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外贸经济效益最根本的因素是?

2024-05-15

1. 1.影响外贸经济效益最根本的因素是?

 1.影响外贸经济效益最根本的因素是?  您好 做外贸可以建议使用paypal来收款  安全、快捷、方便、即时到帐  我是paypal商业顾问Baoer,线上免费指导paypal注册,认证,指导后期小额收款,防冻,解限  ----中国区深知paypal商业顾问Baoer
  影响微观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对微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几大社会力量形成,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包括:人口、政治法律、文化、经济、技术等环境。
  什么是外贸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总资产报酬率:反映外贸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利息净支出  总资产报酬率=——————————×100%  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2.资本收益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取收益的水平与能力。计算公式:  净利润  资本收益率=————×100%  实收资本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3.权益报酬率:反映企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  净利润-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权益报酬率=——————————————×100%  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计算公式分子:反映企业本期为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减去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数额,净利润-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0。  4.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投资者的投入在企业营运中的完整性和保全性。计算公式:  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本期新投入权益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100%  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计算公式分子:反映企业通过经营所获对资本保值增值的数额。该指标值≥100%即反映为资本的保值或增值,属财务保全范畴。  5.每美元出口成本:反映企业平均换取每1美元外汇所耗费的人民币成本总额。计算公式:  出口销售总成本(元)  每美元出口成本=——————————  出口销售收入(美元)  出口销售总成本=出口商品收购进价+出口流通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出口税金(包括关税和城乡维护建设税)-出口退税(消费税)。  出口销售收入:以美元反映的企业出口销售收入净额。  6.资产负债率:用于衡量和反映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及企业负债经营水平高低情况。计算公式:  负债总额  资产负债率=————×100%  资产总额  7.流动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又称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  流动比率=————×100%  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可随时变现资产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计算公式:  速动资产  速动比率=————×100%  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8.商品营业周期: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它反映企业需要多长时间能将期末存货全部变为现金的能力。计算公式: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销售成本  存货周转率=——————×100%  平均存货成本  平均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360÷应收帐款周转率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快,正常的流动比率较低;反之则说明流动比率较高。它既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补充,又包含了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两项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经营者资金的营运效率。  9.资产净收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外汇净额的水平与能力。计算公式:  出口收汇净额(美元)  资产净收汇=———————————  平均资产总额(人民币)  出口收汇净额:指企业出口结汇扣除为出口支付的运保费、佣金、赔款和银行手续费用以及归还以进养出复出口用汇本金、外汇贷款本息后的净额。  10.社会贡献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巨集观效益的水平与能力。计算公式: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社会贡献率=————————×100%  平均资产总额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为社会创造国民收入的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即企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应提工资数额)、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销售税金及附加、应缴所得税、关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其中:  劳保退休统筹:指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劳动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其中:劳动保险费指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包括按规定缴纳的离退休统筹金)、价格补贴、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退休干部的各项经费。  其他社会福利支出:是指按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公益性捐赠等,但不包括盈余公积金中公益金部分。  应缴增值税为负数的以零填列。应缴销售税金及附加:包括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其他税收:是指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四项小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牌照使用税、房产税)和在其他业务支出中列支的营业税以及其他新增税种等。关税:指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中缴纳和代为缴纳的关税。
  .影响人口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答案: A  解析:  人口增长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必须在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经济水平达到后推动人口增长。工业革命后人口的爆发可见一斑。所以选A。
  如何提高微观外贸经济效益?  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加强调控力度,维护好经营秩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逐步建立和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制度的初步形成,国家对外贸的调控已经实现了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控制型,向以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控制型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外贸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广大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放开手脚奋力搏击。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由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直接控制的力度小了,也带来了经营秩序混乱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在:我们的外贸企业在出口业务中对内抢购货源,对外削价竞销:在进口业务中抬价争购;在对外承包劳务中自相削价竞标、争专案。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贸易利益,减少了经济效益,对此必须予以纠正。在今后的外贸工作中,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巨集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对外贸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建设,用政策、法规和经济调节机制来协调和管理对外贸易,以维护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在政策上向经济效益好,出口规模大,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倾斜,在进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其次,应建立完善的进出口审批,最低出口限额等制度。第三,优先保证效益良好企业的进出口用额,区分良莠。第四,统一制定进出口最低(高)限价,杜绝自相竞争,国家受损的不良现象,将一切经济行为切实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二、调整投资比例,完善外贸结构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也是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规模增长很快,仅在“八五”期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净增了2.6倍,年均增长37.5%,尽管投资增长很快,但投资结构和投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1.农业等基础产业投入过低,供给不足,造成农业等基础产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比较优势迅速下降。2.投资规模小而分散,效益低下。3.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较低,与企业面临的技改任务不相适应。4.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低,且逐年下降,科技、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投资结构欠佳,必然带来外贸结构的不合理性。“八五”期间,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出口结构上仍然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于数量扩张,实际经济效果并不大。为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九五”期间必须调整好投资结构。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和风险约束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做到投资领域责、权、利的统一。 其次,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突出重点,集中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应把资金集中起来,选择重点集中投资,迅速形成达到经济规模的生产能力。 第三,调整投资结构,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投资技术含量。我国出口商品由于单位物耗高,品种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自然也不可能很高。若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国家必须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并以此来带动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果如是,我们的经济效益必定会有较大的改观。 第四,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 第五,协调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增进地区间协作。 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高度集中,企业组织集团化,讲求规模经济效益。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效益差,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国家必须进一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通过政策导向鼓励一批效率较高的企业进行联营,充分发挥资金、技术、资源的整体优势,努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超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在达到了一定经济规模后,就有能力进行大投资,搞大技改,实现产业技术的快速、滚动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每个外向型企业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挖掘自身潜力,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生存,凭规模寻发展,籍外力去开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提高经济执行质量的保障机制 外贸企业若要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讲,需要国家在经济体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最终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济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开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执行机制。为此,国家应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变目前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就业机制不明,企业淘汰机制不顺的不利局面。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应强调高效率下的高效益,改变过去那种靠使用廉价资源等方式来谋取利益的做法,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突出质量、效率的企业考核指标体系,避免短期利益行业。在就业机制上,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据估计,我国各类企业的富余人员高达20%~30%,企业背上这样沉重的人员包袱,又怎能谈得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呢?国家应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下,优先将外资企业的富余人员裁减下来,让企业轻装上阵,奋力搏击。应认识到这样的辩证关系:某个外贸企业发展了,必定会带动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整个外贸事业发展了,必然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国民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又会为对外贸易创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外贸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旦步入这样良性回圈的轨道,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在企业淘汰机制上,国家应痛下决心,坚决把那些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的企业拉下马,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优生劣汰。 五、深化微观管理,加强基础工作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固然与国家巨集观经济政策密不可分,但做好企业的微观管理,加强基础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努力提高全体外贸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多变,因此,国际贸易远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这对各类外贸人员也必然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没有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外贸人员队伍,我们的外贸经济效益也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人是一切工作之本,我们应牢牢地抓住这个环节,真正做到在对外贸易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为国家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其次,要充分重视情报资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今资讯时代,谁不重视情报工作,谁就必定会在激烈的商战中败北,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第三、加强产品包装工作。多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投入较多,但在产品包装上却重视不够,对提高产品包装的作用认识不足。从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包装较之产品内在质量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产品包装,尤其是销售包装本身就具有美化商品、宣传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也正因如此,销售包装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无声售货员”的美誉。从多年来对外贸易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某些产品并非内在质量不好,而恰恰是由于包装不良造成销路不佳,如果我们在包装工作上稍微多倾注一点精力和财力,我国出口产品的档次就会上一个台阶,经济效益也必然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构筑新型畅通的销售通道。纵观国外著名企业,无不重视产品销售网路的建立,他们从产品开发、试制阶段开始,就广泛进行市场调查和培育,一旦批量生产很快就能占领市场。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工作比较薄弱,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广泛与国外企业联合,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以此来打入并占领国外市场。二是广泛采取诸如包销、定销、经销、代理、寄售、展卖、招标、投标、拍卖、租赁、对销、补偿、加工装配等多种贸易方式,逐步培育、完善我国的销售网路。三是广泛实行我国的名牌战略,全面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这对我国产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无疑会有大裨益的。
   
