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全诗是什么 刘禹锡的诗

2024-05-13

1.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全诗是什么 刘禹锡的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
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ān):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全诗是什么 刘禹锡的诗

2.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全诗是什么 刘禹锡的诗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3.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

4. 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相反的诗句?

遇到的问题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句诗来自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作品,刘禹锡与白居易都是中唐第一流的诗人,时称“刘白”。从两首诗的言语和立意能看出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不同之处。两个人的诗都比较通俗易懂,流畅上口,但是反映出两个人的对于人生的态度却大有不同。
一、同龄好友白居易的赠诗
1、好友重逢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多年好友,在829年的《刘白唱和集解》中,称赞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诗豪的名称就来自于白居易。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772-842)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这时白居易(772年-846年)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两个人是多年好友,而且同年生人,这一年都是六十四岁,重聚在一起少不了诗歌唱酬。
2、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排律,白居易诗的特点是“老妪能解”,这一首就是如此,用字用事,即使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和理解也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刘禹锡的那一首诗就需要琢磨琢磨。

二、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1、下面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的赠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这也是一首标准的五言排律
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赠诗一样,是标准的五言排律。韵部是平水韵的【下平一先】,平水韵的一先是合并了《唐韵》的先、仙二部。对仗粘连无误。
3、诗中的部分典故
身瘦带频减
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辛弃疾 《木兰花慢》词写过:“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这个典故和沈约的典故相似,《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与徐勉 素善,遂以书陈情于 勉 ,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5. 刘禹锡写过“莫道桑榆晚,为暇尚满天。”请问它的全诗是什么?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写过“莫道桑榆晚,为暇尚满天。”请问它的全诗是什么?

6.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全文: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扩展资料:
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7.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全诗是什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全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原为唐刘禹锡诗句,后演化为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创作背景
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全诗是什么?

8. 请赏析一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诗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所写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全文如下: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翻译为:有谁愿意衰老?老了又有谁来爱怜他?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通俗来说意思为 :太阳从刚升起时的辉煌乃至到达傍晚时的没落 ,也是形容人生,到了一定年龄,觉得还是一事无成,认为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了,现实当中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其实不然,即便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依然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正是霞光在傍晚时也可以照耀出辉煌的一片天地的。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诗人用令人神往的比喻、衬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