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克劳斯的介绍

2024-05-13

1. 卡尔·克劳斯的介绍

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1874年4月28日-1936年6月12日1),出生于奥匈帝国境内的基钦(Jiqín),死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二十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奥地利作家之一。他是记者、讽刺作家、诗人、剧作家、格言作家、语言与文化评论家,并且提拔了许多年轻的作家。

卡尔·克劳斯的介绍

2. 克劳斯比的人物生平

1926年6月18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1952年任克罗斯莱公司质量部初级技术员、质量工程师,并加入美国质量学会(ASQ)。1957年加入马丁玛瑞埃塔公司,分别任高级工程师和质量经理。1961年提出“零缺陷 Zero Defects”的概念。1964年荣获美国政府“杰出公民服务勋章” 。1965年任著名的ITT公司质量总监,1968年升任ITT公司副总裁1975年担任ASQ总裁,因对质量运动的杰出贡献荣获ASQ的“爱德华奖”1979年出版惊世巨著《质量免费》/Quality is free,奠定大师的地位,标志着质量管理学的诞生。 1979年创立了PCA及克劳士比质量学院;1981年PCA设立“灯塔奖”;1984年出版《质量无泪》,成立“质量书苑”,启动“校友会”制度;1985年PCA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上市,开创了全球管理咨询机构资本化运作的先河;1986年被美国筹款执行委员会(SFE)评为“年度杰出慈善家”;1995年世界最大的专业组织之一“美国竞争力协会”(ASC, American Society for Competitiveness)专门设立了“克劳士比奖章”(Philip B. Crosby Medals)用于奖励全球在质量与竞争力方面具有杰出成就的企业和个人。IBM、GE、米利肯(Millikan)、可口可乐、SCI 系统、朗讯科技和福特汽车等都曾经因为卓越贡献而获得该奖章。2000年5月28日,由于四十年亲身经历的管理经验以及作为质量管理家的杰出贡献,克劳士比先生荣获麦克菲里奖(W.M. McFeely)。该奖旨在颁给为国际管理委员会(IMC)和在管理界的教育与训练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历史上获得同此殊荣的还有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以及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等。2001年,克劳士比先生获美国质量界最高荣誉——美国质量学会“ASQ 终身荣誉会员”。2002年,美国质量学会(ASQ)设立以克劳士比命名的“克劳士比奖章”以提携、表彰质量管理方面的优秀作家。 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誉为当代“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终身致力于“质量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全球质量活动由生产制造业扩大到工商企业领域。克劳士比,世界上最具个人魅力的、最具传奇色彩的、最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大师之一。作为质量管理大师,他掀起了起源于美国,并进而影响了世界的零缺陷管理狂飙突进运动;作为企业家,他在数年之内将咨询事业在华尔街上市;作为教育家,他培训的企业家、企业经理不可胜数;作为畅销书作家,他的名字就意味着畅销。克劳士比,1926年6月18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Wheeling)。他曾参与二次大战和韩战,其间一度在一所医疗学校待过。克劳士比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条生产线的品管工作,当时尝试多种方法向主管说明他的理念:“预防更胜于救火”。他先后任职的公司包括:1952年于克罗斯莱(Crosley)公司;1957年至1965年于马丁玛瑞塔(Martin-Marietta)公司,以及1965年至1979 年于ITT。在克罗斯莱的时候,他对与质量相关的知识努力学习不遗余力,几乎遍读当时所有的质量书籍,并且加入美国质量学会成为会员。在担任玛瑞塔的质量经理时,克劳士比曾经提出“零缺陷”(Zero Defects)的观念与计划,并因此于1964年获得美国国防部的奖章。1979年他在佛罗里达创立了PCA公司(Philip Crosby Associates, Inc.)和克劳士比质量学院,并在其后的十年时间里把它发展成为一家在世界 32 个国家用16 余种语言授课、全球最大的上市质量管理与教育机构。每天都有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人员成群结队蜂拥而至,接受训练。因为他所倡导的质量改善方法经过世界上成千上万优秀企业的验证,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和组织分享成功的理念,是他创办质量学院的初衷,也是最负责任的作法。IBM是PCA的第一个客户。后来他卖掉了 PCA 的一些股份,专心于“领导学”的写作与演讲;1997年,他又买回了全部的股份,成立了现在的 PCA II 。1991年他自 PCA 退休,另行创立一家以提供演讲和研讨会以协助目前与未来的公司主管成长的公司Career IV,Inc.;1997年,他又买回了PCA全部的股份,成立了现在的 Philip Crosby Associates II(PCA II),如今在全球的20余个国家成立质量学院(Quality College)。PCA II服务的对象包括多国籍企业集团到小型制造公司与服务业公司,协助他们执行质量改善过程。