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学术机构

2024-05-14

1.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学术机构

院教授委员会主 任:秦金贵副主任:胡斌、杨汉西 张先正委 员:查全性 卓仁禧 程功臻 彭天右 秦金贵 周 翔 杨楚罗 雷爱文 李 振 汪存信 杨汉西陈胜利 刘 义 张华山 庞代文 冯钰錡 何治柯 胡 斌 张俐娜 刘立建 张先正 罗运柏席美云 胡继明秘 书:龚淑玲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 任:程功臻副主任:龚淑玲 何治柯委 员:蔡 苹 黄 驰 姜中兴 刘 义刘志洪 汪存信 杨小钢 周金平 周 平秘 书:阮 丽院学位委员会主 任:秦金贵副主任:胡 斌 胡继明委 员: 程功臻 彭天右 庞代文 冯钰锜 周 翔 雷爱文 杨汉西刘 义 刘立建 程巳雪 罗运柏 黄 驰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学术机构

2.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简介

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合并的四校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十三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张俐娜 十一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和张高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工205人,其中:院士3人,特聘教授2人,教授64人,副教授55人,讲师19人,助教3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人,工程师(实验师)27人。该院是国家“211”和“985” 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两个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分析测试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和与电化学三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该院下设四个教学单位: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应用化学系和学院实验中心。承担全校各专业的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学院本科生教育设四年制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与物理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化学专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该院化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五个二级学科;材料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为博士点;化学工艺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设立化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院接受校外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和来自各国的留学生。该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09人,其中:基地班397人,应用化学512人(含化学类、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化学生物学)。在校研究生696人,其中:博士生275人,硕士生421人。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员12人。外国留学生4人。该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院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难题引入本科生实验,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我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国防、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分析科学、化学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热化学、超分子化学、无机新材料、电厂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3.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学院大事记

1883年 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组建化学学堂1896年 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格致门1913年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成立,设立数学理化部1928年 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1953年 湖南大学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1958年 化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化学系化工厂1978年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0年 查全性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 无机化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 物理化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 武汉大学测试中心组建1984年 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 设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 国家教委批准化学系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89年 世界银行贷款重点项目:稀土元素分析及生物电分析化学和电化学重点实验室建立1990年 有机化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 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开放实验室建立1993年 国家教委批准化学专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 分析测试中心被确定为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1996年、2004年两次复核通过)1997年12月30日 化学学院组建1997年 卓仁禧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高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 湖北省教委批准有机化学为省重点学科1998年 武汉市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武汉市科委·武汉大学)199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 应用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 教育部批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1999年 教育部批准分析化学和电化学两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1999年4月 化学系、环科系、测试中心组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0年 化学工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 新武汉大学组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2003年 教育部批准建立生物医用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 湖北省批准建立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 湖北省批准建立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9年 教育部批准建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学院大事记

4.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介绍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建立的化学学堂。1896年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的格致门,后改为化学门。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成立,设数学理化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正式定名为武汉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王星拱教授担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53年全国进行院校调整,湖南大学化学系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5.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建立的化学学堂。1896年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的格致门,后改为化学门。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成立,设数学理化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正式定名为武汉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王星拱教授担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53年全国进行院校调整,湖南大学化学系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


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合并的四校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十五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庄长恭、纪育沣、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张俐娜十三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和张高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教职工总数为2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教授76人,副教授58人,有博士生导师86人。


学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两个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武汉大学测试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和电化学三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6.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有多少学生?

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71人,其中:化学426人,化学类198人,应用化学(含化学生物学)147人。在校研究生976人,其中:博士生432人,硕士生544人。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员36人。外国留学生3人。


我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院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难题引入本科生实验,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我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国防、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分析科学、化学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热化学、超分子化学、无机新材料、电厂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7.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组织结构

系所中心无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分析科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办公室设置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中心湖北省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组织结构

8.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院友动态

2013年 3月16日,来自信息管理学院青年校友联合会北京、广州、深圳和武汉4个分会的50余名院友欢聚学院五楼报告厅,与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迎来了我院2013校友日活动。院党委书记董有明,院党委副书记胡伟、王华,院本科和研究生辅导员和学生会、研究生会代表参加了院友座谈。本次青年校友联合会2013校友日活动由北京分会倡议发起,由武汉分会组织承办。活动主题为“重温珞珈,感怀学校学院发展;加强交流,探讨青年校友工作;建言献策,助力学弟学妹成长”。董有明代表学院对青年院友表示了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学院的整体发展、人事改革、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董书记希望院友能多关注学院的发展,常回家看看。谈及学院教学办公地的搬迁,董书记笑言:“学院大楼拆除的时候,我一定会通知各位院友,回来拍照留念。”他鼓励青年院友秉承学院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以有为业绩支持学院建设发展。随后,各青年校友联合会分会代表报告了分会工作及建设情况。北京分会秘书长、2007级毕业生韩凯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学院的感恩和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并就青年校友联合会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一是依托分会现有工作基础不断拓展院友联络工作,号召和凝聚更多院友;二是建议学院给院友、尤其是青年院友创造更多继续教育机会。广州、深圳和武汉分会代表曾伟、程旭和黄俊分别发言,报告了各自分会的筹建情况。受青年院友的委托,他们代表各分会向学院赠送了锦旗,并与院领导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