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10家房企今日集体发声 主动信披债务与销售情况

2024-05-16

1. 罕见!10家房企今日集体发声 主动信披债务与销售情况

风财讯报道 2月24日,10家沪市房企债券发行人在上交所主动公开披露了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信息。
部分民营与国有地产企业同一天集体通过交易所发声,较为少见,此举也被业内解读为“阐述对行业发展信心”的一次试水。
据了解,此次参与集体信披的房企有旭辉控股、碧桂园、龙湖集团、新城控股、新希望地产、金地集团、中国金茂、保利发展、珠海华发、北京首开10家。
此次房企自愿披露公告的内容包括销售情况、债券发行情况、偿债能力、公司整体战略与下一步应对安排以及其他自愿披露信息。
公告中还透露了境外评级机构对部分房企的最新评级。
例如,惠誉对旭辉控股维持“BB”评级;标准普尔、穆迪维持给予金地集团的长期信用评级分别为BB、Ba2;龙湖集团获ESG评级机构“低风险”评级;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分别给予保利发展主体BBB、Baa2和BBB 的评级。
债市人士认为,近期有关房地产信用风险的舆论高涨,各类传闻纷纷。房企通过主动发声,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好的投融资平衡机制,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罕见!10家房企今日集体发声 主动信披债务与销售情况

2. 房地产行业1.46万亿债务到期,多家房企面临破产,我们普通人有没有机会?


3. 房地产行业146万亿债务到期,多家房企面临破产,我们普通人有没有机会?


房地产行业146万亿债务到期,多家房企面临破产,我们普通人有没有机会?

4. 76家房地产企业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超过25万亿,在住房不超,持续去杠杆的调控下,哪些房企将会倒下?


5. 2200亿房企巨头出事,200多家房企破产!

 来源|魔鬼金融学
   这个夏天,房地产行业传来一股浓重的焦糊味。
   6月8日,泰禾北京院子二期业主在微博发布一则致泰禾董事长黄其森的公开信,称该项目施工进度严重滞后,施工方因泰禾拖欠数亿工程款,不久后将停工走人,“烂尾几乎成了定局”。
   业主同时指出,泰禾违规售房,挪用监管账户巨额资金。不仅是北京,杭州、苏州、东莞等地均有泰禾业主反应项目进度延期交付的情况。
   
   
   
   
   
     
    业主维权的背后,是泰禾暴跌82%的惨淡业绩。 
   泰禾财报显示,201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下降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4.66亿元,同比下降82%,创近7年以来的新低,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超4亿元。
    其5大战场,近乎“全军覆没”。 
   据财报显示,2019年,泰禾集团在福州、北京、上海、广深、武汉5个区域的营业收入全面下滑,其中,武汉区域的营业收入直接暴跌100% ,而华东、广深区域的降幅亦分别高达42%、65%。
    实控人更是被列入了“失信人名单”。 
   2020年4月22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网披露,因子公司债务违约,泰禾集团董事长及其实际控制人黄其森,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要知道,泰禾在业界可是一家响当当的巨头,资产超2200亿,号称中国地产行业“最猛的勇士”。 
   它的扩张极为激进,在土拍市场上屡屡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的记录,拿地疯狂,销售更狂:2013年,泰禾的销售规模仅124亿元,短短四年时间,便飙升至1007亿元,增幅高达709%,2017年底甚至喊出了“2000亿的销售目标”。
   这样一个巨头的四面楚歌,对于整个地产行业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其他巨头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一些房企开始寻求外援,曾经财大气粗的他们也被迫抱起了大腿。 
   今年以来,包括弘阳集团、协信地产、阳光股份(000608.SZ)、福晟国际(00627.HK)、新华联(000620.SZ)等六家房企,均透露了引入战投的计划或意向,以期重生。
    一些房企纷纷转型上岸,似乎养猪比卖房更赚钱。 
   万科集团于3月成立了食品事业部,明确提出要布局生猪养殖,在此之前,碧桂园、恒大早已入局生猪行业。
    一些企业纷纷与房地产业务做切割。 比如今年,地产“潜巨头”国家电网重磅宣布:“下决心退出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
   要知道,国家电网并非只做电网,旗下的房地产业务由鲁能集团运作,核心业务为地产、能源两大板块。
   2011年,剥离火电业务后,国资委增补鲁能集团为21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企业之一。在业内看来,鲁能土储规模庞大,资源雄厚,虽不属于头部房企,但一直是潜在的“巨无霸”。
   