克劳士比于2001年8月18日在北卡罗林纳州高地市家中病逝,享年75岁。克劳士比先生至今在全球已出版 15本畅销书著作,《质量免费》(Quality is Free)由于引发一场美国以及欧洲的质量革命而备受称赞,该书的销量已超过250万册,被译成16种文字。质量 - 思想领袖的抉择我们如何对付质量问题?质量人人都想要。质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可它似乎不会从天而降。每个人似乎都有打算把质量装入其组织内的计划,而且世界受到那些设置唯一可行方法思潮的冲击。政府乃至我们的客户都要求我们符合一套能使他们对我们产生信心的规格。然而,几乎没有客观证据表明这种努力的结果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许多人认为一旦雇员意识到高级管理人员不那么高明时他们就没什么劲头了,因为他们相信哄小孩的故事。难题就出在这儿。但是思想领袖有一个选择机会。欲知机会如何,考虑如下情况: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质量本身,即质量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谁负责把质量引入组织 ?第三个问题,是一旦我们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之后做些什么呢 ?现有有关质量资料都有一个缺乏明确定义的特点。质量是人人皆知的东西之一,就像“幸运”、“命运”或“阶级”一样。当我们听到人们说“天啊”(表示惊讶的叹语)或“ 取悦顾客”的片语时每个人都明白其确切含义。然而他们却不明白到底要做些什么。没有共识可言。在质量管理的现实世界中最好视质量为诚信,即:说到做到、符合要求。产品或服务质量取决于对它的要求。质量(诚信)就是严格按要求去做。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让每个人都知道其组织的政策从而达到按要求去做的目的。其他人不能这么做。它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行动。靠颁发一套程序来实现质量的做法就像是把一本圣经放在旅馆房间一样。这种做法对那些出门在外忘带圣经的人们来说是某种祝福,但却未必能使入住该房间的人们产生良好的行为。因此,质量即符合要求,而管理者的任务是带来符合要求的质量。任何组织一旦形成说到做到的习惯之后,所有事情都会变好,会议按时开始和结束、雇员按时上班、回函按要求发送,所有人都变得更加可靠。他们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实现该变革的工具就是强调预防工作,实现预防的前题是教育。正因为如此,克劳士比学院是一教育机构,而非“咨询”机构。我们想要协会建立一种持久的文化,不只是坐等咨询。每个人都必须学习。首先,总裁必须到堂听几天课以便弄懂他们的个人职责;其次,雇员(和供应商)在协会内部接受由克劳士比协会注册的教员的培训。由电影、录相和幻灯组成的多媒体培训形式溶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一会儿的功夫就能使听课的所有人对质量的观念达成共识,从而使质量改进工作逐步上台阶。质量的衡量做法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衡量即金钱。一旦管理者看到政策及教育的结果他们将义无反顾。当客户要求出示产品或服务的规格证明时,该组织将毫无疑问地填写表格并寄发给他们。对所有的客户来说,真正的考验是确切得到你对他们的承诺。这就是诚信(Integrity)。克劳士比贡献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品质大师中的大师”、“零缺陷之父”、“一代质量宗师”。在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管理文献中,克劳士比是这个领域内被引用得最多的作者之一。克劳士比的著作被公认为是质量与管理科学中最好的著作。美国《时代》杂志誉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是他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在质量竞争力领域的新纪元。克劳士比先生在管理领域的卓越贡献,以至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等专门开设了“克劳士比管理哲学”(Crosbyism)课程,美国多所著名机构也把克劳士比先生誉为 “全美首席管理咨询大师(在品质竞争力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率先提出“第一次就做对”理念,并掀起了一个时代至上而下的零缺陷运动。克劳士比“改变了美国人做人做事的方式” ——美国《 奥兰多哨兵报 》克劳士比先生影响了美国二十世纪众多的质量领袖和企业家,在今天,为了继续推进克劳士比先生提倡的现代管理理念,众多组织如美国竞争力协会及美国质量学会都分别设立“克劳士比奖”以鼓励那些为质量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作为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先生率先引发了全球工商界的质量革命对克劳士比先生的评价,一直都存在着两种声音:质量控制理论与统计学派的不解与不屑之音、商界和管理实践派的拥戴与呼唤之声。这一点都不奇怪,正如福布斯集团主席把它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一次伟大的跨跃”——当人们热衷于用“传统的智慧”争论“针尖上到底能站几个天使”的时候,克劳士比却当头棒喝:天使本来就不应该站在针尖上;当人们在冥思苦想“第 3 次做对与第 5 次做对谁更经济”的时候,克劳士比却快刀斩乱麻:第一次做对是最便宜的。克劳士比先生所掀起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质量革命”浪潮,深具颠覆性的力量。美国《秘书》杂志是这样描述的,“克劳士比是全球最知名的工商界哲学家,是他推动了全球的质量运动。”