  影响自然带最根本的因素是气温还是降水  我们发现降水与热量与植被的分布高度有着如下的关系:一、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和热量,并且不同的植物需求不同,同一种植物所需的水、热有一定的比例范围。在热量盈余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降水较少的坡向总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从而造成同一植被在背风坡的分布高度低于迎风坡。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热量充足,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二、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1.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有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较高。阳坡的热量条件优于阴坡,在水分充足时。相同的自然带分布上限高度,阳坡高于阴坡。阿尔卑斯山地处西欧,为受西风影响降水充足。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2、在水分充足,两坡的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比多雨迎风坡高。在热量非盈余区的山区,降水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下。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气温降低,当该地热量条件就会接近某种植物生长的下限,由于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降水较多的迎风坡就会在某个高度,首先出现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某类植物生长的现象。于是这个高度就成了此类植物在此迎风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风坡相同的高度上,由于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没有过多,土壤供给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能力较好,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反而没有达到该类植物的分布上限。也就是说,在热量非盈余区同一种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就会出现降水较少的背风坡比多雨迎风坡高的现象。例项,其实此类现象并不鲜见。“从东南溼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中国自然地理》)3、水分短缺的地方,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降水的多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要高些。例新疆天山北坡的森林带高于南坡。三、在热量严重短缺地区,由于气温随者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缘故,因此在热量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植物需要的地区,不论哪个高度都不会不会出现适应植被生长的情况,也就不需考虑坡向的差别。
  影响养蛇经济效益因素有哪些  (1)确定某项指标是由哪几项因素构成的,各因素的排列要遵循正常的顺序。  (2)确定各因素与某项指标的关系,如加减关系,乘除关系,乘方关系,函式关系等。  (3)根据分析的目的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测定某一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人均可支配收入、心理预期、社会福利、年龄…  人均可支配收入
  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是(A)政治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C)交通因素(D)经济因素  应该是A吧。我记得,在初中学经济南移时是说北方战乱较多。所以才大规模迁移至南方。
  外贸跟内销,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外贸就是将货物卖到国外去,通常以外汇,结算的,而内销就是国内了
   

