6月,第七期学员由北京移入该校,至8月毕业,共968名。第八期学员曾于1928年4月解散,调入关内听候分发,至8月复召集入校学习。第八期学员原为四队,1928年秋并入金陵军官学校未毕业学生一队,共计学员559名,于11月毕业。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后,着手整顿缩编奉军,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编余军官2000名送进讲武堂培训,编为第一总队。另招收各教导队、模范队学员2000名入校学习,编为第二总队。第一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炮兵各一个队,工兵、辎重一个队,吴玉琳为总队长。第二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兵一个队,炮、工兵各二个队,其辎重兵科因人数过少归附于工兵第二队内,王静轩为总队长。此外,总队长之下设四个大队长以分辖各队。1928年冬,所有学员均招集入校,因原来校址狭小不敷应用,遂迁至东大营,于次年2月开始授课。1929年9月,第二总队经过选拔淘汰学员百余名,遂将步兵队裁并为十一个队。1930年1月,教育长鲍文樾奉令调出,由周濂代理。4月,第一总队学员1999名提前毕业,即为第九期。第二总队学员属于第十期,于同年9月毕业,共有1871名。讲武堂曾设有陆海空专门班自第十期学员毕业后,当即续办第十一期,并将讲武堂监督管辖的其他军事教育机构,如高等军事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和步炮兵教导队以及新成立的技术班,全部迁至东大营。在原校址设立讲武堂本部,统一负责各军事教育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监督仍为张学良,监督之下另设副监督主持工作,由周濂担任,同时设置教务、训练、事务三个处,王瑞华出任辽宁该校教育长。10月,所有堂本部及辽宁该校与新设立之各研究班等均已先后组织成立。同以前相比,此时的东北讲武堂学科更全,规模更大,学员更多,并设立了各种专科教育班、研究班,还设有陆海空专门班。1931年1月,招集各军队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及优秀之军士共约2300名入堂学习,按学员素质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即按该校原来教育计划教学,乙、丙两级则各增加一个学期,补充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时,第十一期学员尚未毕业,到10月下旬,陆续转移到北平。11月上旬,校方宣布:因困难当头,开学无期,东北讲武堂停办,学员提前毕业,回原部队任职。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至第十一期止(九一八事变止),除第七期在北京外,其他各期均在沈阳,总共毕业学员近万名,另有各种专科班、研究班毕业学员1000余人。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介绍

6. 沈阳的讲武堂是干嘛的呢?


7. 民国时期有几个讲武堂

无详实数字。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
中国清代末期、民国初期培养陆军军官教育机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编练新军,在全国广设军事学堂。190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韩家墅创立北洋陆军讲武堂,学员定额180名,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后各地督抚经奏准,陆续建立了南洋(设于南京)、江西、云南、东三省、湖南、广东等陆军讲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继续保留,1928年停办。各地讲武堂组织、学制等情况不一。影响较大的有云南陆军讲武堂和北洋陆军讲武堂等。
讲武堂从开办至1928年的20年间,为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所毕业学员4000多人,有南洋华侨青年,朝鲜和越南等国青年,均系护国、靖国战争之后,慕名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民国时期有几个讲武堂

8.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年表

东北陆军讲武堂,人称奉天讲武堂,与“天津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合称中国三大“讲武堂”。奉天讲武堂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清末民国初著名军校,奉军军官的摇篮。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创办东三省讲武堂,附设于陆军小学院内,同年招收第一期学生,名为“普通科”。1908年10月,小东边门(今珠林路讲武堂旧址)新校舍建成后迁到新址办学,同时开始招收第二期学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讲武堂停办。1912年,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奏请在原陆军小学院内成立27师随营讲堂,分为军官团和军士团,阚朝玺曾任军官团教育长。1919年2月,由张作霖重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张作相为首任堂长,熙洽为首任教育长。1927年9月张学良改称为东北陆军讲武堂。1928年3月改称为陆军讲武堂。1928年9月张学良下令将校址由小东边门迁移到东大营,并将东北陆军讲武堂该校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该校,并在黑龙江省和热河省设立分校。“九一八”事变后,讲武堂停止招生,共11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