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A.T. 斯维思教授却这样表达的,“克劳士比在质量运动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令人着迷的个人经历充满智慧和有用的观念。”“他早己被公认成为质量运动的宗师,…我所以喜欢克劳士比的建议,是因为它们非常脚踏实地、操作性非常强。”——沃伦·本尼斯博士 (南加利州福尼亚大学终身教授、领导学研究所创始主席,四届美国总统的领导学顾问)“所有宗师中的质量人神,没有谁能像克劳士比那样激起人们对质量的狂热 … 。”——美国《商业周刊》作为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先生将传统质量理论发展至现代管理领域在 20 世纪,有位与克劳士比先生一样对管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充满“追求卓越”的激情的汤姆·彼得斯,他同样掀起了一场西方世界的“管理革命”。他曾说“他是崇拜克劳士比的”,这是因为他们两人都先后扮演着“传统偶像杀手”的角色,惺惺相惜。汤姆曾经引用理查 ·斯考特的理论演化方格来描述管理理论的变迁。如图所示,我们完全可以用此方格来表示克劳士比先生的历史地位。阶段 I: 休哈特博士的“统计质量控制”(SQC);抽样技术; 阶段 II: 约瑟夫·朱兰博士的“质量控制”理论和“质量三步曲”;石川馨的“七个工具”; 阶段 III: 戴明博士的“十四要点”及深刻知识体系;阿曼德·费根堡姆博士的“全面质量控制”(TQC );田口玄一博士的“质量工程”; 阶段 IV: “完整性”的克劳士比;“追求卓越”的汤姆·彼得斯“克劳士比说他的过程是面向客户的。我是他的崇拜者,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看。” ——汤姆·彼得斯 (管理大师、《追求卓越》的作者)“克劳士比的理论是管理理论的一次伟大跳越,他的真知灼见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更具有穿透力。” ——马尔考姆·小福布斯 (福布斯集团主席兼 CEO )克劳士比论观点克劳士比论 质量质量是免费的,它不是礼品,但它是免费的。从事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要建立……习惯,使得职员和供应商们做他们所承诺过的事,亦即是要符合已同意的要求。对一个组织的最终产品或服务不满就叫做“质量有麻烦”。质量的定义必须是“符合要求”。这样的定义可以使企业的营运全不再只是依赖意见或经验,这表示,公司中所有的脑力、精力、知识都将集中于制定这些要求,而不再浪费于解决争议之上了。克劳士比论 战略质量质量并不是只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跳舞就可以达到的。人们必须接受帮助,以使他们知道他们可以适应要求‘行动正确、工作圆满’的企业文化。避免混战的方法便是‘无火可救’。质量管理是一种理念和哲学上的训练和纪律,它能把所有这些带入一种人们能欣赏和运用的舒畅文化。质量是一种可以获得的、可以衡量的并且可以带来效益的实体。一旦你对它有了承诺和了解,并且准备为之付出艰苦努力时,质量便可以获得。克劳士比论 文化变革改变心智是最难的管理工作,但它正是金钱和机会的隐身之处。一个公司若想永久地免于困扰,就必须要改变公司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产品(或服务)不符合要求的原因。改变公司的文化幷不是教给员工一堆新技术,或强迫他们在生活方式上追求潮流,而是改变价值观幷提供典范,这是必须由基本态度的改变做起的。克劳士比论 领导力一个领导,如果没有太多的事情给下属做,那么他很快就会被一个愿意努力工作的新领导所代替。领导者必须是一个组织灵魂的反映。经理圈子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关系、关系、关系!管理阶层需要高度注意:只是设定一些复杂的技术,无助于公司文化的改变。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很强的个人信仰。克劳士比论 零缺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总是较便宜的。“零缺陷”就是缺陷预防的呐喊,它意味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所谓第一次就做对,是指一次就做到符合要求,因此,若没有“要求”可循,就根本没有一次就符合“要求”的可能了。我们基本的工作哲学便是预防为主,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态度,使质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克劳士比论 管理管理风格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方面,是不要养成承认自己缺乏创造力的习惯。被理解是艰难的工作。管理者被时尚的东西迷惑着。人们可能因为一点原因而得了心脏病,而导致肺癌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吸烟,仅此而已。肥胖和压力引起高血压。如果花的比自己挣的还多,那么你便会有经济困难。原因虽简单,但是要想克服它们却需要想办法,需要教育和努力。要想成功地改善管理的方式,关键就是进行质量教育。克劳士比论 可信赖的组织组织的生存学就想森林一样脆弱和易受攻击。可信赖是应用哲学管理和指导组织的结果。如果一个组织真的想成为可靠的,他们必须有具体的行动。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就是竞争和利润。那正是我们想要的。一个公司想免于困扰,就需要人和人之间不断地交流、沟通,而教育也必须成为日常生活之事;人人都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工作的技巧,幷了解每一个人在公司运转的巨轮中所扮演的角色。组织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创造生活。