   
   
   
   
    
   
   
   
   
   
     
    一些房企更是撑不下去、接连倒下。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2020年6月初,今年房地产企业破产数量已经达208家,超过2018年上半年的177家破产数量,与2019年同期相对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开始,一些曾经规模较大的房企也出现在破产的名单中,比如曾进入房地产销售百强榜的三盛宏业、曾位列全国五百强第215位的银亿集团。
    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抱大腿,要么转型,要么与房地产做切割,曾经造就无数富豪的地产行业,究竟是怎么了? 
   地产行业的焦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落幕。
   地产行业有“三高”: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
   曾经的房企无限风光,土地是国家的,钱是银行的,凭借着“三高”的运作模式,迅速扩张、地王频出,天价拍地、高价卖房,成就了一大批房产富豪。
    他们借钱花钱毫不手软。业内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一家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好不好主要看他的财务总监融资能力强不强。 
   然而如今,先有国家重磅出手,对楼市发起雷霆调控;资金层面,对房企抽水断奶。
   叠加疫情冲击,房企开工、销售都遭遇重大掣肘, 房企们被扼住了咽喉,曾经最不差钱的“地主”,现在也没有余粮了! 
    巨大的债务压力,也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到期债务约在1.46万亿,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达到1490万亿。
    更不用说,还有全国楼市基本盘的变化。 
   根据最新《央行报告》,目前全国城镇家庭人均住房高达1.5套,超过40%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子,绝大多数城市都将面临住房过剩的局面,只有个别核心城市住房仍旧存在结构性短缺。
   这意味着,尤其是在那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楼市的人口红利已经收割完毕,未来的房企将会迎来无人接盘的压力。
   
   
   
   
   
     
    但与此同时,一些弹药充足、资金雄厚的巨头们,也加紧了抄底收购的步伐,未来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据克而瑞数据,2019年融创、越秀和世茂分别以432.37、231.86和202.14亿元的交易总价值荣登行业前三并购剁手王。
   正如《最后的教父》书中所写:
   上帝创造了一个危险的世界,人类把它变得更加危机四伏。在这里,人们必须自己挣到每日的食物,而同伴都是猛兽。唯一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
   其实别老说大鱼吃小鱼了,生而夺食,皆为猛兽。机会来临时,大鱼也会吃大鱼。
    对于地产行业来说,未来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了,“大鱼吃大鱼”都会频频上演。这个世界,只要你有资本,就能强食弱肉。 
   黄奇帆甚至做过这样一个预言,今后十几年,中国房企数量会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意味着,未来,或将有数万家房企消失。
   那么,着对我们购房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房企的寒冬,并不意味着楼市的下行、房价的下降。 
   一方面,房地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国民支柱行业,楼市必须要稳。
   例如相关机构统计过,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过去三年房地产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大约0.43个百分点。
   房企也是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房企也是必须要救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城镇就业人口高达466万人。
   按照此阶段房地产规模,疫情造成房地产投资下行,直接或间接影响房地产行业城镇就业,大约有174.9万人。
   所以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类政策,以最强的诚意、最大的限度,帮助房企渡过难关、给予楼市最大支撑。
   另一方面,当地产行业单靠走量、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当房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那么房企们就会通过加强设计、优化配套、提高品质以及自身品牌标识等方式提高房子的溢价。
   当然,这对消费者的居住体验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可能会越来越难买到便宜的房子。
    第二,房企蒙眼狂奔的时代结束,也意味着我们盲目投资时代的终结。 
   如果你是想买房,那么你一定要当心小开发商,这事关你的房子能不能到手、到手的房子怎么样。
   一方面,开发商的资金紧缺、压力山大,势必会降低房屋的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有开发商撑不下去倒闭或被他人并购,其在建楼盘很大一部分将成为烂尾,让你损失惨重。
   如果你想投资地产债,那么你要注意,即使是评级AAA的高信用大房企,因其过度投资的关系,现金流也补不上负债缺口,也同样需要消耗流动资产去偿债,在偿债压力上甚至还要高于其他房企;而对于低信用的房企(AA-及以下)来说,加速挤兑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毕竟,在任何资产潮起潮落大 游戏 开幕的那一刻起,注定要有人为疯狂投机买单,注定要有人为之付出代价。 
     

2200亿房企巨头出事,200多家房企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