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工程、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2024-05-14

1. 钻井工程、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1.钻井工程方法
该方法提供关于钻井液漏失、机械钻速的可靠资料。钻井液漏失可能和天然裂缝、孔洞、地下洞穴或次生裂缝有关,当钻到各种次生孔隙的地层时,机械钻速可大大增加,因而用于间接探测裂缝。此外,还包括井壁崩落、固井质量显示、钻时曲线分析等,但这些方法仅能定性判断裂缝的存在。
2.示踪剂法
井间示踪近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公认的重要的油藏工程手段。这是由于它能提供井间油层的非均质性和井间流体的流动特性,实际的裂缝系统渗透率要比通过计算得到的大很多,这是因为当示踪剂通过裂缝时分子扩散进基岩的结果。通过示踪试验可以求裂缝的延伸方向和宽度等参数,能够预测裂缝的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研究出能解决多层裂缝系统的模型。
3.试井分析方法
试井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压力-时间数据或同时测定压力和油层流量数据的分析获取有关参数和函数。针对裂缝体系,根据流体流动状态特征,用产量和压力试井数据识别和评价裂缝。虽然Stearus和Friedman(1972)认为,试井分析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裂缝评价技术,但应用还未被广泛接受,或许因为它的解不是唯一的。因为在应力恢复试井中得到的流量和压力特征,与裂缝外的许多因素有关,如断层、层理和非均质性等因素。但是在没有取心和测井无裂缝显示的地区钻了许多井,这使试井分析成为推断地层裂缝数据的唯一技术。试井分析,特别是压力不稳定试井,所提供的有关裂缝方向、渗透率等参数,能代表研究油藏的大范围内参数的变化,可用于产量预测和数值模拟。
4.遥感
遥感是探测地下裂缝一种很间接的方法(Blanchet,1957)。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地表遥感图像资料推断地下地层,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是雷达图像和低空至卫星拍摄的各种类型尺寸的黑白和彩色照片。
从强调地质特征的组构资料和特定位置的图像中可提取构造、裂缝的线性数据(Nel-son,1983),然后假定高密度裂缝和线状带随深度继续存在(Wheeler,1980),并且平面图上非长形地质特征在剖面上向深处也存在(Nur,1978)。然而目前尚不了解这些假定的可信程度,根据遥感图像可有效地描出构造形迹(Norman和Parlridge,1978),这种方法也能用于寻找存在构造裂缝的地区。

钻井工程、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2. 求石油采油工井组生产动态分析资料

如果满意的话,请选择我的答案,谢谢! 

很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这是(┡ё时空ャ人)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请务必认真阅读,一定有你想要的回答!!!!

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
  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井组生产: 相邻的双井或多井溶腔连通,又称通腔生产。它可分为:①自然通腔。相邻钻井的溶腔在后期自然连通生产。②油垫建槽通腔。利用油垫建槽时的双井通腔生产。③水力压裂(见油气井增产工艺)通腔。50年代初,美、法等国引用油田压裂技术,完成钻井通腔生产,因费用低、见效快,迅速获得推广。中国湘、鄂、赣等省的多层岩盐矿床,70年代起,采用水力压裂通腔,成功率较高。本法由一个加压(注水)井和一个目标井(出卤井)组成,井距100~150m。井身结构按完井方式而定。压裂通腔包括三个阶段:①压裂阶段。注水压力达最大值,压裂盐层,形成沟通目标井的人工裂缝。②扩展阶段。逐渐加大注水量,将压裂的裂缝冲刷和扩大成通道。③生产阶段。双井间形成通道,保持稳定的生产低压,转入通腔生产。影响水力压裂成败的因素有:矿床的地质埋藏条件、布井方式、井距和行距;选取的压裂部位和压裂程序、完井方式、矿区压裂的方向性、矿层中目标井周围的局部应力等。井组通腔生产的优点是:生产能力较大,井下事故较少,有可能提高回采率。缺点是:容易形成无法控制的大面积溶蚀而引起地表塌陷,成功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