3. 卡尔·皮尔逊的人物生平

 卡尔·皮尔逊1857年3月27日出生于伦敦。父亲威廉·皮尔逊是王室法律顾问,母亲范妮·史密斯。父母双方的家庭的祖上都是约克郡人。 1866年皮尔逊进伦敦大学学院学习。1873年因病退学,接下来的一年里在希钦由家庭教师教育。 1875年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奖学金入学学习。1879年获得学士学位,在剑桥数学荣誉学位考试中获得第三名。在他从国王学院毕业后的几年里他尝试了很多事情,是他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接下来的一些年是皮尔逊智力全面勃发的重要时期。1880年4月国王学院给他提供了研究会员身份,使他在随后的几年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他利用这一时机按照自己的爱好读书、学习, 通过信件、诗歌、批判性的评论、随笔和讲演展示自己的才智和表达能力。毕业后,他马上来到德国。从1879—1880年,他先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哲学,然后到柏林大学学习了罗马法,还听了埃米尔·杜波·雷蒙德讲授的达尔文进化论课程。不久,他对德国民俗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宗教改革的历史、德国人文主义和路德的特征以及妇女问题等发生了浓厚兴趣。自1882年至1884年,他就德国的思想史、人文等做了一系列讲座。  1828年,他的妻子玛利亚去世。1929年,皮尔逊和生物学实验室的同事玛格丽特·维多利亚·蔡尔德结婚。1932年7月,皮尔逊正式通知大学学院,他要在翌年夏天辞职退休。1933年10月,校方同意他的辞呈,并按照他的意愿为他在动物学系保留了一个办公室。他只要有可能,还像以往那样按照学院的作息时间规则地生活和工作。他在数学领域还是活跃的,并与人合作写了一篇论述克伦威尔执政时期的历史论文。他假期喜欢去距伦敦不远的萨里郡的金港湾度假,步行10多英里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坡地。而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他不由自主地哀叹:“当我们正想专心工作时,我们却太老了。”1935年,皮尔逊的精力明显衰退了。繁忙的工作终于耗尽了他的体力,尽管他依然渴望为他献身的事业继续尽力。直到弥留之际,他还坚持看完了《生物统计》第28卷的几乎全部校样。1936年4月27日,皮尔逊在金港湾去世。 