1.影响外贸经济效益最根本的因素是?

2. 用所学的国际贸易分析指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王子先认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和带来冲击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用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往往并不可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并理性应对我国外贸发展中的问题至为关键 

  一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各方面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外贸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贸易下降逐步成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的主渠道。海关总署5月12日发布今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今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5994.1亿美元,下降24.3%。其中出口3374.2亿美元,下降20.5%;进口2619.9亿美元,下降28.7%。在此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及理性应对至为关键。日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千方百计稳外需的精神,在以扩内需为基本立足点的同时,绝不放松出口。我们各方面的思想认识也应逐步统一到这一精神上来。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几种观点,王子先一一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我国是否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两个观点:一是我国经济本来就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没有外部危机也会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加快了问题的暴发;二是我国经济受到外部危机重大冲击,都是外贸惹的祸,表明外向型经济模式存在巨大风险,我们更要趁机调整,减轻依赖。请谈谈您的看法。 

  王子先:大家知道,除了个别坚守计划经济的封闭孤立的国家外,世界各国经济都日益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地球村”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很自然,发生外部金融经济危机,我们不可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承受外部冲击的压力和损失。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们正确的选择就是,勇敢面对压力与挑战,做好预警和全方位应对工作,尽力减少损失、防范风险,确保安度危局,争取率先复苏,并抓住危中之机,迎接新一轮繁荣周期。决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慌了手脚、乱了阵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策和经验,特别是动摇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动摇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重归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老路。 

  30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规则全面接轨。对外开放特别是贸易开放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并不存在基于重商主义和优惠政策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模式,同样也不存在迥异于其他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过去流行的出口导向和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性制度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口号和形式。 

  国际金融危机是通过金融、贸易、价格和心理预期等多种渠道向我国传递的,贸易只是其中一种渠道;而且,贸易渠道的传递是与其他渠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贸易突然陷入剧烈衰退,与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心理恐慌也有很大关系,世界消费需求在短期并没有出现那么大幅下降,由于对危机骤然升温的恐慌导致人们不敢投资、不敢借贷、停止生产、消化库存、减少交易、减少订单等,使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发生了自由落体式的坠落。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证明,这种直线式坠落是暂时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此次危机经过三至五年的调整有可能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和带来冲击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用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往往并不可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这场危机从反面证明了我国保持外贸政策稳定和长期平稳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当前“稳外需、保出口”的紧迫性。出口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减弱,但对外贸易作为世界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发动机作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战”后,世界贸易总体上以高于世界经济2倍的速度增长,待世界经济恢复正常后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二、关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保出口会不会收到效果 

  记者:在外部危机的形势下,外部市场需求下降,我们花费一定的投入“稳外需、保出口”,会有效果吗? 

