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王安石在理财上有哪些争论?

2024-04-29

1. 司马光与王安石在理财上有哪些争论?

神宗即位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财政上的巨大亏缺。他向司马光、王安石等征询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司马光主张从节约入手。他认为首先应该节省朝廷开支,注意节流,例如减少对于皇亲大臣的大量赐物等。王安石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提出节省开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应该从理财上着眼。两人在神宗面前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当时河朔旱灾,国用不足,神宗下诏让司马光与王安石一同进见,商量应对办法。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宜从亲贵近臣开始。”王安石反对说:“唐代常衮请免去政事堂宰相日常办事时饮食供应,时人认为常衮如果自觉不称职,应该辞去宰相的职位,不宜辞免禄食。况且府库空虚、国用不足,不是当世急务,所以造成不足的,是没有得到一位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也不过赋税苛重而已。”王安石说:“并不如此,善于理财者,不加赋税而可以使国用充裕。”
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个道理?天地生产的财货百物,不在于民间,就在于官府,如夺民所有,充实官府,造成的祸患比增加赋役还要大。这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刘彻的话,太史公司马迁将它写在《史记》上,是要证明桑弘羊不明事理。”二人真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对于市易法与均输法司马光认为是与商人争利,不利于商品流通,对于保甲法,司马光认为实行下去会使农民不安心种地。

司马光与王安石在理财上有哪些争论?

2. 王安石与司马光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司马光对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主张持重缓进,与王安石大刀阔斧的做法明显不同,他们二人曾有过形象的比喻,司马光说:“治天下有如处理房屋,破了则要修理,除了坏得很厉害是不重建的。而且重建非得要好的工匠和材料,如今两样都没有,我怕连风雨都不能挡蔽。”而王安石则认为:“治天下有如医生用药,要知道虚实热寒,当用治虚寒的方子时,纯用乌头附子也不嫌过热。”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病症,他们都开出了自己的医症药方,他们都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为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出谋划策。正如司马光对王安石说:“我和你趋向虽然不同,但大的目标是一样的。”

3. 王安石的理财观念在变法中如何得到体现的

一、机构改革
  制置三司条例司 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保甲法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二、改革税赋
  方田均税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均输法 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王安石的理财观念在变法中如何得到体现的

4. 关于解决财政困难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司马光主张从节约入手,他认为首先应该节省朝廷开支,注意节流,例如减少对于皇亲大臣的大量赐物等。王安石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提出节省开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应该从理财上着眼。两人在神宗面前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当时河朔旱灾,国用不足,神宗下诏让司马光与王安石一同进见,商量应对办法。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宜从亲贵近臣开始。"王安石反对说:"唐代常衮请免去政事堂宰相日常办事时饮食供应,时人认为常衮如果自觉不称职,应该辞去宰相的职位,不宜辞免禄食。况且府库空虚、国用不足,不是当世急务,所以造成不足的,是没有得到一位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也不过赋税苛重而已。"王安石说:"并不如此,善于理财者,不加赋税而可以使国用充裕。"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个道理?天地生产的财货百物,不在于民间,就在于官府,如夺民所有,充实官府,造成的祸患比增加赋役还要大。这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刘彻的话,太史公司马迁将它写在《史记》上,是要证明桑弘羊不明事理。"

5. 你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才是正确的?

王安石希望创新,司马光乐意守成。而变法这件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性格决定命运,智商不如情商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正是我们课本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吗?没有错了,今天来分析这两个争了一辈子的人,虽然是现代人的眼光,更客观中肯也是事实。首先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他俩的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围绕着王安石变法,两人针锋相对,各有各的理由。就说著名的“青苗法”,王安石的意思是由政府拨出专款,贷款给农民,利息是两分,每年分两次还贷。理论上来说,农民通过低息贷款,能够采购秧苗等来种植,可以避免民间的高利贷;政府也能因此获得一定的利润。听上去如此美妙的大好事,难怪连宋神宗都喜笑颜开。可是司马光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事实上果然同司马光的预见一样,好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上就走样了,贷款变成了摊派,利息也水涨船高,大大高于两分利,农民当然怨声载道。
二、变法需要环境支撑,历史没有为王安石准备好成功的基础三观不同是做不了朋友的。司马光为人处世灵活世故,王安石坚持己见相当固执。课本告诉我们,“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改革的关键,因为有了司马光千方百计的阻挠,才导致变法失败。事实是这样吗?北宋这只大船到了宋神宗的时候,早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见招拆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王安石的改革是让宋政府脱胎换骨,而脱胎换骨是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当条件尚不成熟时急于冒进,变法失败被司马光一语成谶也就丝毫不奇怪了。好的思路和想法也是需要大家来磨合的,纸上谈兵的路永远都走不通。王安石秀才谈兵,始终只能是个泡沫般的理想。

你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才是正确的?

6. 司马光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由于国库空虚,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王安石认为:“造成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司马光则反对道:“你所说的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头上的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事情不是这样。只要善于理财,就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大不以为然,他反驳道:“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

7. 王安石和司马光思想上的区别

司马光,他写了一本书《资治通鉴》,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从发点是好的,他的很多变法思想超越了时代,已经有了一些现代经济控制理论了,很多变法内容思想前卫,实施细则也很明确,但他没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变法还是要人去实施,当时下级官史的腐败、无能,再加上他极力求成,不管地方、经济条件等各种差别,搞一刀切,也没有通过充分实验。结果不但变法失败,还给宋朝以巨大的伤害,使得宋朝从止败落下去了。
司马光从政多年,虽然没有王安石目光长远,但他人情练达,一眼就发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害处。在他和王安石斗争失败后,一心一意写了一本巨著《资治通鉴》,为后世治理国家,以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难得的历史史料

王安石和司马光思想上的区别

8.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观点并不相同,为何私下如此融洽?

王安石是朝廷的宰相,司马光是朝廷命官,两人是上下级关系,都是有文化的人,平时撕破脸皮也不好啊,总有哪天是会有求于对方的,而且虽然司马光是站在守旧派的,但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也不是全不好的,很多都是有利于百姓的,只是司马光等人认为这样的变法不逢时。

王安石向皇上提议变法,主要目的就是想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皇上同意他的变法,因为其中的青苗法,免税法,兴修水利等内容都是能给百姓带来很大利益的,而且还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减轻积弱,从而达到富国目的,保甲法一定程度上又提高军事力量。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朝统治,缓解积贫积弱局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这么做,百姓的利益是大了,但免税的话一些有钱的地主人家利益就会减少,朝廷其他官员也会收益变少,所以他的变法引来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司马光的反对绝不是因为他的收益变少,而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北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变法是好,但需要时间与精力,但敌人是不会给你时间的。

司马光认为这样的变法是不逢时的,也不一定能解决北宋当下的问题,所以他不赞成王安石变法,但他欣赏王安石变法提出的内容,他知道王安石是为国家着想的,所以尊重他,王安石也知道司马光虽反对自己变法,但原因也是从国家角度来想的,所以两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闹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