卡尔·皮尔逊的人物生平

4. 卡莉·克劳斯的个人经历

1992年8月3日,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Chicago, Illinois),1994年,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随父母搬到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St. Louis, MO),2002年,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在卡斯顿芭蕾学院(Caston's Ballet Academie) 学习。2007年,与模特公司签约后,卡莉·克劳斯迅即出现在《Vogue》少女版(TEENVOGUE)上。同年9月,她首登国际T台,在纽约时装周的Calvin Klein秀场上亮相。她现代感十足又带有一点颓废之气,勾人的眼神加上完美的修长双腿,无论在T台还是平面硬照,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都展示出其现代大都市个性独立的顽强女性的独特魅力,年纪小小已经成为众多大品牌广告爱用的模特。在2009年11月号的美国版《Vogue》上,卡莉·克劳斯连续在三个不同的专题露脸,因此被坊间封为“一月三次小姐”。演艺历程2007年,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与 Elite Management 模特经纪公司签约。2007年9月,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首登国际T台,在纽约时装周 CK (Calvin Klein) 秀场上初次亮相2007年9月,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在米兰时装周古驰 (GUCCI) 秀场上亮相。2007年10月,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在巴黎时装周上为Alexander McQueen、Chloe、VALENTINO、Viktor & Rolf 等品牌走秀。2007年12月21日,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被V网站评为2008年春季排名第一的模特。2008年,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 从 Elite Management 模特经纪公司跳槽,加入Next Agency。2008年2月, Carolina Herrera、Doo.Ri、Rebecca Taylor、Marni、Pringle和 Pucci秀场做开场模特,2008年2月, Doo.Ri、Jill Stuart、Marc by Marc Jacobs、Matthew Williamson、Alberta Ferretti、Just Cavalli、Pringle 和 Pucci秀场做终场模特。2010年,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在Dior迪奥2010秋冬女装秀场担任开场模特。2011年,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首次登上全球顶尖时尚饕餮——“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内衣秀。2012年的Christian Dior春夏高级定制时装秀,卡莉·克劳斯 (Karlie Kloss)以开场模特惊艳全场,为整场秀增加亮点。2013年卡莉·克劳斯 正式成为维多利亚的秘密签约天使。2015年卡莉表示将有更多的个人自由时间当然包括可以完成大学学业,确认将与维多利亚的秘密品牌解约,不再出演维多利亚的秘密秀场。

5. 劳尔·卡斯特罗的人物评价

1959年1月21日,32岁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在评价弟弟劳尔时曾这样说道:“我选择他并非因为他是我弟弟—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多么憎恨任人唯亲,而是因为我以名誉担保,如果明天我在这场斗争中死去,我认为他的能力足以接替我。”

劳尔·卡斯特罗的人物评价

6. 卡尔宾斯基的生平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卡尔宾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Карпинский)苏联地质学家。1847年生于俄国乌拉尔霍图斯克一个矿业工程师家庭。1866年毕业于彼得堡矿业学院。1877-1896年任该院教授。他在从事地质矿业高等教授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了地质委员会的工作。1885-1903年任地质委员会主席。1886年任彼得堡俄国科学院研究员,1889年当选为科学院非常任院士,1896年当选为常任院士。1897年,第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1899-1936年他任俄国和苏联矿物学会会长、主席。1917-1936年他任苏联科学院院长,1936年在莫斯科逝世。卡尔宾斯基在地质科学各个领域都有重大的建树。他于1870年发表了“论岩石学中的规律性”一文,1884年又发表了“岩石学评论”等等,为俄国岩石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 卡尔·斯皮特勒的人物生平