  王子先: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在外部市场需求下降情况下,促进出口措施的价格弹性总体趋于下降,通常效果会差于经济繁荣期。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促出口不管用的结论。一是在世界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促出口的情况下,我国如果听之任之,将会加剧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下降,遭遇更大的损失,而出口下降0~5%与下降10%~20%对经济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二是在危机形势下各国消费者和采购商更把价格作为第一位考虑因素,我们必须把出口退税等可用该用的政策用足,同时改善公共服务、降低行政交易成本,千方百计为企业化解成本压力,才能保住更多的市场和客户。三是在国际市场总体需求下降的同时,由于存在“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的作用,中低端价廉物美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仍有一定市场空间,有些还逆市上扬,例如去年底以来我国一些轻纺生活消费品对美、欧市场的占有率反而有所上升、出口逆市反弹就是证明。而我国目前在国际产业链中总体上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这恰恰是我国保出口的产业优势。四是在外部危机特殊形势下,我出口还遭遇到贸易融资、收汇安全、贸易保护、支付结算等等新的困难,对很多行业和企业这些是更大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化解种种难题,特别是加大出口信贷、信用担保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五是一些周边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有很大需求空间,但缺乏支付能力,通过扩大买方信贷、加快走出去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就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既带动我出口,又更好地促进了互利共赢,恰恰成为我们的危中之机。 

  因此,在外部危机形势下,“稳外需、保出口”花费一定的投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是尽可能减少出口损失,为扩内需、克时艰、度危局,赢得时间和空间。二是挽救大量遭遇危机冲击的行业和企业,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也为扭转财政收入下降稳住税基、培育新的税源。三是可以保住市场、留住根基,特别是保护遭遇冲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产业,为自己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和迎接新一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创造条件。四是通过加强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全球逐步摆脱危机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关于保出口会不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和国民福利损失 

  记者: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出口存在贫困化或流血出口,出口导致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其依据是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出口价格指数走低、贸易条件恶化。您是怎样认为的? 

  王子先:其实,这是明显的误读。起码在以下方面是得不到实证分析的支持的:一是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从全球广泛比较看该指数不仅反映了进出口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受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中国而言,由于我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迅速上升并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贸易中制成品价格指数大多数年份都是下降的;另一方面,我国进口以初级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为主,而世界初级产品贸易价格在多数时候是上升的。因此,一些年份贸易条件指数总体上有所走低,并不能证明我国外贸的效益在恶化,更谈不上“流血”出口。二是从广泛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条件指数有些年份低于发达国家,但有些年份却好于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情况也大体类似,并不支持“中心-外围”论中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论点。三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不仅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步伐,而且也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改善了国民福利,贸易不仅成为增长的发动机,还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的利器。四是我国30年开放实践证明了,贸易的开放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也有力促进了人均收入水平和国民福利的改善,特别是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化成巨大的人口红利,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和城市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权威专家已经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完全抛开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初级分配过程带来的巨大就业、收入和福利效应,仅从顺差增加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带来国民福利净损失角度考虑问题,是非常片面的,以此来推断和决定贸易政策更是一种误导。 

  因此,简单用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来分析贸易的效益和福利效应存在很大局限性。一些国际机构和国内权威学者建议,用综合性出口价值指数的变化来分析更加合理,即出口价格指数×贸易量来综合衡量更为合理。衡量一项贸易政策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出口价格指数变化,更要看出口价值量指数综合变化,如果出口价值量保持合理较快增长,就说明这种投入是合理的。从实际观察,世界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政府大力推动的目标,出口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和国民福利实际上已成为国际常识。美国总统就常常充当美国出口的最大推销商。 

  四、关于保出口可能不利于“优结构、促转型” 

  记者:目前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保出口是否不利于“优结构、促转型”? 