1845年生于瑞士里斯塔尔一个高级官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伯尔尼度过的。 1863年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法律系。1864年因与父亲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来到卢塞恩。1865年在巴塞尔学习法律,后又转至苏黎世和海德堡攻读神学。毕业后,由于他信仰无神论而失去了在格劳宾查的牧师职位。 1871年,施皮特勒在饿国和芬兰当了几年家庭教师,1879年回国后在伯尔尼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两年后又去比尔湖畔的新威维勒继续担任教师。 他青年时代就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成就甚微,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在一些中学里任教。特别是他经过多年呕心沥血写成的长诗《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发表后,在社会上没引起什么反响,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灰心,继续努力。1871年获得牧师职位,随即放弃,应聘到圣彼得堡任讲师。1881年回瑞士,在伯尔尼一家女子学校任教,与一位来自荷兰的女子结婚。此后,辗转数外任教和写作。1885至1892年任报刊编辑。1892年,他继承了岳父家的遗产,从经济的困厄中得到解脱,他带着妻子、女儿住进别墅,当一名职业作家。这时,他的长期被压抑的创作才华,在这里得到发挥出来。《奥林匹亚的春天》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卡尔·斯皮特勒是一位反对世界战争的和平民主人士,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斯皮特勒应新瑞士协会之请,在苏黎世发表一篇题为《我们瑞士人的立场》的演说,严厉抨击德国的战争政策。1915年印成单行本发行,在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也由于这个因素,他获得了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这以后,他改写年轻时写的《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并将书名改为《受难者普罗米修斯》。1924年12月29日,斯皮特勒逝世。

卡尔·斯皮特勒的人物生平

8. 克劳德·夏布洛尔的人物生平

夏布洛尔生长在典型的法国中产家庭,他小时候最爱看美国冒险类型片,如《侠盗罗宾汉》《铁血船长》等。他也常常坐在临街的窗户旁往下观察行人,猜测他们行为的原因和他们的身份,常常一坐几小时,使他的家人怀疑其智障。事实上童年这两件事对他影响颇大,他而后的作品绝不怕重复某种类型,另外,他也擅长以保持某种距离的方式观察人的行为。新浪潮的这批导演在年轻时都有些疯狂地热爱电影的事迹。夏布洛尔十多岁到十四岁时在乡下谷仓里经营电影俱乐部,回到巴黎升大学时原被父亲逼迫学药剂,但他服兵役时就设法让自己被派到德国担任电影放映师。后来退伍参加电影图书馆和Cine Club活动,认识特吕弗、戈达尔后,才一同为《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写稿,以后就是历史了!夏布洛尔日后坦诚他当年因为看了弗里茨·朗的《马布沙医生的遗言》后就立志要当导演了。夏布洛尔在未参加《电影手册》之前原在美国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公司驻巴黎分公司担任宣传。在这期间他和埃里克·侯麦两人和撰了《希区柯克研究》一书。他个人在其中显现对希区柯克的崇拜,也对希氏作品中透露出的天主教原罪立场和道德命题特别感兴趣。新浪潮五虎将个个都喜欢谈希区柯克,但惟有夏布洛尔是专注地投入希氏悬疑惊悚的类型,其他人如特吕弗及戈达尔只是偶尔为之。有趣的是,和夏布洛尔一起撰写希区柯克专书的侯麦拍片时却全然不沾惊悚类型。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夏布洛尔一共拍摄了30多部作品,进入90年代,他也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的产量,而且在这期间诞生了《包法利夫人》、《冷酷祭典》这样的经典佳作。作为“新浪潮”的先锋,夏布洛尔曾凭借《漂亮的塞尔日》享誉柏林电影节。2009年2月,克劳德·夏布洛尔获得柏林电影节颁发的“金相机奖”,以表彰他对电影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法国当地时间2010年9月12日,劳德·夏布洛尔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0岁,尚不清楚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