  王子先:我们要看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把很多制造环节已经转移到我国,很多名牌产品也在我国生产制作。这恰恰是通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总体处于低端位置,主要不是制造业本身的问题,而症结恰恰在于与制造相关的研发设计、物流供应链、市场营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严重滞后,是整个产业链的优化重组问题。这总体上是由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处阶段决定的,其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按工业化现代化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作为后起国家我们可以力争有所跨越,但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在长达二三百年实现的目标,我们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达到。 

  应该承认,外部危机的压力确实对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附加值、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企业将转型升级作为化解内外部成本压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对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确实应给予大力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外部危机对大多数企业负面影响居多,特别是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一些大企业也面临很大挑战。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理性选择是“控成本、保市场、抓管理、优服务、求生存”,也就是探索外部危机下的生存发展之路,减少破产倒闭,控制亏损,尽力保住市场和客户,为未来转型升级留下根基。我国经济向服务经济和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型的长期目标不能改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方向必须毫不动摇,但这与政府目前反周期、抵御危机、救助产业和企业的短期任务并不矛盾,而是必须合理结合,并把应对危机和安度危局作为短期重点任务。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危机下的“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抓住中低端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相对稳定甚至逆市上扬的市场空间,发挥我国劳动力的长期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更要正视遭遇重大外部冲击的IT等高端产业,千方百计帮助其缓解各种困难,共渡难关,保住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为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和产业升级留住根基。

3.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途径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也是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规模增长很快,仅在“八五”期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净增了2.6倍,年均增长37.5%,尽管投资增长很快,但投资结构和投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1.农业等基础产业投入过低,供给不足,造成农业等基础产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比较优势迅速下降。2.投资规模小而分散,效益低下。3.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较低,与企业面临的技改任务不相适应。4.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低,且逐年下降,科技、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投资结构欠佳,必然带来外贸结构的不合理性。“八五”期间,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出口结构上仍然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于数量扩张,实际经济效果并不大。为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九五”期间必须调整好投资结构。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和风险约束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做到投资领域责、权、利的统一。其次,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突出重点,集中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应把资金集中起来,选择重点集中投资,迅速形成达到经济规模的生产能力。第三,调整投资结构,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投资技术含量。我国出口商品由于单位物耗高,品种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自然也不可能很高。若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国家必须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并以此来带动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果如是,我们的经济效益必定会有较大的改观。第四,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第五,协调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增进地区间协作。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固然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密不可分,但做好企业的微观管理,加强基础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努力提高全体外贸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多变,因此,国际贸易远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这对各类外贸人员也必然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没有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外贸人员队伍,我们的外贸经济效益也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人是一切工作之本,我们应牢牢地抓住这个环节,真正做到在对外贸易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为国家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其次,要充分重视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今信息时代,谁不重视情报工作,谁就必定会在激烈的商战中败北,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第三、加强产品包装工作。多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投入较多,但在产品包装上却重视不够,对提高产品包装的作用认识不足。从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包装较之产品内在质量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产品包装,尤其是销售包装本身就具有美化商品、宣传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也正因如此,销售包装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无声售货员”的美誉。从多年来对外贸易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某些产品并非内在质量不好,而恰恰是由于包装不良造成销路不佳,如果我们在包装工作上稍微多倾注一点精力和财力,我国出口产品的档次就会上一个台阶,经济效益也必然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四、构筑新型畅通的销售通道。纵观国外著名企业,无不重视产品销售网络的建立,他们从产品开发、试制阶段开始,就广泛进行市场调查和培育,一旦批量生产很快就能占领市场。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工作比较薄弱,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广泛与国外企业联合,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以此来打入并占领国外市场。二是广泛采取诸如包销、定销、经销、代理、寄售、展卖、招标、投标、拍卖、租赁、对销、补偿、加工装配等多种贸易方式,逐步培育、完善我国的销售网络。三是广泛实行我国的名牌战略,全面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这对我国产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无疑会有大裨益的。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途径

4.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

经济效益的概念介绍经济效益: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2)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3)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速度和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产量或产值)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则是资金占用、成本耗费与有用生产成果的比较。经济增长速度快,可能伴随资金占用多、消费大、产品积压,经济效益差。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4)经济效益又可分为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

5.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介绍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外贸活动,外贸企业所取得的盈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